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合集下载

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一、表证和里证的定义表证和里证是中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疾病的表现和病因。

表证指的是疾病从外部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里证指的是疾病的内在病理变化,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

二、表证和里证的关系表证和里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表证是病因作用于人体的外在表现,是疾病的早期表现,而里证是疾病的深层病理变化。

表证和里证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里证也可以反映在表证上。

三、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1. 表证的特点:表证多见于病程早期,症状明显,易于观察和辨别。

表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常以病症局部化、病程短暂为特点。

表证多为实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表证的治疗应以解表、散寒、清热等方法为主。

2. 里证的特点:里证多见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症状不易观察和辨别。

里证是疾病的内在表现,常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为特点。

里证多为虚证,如气虚、血虚、脾胃虚弱等。

里证的治疗应以补益、调理、养生等方法为主。

3. 辨别表证和里证的方法: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为表证的表现。

通过仔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和主观感受,如疲乏、食欲不振等为里证的表现。

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进一步辨别表证和里证。

通过辨别表证和里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4. 表证和里证的转化: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即疾病由轻转重,表现出内在的病理变化。

里证也可以反映在表证上,即疾病严重时,内在病理变化会影响到外在的症状和体征。

5. 表证和里证的治疗原则:对于表证,应以解表、散寒、清热等方法为主,通过外治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里证,应以补益、调理、养生等方法为主,通过内治法来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机体的平衡。

6. 表证和里证的应用范围:表证多见于外感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里证多见于内伤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四、总结表证和里证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疾病的表现和病因。

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表证和里证是法律界术语,又叫外证和内证,用于法律实践中取证和结案工作。

两者都是表明事实关系的有效证据,也都可以在法律依据中发挥作用,但是在运用上又存在差异,应该及时有效地鉴别运用,以保证证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一、鉴别要点1、表证和里证的概念表证是指旁观者凭其观察,认为事实关系的证据,例如口头陈述、文字记录、影像记录、财物痕迹等;里证是指证明事实关系的有效证据,收集记录表明事实关系的主观事实。

2、证据的产生方式表证的产生通常是外观的,包括客观的记录有事实关系;而里证的产生方式,会比表证更复杂多变,包括口头陈述,书面陈述,电子记录等多种形式的主观意见。

3、测试可靠性表证的证明可靠性较高,由于它是客观事实,因此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里证的信息内容受主观因素影像,因此其可靠性不高,且不及表证可靠。

二、在法律实践中的鉴别1、在证据收集阶段一般来说,如果证据收集时就能发现表证和里证,那么便可以及时使用,以便将事实充分证明。

2、在法庭审理阶段在法庭审理阶段,为了保证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法官通常会先由证据收集者就表证和里证的鉴别问题做出认定,然后再由法官进行审查,以保证证据的可靠性。

三、表证与里证的应用1、法律工作中,表证和里证都是可供取证和收集证据的重要依据,应当在取证过程中清楚表证和里证的区别,以便及时有效地收集和鉴别。

2、在提供证据时,判断是否是表证和里证是否是正确的,有助于法院正确评估证据的可靠性,以确保正确的审判结果。

3、重视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有助于提高司法的效率和正确率,也是进行法律工作的重要部分。

综上所述,表证和里证在法律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司法机关应当清楚地了解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及时有效地鉴别和运用,以保证证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及达到审判正义的目的。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1.含义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

•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咳嗽[证候]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列缺、合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证候]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方药]桑菊饮加减。

发热较重,加黄芩、山栀子。

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玄参。

痰稠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蒲公英。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曲池、大椎、肺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桑杏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鱼际、复溜、照海、孔最,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痰湿咳嗽[证候]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二陈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脾俞、太渊、太白、丰隆、合谷,宜用泻法或加灸。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证候]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表征与里证的鉴别与关系

表征与里证的鉴别与关系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中西医结合医师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医师表证和里证的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

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

(一)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

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

常见的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详见寒热虚实辨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表里出入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

多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

例如,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征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

这是由于治疗与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的结果。

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斑疹白菩外透,这是病邪由里达表的征候。

表邪人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

八纲辨证知识

八纲辨证知识

病程 形体 神情 虚证 长
声 息
疼痛 喜按
二 便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 象 舌淡嫩, 少苔
脉 象 细弱
消瘦 精神 气弱懒言 萎靡 壮实 精神 声高息粗 兴奋
实证 短
拒按
舌质苍老, 实而有力 舌苔厚腻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四、阴阳 (一)阴证 1.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 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2.阴证的辨证要点: 以虚寒证的表现为主。精神萎靡,气短声低是虚证的表现;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是里寒证的表现;舌淡胖嫩,脉迟弱均为 虚或虚寒的舌脉。
第6章 辨证 二、寒热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面色 四肢 寒热
第1节 八 Leabharlann 辨 证渴饮情况大便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 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干
寒证 苍白 不温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热证 红赤 温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秘结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1.血虚证 (1)血虚证的定义: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 织而表现的证候。 (2)血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 ②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细无力为基本表现。 ③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 淡等血失充养的症状。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4.阳虚证 (虚寒证) (1)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 (2)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 ②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 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

