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要大论

合集下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课件

《素问至真要大论》课件

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实践
与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结合
通过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检测等手段相结合,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为准确和客 观的依据。
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阐述的治则治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 治疗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与启示
深入研究与发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未来可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次的理论价值和 临床意义。
对全球医学的贡献
随着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将为全球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 示和借鉴。
CHAPTER 06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争议 与批判
历史上的争议与批判
争议
历史上对《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争议主 要集中在对其内容的理解与解释上。由 于该文献的语言较为晦涩,且涉及中医 理论体系,因此对其内容的解读存在分 歧。
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 络系统,负责气血运行和 信息传递。
脏腑经络与疾病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会导 致各种疾病,通过调整脏 腑经络可以治疗疾病。
病因病机理论
六淫七情
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和喜、怒、忧、思、 悲、恐、惊七情是常见的 病因。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 的基本物质,其运行失常 会导致疾病。
其他贡献
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张仲 景还著有《伤寒杂病论》、《金 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
书籍影响与地位
影响
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该书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四大经典”之一。
地位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是中医学习和研 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素问-至真要大论》十九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十九病机

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而能出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十九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职,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病胕 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病
胕,通腐。腐肿,皮肉肿胀溃烂。 通腐。腐肿,皮肉肿胀溃烂。 痛酸, 痛之意。 痛酸,酸,同痠,即痠痛之意。 惊骇:恐惧害怕,即惊恐不安的神志症状。 惊骇:恐惧害怕,即惊恐不安的神志症状。
浙江中医药大学
本句意为多种痈肿、疼痛酸楚、 本句意为多种痈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的 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邪所致。 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邪所致。由于火热 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 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 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 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 宁。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种痿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痿喘呕 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中 喘促、呕吐的病证, 上二焦。 上二焦。 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 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 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 素问·痿论 痿论》 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 痿论》说“五藏 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若肺热叶焦, 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叶焦,津不 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证。 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证。上焦起于 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 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 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浙江中医药大学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 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身转侧、 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身转侧、 背反张、体屈曲的多种症状。 背反张、体屈曲的多种症状。 水液,指由体内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 水液,指由体内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 涎及白带等。 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 水液混浊,指因热盛煎熬津液,致使尿液 水液混浊,指因热盛煎熬津液, 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至真要大论2

至真要大论2

三、阳虚阴虚之治 病热者→寒之而热→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病热者→寒之而热→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寒之而热 病寒者→热之而寒→ 病寒者→热之而寒→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四、寒、热证治疗
病证 真热 热 假热 虚热 真寒 寒 假寒 虚寒 治 热者寒之,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热因热用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 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寒因寒用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法
一、正治法
治则 微 者 逆 之 具体治法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 含 寒证用温热药 热证用寒凉药 削伐法治疗坚硬肿物 外邪侵犯,当驱除 外邪侵犯, 劳则伤气, 劳则伤气,用温补品 邪气内结用消散法 实邪停留, 实邪停留,用攻逐泻下法 津液亏乏, 津液亏乏,用濡润之品 义 举 麻黄汤治表寒 白虎汤治里热 鳖甲煎丸治疟母 羌治胜湿汤治痹证 补中益气汤治劳倦伤脾 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 抵当汤治瘀血 清燥救肺汤治燥咳 例
二、反治法 治则 具体治法 热因热用 甚 者 从 之 先 其 所 因 含 义 举 例
用热性药物治疗真 寒假热证 用寒性药物治疗 于内的泻利证
通脉四逆 汤治疗 戴阳证 白虎汤治 疗脉滑 而厥之里热证 补中益气 汤治疗 脾虚大便不通 大承气汤 治疗 “ 热结旁流” 热结旁流”
【原文】 原文】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 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 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 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 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 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 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 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 必已。帝曰: 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 必已。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 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 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 则其道也。 则其道也。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8)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8)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8)原文至真要大论(8) 黄帝道:六气相胜是怎样的情况?岐伯说:厥阴风气偏胜,就会耳鸣头眩,心中烦乱想吐,胃脘之上及横膈之下,有寒感,大风时起,倮虫不能滋生。

人就容易患胠胁之气偏著一边,化而成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之处疼痛,上肢两胁胀满,肠鸣飧泄,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病严重时就要呕吐,膈咽之间阻塞不通。

少阴热气偏胜,就会患心下热,常觉饥饿,脐下还痛,热气通于三焦,炎暑到来,树木流水汁,草类因此枯萎。

人们患呕逆烦躁,腹部胀满而痛,大便溏泻,转变成为尿血。

太阴湿气偏胜,火气郁结在人体内,就会酝酿成为疮疡,流散在外,则病发于胠胁,甚则心疼。

热气阻隔在上部,就发生头痛、喉痹、项强。

如湿气独胜,郁结于里,湿寒之气迫于下焦,就会囟顶痛,牵扯眉间也痛,胃中满闷。

时常下雨,于是燥化之象出现,少腹满胀,腰椎沉重强直,温蕴于内,而伸展不利,时常泄泻下注,足下温暖,头部沉重,足胫肿,水饮发于内而上部出现浮肿。

少阳火气偏胜,热邪留于胃,于是出现许多症状,如心烦,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常感饥饿,耳痛,尿赤色,易发惊恐,谵妄。

