试论中国和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及其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与融合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与融合一、引言管理思想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组织和管理的经验和理论,中西方管理思想作为两种代表性的管理文化,分别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本文旨在对中西方管理思想进行比较与融合的探讨,希望能够从中发现各自的优势,并探寻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融合路径。

二、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1.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中西方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比如,在中国,儒家思想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团体的和谐,对于组织管理也强调以德治人,重视领导者的道德和品德。

而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于个人主义和民主理念的强调影响了后世的管理思想,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2.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进中西方管理思想在理论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管理思想的代表性学派包括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等,这些学派强调科学化、人性化和行为研究的重要性。

而中国的管理思想则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强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中西方在文化层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管理思想的不同。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独立、竞争和以目标为导向的价值观,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合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种文化差异也在管理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偏好和风格。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1.学习借鉴和消化中西方管理思想在融合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和消化优势,吸取彼此的经验和教训。

中方可以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组织效率和绩效评估的能力。

而西方可以从中方的整体观念和人际关系管理中汲取智慧,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

2.文化融合与适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管理思想需要注重文化融合与适应。

中西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的特点和要求,尊重并融入当地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同时,也要积极促进文化交流和对话,达到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和谐。

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

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

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植物保护学院郑沛才3115102011摘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自然导致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东、西方管理思想各具特色, 这与其哲学背景的不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哲学的发展也影响着管理思想的发展, 从东、西方管理思想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的比较分析中考察其各自的特点及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势, 并借此找出对我国管理思想和实践有所启发之处。

关键词: 管理思想; 哲学思想; 东西方文化The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sAbstract:Due to the eastand the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naturally leads to the east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inking differencesManagement thoughts of the east andwest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with their different philosophy background.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s also influencing the de -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philosophy thoughtcontained in the east and west management thoughts anddevelopment to probe into the trend of mergence anddevelopment of each characteristic, and find out something inspiring to our country to some extent in the management thought and practice.Key words: thought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 background; the Orient and the Occident culture管理,这个世界不变的主题。

中国式管理和西方管理区别

中国式管理和西方管理区别

中国式管理和西方管理区别中国式管理和西方管理区别一种是管人理事,另一种是管事理人。

我觉得西方人的管理是属于第一种,而我们中国人的管理应该属于第二种。

西方的管理为什么是管人理事呢?首先,西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观念上的,所以他们人与人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就是大家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人。

其次,西方社会属于个人利益至上,人的大部分生命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再有,西方文化讲究选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要很分明。

任何事情都要二选一的作出抉择。

比方说,西方每个工作岗位都是明确列出职能范围,职员只要做好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情,其他事情都不用管,也不能管。

中国人的企业的工作岗位也列出职能范围abc,但还会加一条“其他”。

就是每个人不仅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有能力者还要多做其他事情。

西方企业是等级制度很清楚的,员工不能越级报告。

而中国人是等级制度很不清晰的,越级报告对我们有利时就做,没益时就安安分分,中国人是很会调整的,一切以圆满为努力方向。

如果老板很赏识一个员工,这个员工成为“红人”,自己岗位的事就不用做了,就只做老板交代的“其他”。

所以西方的管理管西方人就有用,管中国人是不能适应的,中国人拿西方那套硬搬来管理中国人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的管理是管事理人。

管事就是对事不对人,理人就是引导每个人的能力向属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向来不喜欢被人管,越管越难管,反抗意识非常强烈。

所以会管理的人会从两方面出发:一做人方面,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好自己的行为,尊重自己的员工,搞好人伦关系,公众关系。

二理事方面,也就是处理事情的能力,企业顺畅时,做好全局运作;企业有危机时,做好随机应变。

这样管理者的威望就会树立得很好,就能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西方管理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老是求新求变,变来变去还是回归原点。

中国的管理哲学以“合”为根本,各方面都兼顾,兼顾到合理。

而不是西方的以“分”为根本的管理哲学。

《易经》的阴阳变化就是中国人管理的文化根基,我们是以统一的思想来管理的。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一)2024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一)2024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一)引言概述:管理思想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而明显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他们在管理思想上的不同取向。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包括权力与控制、组织结构、沟通方式、决策方式以及领导风格。

