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胃镜及病理诊断因素的探讨

合集下载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曹东辉【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5(000)016【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升诊断的有效率。

方法所有病例(100例)全部在病变位置取5块胃黏膜组织,通过(9.5±1.5)%的甲醛溶液予以固定,再送至实验室予以病理测检。

在病理学检查方式上,常规石蜡制片,予以HE和Giem染色。

通过相关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病例为32例,其中24例和病理检查结果相匹配,符合率为75%,同时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病例为总比例的75%,其中16例并发肠化生,12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其中24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只占总比例的25%,其中包括32例糜烂性胃炎,18例并发肠化生,16例并发不典型增生。

结论除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特性症状外,还要对糜烂以及溃疡等病变的附近黏膜进行细致的检查,同时予以活检,这样利于提升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诊断有效率,而且还要从根本深化内镜操作人员的培训。

【总页数】2页(P52-52,53)【作者】曹东辉【作者单位】462300 漯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J], 张志坚;刘玉杰;顾红祥;黄友明;江堤;杨巧玲;麦海铢;陈雪梅2.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J],3.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J], 隋薇;李宝月4.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性分析 [J], 安俊丽; 程帅师; 李新民; 蔡杰超5.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J], 刘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观察胃壁的病变情况,对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在胃镜诊断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一种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的相关性。

一、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通常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和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引起。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胃镜检查中,医生会通过胃镜观察患者的胃黏膜,发现胃黏膜表面红肿、充血、水肿等病变情况。

此外,在胃镜检查中,医生还可以通过活检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指通过组织学方法对患者的组织、细胞等进行检查,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程度。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中,医生通常会进行胃黏膜的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组织学方法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细胞结构,发现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上皮细胞变性等病变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表现较为复杂,有时存在局限性的病变,而有时又呈现广泛性病变。

因此,通过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般情况下,胃镜检查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胃壁的病变情况,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因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也常常会同时进行,以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方法。

通过胃镜和病理学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和病变形态,进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CG)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变范围涉及胃幽门至胃体的不同部位,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理解CG的病理特征,本文将从胃镜下CG的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

1. 反酸及胃酸分泌功能受损
由于CG患者胃黏膜上皮层受损,胃黏膜腺体数量减少及分布不均,导致胃酸分泌障碍,反酸症状明显。

临床上,反酸症状常出现在CG患者早餐后或描述为早晨憋醒。

胃镜下,CG患者口腔侧腺体数量减少,胃体和胃底黏膜粘液减少。

病理诊断时,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列排不整、消失等结构异常。

2. 胃黏膜炎症、出血和溃疡
由于胃黏膜上皮损伤和萎缩导致胃黏膜上皮内核结构亚健康,容易受到压力和炎症的
影响。

胃部炎症、出血及溃疡是CG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

3. 胃壁厚度变化
CG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层受损后,胃壁组织细胞减少,胃黏膜腺体数量变少,导致胃壁变薄。

此外,侵蚀性胃炎继发于CG后,腺体的替代作用引起胃壁增厚。

胃镜下,CG患者胃壁厚度多见于胃底和胃体,常为局限性轻度增厚。

病理诊断时胃黏膜上皮萎缩程度不同,胃壁组织细胞的死亡或半死亡状态。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稍长,病变进程缓慢。

严重的胃黏膜损害可导致炎症、出血、溃疡等症状。

胃镜下CG主要表现为反酸及胃酸分泌功能受损、胃黏膜炎症、出血和溃疡、胃壁厚度变化等。

病理诊断时,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数量减少、腺体数量减少、腺体发育不良等结构异常。

因此,在胃镜下观察的病理表现对于CG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非常关键。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常用的方法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它们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通过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
则是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认和评
估患者的病情。

胃镜诊断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胃镜在患者的胃内直接观察,并记录胃黏膜的表面形态、
颜色、病变程度等。

在胃镜检查中,通常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炎症、红斑、浅表糜烂以及
胃粘液的分泌情况等指标。

这些表面形态的改变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


镜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病灶活检,从而获得病理学检查的样本,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来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诊断。

在组织学检查中,病理医生会观察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例如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的损伤、萎缩、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病理学检查还可以评估胃黏膜的病变程度
和分级,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可以直
观地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明确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而病理诊断
则可以通过组织学的方法,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通常情况下,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
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二者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胃镜和病理检查都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和限制。

下面将就这两种检查手段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走向等特征,确定胃部组织的变化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应该光滑、细腻、呈粉红色,血管分布均匀。

而当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时,胃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粗糙、糜烂、出血、色素沉着等。