暴热之气消烁万物,草萎黄,水干竭,介虫屈伏不动;在人体上,就产生少腹疼痛、下痢赤白的病。

阳明燥气偏胜,则清凉之气发于内,左胠胁疼痛,泄泻,内则咽嗌窒塞,外则阴囊肿大。

大凉之气肃杀,草木变为枯黄,有毛的虫类死亡。

在人体上,就要胸中不舒,咽嗌窒塞而且咳嗽。

太阳寒气偏胜,凝肃凛冽之气就要来到,不到结冰之时而水已结冰,羽类之虫延迟生化。

发为痔疮、疟疾。

寒气入胃,气逆上冲,就会发生心痛,阴部生疮疡,小便不利,疼痛牵引两股内侧,筋肉拘急引缩,血脉凝滞,所以络脉满而色变,或为便血,皮肤因水气郁积而肿,腹中痞满,饮食减少,热气上行,因之头项巅顶脑户等处都感到疼痛,目珠痛如脱出,寒气入于下焦,转变成为水泻。

黄帝道: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厥阴风气所胜之病,用甘凉的药品为主,用苦辛的药辅佐,用酸味药泄其胜气;少阴热气所胜之病,用辛寒的药品为主,用苦咸的药辅佐,用甘味药泄其胜气;太阴湿气所胜之病,用咸热的药品为主,用辛甘的药辅佐,用苦味药泄其胜气;少阳火气所胜之病,用辛寒的药品为主,用甘咸的药辅佐,用甘味药泄其胜气;阳明燥气所胜之病,用酸温的药品为主,用辛甘的药辅佐,用苦味药泻其胜气;太阳寒气所胜之病,用甘热的药品为主,用辛酸的药辅佐,用咸味药泄其胜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

经典选讲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宜章县中医医院范和平副主任医师【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子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子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土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解析]串讲原谅以前,先要明确两个概念,逆治(或称正治法)和从治法(或答反治法)。

逆治法指的是逆疾病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

从治法指的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

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

原文第一段的所有治法中全部讲的是逆治法,然而只有“甚者从之”例外,讲的是从治法。

按下来我们将一一论述,第一段主要讲的是逆治法,第二段讲从治法。

逆治法即“微者逆之”适用于病情较轻或是病证比较单纯不复杂的病证。

此处不仅小病轻病答为“微” ,若是病重俚没有再现分钟的也称为:“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即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其之所以能治病,正是以其偏性来纠正人体脏腑阴阳寒热虚实之偏,从而使人体的气血阴阳恢复协调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而用温热的药物治疗服盛的寒证,以寒凉的药物治疗阳盛的热证。

至真要大论、灵枢

至真要大论、灵枢
者使用。
04现Biblioteka 意义对现代中医的影响1 2 3
提供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至真要大论》和《灵枢》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 作,为现代中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指导现代中医临床实践
《至真要大论》和《灵枢》所阐述的病机、证候、 治则等内容,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推动现代中医科学研究
《至真要大论》和《灵枢》中的理论观点和治疗 方法,为现代中医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思路。
灵枢理论在预防医学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通过调节饮食、运动等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 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灵枢理论还被应用于养生保健方面,如 通过调节作息、情绪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和 心理健康。
03
两书比较
理论异同
相同点
两书都强调了阴阳五行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认为人体内部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 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与阴阳五行理论有关。
学应注重预防保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对未来医学的展望
促进中西医结合
通过深入研究《至真要大论》和《灵枢》等 中医经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西医 结合的发展。
开创未来医学新领域
借鉴《至真要大论》和《灵枢》中的理论和方法, 探索未来医学的新领域和新思路。
提升全球健康水平
通过推广和应用《至真要大论》和《灵枢》 等中医理论和方法,为全球健康水平的提升 做出贡献。
至真要大论的内容更加注重于临床实践,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更为详细的描述和讨论,而灵 枢的内容则更加注重于基本理论的阐述和研究,对于人体经络、穴位等有更为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实践优劣
相同点
两书都是中医经典著作,其理论和实践价值都非常高,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内经》第17讲 素问·至真要大论