正文:一、权力与控制1. 西方管理思想注重个人权利与自由,倾向于平等的组织体系。

2. 东方管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在权力结构中强调长辈的权威和权力集中的组织架构。

3. 西方管理倾向于强调企业的弹性和灵活性,推崇促进员工参与和自主权的管理模式。

4. 东方管理思想注重纪律和秩序,更强调上下级关系的尊重和权威的体现。

5. 西方管理趋向于以事务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和成就为评价标准。

6. 东方管理更加注重个人背景和人际关系,重视家族和个人荣誉的维护。

二、组织结构1. 西方管理更倾向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强调团队合作、平等和自由流动。

2. 东方管理更倾向于层级严格、权力集中的组织结构,强调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与依赖。

3. 西方管理注重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强调权责对等的原则。

4. 东方管理强调从上到下的管控和指导,注重管理者对员工的指示和决策权。

5. 西方管理追求灵活性和创新,鼓励员工的自我发展和探索。

6. 东方管理侧重稳定性和流程化,注重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的维护。

三、沟通方式1. 西方管理注重直接、开放和透明的沟通方式,鼓励员工表达和分享意见。

2. 东方管理更多采取间接、含蓄和尊重的沟通方式,强调避免冲突和维护面子。

3. 西方管理更倾向于使用现代化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

4. 东方管理更倾向于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注重非言语和非正式的交流方式。

5. 西方管理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人表达,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人权利。

6. 东方管理注重集体责任和社会形象,强调团队合作和整体利益。

四、决策方式1. 西方管理更倾向于民主的决策方式,强调员工参与和意见的收集。

试述: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试述: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东西方管理思想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不断发展并完善成熟,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

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在对人和物的态度上分居两极,因此在对管理思想的认识上就存在着不同之处。

管理活动从内容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决策、组织、人员配备、激励、控制五个方面,由此我们也就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在决策方面,西方强调民主决策,强调权力制约,三权分立、议会制代表了西方的政治文明和管理思想。

东方强调个人独裁,东方人更愿意把命运托付给强者,他们相信领袖胜于相信自己,所谓的“唯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治一人”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2、在组织方面,西方组织松散化、扁平化、横向联系多,东方组织紧密化、层次化,上下联系多。

3、在人员配备方面,西方重视发挥人的个性,愿意把人安排到他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去,而东方强调个人应适应集体、服从集体,喜欢把人安排到组织认为他最适应的地方去。

4、在激励方面,西方强调物质激励,认为人的利己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东方更重视精神鼓励。

5、在控制方面,西方控制制度化,东方控制非制度化、弹性化。

为什么东西方文明在管理思想方面会有如此全面的差异呢,我认为这有其历史、哲学、社会基础的原因。

1、历史基础:欧洲是封建制,地方领主有很大的独立性,君王的权威小,中央必须重视地方意见,宗教对君权有很大的制约,造成了权力制约。

所以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松散化也就不难理解,而东方自秦朝建立起大一统的王朝后是郡县制,而且无论是知识界、宗教界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所以决策的独裁化、组织的层次化就很自然了。

2、哲学基础: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社会契约论等人文主义思想,认为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契约,因此强调管理制度化,人本主义思想市场广泛,因此管理上强调尊重人的个性。

东方程朱理学的思想僵化,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管理上强调等级秩序,集体利益,强调共性。

同时管理思想上玄学化,认为最高的管理境界是无为而治,默然于心,造成管理思想的不系统。

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

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

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中西方管理思想简单比较1、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

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2、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

中国和西方的管理思想各自打上自己的民族烙印,它们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

中西管理思想的比较首先必须从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人手,进行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3、人类的管理思想起源于劳动,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的性质和特征。

(1)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东亚大陆,这种一面临海,三面陆路,对外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自然环境,使中国的管理活动具有典型的大陆民族的管理模式。

其特点:一是向心。

在管理思想上表现为:一方面讲集中,求统一,力求实现“协和万邦”、“四夷宾服”、“仁政王道”的理想,管理活动大多是围绕着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以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眷恋国土乡邦的情怀,中国的管理是维系在思想感情和心理因素的强大向心力的基础之上的。

