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至真要大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课件

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实践
与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结合
通过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检测等手段相结合,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为准确和客 观的依据。
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阐述的治则治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 治疗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与启示
深入研究与发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未来可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次的理论价值和 临床意义。
对全球医学的贡献
随着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将为全球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 示和借鉴。
CHAPTER 06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争议 与批判
历史上的争议与批判
争议
历史上对《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争议主 要集中在对其内容的理解与解释上。由 于该文献的语言较为晦涩,且涉及中医 理论体系,因此对其内容的解读存在分 歧。
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 络系统,负责气血运行和 信息传递。
脏腑经络与疾病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会导 致各种疾病,通过调整脏 腑经络可以治疗疾病。
病因病机理论
六淫七情
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和喜、怒、忧、思、 悲、恐、惊七情是常见的 病因。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 的基本物质,其运行失常 会导致疾病。
其他贡献
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张仲 景还著有《伤寒杂病论》、《金 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
书籍影响与地位
影响
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该书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四大经典”之一。
地位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是中医学习和研 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病机

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精】至真要大论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 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 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 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 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 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 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直,牙关紧闭等。项强,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4) 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
。湿热损伤筋脉,故见此证,如《素问 生气 (4) 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
(19)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 (16)胕肿:皮肉肿胀溃烂。
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20)暴注下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注,急剧的腹泻。
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
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
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 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 心。
• (5)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大凡热病,神 志昏乱,肢体抽搐,大多与火邪有关。瞀 ,昏糊也。瘛,抽搐也,《素问.玉机真脏 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人瘛。 又高 世轼曰:火,旧本讹心,今改。诸痛痒疮, 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
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 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 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 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 ,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 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 、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 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 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 ,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 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方法探索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方法探索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黄老思想家早期的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清晰地展示了黄老的经典理论,他的理论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病机学和诊疗学。
此外,这本书还把很多中医思想穿插在内容里,如知识积累,实践操作,病因假说等,为中医病机学和诊疗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探索,以“权威发现”式的方法提出了概念。
它把传统医学的思想和当时新兴的学术观念相结合,将医学概念深入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在讨论发病机制的时候,以“阴气活动致病”的观点为主线进行探索。
“阴气”经典观念源于古老的人类医学思想,黄老把这种历史沿革中提出的观念重新整合了一遍,从而把它置入新的发展轨道。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病机应综合变化,既有內在的,又有外在的。
而病源的变化,一般分为六种情形:神氣变化,饮食变化,环境变化,生活习惯变化,心理变化,职业变化等。
此外,从改善体质的角度出发,《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要正气、补虚,调节阴阳气机,支配五脏六腑等诊疗方法。
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采取“权威发现”式的病机探索方法,综合运用传统经典理论和新学术观念,从“阴气”经典观念出发,把历史沿革中的观念重新整合,重视全方位的变化,以正气、补虚、调节阴阳气机等改善体质为重点,为中医病机学和诊疗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十九病机

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而能出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十九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职,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中医四大经典题目及答案

中医四大经典题目及答案单选题1、《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肝”的病证为( C。
)A.诸热瞀瘛B.诸痛痒疮C.诸风掉眩D.诸禁鼓傈,如丧神守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D。
)A.取之热B.取之寒C取之阳D.取之阴3、《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哪一府精气将夺(D)A.胸中之府B.血之府C.髓之府D.肾之府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肺”的病证为( D。
)A.诸热瞀瘛B.诸痛痒疮C.诸躁狂越D.诸气膹郁5、《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B)A.气缓B.气上C.气消D.气乱6、《素问•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A)A.XXXB.伤上C.伤下D.伤脉7、《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 C。
)A.外感风寒B.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之邪C.外感热病的总称D.外受XXX8、据《素问·痿论》所述,筋痿发生的脏腑在( B。
)A.心B.肝C.脾D.肺9、下列治法除哪项外均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的治则( A。
)A.阴病治阳,阳病治阴B.其下者,引而竭之C.因其重而减之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10、《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A)A.气缓B.气下C.气消D.气乱11、《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病的最好工夫是( C。
)A.半夜B.XXX.平旦D.傍晚12、某未婚女青年,形体瘦弱,头昏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唇舌甲色淡白五华,月经闭止数月,脉象细弱。
对此闭经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的治疗当用下列何种方法(B。
)A.通因通用B.XXX用C.XXX用D.热因热用13、《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心和则( B。
)A.鼻能知香臭B.舌能知五味C.目能辨五色D.口能知五谷14、《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虚里”可测候( D。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译文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内经原文: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 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 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诸痉 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 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
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 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
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
本条所论 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 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
常 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 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
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 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