此外,胃镜还可以结合染色和组织取样等技术,进一步确定病变程度和类型。

例如,结合吉姆萨染色,可以观察到胃腺体、神经纤维和炎症细胞等细节,进而确定病变程度和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而通过取样组织学检查,则可以确定组织细胞学上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然而,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胃部肌肉发达,镜头到达胃部深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胃黏膜是活体组织,其变化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摄入食物、药物、慢性疾病等,因此对于轻微或早期病变的诊断可能需要多次检查才能确认。

相比之下,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学家在取样后可以将活组织固定、切片、染色等,以直观的方式观察组织学变化。

常用的病理指标包括胃黏膜萎缩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腺体形态及数量、结构紊乱程度等。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初始阶段,病理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同时对于恶性变化的预测也更加敏感。

例如,在病理检查中发现存在异型细胞、不规则的腺体结构等,可能意味着存在癌变的风险。

因此,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分级和预后评估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胃镜可以提供细节观察,对轻度病变的确定有一定的优势;而病理检查则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对于深度病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对于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但是,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分析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是在胃镜下直接取出一小块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胃黏膜上皮细胞是否存在癌变。

术后病理诊断是指在完成胃癌手术后,根据手术切除标本中的可疑部位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癌组织。

在一些情况下,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可能会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结果差异的原因:1. 检查部位不同在术前胃镜活检中,医生大多只检查了可疑的部位,而在手术中,则需要切除整个病变组织。

这将导致不同的检查部位和样本数量,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不同。

2. 组织样本不同术前胃镜活检中取出的组织样本可能比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小得多。

此外,术前活检可能缺乏直接取样的能力,因此取样范围有限。

术后病理诊断检查的标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这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 癌变扩散在某些情况下,癌细胞可能会扩散到其他部位,同时通过活检或手术取样的组织可能不包括这些部分。

这样一来,术前胃镜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可能不准确。

三、影响和建议由于以上原因,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这将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

术前胃镜活检错误的负性结果可能导致缺乏及时治疗机会,术前胃镜活检错误的阳性结果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和治疗。

因此,建议在进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时,结合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

在手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出更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膜红 白相间以 白相为主 , 但 胃粘膜 的颜色受患者血色素 的高低 、
用 S P S S I 2 . 0统 计 软 件 进 行 数ຫໍສະໝຸດ 据 处 理 , 率 的 比较 采 用
检验。
2 结 果
年龄 、 胃内压力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 , 冈此 , 这些 素 可使 内窥镜
检出 C A G的敏感性降低。该研究结果显示 : 胃镜直视下诊 断为 C A G的患者 1 0 6例 中. 病理 诊断为 C A G 8 3 例, 慢性 浅表性 胃炎 ( C S G ) 2 3例 , 其 中伴异性增生 1 1 例、 肠 上皮化生 4 5 例 。C A G内
1 . 3 病 理 学检 查
生和异型增生有密切关系 . 尤其与异型增生关系更为密切。
3 讨 论
诊断标 准参 考我 国 2 0 0 6年全 国慢 性 胃炎研 讨会共识 意见
萎缩性 胃炎属于癌前疾病 , 与胃癌的发生 呈正相关 , 且常伴
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 。内镜下 C A G表现为 胃粘膜皱襞平坦
镜下黏膜粗糙不平 . 部分 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改变与病理诊断 C A G的符合率为 8 3 . 3 3 %, 而与黏膜红 白相 间并以 白为主 , 血管
透见 , 黏膜变薄 。 皱襞 变平并存时 , 对C A G的符合 率高达 1 0 0 . 0 0 %, 肠上皮化生 、 异 型增 生的诊断符 合率分别 为 7 6 . 4 7 %和
巾的诊 断标准I , I 。用 1 0 % 甲醛 同定活检 胃粘膜 , 常规石蜡包埋切 片, 南同定的病理 医师将经 HE染色后标本进 行病理诊断。
1 . 4 统 计 方 法
或消失 , 粘膜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改变 , 粘膜表面粘 液减少或消 失 消化 道内窥镜 医生初步诊 断萎缩性 胃炎的重要依据 是 胃黏

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

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

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孙龙【摘要】目的:研究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4月中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分别对115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计为病理诊断组,将胃镜检查结果计为胃镜诊断组。

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并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在诊断萎缩性胃炎方面的相关性。

结果胃镜诊断组115例患者均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组70例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对比两组检出率发现,胃镜组远大于病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P=0.023)。