二是求同。

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得管理活动获得了一个完备的天然的“隔离机制”,一方面使得管理体制和思想具有极强的融合能力,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和体系,没有发生过“断层”现象,另一方面又使中国的管理思想强调统一,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与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与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差异与融合

2009 NO.22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科 教 动 态教育管理属于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的一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优秀的教育管理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管理思想。

西方教育管理思想体现在诸学派理论之中,它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1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取向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宝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为辅,它影响着东方乃至整个世界,其主要取向表现如下。

1.1 重视人才培养在诸子百家中,墨子的尚贤式人事管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认为尚贤是管理国家的根本,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

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选人标准:择人任势,知人善任;还有清朝颜元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为教育目的,都对当今教育管理者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2 重视和谐稳定在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和教育三位一体,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德性,因而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体现出强烈的伦理色彩,统治者追求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修己”与“安人”,就是强调通过教育管理者道德威望的感召和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从而使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的教育管理绩效,强调自然而然的伦理,促使学校稳定发展,儒家认为处理这种关系的最高原则就是保持和谐。

2 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取向关于西方教育管理理论,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吴志宏等从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结构主义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西方教育管理理论。

黄葳从古典组织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等几个方面对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进行了探讨。

西方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取向:2.1 追求教育管理的效率、理性和技术化校长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衡量教师的工作效率,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的差距,制定相应准则培训教育工作者。

论中西方管理

论中西方管理

论中西管理总的来说,西方的管理是属于管事理人的,而中国的管理是属于管人理事的。

为什么说西方的管理是管事理人的呢?1、首先,西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观念之上的,所以他们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就是大家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人。

2、其次,西方社会属于个人利益至上,人的大部分生命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3、再次,西方文化讲究选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要很分明。

任何事情都要二选一的作出抉择。

那为什么说中国的管理是属于管人理事的呢?这是因为中国人向来不喜欢被人管,而且越管越难管,反抗意识非常强烈。

具体来说,中西管理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着异同:一、思想基础上的异同中国的管理相对于西方的管理思想来说,表现出明显的简单化倾向。

而在中国的管理看来,西方管理的思想基础为制衡思想,而中国管理的思想基础为太极思想。

这种对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有道理。

但实际上,由于管理的复杂性,这种简单化的对比并不能真正解释中西管理的本质。

因为,中西管理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交叉与融合。

刻意区分中西管理的不同,是无益于管理实践的。

就西方管理的制衡思想来说,它源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经近代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而成熟。

它是西方现代国家三权分立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民主政体的基本保障。

它不仅仅是西方管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管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如果中国只有太极思想而没有制衡思想,中国的现代化也将不可能实现。

另外,从西方哲学层面来说,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与太极思想也具有本质的相通性。

因此,无论是制衡思想还是太极思想,都并非是西方的或者中国的专利。

在现代管理中,实际上是各种思想相互交织,难分彼此的。

二、理论基础的异同在我们看来西方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而中国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交互主义。

我们可能曲解了西方的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否定与他人关系的消极思想。

而实际上,个人主义至少有两种,其一是“自由个人主义",其二是“自私个人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和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及其借鉴意义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中国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和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古老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内容。

是我们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犹如夏日夜空中的群星璀璨夺目,它无可置疑地对于当代企业管理,有着不可估量的良性影响,这一良性影响不是一点一滴的,而是多方面的。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其要点主要是:顺“道”,中国的“道”有多种含义,主观范畴的“道”,指治国的理论,客观范畴的“道”,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从自我管理入手实现人和,从而达到系统管理以协力推进事业的管理思想;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

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利器,“利器说”贯乎古今,成为兴邦立业的重要思想;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客观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并灵活地支配或顺应现实;对策,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节俭,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纵观看史,凡国用有度,为
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

反之,凡国用无度,荒淫奢费,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戕害民生,招致天下大乱。

这是中国国家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法治。

中国传统法治思想,是一个令国人“几多欢喜几多忧”的话题。

因其无法整合权力与法律、公意与私意、价值与工具、平等与特权之间的矛盾,而使其在当代社会的重大理论价值大打折扣;但是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仍然不失为在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所生长的一株智慧之花,提供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统治的坚强手腕。