《内经》第17讲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三)论平衡阴阳,是治“求其属”的基本 原则。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阴虚阳亢而生虚热
“取之阴” —滋肾阴 —六味地黄丸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益火之源,以 消阴翳—阳虚阴盛而生虚寒
“取之阳”—补肾阳 —附桂八味丸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正治法、反治法?举例说明? 2、怎样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
病例
返回结构图
返回
(5)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一般表现为疼痛、瘙痒这样的疮疡,多 属于心的病变。
心火亢盛,化腐成脓 心的病变
心血不足,血燥生风
病例
返回结构图
返回
(6)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一般厥逆的病证,以及二便不 通或失禁的病证,多属于下焦元气 的病变。
肾阳虚衰
肾气虚而厥逆 膀胱气化不利 肾气不固则泄
这些方剂,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剂,现在还有 其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法
含义: 逆疾病的征象而治。 逆治
适用 “微者逆之”,适用于病轻或虽重而病
: 范围
情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选药物的属性 与疾病征象相反。
寒者热之 ----治寒病用温热法。 热者寒之 ----治热病用寒凉法。
因病制方
四君子汤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 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 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 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
制方 法则
《内经》十三方
1. 《素问·汤液醪醴论》: 汤 液 醪 醴
2. 《素问·腹中论》:
鸡矢醴
3. 《灵枢·痈疽》:
翘饮
4. 《素问遗篇·刺法论》: 小 金 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 心。 • (5)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大凡热病,神 志昏乱,肢体抽搐,大多与火邪有关。瞀 ,昏糊也。瘛,抽搐也,《素问.玉机真脏 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人瘛。 又高 世轼曰:火,旧本讹心,今改。诸痛痒疮, 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 • (6)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大凡痛痒、疮 疡,病位多在心。痒,《说文》云:“疡 也。”又,高世轼曰:“火,旧本讹心, 今改。诸痛痒疮,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 。”可参
《至真要大论》
理无尚谓之至,道无妄谓之真, 提起纲谓之要。 注:妄,虚假。
4302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 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 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 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 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 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 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 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20)暴注下迫:暴注,急剧的腹泻。下 迫,下利窘迫,即里急后重。
•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 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 热”。属热邪次之,共有4条。 • 凡出现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 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 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由于脾胃损伤,肝 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 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邪热炽盛,筋脉失养 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 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 急泄下坠等。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 证,当予明辨。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
• (17)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 多种症状。转,身体左右扭转。反 ,角弓反张。戾,身曲不直,如犬 出户下。 • (18)水液:指由体内排出的各种 液体。 • (19)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 明而寒凉。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 热。
•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 ,皆属于肾。 •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谓众多肢体搐 动震摇,头目眩晕之风类病症。 • (2) 收引:指肢体蜷缩,屈伸不利的症状 。收,收缩。引,牵引,据急。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 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 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 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 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 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 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 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 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 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 ,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 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 属于脾。
• (3)愤郁:此指气逆喘急,胸部胀闷的 症状。张介宾曰:愤,喘急也。郁,痞 闷也。 • (4) 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
•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 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 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 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 :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 ;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 •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 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 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 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 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 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Thank you!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 平,此之谓也。
(21)《大要》:古代医学文献名。
(22)各司其属:掌握各种病象的病机归属。司 ,掌握。属,归属、隶属、主属,即病机。
• (23)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有此症当探 求其机理,无彼症亦应探其因,务求与病 机相契合。有者、无者,指与病机相应之 症有无。求之,探求、辨别。 • (24)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盛实者,当 责究其邪气致病情况;虚弱者,当责究其 正气不足的情况。盛者,邪气实;虚者, 正气不足。责之,追究、分析。 • (25)必先五胜:需要掌握天之五气和人 之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五胜,五行之气 更替相胜,而人之五脏之气与之相应,故 常将两者联系起来。
诸痉项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属于湿。
(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痉,《说文》云 :“强急也”。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 直,牙关紧闭等。项强,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湿热损伤筋脉,故见此证,如《素问 生气 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緛短为拘,弛长为痿”之类。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凡出现痉证项强、 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 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
•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 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 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 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 ,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 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 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 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 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 ,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 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 、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 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 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 ,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 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13)躁狂越:躁,手足躁扰,坐卧不 宁。狂,神志狂乱。越,言行举止, 乖乱失常。 • (14)暴强直:暴,猝然。强直,筋脉 拘急,身体强直不能屈伸。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 (16)胕肿:皮肉肿胀溃烂。胕,同“腐”。
•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胕肿在《内经》屡见, 但含义不尽相同。如胕肿的胕,又通腐烂的腐,胕肿就是说皮 肉溃烂,又通跗,足跗的跗,就是足背肿。跗肿是指着足背肿 。又通浮,就是浮肿了。一按一个坑,那是浮肿。本条的胕肿 属于火邪。应视为“胕肿”,也就是疮肿,腐烂的肿。就前边 所说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那个,是由火热之邪引起阻 滞了经脉,气血不通,而出现胕肿。由于热扰心神,所以可以 出现“惊骇”火热之邪,特别容易扰乱神明。所以出现“惊骇 ”。火热之邪跟“胕肿”相联系的,所以可以出现“疼酸”, 气血不通畅,当然说我们前面讲《调经论》讲过,说“血气者 ,得温就可以消散”。但是真的热起来,也可以使它运行你乱 ,逆乱了就不调畅了。所以照样可以引起疼痛,不通的疼痛。 所以有“疼”,有“酸”,同时火热扰乱心神,还可以出现“ 惊骇”的症状。因此说,“多属于火”,常和火有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