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硬木枪杆和白蜡秆子的一些闲话

合集下载

古兵器简介04

古兵器简介04

长刀:又称"大刀",一种长柄大刀,多为马战使用,汉以后,各朝代均有不同风格的长刀。

三国时期就有偃月刀;唐代有陌刀;宋代有笔刀、掉刀、凤嘴刀、掩月刀(即偃月刀);眉尖刀、戟刀、屈刀等;明代有勾镰刀、偃月刀等。

其结构由刀头、刀身、刀柄等部分组成。

基本用法有劈、砍、云、抹等。

使用和演练时威风凛凛,气势雄伟,为大将军所用。

笔刀刀尖锐利,刀背斜阔,柄下有鐏。

宋《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

掉刀刀身直,刀尖向上,尖锐有刃,柄后有鐏。

宋《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

凤嘴刀刀头呈圆弧状,刀刃锋利,刀背斜阔,柄下有鐏。

被宋《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

偃月刀(掩月刀) 三国时期关羽所用,又称"关刀"。

其刀身狭长,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龙图案,又称"青龙刀" "偃月刀",刀头有回钩,钩尖似枪,锐利无比,刀背有突出锯齿状利刀,故名"冷艳锯",其柄因人而制,一般人直立,左手握住刀盘之下刀柄处,左臂向左侧伸直,刀鐏靠着左脚掌侧。

刀盘的高度应与左肩齐。

刀刃之长度,应是刀柄的五分之二长。

其刀法相传是三国时期关羽所创。

用法有十二字诀:劈、砍、磨、撩、削、裁、展、挑、拍、挂、拘、割。

此刀被宋《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

眉尖刀刀身狭窄,单刀,刀尖锐利,其后斜阔,木柄,后有铁鐏。

属宋"刀八色" 之一。

戟刀戟刀全长五尺,其中刀尖长四寸,边锋长一尺。

刀柄粗可盈把,柄尾有一三棱形铁鐏。

戟刀在对敌作战时可发挥前尖边锋的特点,声东击西,虚实多变,其主要用法有砍、剥、刺、、挂、劈、扫、截、撩、削、盖、擢、架等。

陌刀长刀的一种。

陌刀为一种两刃的长刀,较重,大约50斤。

唐代军中大量配备。

唐代以后陌刀逐渐消失。

屈刀刃前锐利,刀后斜阔,长柄,柄末端有鐏。

论古代武术兵器与现代武术兵器

论古代武术兵器与现代武术兵器

论古代武术兵器与现代武术兵器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就够喝一壶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

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论古代武术兵器与现代武术兵器。

论古代武术兵器与现代武术兵器1、骑兵用的枪叫大枪,步兵用的叫小花枪。

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枪头粗如鸭蛋黄。

大枪又长又沉,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

小花枪就短多了,也细得多,抖起来容易,枪头乱飞,故名花枪。

大枪平时训练时为防伤人不装枪头就是现在常叫的“大杆子”。

抖大杆子是内家功夫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练整劲和听劲。

大枪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开,好枪法必须要能听到枪头上的劲,化发一家,方能不败。

内家枪法在以前是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封妻萌子的绝学。

太极门里大枪是最珍贵的功夫,非掌门不传。

大枪几年前很难买到,连知道的都很少。

这两年不知是何故,一下子就流行开了,是个八十岁以下的,幼儿园以上的,都搞几根来玩,仿佛不“抖大枪”就练不了拳。

大枪搞成了潮流,并不是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枪的质量明显下降。

我师傅有一根杆子,只有两米六长,但比我买的三米二的还重。

那根杆子是八十年代初买的,一看就是懂行的人种出来的,最少有十年树龄,而现在的杆子有三年树龄就已经很高档了。

那根杆子是我师当年走遍全国以武访友时,偶然在河北一个小店花了六十块钱高价求来的。

据说是一个老师傅种来自用的,一共就二三十根。

那可真是根好杆子啊!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一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

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久;现在的杆子,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了。

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一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