西方的管理思想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家直接担任管理者,靠自己的主观经验和直观判断组织生产领导活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程、统一的办法和标准,生产管理尚处于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密斯、大卫•李嘉图、查尔斯•巴贝奇等,其中,亚当·斯密的学说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著名思想: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经济人假设等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其主要观点是: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分工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手段(分工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分工可减少由于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经济人假设(经济现象是基于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产生的。

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又为其他人的利益所限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的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代表人为主要有:泰罗、法约尔等。

泰罗管理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使用科学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彻底变革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以下具体管理制度: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实行激励性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所谓差别计件工资制,就是“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个不同的工资率。

对那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
质量高的工人,就按一个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对那些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则按一个较低的工资率计算);对工人进行科学选择、培训和提高;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管理和劳动分离。

法约尔与泰罗都力主科学管理,但两人的思考角度也有差别,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是对管理职能的揭示和管理原则的归纳:关于企业经营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财务职能、经营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关于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原则权力与责任、原则纪律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统一领导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报酬原则、集中原则、等级制度原则、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的稳定原则、首创原则、团结原则)。

中西方管理思想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由以上种种来讨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西方人是以管理国家的方式管理企业、管理家庭,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是以管理家庭的方式管理企业、管理国家。

前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带有天生的共产主义因素。

后者是非血缘关系。

西方人对人性的假设远比我们中国人来得悲观。

西方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认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人的本性,道德秩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恶行,故主张法治,以严格的法律管制人们的行为。

中国人对人性的假设很乐观。

"人之初,性本善。

"故相信以道德秩序和礼制即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认为法治争讼的方法不可取。

因而发展为道德治国的人治方法。

西方人重效果判断,中国重动机的好坏判断。

西方人判断事物的好坏是以效果为标准的。

因此对西方人而言,什么动机与出发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好不好。

中国人不太重视效果判断,而是用一套道德或意识形态标准看效果,即所谓"干不干是态度问题,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

这种价值判断上的差别导致了工具理性的差别。

以法治国是有效的,以市场调节人们这间的利益关系也是有效的。

虽法治费用很高,但不用法治的大家庭式的国家管理方式在效率上的损失则为惊人,故得在于失。

因此西方人的宏观管理是很有效的。

但以这种法治争讼的方法管理家庭内部与企
业内部,并以市场的方法斤斤计较,其交易费用太高,而由此增加的效率并不高。

因此西方管理微观组织的方法就不如儒家文化的方法来得有效。

结论是西方以治国之法治家,中国以治家之法治国,各有优劣。

若中国采取法治,其法治成本就会远低于西方国家:一是中国的法律制度不必像西方那么详细,很多方面可以用道德秩序替代;二是中国人不喜争讼,讲究"君子一言",这就节约了许多律师费用。

在市场交换方面,在具有儒家文化的国家市场交易费用更低。

因为事无巨细以合同为基础就会费时费事失去机会。

儒家文化既然以仁、德、信、义为做人准则,这些为人准则,会在市场交易中节省大量的市场交易费用以及微观组织内部的激励与监督费用。

其实,中西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各有优劣。

若只以效果评价好坏,其结果是社会的道德沦丧,人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社会变成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状态。

人们往往在追求手段的完善中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而只以道德标准评价好坏,社会又会因手段体系不发达而贫穷,其结果也是衣食不足而不知荣辱在中国还没有有效的法治与完善的法律制度。

若一味提倡以效果作为唯一的评价好坏的标准,人们的不择手段就会真的导致道德的沦丧。

人们在既无法律限制又无道德限制的情况下录求最有效手段,其结果会使人的行为如同野兽,这是我们千万要注意的。

如警察养小偷、医生以病人的生命为筹码索要红包,以及教师不顾师德向学生索取金钱,就是不择手段冲破道德防线而又无法律制裁的例子。

中国若要市场制度发达,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效果为判断好坏的标准,二是有完善的法制与严格的法治。

前者使人们极尽良方发展工具理性。

后者使人们寻择手段必须在合法的范围之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