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分析是文学研究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性格特点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考察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并揭示出人物的内涵和价值。

以下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分析的一些常见方法:1.外貌特征描写:人物形象描写中对于外貌特征的描写往往是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被读者接收的,通过描述人物的身材、面容、着装等细节,可以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形象印象。

比如可以描述一个人物的高大魁梧、身材粗壮、俊美的面容,通过这些外貌描写可以让读者大致了解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

2.言行举止塑造:人物的言行举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人物的言语和行动,读者可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比如通过人物的语言风格、口头禅、表情、姿势等来描写一个人物的习惯行为,例如有的人物可能喜欢穿着古怪的服装、喜欢大笑、善于交际等,而有的人物可能性格内向、喜欢独自行动等,这些言行举止可以形成人物形象独特的特征。

3.心理活动刻画: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独白、心理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深层次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可以描述一个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热情或者消极抗拒以及人物对于爱情的追求等。

4.与其他人物关系: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对于塑造人物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比如可以描述一个人物与家人的亲情关系、与朋友的友情关系、与恋人的爱情关系等,通过这些互动描写可以深入刻画人物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情感状态。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刻画,只有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特点,才能更加准确地捕捉人物的本质。

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析人物形象,为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人物形象的分析概述

人物形象的分析概述

人物形象的分析概述
一、外貌特征和个性特点
人物的个性特点是揭示其性格、思维方式以及情感状态的关键。

可以
通过人物在作品中的言行举止、态度、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如,
一个性格开朗、幽默的人物往往善于用幽默的方式逗笑他人,而一个内向、孤僻的人物则可能表现出少言寡语、行为怪异等特点。

二、心理活动和内在世界
人物形象的内心活动是揭示其奋斗、追求、矛盾以及思考等方面的关键。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回忆、幻想以及与他人的对话等手法,可
以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一个复仇心理极
强的人物可能会表现出对敌人的痛苦不满和强烈的报复欲望,而一个向往
自由的人物则可能会表现出奔放、唯美的内心世界。

三、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人物的关系是揭示其社会地位、情感纠葛、命运和角色转变等方面的
重要线索。

通过分析人物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关系,可以了解人物的社会角色、身份、权力关系以及对其他人物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一个父
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出父爱、责任感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内涵,
而一个师生之间的关系则可能涉及到知识传承、权威性以及学生的成长等
方面的问题。

四、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主题表达
五、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发展
人物形象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通过分析人物的成长、转变、冲突与和解等方面的过程,可以了解人物的
命运发展和角色转变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一个懦弱的人物在故事中可能
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考验,最终变得坚强和勇敢,或者反之亦然。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在文学创作中,人物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作者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情感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谈举止、内心想法和与他人的交往等方式,读者能够逐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具体形象的表达,使得人物更加丰满和生动。

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 主人公主人公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他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性格特点是作家所要重点突出的。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外貌、内心活动和日常生活,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

2. 配角配角在故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性格特征各异,可以通过他们与主人公的互动来增加故事的张力。

通过塑造配角的形象,可以为整个故事提供更多的维度和情感表达。

三、人物形象的作用1. 传递主题人物形象是作者传递主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作者可以展示出不同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社会问题,并通过人物的行为和选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丰富故事情节不同的人物形象拥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务,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会让故事更加有趣和动人。

通过塑造具有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作者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3. 提升阅读体验优秀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增加对作品的兴趣和投入感。

读者可以通过和人物形象的情感共鸣,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主题。

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实例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主人公哈姆雷特具有矛盾复杂的性格。

他聪明、善良、懦弱和犹豫不决等多重特点交织在一起,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人物。

作者通过描写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和他人的对话以及他的行为方式,将他的心理活动展示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塑造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众多人物类型,对社会风貌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揭示。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 描述外貌特征:该方法通过对人物的身高、体型、面容、发型、穿着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

例如:“他身材高大,脸上布满沧桑的皱纹,头上戴着一顶古旧的帽子,穿着一件破旧的大衣。


2. 刻画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表情动作、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她总是笑
容满面,善解人意,给人一种亲切友好的感觉。

”或者“他说话干练利落,不善言辞,总是带着一股丝丝不苟的严肃氛围。


3. 行为举止反映内心: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来透露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例如:“他看到一个流浪猫被车撞伤后,立
刻停下车来帮助它,展现出他善良、慈悲的一面。

”或者“她独来独往,总是低着头,似乎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不感兴趣,透露出她内心的孤独和冷漠。


4. 通过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展示形象:人物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价值观。

例如:“他总是
乐于帮助别人,和身边的同事以及家人之间保持着和谐融洽的关系,展现出他善于团结和社交的一面。


5. 内心独白或思考展示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思考,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贴近、了解人物。

例如:“她回忆起小时候的艰辛经历,决心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实力
改变命运。

”或者“他默默地思考着生活的意义,对人生有着深深的追问和思考。

”。

人物形象分析的4个方面

人物形象分析的4个方面

人物形象分析的4个方面
1. 外貌和身体特征:人物形象分析的第一方面是描述人物的外貌和身体特征。

这包括人物的脸型、身高、体型、肤色、发色、眼睛颜色等。

外貌和身体特征能够帮助读者形成对人物的直观印象,也可以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角色定位。