另外,两组诊断符合率为60.87%(70/115)(K=0.294,P=0.023)。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粘膜病理活检的一致性较差,并且与病理活检比较,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有限,因此临床仍需采用后者作为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thods 2014 years 1 month to 4 months were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with 115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spectively, of 115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gastroscopy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fo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group, gastroscopy results gastroscope diagnosis group.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atrophic gastritis. Results All 115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hological diagnosis group, 70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atrophic gastritis.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found to have a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4.697,P=0.023). In additi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60.87%(70/115) (K=0.294,P=0.023). Conclusion The consistency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by gastroscopy and pathological biopsy is poor and with pathological biopsy compare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ndoscopy is limited clinical, so still need to the latter for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is the main method.【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5(000)031【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病理检查;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相关性【作者】孙龙【作者单位】启东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启东 22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2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以胃部黏膜腺体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胃癌常见的癌前病变,经常伴有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胃镜及病理诊断因素的探讨
倪慧峰 438000 湖北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
doi: 10. 3969 / j. issn. 1007 - 614x. 2013. 03. 231 摘 要 目的: 探讨影响胃镜及病理诊断 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体上部溃疡的 胃镜检查资料。结果: 病理诊断以慢性浅 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最多,占受检总数 71. 95% ( 1311 /1822 ) ,胃 癌 次 之,占 16. 63% ( 303 /1822) 。在病理诊断为胃癌的 303 例中,男 223 例,女 80 例,男女之比为 2. 79 ∶ 1。纤 维 胃 镜 与 病 理 诊 断 一 致 者 1097 例,符合率为 60. 21% 。结论: 纤维 胃镜检查结果进行总结,以利提高胃镜和 病理诊断的正确性,缩小胃镜和病理诊断 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胃溃疡 胃 病理检查
全、无创、操作 简 单、费 用 低 的 优 点,易 于 被多数患者接受,是一种诊断冠心病的有 效方法,对在糖尿病患者中早期筛查及诊 断冠心病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 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 英,钟 南 山. 内 科 学[M]. 第 7 版.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78.
2 吴美严. 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研 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 5) : 34 - 35.
1822 例胃黏膜活检中,男 1395 例,女 427 特点要有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从而 例,男女之比为 327 ∶ 1。年龄 18 ~ 80 岁, 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5]。作为病理科
以 30 ~ 60 岁最多见。取材部位以胃窦部 医生,由于能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细胞
及胃角都为最多,约占 85% 左右。病理 的形态结构,诊断的正确性相对来说要高
of coro2 nary stents and stenoses at different heart rates with dualsource spiral CT( DSCT) [J]. Invest Radiol,2007,42 ( 7 ) : 5362 - 5411. 5 Ropers U,Ropers D,Pflederer T,et al. 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 2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J]. J Am Coll Cardiol,2007,50 ( 25) : 23932 - 23981. 6 王锡明,吴乐斌,李振家,等. 64 层螺旋 CT
8 吕顽,莫鸿忠,吕访贤. 双源 CT 对冠状动脉 狭窄的 诊 断 价 值[J]. 广 西 医 学,2009,31 ( 12) : 1821 - 1822.
9 高敏,肖践明,胡钊,等. 双源 CT 冠脉成像 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分析[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 3) : 94 - 97.