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

五年级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五年级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五年级歇后语大全及答案1)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2)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3) 冷水浇头——凉了半截4)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5) 柳树开花——无结果;不结果6) 麻绳拴豆腐——提不起7) 眉毛上搭梯子——放不下脸8) 蜜里调油——又甜又香9) 拿着棒槌缝衣服——啥也当真(针)10)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11)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薄情意重;物轻人意重12) 染坊里吹笛子——有声有色13) 肉案上的买卖——斤斤计较14) 铁拐李的葫芦——不知卖的啥药15) 铁匠的儿子——就知道打打打16) 咸菜拌豆腐——有言(盐)在先17) 猪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18) 打蛇七寸——找要害19) 龙王跳海——回老家20) 牛角抹油——又尖又滑21) 狗捉耗子——多管闲事22) 猴子照镜——得意忘形23) 飞机上点灯——高明24)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25) 木匠带枷——自作自受26) 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27) 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28)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29) 聋子耳朵——摆设30)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1) 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2) 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3)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4) 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5) 提着灯笼砍柴——明砍6) 唱歌不看曲本——离谱7) 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8) 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9) 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10) 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11) 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12) 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13) 顶风顶水划船——硬撑14) 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15) 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16)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17) 猪鼻子里插葱——装象18) 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19) 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20) 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21) 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22)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23) 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24)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25)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26)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27) 关公走麦城——骄必败28)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29) 钉头碰钉子——硬碰硬30) 菜刀切豆腐——两面光31) 竹笋出土——节节高32) 草把做灯——粗心(芯)33)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34)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行风的行风,能下雨的下雨35) 程咬金的斧头——就那么几下子;头36)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37)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上一篇:关于四大名著歇后语下一篇:直来直去歇后语大全。

说不尽的“木”字(下)

说不尽的“木”字(下)

木制成的一种符信 ,凭此可以通 为工艺 品,都为人们所珍重 。此 过关津。 古代制版以梓木为上 , 故 外 , 请神、 驱邪 、 祈福的傩舞 、 傩戏 指印刷制版 , 付梓 , 把稿件交付 印 中所戴 的木面 具 , 士驱 鬼 、 道 辟邪
刷。旧时多用槊木、枣木刻板印 所用的木刀、木剑 ( 尤其是桃木
的舟 , 日筏 , 曰桴 。到了春秋 大 小
乐器的繁体 “ 字从木 。乐 时期 , 檠” 便有了楼船 。 楼船是一种具 为“ 五声八音之总称 ” 周礼》 。《 记 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 载:文之 以五声 : 、 、 、 、 船 , “ 宫 商 角 徵 外观似楼 , 日楼船。对于这 故
书 , 以桑枣 为书 版 的代称 。 故
的) ,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 的生 古代的交通工具车 、船及桥 活 。 特别 值得 一 提 的是木 鱼 , 佛教
梁是用 木 材制 作 的 。车是 古 代 重 法器 , 相传佛 家以鱼昼夜不合 眼, 要 的陆路 交通 工具 。据 《 山海 经 》 故刻木为鱼形 ,击之以警戒僧众

l J 隧 i
一 一
重。 在内的为榇 , 即直接接触尸体 “ 黄帝 、 、 , 尧 舜 刳木为舟 , 剡木为 古人刳木为舟 , 所造的是独 的棺木 。在外的为椁 , 专指外棺。 楫 。”
柩, 特指装着尸体的棺材 。“ 虚者 木舟 。 后来就有 了桴 , 即竹木编成
为棺 , 者 为柩 。 ” 实
也作巡更或官衙用以示集散所用 木 , 以渡者也 。” 初学记》 所 据《 载
的响器 。 弹拨 乐器 也 多为 木制 , 如 “ 独木之桥 日榷 。桥 ,水梁也 。 ” “ 从 琴 , 以桐 木 为 面 , 多 以梓 木 为 底 。 木 , 声 。骈木 为之 者 。独木 者 日 乔 弹拨 乐器 丝 弦 的木 片称 木拨 。演 杠 。” 、 车 船及桥的使用具有划时

