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不平则鸣的呐喊——《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指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诵读一直都是接近文学经典的最好方式。

而学生深情并茂读课文在常规教学中还是比较少,而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学生隐藏在虚词里,句式里,字里行间,学生较难把握,所以需精心设计诵读环境,读出学生最真实的诵读感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分类归纳文言知识;2.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 细品文中形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从而启迪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类把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把握观点。

难点:诵读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作者感情,培养正确人才观。

【教学过程】一、借助文体,巧导入猜一猜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是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马说》这篇文章会些什么呢关联旧知《爱莲说》,猜测也是托物寓意。

二、读懂文言,重积累1、理一理,借助注释和词典自主梳理文意。

2、难一难,你读我译,同桌解决了疑难句子。

3、分一分,分类归纳文言知识,重点突破。

老师提问我抢答,落实通假字(“祗"食”“见")、一词多义(实词“能”“策"虚词“之”)、古今异义(“是"或”“安")、和倒装句(状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定后“马之千里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马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

在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纵马驰骋,在马背上成就了丰功伟业。

那么所有的马都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二、初读感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好的法宝,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需要停顿的地方,力争读得节奏分明。

出示课件.那我想这些字词应该也难不倒勤奋的你们。

谁来挑战?我们先掌声鼓励一下这位带头人.生读,强调“祗"“食”—归纳的非常到位)看来这句话比较难读难句子就要多练习。

再看这几个句子怎么把握节奏?齐读这些字词句。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有没有毛遂自荐的?谁还想来试一试?齐读三、品读赏析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要想了解文章大意,我们可以借助什么?这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读懂大意。

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我们在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千里马和食马者?有才能却被埋没的千里马和愚妄无知的食马者。

(板书)千古文章情为先,要想更真切地触摸到文言文生命的温度,我们还要读出情味。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语速慢下来延长语调突出重音读书要潜入到文字之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

补充:描述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两句话能否调换顺序?受屈辱—死,两句话包含着“屈辱而死"的意思,更能加重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心情。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重读、反问)标点也能帮助句子传情达意。

很努力的在融入自己的情感。

你想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那在朗读上还应该注意加强什么?在这儿,作者愤怒谴责的情感发展到高潮。

3、“策之……食之……鸣之……”(愤慨、痛惜、嘲讽的语气)(排比句式,语气加强,重音突出)通过们前面的学习,老师认为你们就是一匹匹的千里马,你把主语加上,读一下。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1、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一、教学任务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

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

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三、教学目标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2. 感受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四、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

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祗(zh?)骈(p?an)一石(da)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三)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解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解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那一声悲鸣——《马说》【教学目标】一、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本文主旨;三、学习韩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环节】一、我冤屈,我申诉。

二、明写法,理主旨。

三、读韩愈,悟自我。

四、新时代,新《马说》。

教学导入:的卢马的故事一、我冤屈,我申诉【设计意图】理解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为第二环节“理主旨"做铺垫;以“也”字为例,在朗读中领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情感。

任务一:请以千里马的口吻,依照原文,分段落写一份申诉书。

第一、二段小支架:我太_____了,虽为千里马,可是___________。

第三段小支架:加入“你"和“我”,完成申诉书。

____策___不以其道,____食___不能尽___材,____鸣之而____不能通___意,____执策而临____,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___真不知马也!【预设】第一、二段用有“也”与没“也"对比读的方法,在读中品味作者的惋惜、愤怒和嘲讽之情,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第三段加入肢体动作朗读,加强朗读指导。

二、明写法,理主旨【设计意图】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本文主旨。

1.请你判一判:韩愈是人才吗?2.韩愈生平。

链接材料:父亲是六品小官,但3岁丧父;长兄抚养、长嫂如母;9岁时长兄去世,跟随长嫂生活;科考期间专心考试,无经济收入;靠亲友接济勉强度日。

在此期间,长嫂也去世,生活极为清贫。

3.学生思考: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其实是说谁?【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写法:托物寓意。

4.任务二:《马说》通篇不离千里马,作者写千里马不遇伯乐,其实想说________。

作者痛骂食马者不知千里马,其实想说_______。

5.总结主旨【明确】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4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

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11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

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

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

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邪yé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马说》教学设计8(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关键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多媒体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关于作者2、关于文体3、关于背景4、关于伯乐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23课.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韩愈《马说》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说》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
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

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

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

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

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

(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

“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

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

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

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

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

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韩愈资料(一):
韩愈资料(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

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

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

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

(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

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

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

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

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
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

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

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

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

《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

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
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选做题:推荐阅读
如果你想知道韩愈最后怎样当上了朝廷的命官,请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