经典选讲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宜章县中医医院范和平副主任医师【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子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子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土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解析]串讲原谅以前,先要明确两个概念,逆治(或称正治法)和从治法(或答反治法)。
逆治法指的是逆疾病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
从治法指的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
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
原文第一段的所有治法中全部讲的是逆治法,然而只有“甚者从之”例外,讲的是从治法。
按下来我们将一一论述,第一段主要讲的是逆治法,第二段讲从治法。
逆治法即“微者逆之”适用于病情较轻或是病证比较单纯不复杂的病证。
此处不仅小病轻病答为“微” ,若是病重俚没有再现分钟的也称为:“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即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其之所以能治病,正是以其偏性来纠正人体脏腑阴阳寒热虚实之偏,从而使人体的气血阴阳恢复协调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而用温热的药物治疗服盛的寒证,以寒凉的药物治疗阳盛的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选讲《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宜章县中医医院范和平副主任医师【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子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子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土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解析]串讲原谅以前,先要明确两个概念,逆治(或称正治法)和从治法(或答反治法)。
逆治法指的是逆疾病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
从治法指的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
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
原文第一段的所有治法中全部讲的是逆治法,然而只有“甚者从之”例外,讲的是从治法。
按下来我们将一一论述,第一段主要讲的是逆治法,第二段讲从治法。
逆治法即“微者逆之”适用于病情较轻或是病证比较单纯不复杂的病证。
此处不仅小病轻病答为“微”,若是病重俚没有再现分钟的也称为:“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其之所以能治病,正是以其偏性来纠正人体脏腑阴阳寒热虚实之偏,从而使人体的气血阴阳恢复协调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而用温热的药物治疗服盛的寒证,以寒凉的药物治疗阳盛的热证。
“甚者从之”稍后我们结合第二段的从治法来阐述。
“坚者削之”,坚指的是有坚实之证,如癥瘕痞块,应当用药攻削它,例如瘀血阻滞体内,腹中产生积块,则须“破瘀消癥,软坚散结”药,逐渐蔟削,使之消失。
后文“结者散之”,与此句意思差不多,指郁结之病当以散结之法治疗。
“客者除之”,客乃是与主相对而言主,凡指外来邪气客于人体所致的病证,如六淫、疫疬、饮食、积滞等,均应驱除。
可酌用疏风、散寒、清暑、祛湿、消导、化痰等法。
后文“留者攻之”与此句相类,指邪气停留之证,当以攻下法治疗。
“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后文又提到“损者温之”,即虚损一类病证,也可以用温补法治疗。
正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倦太过往往可致虚损,帮而劳倦和虚损往往不可截然分开,均可采用温补的方法,所谓“烽火生气”,“少火之气壮”即是此意。
“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津液枯燥,可用滋润药。
急指的是拘急一类的病证,指对拘急强直之证如口噤难开、颈期待强直、手足拘挛等,应使其舒民缓弛,采用疏肝缓急止痉之法。
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散指精气耗散一类的病证,此时当用收敛固涩的方法治疗。
“逸者行之,惊者平之,止之下之,摩之浴之“,逸指安逸,由于过于安逸造成气脉凝滞、动土障碍之类的病证,可用行气活血通络的方法,使其通畅。
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证,可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上之,病邪在上则要用涌吐或是升举的方法;下之,病邪在下则要用通泄法治疗。
另外,在配合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方法。
“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谓”薄之“,比如用硫黄浴治疗疥疮等;以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的治病方法谓”劫之“,如砒霜之用地截疟,罂粟壳之用于止泻等。
开,这里指的是开窍法;发,意为诱邪的方法。
接下来,第二段主要讲的是从治法,即“甚者从之“适用于病情较重或是病证比较复杂甚至出现某些假象的病证。
此处不仅病情重,病变复杂,而且出现某些证候与病相不一致的病证,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采用顺从其假象的方治疗。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逆者指逆治法。
正治,指正治法。
所谓逆者正治”,就是说逆治法就是正治法。
后一句即谓从治法就是反治法。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李中梓的解释很好:“从少谓一从二兼管,从多谓二从一逆也。
事即病也,观其病之轻重,而为之多少也。