消化性溃疡( PU) 是一种消化系统常 见病,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 胃蛋白 酶 的 消 化 作 用 有 关。约 95% ~ 99% 的消化溃疡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故 又分别称为胃溃疡( GU) 或十二指肠溃疡 ( DU) ,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 口附近 及 Meckel 憩 室[1]。GU 是 全 球 性 多发病,发病率占总人口的 10% ~ 12% , 常见于男 性,以 青 壮 年 居 多,平 均 发 病 年 龄为 40 岁,有报道显示 GU 的癌变率为 5. 6% ,因此尽早正确诊断是防止胃癌的发 生的重 要 举 措[2]。应 用 纤 维 胃 镜 检 查 消 化系统疾病,不但操作简便,安全,而且痛 苦亦小,因此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并在基 层医院 得 到 广 泛 采 用。通 过 镜 检 可 以 观 察到各部 胃 黏 膜 的 形 态 变 化 和 胃 壁 的 蠕 动情况,并 根 据 需 要 取 出 黏 膜 组 织,作 病 理切片检查。但因其活检组织较小,又受 种种因素影响,这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局 限性,有时不免发生漏诊或误诊。现将近 年来资料较全的 1822 例纤维胃镜检查结 果进行总结( 其中包括部分外院送检胃镜 标本) ,以利提高胃镜和病理诊断的正确 性,缩小胃镜和病理诊断之间的差距。
面因素的影响。曾有病例开始胃镜活检 时病理 诊 断 分 别 为 慢 性 炎 症 和 慢 性 溃 疡[7]。但从胃镜、X 线直至外科医生均认
膜糜烂及 慢 性 溃 疡 的 患 者 中,分 别 有 4 为是胃癌而进行手术治疗,后经大体标本
例、9 例和 12 例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胃癌。 多处取材,病理诊断分别为胃浆细咆肉芽
高的空间分辨率,可分辨 0. 33mm 直径大 还无法取代 CAG,但因其既有较高的诊
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学
小的血管腔,同时因其强大的 后 处 理 功 断敏感性及符合率,并且具有较 CAG 安
杂志,2005,39( 12) : 1201 - 1203.
能,不仅能多 视 角 观 察 管 腔,而 且 能 显 示 管壁情况,清晰地显示冠状动 脉 壁 的 钙 化、软斑块及 管 腔 内 的 血 栓,准 确 判 断 有 无狭窄,并自 动 测 量 血 管 的 狭 窄 程 度,是 一种无创、简 便、安 全 可 靠 的 冠 状 动 脉 检 查技术[6] ,近年 此 类 报 道 较 多[7,8] 。 笔 者 同步比较了 DSCT 与 CAG 结果,发现其 敏感 性、诊 断 符 合 率 分 别 达 到 100% 及 98. 1% ,均显著高于 ECG,且与 CAG 无显 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各支冠脉为 基础,DSCT 诊断冠心病仍具有较高的灵 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 诊断符合率,与 高 敏 等[9] 报 道 相 符,更 进 一步证实了 DSCT 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
RCA
32
29
3
4
90. 6%
81. 9%
87. 9%
而在胃镜诊断为胃癌的患者中有 1 例经 肿和胃慢性溃疡伴毛霉菌感染。从国内
术后大体标本反复取材活检仍为慢性胃 目前为止发现的胃浆细胞肉芽肿病例显
炎。另外还有 14 倒患者胃镜诊断为胃癌 示,术前无一例不是误渗为胃癌而进行手
表 1 所有患者病理诊断情况( 例)
病理诊断 例数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尽量避开坏死组织。这样也就避免或减 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6]。
特殊病变给诊断带来的困难: 胃镜诊
临床和病理医师的经验不足: 诊断的 断是临床医生根据病史和通过胃镜观察
正确性是与医生的知识和经验成正比的。 综合分析得出的初步诊断,因此受到多方
即医生的经 验 越 丰 富,知 识 面 越 广 泛,其 诊断正确性也就越高[4]。从统计资料中 可以看出,在 临 床 诊 断 为 慢 性 胃 炎、胃 黏
3 杨晓帆,宫剑滨. ST - T 异常拟诊为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阴性 98 例分析[J]. 中国医 药指南,2010,8( 18) : 5 - 7.
7 Scheffel H,Alkadhi H,Plass A,et al. Accuracy of dual2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first experience in a high pre - test probability population without heart rate control[J]. Eur Radiol,2006,16( 12) : 2739 - 2747.
重钙化容易过高评估狭窄率,假阳性率较 高[10]。另外,虽 然 DSCT 分 辨 率 较 单 层 螺旋 CT 提高,但对于严重心律失常,心 动过速者,仍然可能因为运动伪影而造成 结果偏差,操作中应尽量避免。
总之,常规 ECG 虽然方便、价廉,广 泛应用于基层医院,但其诊断敏感性及诊 断符合率较 低,容 易 造 成 漏 诊 及 误 诊,64 - DSCT 在对冠心病的诊断方面虽然目前
胞肉芽肿 1 例,慢性溃疡伴毛霉菌感染 1 得到证实的 60 倒手术患者中,后经胃大
例,慢性炎症 1 例。
体标本活检有 43 例得到了证实。这些都
说明了取材位,数量及大小对诊断带来
讨论
的影响。因此胃镜活检时应在病变的不
消化道黏膜活检时,由于主客观因素 同部位和在病变与正常黏膜交界处取材,
的干扰,影啊了胃镜和病理诊 断 的 正 确 性,使二者之间产生不符合的现象是常见 的[3]。分析其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 4
( 下接 248 页)
246
55. 6% ,因此笔者认为常规 ECG 在糖尿 性和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冠脉管壁严 4 Lell MM,Panknin C,Saleh R,et al. Evaluation
病合并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有限。 近年 MSCT 发展给冠心病的诊断提
供了新的希望,尤其是 2005 年西门子公 司在 64 层螺旋 CT 的基础上开发出 64 - DSCT,它是由二套 X 线球管和其对应探 测器组成,机架旋转 90°即可获得 180° 数 据,时间分辨率提高到 83ms,能够在较高 的心率下扫描,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准 确性不受影响[4,5]; 另外,DSCT 还具有较
在胃镜诊断为胃癌而组织学未得到 限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在 1822 例胃镜
证实的患者中,有 60 例进行了胃大部切 活检中有 51 例为正常胃黏膜,有 67 例为
除术,后经胃大体标本活检,其中胃癌 41 坏死组织,还有 1 例因组织太少而无法诊
例,慢性溃疡 14 例,溃疡恶变 2 例,浆细 断。另外在胃镜诊断为胃癌而组织学未
慢性溃疡 胃癌
坏死组织 正常黏膜 组织太少
胃息肉
慢性浅表性胃炎 767 661 77
3
26
慢性萎缩性胃炎 170 91 73
1
4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