2. 服装和装束:人物形象分析的第二方面是人物的服装和装束。

服装和装束可以反映人物的社会地位、职业、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分析人物的服饰可以了解到人物的品味、偏好和价值观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3. 言谈举止和行为:人物形象分析的第三方面是人物的言谈举止和行为。

这包括人物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举止动作等。

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状态、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4. 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人物形象分析的第四方面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

这包括人物的思想、情感、动机、梦想、恐惧等。

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可以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冲突、成长历程、心理变化等,从而更全面地揭示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深度。

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分析一、引言(100字)人物形象分析是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和主题。

人物形象分析教案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详细指导和布置的教学计划。

本文将对人物形象分析教案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人物形象分析。

二、教案编写(200字)编写人物形象分析教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例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提升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精心挑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阶段和学生水平选择适当的文学作品。

3.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详细的教学活动,包括引入活动、知识讲授、实例分析和问题探究等环节。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和评价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三、教学实施(500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入活动中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预热学生的思维。

2.重点讲解:在知识讲授环节,教师要突出重点,详细讲解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实例分析:在实例分析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选取充满个性和矛盾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4.问题探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思想和意见来拓展和深化自己的分析。

5.练习和评价:设计一些与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的练习和评价活动,例如写人物形象分析小论文、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展示等。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物形象⼈物形象分析⽅法:通过⼈物描写分析⼈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物性格,通过⼈物性格分析⼈物形象,通过⼈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物形象分析⽅法⼀、通过⼈物描写分析⼈物性格因为篇幅短⼩,⼩⼩说的⼈物并不复杂,通过⼈物描写分析⼈物性格是⼀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个细节:1、凡是⽂中涉及的⼈物描写⽅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法。

2、要关注⼈物描写时能展⽰⼈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

⼆、通过情节、环境补充⼈物性格⼩说的三要素包括⼈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度⽽⾔,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物服务的,它们对⼈物性格的补充作⽤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它们对⼈物性格的补充作⽤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三、通过⼈物性格分析⼈物形象⼈物形象应该是⼈物性格与其⾝份地位的综合。

⼈物性格的分析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同要造⼀幢楼房,结构上的⼤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起了。

从表达上⽽⾔,⼈物形象⽤如下的⽅式概括:××是⼀个(⼈物性格)的(⼈物⾝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

四、通过⼈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说塑造⼈物形象的⽬的在于揭⽰社会⽭盾,反映现实⽣活,这⾥的“社会⽭盾”与“现实⽣活”就是⼩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因此,每⼀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的揭⽰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的。

什么是⼈物形象⼈物通过外貌、⾔谈、⾏为举⽌等具体元素向他⼈所展⽰的有关此⼈物性格、内质等抽象元素在他⼈内⼼中的具体反映。

很⼤程度上,⼈物形象有旁⼈的主观成分,也有特定⼈物的客观成分,可以说它是主观元素和客观元素的集合体。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一)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二十年后的闰土肖像描写:“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里的肖像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

2.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与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对话的具体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

动作描写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知、生动化;语言描写则易表现行动所不易显示的细微情感、态度等。

总而言之,行动和语言两种形式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如《孔乙己》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

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里,店小二阻拦鲁达时,是这样描写鲁达的:“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拳,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水,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

”一个“揸”字,把人物怒不可遏,义愤填膺的形象刻画得微妙微肖,充分表现了鲁达爱打抱不平、济危扶贫的性格特征。

3.心理描写。

小说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的。

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要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就要把人物的外部形态与内心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諶容《人到中年》--------陆文婷1,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

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上,即使是力所难及的,也自觉竭尽全力。

3,她顾大局,识大体,自愿的克己奉公,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牺牲,是表现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中年问题”的代表。

4,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和陆文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陆文婷的形象。

●莫言《红高粱系列》------我奶奶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是充满张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3.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情欲与野性,体现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体现回归自然的人类本性。

4.对封建礼教的亵渎,是中国民族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抗,反抗精神重新诠释了对民族生命意识的理解,体现了她“火红般高粱的性格”----我爷爷,余占鳌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性格粗犷、豪放、善良、正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怒则大吼、痛则大叫的英雄气概,是那个年代的硬汉形象。

3.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了民族仇恨,他与工人们一起作战抗击日本人侵略,同时他鲁莽、争强好胜、性格棱角分明。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1.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轴心人物。

2.强烈进取精神,与党的教育紧密联合,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

“他是党的忠实儿子”,作为创业者,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作为劳动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作为为人处事,他忠厚善良、淳朴真诚、谋求共同富裕,全体幸福。

3.他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体现了作家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带有明显英雄化、理想化局限。

-------梁三老汉1.塑造的最精彩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2.明显的两重性:一,背负着几千年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带有自私、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二,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

3.是动摇于集体致富和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真正体现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