中医上所说的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把体表肌肤经络划分为表,而相对应的脏腑筋骨划为里。

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的理解。

这是广义之表里概念。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

因此,治疗表病必须及时有效彻底,才会不至于让病情进一步内传于里,加重病情。

只有明白了疾病的这一转化规律,我们才能在病情未转化之前阻止他进一步发生,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中医治疗大法。

另一方面,如果治疗里病,我们也要告诉病人,里病的治疗要有一个由里到外,由重转轻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彻底恢复,必须进过一段时间的机体调理恢复期。

表证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疾病变化的趋势。

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

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伤寒六经病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证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

临床上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特点。

以恶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

虽临床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由于表证病位浅而病情轻,病性一般属实,故一般能较快治愈。

若外邪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而成为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

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

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见恶寒。

邪气郁滞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致头身疼痛。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展开全文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热舌象脉象表证发热恶寒并重舌苔少变化脉浮里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舌苔多变化脉沉寒证和热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渴否、二便、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证热证寒热恶寒喜热恶热喜冷口渴不渴渴喜冷饮面色白红赤四肢冷热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象舌淡,苔白腻舌红,苔黄脉象迟或紧数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鉴别项虚证实证气肺气虚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肺气实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中气虚四末微冷,腹胀时减,痛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泻胃气实中满,嘈杂,懊憹嗳腐吞酸,呕吐呃逆肠气实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元气虚多虚阳上浮,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肝气实头痛目眩血血虚唇淡面白,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夜热盗汗,筋惕肉瞤,甚则手足瘛疭血瘀特点:痛处不移或大便色黑腠理:局部青肿疼痛经络:身痛筋挛上焦:胸膈肩膊刺痛中焦:脘腹窜痛下焦:小腹胀满刺痛五脏心虚多悲心实神志失常,喜笑不休肝虚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恐肝实两胁少腹痛,多怒脾虚四肢不用,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脾实腹胀满便秘,身肿肺虚少气息微皮毛不泽肺实气逆喘咳肾虚头昏眼花,腰酸痿厥,大便虚秘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肾实下焦壅闭,或痛或胀阴证和阳证鉴别要点:需从望、闻、问、切诸方面逐一比较。

鉴别项阴证阳证望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蘼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问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切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迟弱无力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细目一、概述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阴阳是八纲的总纲细目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一、表证与里证的概念1.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2.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表——皮肤、肌腠、经络里——气血、脏腑、骨髓二、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1.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起病病位病程寒热舌象脉象表证急浅短同见变化不显著浮里证慢深长单见或不见变化显著沉细目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与热证的概念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二、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1.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鉴别细目四、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一、虚证与实证的概念1.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2.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
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
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

•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列缺、合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 桑菊饮加减。

发热较重,加黄芩、山栀子。

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玄参。

痰稠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蒲公英。

❖[针灸治疗] 可选取尺泽、曲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清肺润燥。

❖[方药] 桑杏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鱼际、
复溜、照海、孔最,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
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腻,
脉濡滑。

❖[治法] 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 二陈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脾俞、
太渊、太白、丰隆、合谷,宜用泻
法或加灸。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证候] 咳嗽,或气促,或喉中
有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咯痰
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
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
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大椎、
丰隆、鱼际、肺俞,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肝火犯肺
❖[证候] 气逆则咳,咳嗽阵作,痰
粘难咯,面红咽干,口干口苦,咳
引胸胁作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
数。

❖[治法] 清肝降火,泻肺止咳。

❖[方药]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栀子、
黄芩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肝俞、
经渠、太冲,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气虚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清稀,面色晄
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
寒,自汗,容易感冒,舌质淡嫩,
脉虚弱。

❖[治法] 益气固表,止嗽除痰。

❖[方药] 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
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膻中、
太渊、膏肓、足三里,用补法。

二、内伤咳嗽: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咽
干声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苔薄,
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膏肓、足三里、孔最、
太溪、阴郄,用补法。

症状\证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
懒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长舌淡嫩,苔
细弱\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小便
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实而有力
❖辨清外感和内伤之所属。

外感咳嗽,起病较
急,病程短,并伴有外感表证,脉证多属实证;
内伤咳嗽,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兼有不同的
里证,脉证虚实互见。

❖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在临床上可相互转化或
兼夹。

❖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

内伤咳嗽以调理脏腑为主。

⑴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
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主动。

寒邪伤寒——寒邪伤及肌表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痛;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暑为阳
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
津;③暑多挟湿。

⑷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⑹火(热)邪。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热)
易扰心神;③火(热)易耗气伤津;④火
(热)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