”也就是说反佐药用多用少,取决于疾病的轻重情况。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按此句之意,热药因为寒证而应用,寒药因为热症而用,秘史正治。
但是此文乃回答“以何谓?”因此张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误,且下文“寒因寒用,通因通用”也是讲的反治法,故而改之。
热因热用,前一热字是指热性药物。
后一热安,是指热性的症状,然而此处的热性症状乃是假象,实为真寒假热豆腐皮:寒因寒用,则是用寒性药物治疗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能因通用”,运用补益固涩的方药治疗正虚浮所至的胀满闭塞不畅病证,运用通利泻下的方药治疗结实下利病证。
临床上某些因脾胃气虚失于运化而引起的胀满,表现为饥饿时腹胀,进食后减轻,可以采用健糕点气的方法治疗,即是“塞因塞用”,伤寒热结胃肠,现出腹痛下利之症,可以采用清肠通便的方药治疗,即是“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主”即指疾病的本质,“因”即病因。
此一句乃是对上文的总结,说明反治法的关键在于抓住疾病的本质,寻找到致病因素,才能很好的治疗疾病。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治疗过程中,虽然一开始好像药性和病情(疾病的假象)相同,然而至最后,假象消失真象显现则证情和药性就不同了。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治疗,就可以达到目的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破瘀消积,溃坚散结,并且调畅紊乱气机。
“逆者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此一句可理解为对上治疗法则的总结,指出根据病人个人析病情,或用逆治法、或用从治法、或主药逆治而佐药采取从治法、或主药从治而佐药采取逆治法等等,然而要遵循的总则是调畅气机,使病人气血通畅和顺。
下一段将根据病位的不同所采用相应的治疗法则:“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若疾病先从内生而传至于外则先调治内部之病,若疾病先从外生而传至于内则先调治外部之病;疾病先从内生而表现为外部症情偏盛则先调治内病再治外病,若疾病先从外生而表现为内部症情偏盛则先调治外病再治内病;若不同病位病证无直接联系的,就先治主要的病证。
提出治病要先以原病为主,倘若继发病比较重,则应该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治疗继发病。
接下来的一段是承上文引出另一种反治法,即寒热的治疗方法。
“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路也”,“绳墨”本来意思指木工制作木器用的墨线,在这里引早为规矩标准之意。
此句讲一般的医生治病只是知道墨守成规,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这治法本身也没什么错误,但是只适用于一般正常情况发展的病证,然而临床上疾病的复杂多变的,如果遇到异常的情况,就行不通了。
下文就以举例的形式说了两种情况。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比如有些发热证用寒凉的药物,或者有些寒证用热药,不仅没有取效,反倒又增添新的病变,就是何故呢?这里就涉及到治疗疾病的知常达变的问题。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证用寒药无效说明此处所表现的热象并关实证乃是虚热,是因阴虚浮所导致的病证,因此属阴虚浮阳亢之证,故而要用滋阴之法达到降火的目的,即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寒证用热药无效说明此处所表现的寒象并非实豆腐皮乃是虚寒,是因阳所导致的病证,因此属阳虚阴盛之证,故而要用益火补阳之法治疗,即取之阳。
这样的治疗方法才是探求疾病本质的属性,治病求本的正确法则。
[钩玄](1)关于适事为故:《内经知要》注:“适事为故,犹云中病为度,适可而止,太过以伤正,不及以留邪也。
”“适事为故”,中医治病这第一准则,诚能做到,谈何容易。
当今治癌,方法甚多,或化疗,或放疗,可介入疗法,药虽可抗病,但正气每每壮伤,因而能坚持始终者太多。
愿望虽好,药也中病,但后果尚不尽如人意。
中医治病,虽有许多长处和优势,如注重整体治疗,副作用较小等,但新式不是所有的主药者没有毒副作用。
中医文献中“药邪”一词,足证古人已经认识到误码率治致病的危害性。
《内经》称药皆为“毒药”。
且分为大毒、小毒、常毒及无毒,此“毒”字含义虽与现代所称不尽相同,但已蕴示不可滥用。
故《五常政大论》明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
”这经文是对“适事为故”的最好注脚。
说明用“毒药“治病不可使尽,以防损伤正气,强调用谷肉果菜等食疗方法以扶助正气,如尚不能克邪,原法重复使用,可见古人用药十分审慎。
曾治一晚期肝癌,出现腹水,黄疸等症,初投五皮饮,茵陈五苓散等不应,家属颇为焦急,病人之子系余老友,效不应手,自觉惭愧,遂改拟峻下逐水饮之舟车丸法,三剂后,水泻日行七八次,患者腹部略有宽松感,颇有谢忱之意。
但再诊时察其形神憔悴,面色黑无华,皮肤松弛,全无弹性,此水泻过度有脱水状。
施取出改拟健脾扶胃气法,惜乎为时已晚,正气已伤,神气半角去,不几日而去。
掺思治病之全过程,患者虽罹绝证,但求生之望寄托于医工,医工未能审慎,药过病所,以致回天乏术。
教训殊为深刻,令终生难忘。
当前中医所治之病,大多为慢性疾患,迭经“三素”挞伐,病未去正气削伐,抗病力渐减,这给医生治病增加了难度。
鉴此,尤不可急功近利,缓病当以缓图,否则欲速则不达也,笔者的体会是:不治之症,先扶胃气;久病正虚邪恋,先以扶正;数脏兼病,先调气血;药不应手,兼以神养、食养。
(2)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内经》论标本者,含义颇多,所指不一。
《素问.标本病传论》所去“病有标本”,将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根据标本缓急,或本而标之,或标而本之。
其理似简,然真要达到“正行无问”者,实非易事。
一壮年,笃好笔耕,青灯黄卷,焚膏继晷,复遢风寒,终于病倒。
3日来寒热不退,头痛如裂,查白细胞正常,医以庆磊霉素静滴,2日后体温渐趋正常,面左耳突然失聪赴五官科医院检查,云属抗生素中毒,恐难逆转,经用辅酶A治而少效。
听力测定左耳为零,右耳基本正常。
患者惊诧,更医数家,人口一词。
后经同事介绍,转诊于余。
来诊时诉有鼻塞、咽痛,不思纳谷,微咳无痰,左耳有堵闷感,舌苔薄黄。
细询病史,庆大毒素仅用2天,均属正常治疗剂量,断言药物中毒,颇可商榷。
余以为此系触冒风热,邪阻络脉动,清窍不各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