梁斌《红旗谱》-------朱老忠1.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是20世纪初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2.由旧豪侠变为新英雄,世仇孕育了他的反抗性转为自觉的革命理想;闯荡江湖造就的侠义性,嫉恶如仇,豪爽讲义气,变为谋求整个阶级解放;人生磨难、斗争历程造就的坚韧性,变为为农民革命献出全部的英雄。

3.他有强烈的阶级爱憎情感和坚定的立场,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胆略过人,他在接受党的领导后,坚信革命真理,积极勇敢的参加革命斗争4.他集中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发展为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严志和1.内向、软弱、善良、2.具有反抗意识,却又忍辱负重,小生产者的保守性与狭隘性,患得患失,斗争中软弱、动摇、3.体现了民族性格中超稳定性的一面。

●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有曲折的成长过程1.挣脱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追求个性解放的开端,以自杀控诉社会黑暗与罪恶,表明对个人奋斗道路的绝望。

2.与余永泽的爱情,倾向人道主义,爱情破灭,由个性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3.卢嘉川、江华、林红唤醒迷惘的林道静,使其积极参加革命,不断克服自身弱点,站在革命前列,4.她是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从她身上,我们看出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这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林道静同余永泽决裂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变化1.余永泽的温存体贴,曾使备受磨难的林道静感到幸福。

2.但她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倔强的性格,使她渴望“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她认为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也是“寄人篱下”。

3.“温暖淡雅”的小屋使她不安;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只注意琐碎生活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接触了革命青年后,新的天地,新的人,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

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有的温情主义,使她不忍心离开“爱她:的余永泽。

4.直到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政治分歧,余永泽反对她参加革命活动并直接酿成了卢嘉川的被捕,残酷的现实使她清醒,毅然与余永泽决裂●高晓声-----“陈焕生”系列中国农民的灵魂,有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其劣根性。

1.生活得到改善,精神上也有新需求,但是没文化,不可能实现更丰富更文明的精神生活。

2.性格上巨大缺陷,体现在奴性意识,阿Q精神3.生活上应做主人时代却没有当成,也没其意识,揭示了新的历史要求与农民精神现状的矛盾。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典型的工业改革家,“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代表人物1.高度责任感,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2.敢于开拓,在生活、工作、爱情方面体现。

3.正直高尚、果敢善断、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杰出的管理才能,是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

蒋子龙创作不足:创作仓促,议论较多,人物类型化●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锐意进取,深沉,富于谋略,不乏灵活性,是“中国的脊梁”式的艺术的典型●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1.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悲剧人物2.传统道德的化身,立体式多重人格。

3.身上有阻碍历史前行的惰性,用无欲大度掩盖狭隘自私,看起来光明磊落,实质上保守落后4.是传统旧秩序的维护者和执行、监督者,体现农村守旧者与改革者的冲突。

●贾平凹《废都》---庄之蝶“文化精英”堕落为“文化闲人”体现社会“文化的休克”●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世吾“就那么回事”,资历丰富,精神向往,梦想单纯美妙透明生活,或穿上白衣服研究红血球,作一个花匠,专门培植十样锦----------林震幼稚单纯,满怀理想的激情,真诚的信仰,对党的工作的“神圣憧憬”名词解释: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会上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成绩经验;提出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事业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届和科学届自由讨论去讨论,通过艺术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伤痕文学:指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

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在《人民日报》发表,引起轰动,成为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1978年8月,卢新华《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伤痕文学”由此得名。

它冲破“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清规戒律,突破现实题材禁区,提出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塑造文学人物。

反思文学: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茹志娟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成为“反思文学”起步标志,其创作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荒谬本质,从一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代表作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洪峰、苏童、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消解,作家创作不再具有明确主题指向,社会责任感;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事实、本质、现实真实的追寻,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散乱破碎,文本意义消解导致文本深度模式消失,人物符号化,性格无深度,放弃象征等,使用戏拟、反讽策略。

开端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寻根文学:产生于80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公认的范畴。

代表作寻根文学首倡者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可能性,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地域特点,表现手法上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还运用现代派象征、暗示、抽象等,丰富加深作品文化意蕴。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80年代后期,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代表作刘震云《一地鸡毛》《官场》方方《风景》《桃花灿烂》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朦胧诗派: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其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

它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代表作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杨炼《大雁塔》《诺日朗》北岛《回答》等童话诗人:顾城。

他的诗,以童以稚趣见称,故有“童话诗人”之称。

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湖泊、有一片纯净的天空,能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

他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

简答十七年小说主潮:革命现实主义;支流: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的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代表作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爱情生活)陆文夫《小巷深处》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

代表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准《灰色的帆篷》梁斌《红旗谱》艺术特征:1.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有意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布局技巧,采取古典小说常见手法,粗线条勾画人物性格。

2.适当吸收外国小说表现手法,以静态叙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发掘人物内心世界3注重语言个性化、生活化、口语化,对来自农民的语言进行提炼加工,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不足:革命者形象描写较薄弱,只要投身革命,性格随之单一,不再具有丰富的复杂性民族风格:1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同时结合时代的特点,吸收外国小说某些长处,予以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