不出所料的歇后语

不出所料的歇后语

不出所料的歇后语
1、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1、扁担料子——做不了房梁
2、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3、葵花秆子当大梁——不是个材料
4、屎壳郎爬料槽——自充大香豆
5、树叶做衣服——不是料子
6、榆木疙瘩做房梁——不是正经材料;不是这块料
7、染布色不均——料不到
8、袜筒改护腕——将就材料
9、大衫布做坎肩——亏了材料
10、高级毛料作抹布——糟蹋材料
11、一个色子掷七点——出乎意料;出人意料
12、一根绣花针——不是打铁的材料
13、狗蹄架葡萄——不成材料
14、牛吃草料鸭吃谷——各人有各人的福;各人享各人福
15、麻袋做呢子服——不是好料子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6、烧火棍撑大梁——不够料
17、的确凉做抹布——浪费材料
18、扑落过料炭——行灰呢
19、牛皮做衣料——没人才;没人裁
20、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21、屎壳郎掉菜锅——不是好佐料;不是好作料
22、豆腐钉鞋掌——不是这块料
23、塑料袋里装菜苗——没有生气
24、擦脚布当领带——不是正经材料
25、二两铁打大刀——不够料
26、麻秆儿刻人——不是正经材料
27、铁匠炉的料——该打;不打不成器
28、赶马车人的草料袋——草包
29、裁缝帅傅包脚布——不是正经材料
30、构浆树做家具——不是料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小学生常用谚语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大全

小学生常用谚语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大全

小学生常用谚语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大全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读起来很好听。

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俗语、警语等。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

汉文明源远流长。

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小学生谚语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1、中药铺里的甘草---用途广2、乌龟抬轿子---硬扛3、打针拔火罐---当面见效4、打灯笼走铁路---见轨(鬼)5、巧他爹打巧他哥---巧上加巧6、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7、刘老老进大观园---看的出神8、过滤了的空气---新鲜9、和尚不吃豆腐---怪斋(哉)10、城隍菩萨的马---不见骑(奇)11、做贼的遇见截路的---赶巧了12、葫芦藤上结南瓜---没见过的事13、黑老鸦白脖子---新鲜样14、腊肉打汤---图新鲜15、过河的卒子---当小车16、吃猪血屙黑屎---马上见效17、当了将军---就得传令18、没有翅膀的鸟---不能高飞19、玩具店的枪炮---中看不中用20、顺风耳---听得远21、顺风吹火---用力不多22、秤砣虽小---能压千斤23、脑袋上长瘤子---额外负担24、银样枪头---中看不中用25、裁缝师傅手忙---穿针引线26、短杆子秤---起(启)发得快27、塘里无鱼---虾子贵28、锯子锯掉烂木头---摧枯拉朽【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谦虚谨慎类】29、孔夫子搬家---迁书(谦虚)30、手拿鸡蛋走路---特别小心31、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32、庙里的菩萨---从来不出门(名)33、拉马不骑---过牵(谦)了34、拽着胡子过河---牵须(谦虚)过渡(度)35、胡子上套索子---自牵(谦)36、独眼龙看书---侧目而视37、麻子照镜子---自我观点【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亲密类】38、千里寄鹅毛---礼轻情意重39、水里的蚂蟥---粘上便难脱40、水桶上安铁箍---难分难解41、刘备对诸葛---无话不说42、吃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43、两个哑子亲嘴---好的没话说了44、油盐罐子---形影不离45、穿了一条连裆裤---错,错在一起;好,好在一起46、酒店里寻宿处---篓(搂)上睡47、荷花结子---心连心48、壁上挂的春牛---犁(离)不得【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勤劳俭朴类】49、门背后的扫帚---专拣脏事做50、开山平地---积少成多51、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52、抹桌子的布---专拣脏事做53、挑水带洗菜---两得其便54、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55、哑巴讲话---靠手做56、冬天火炉夏天扇---人人用得上57、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58、大水冲了观音菩萨---流(留)神59、六月间的火炉---谁想你60、扫把打钟---响(想)也不响(想)61、戏台上喊阿爸---应的人多62、自行车下坡---不踩(睬)63、纺丝桌面---布里(不理)64、隔日的船票---订(盯)上了65、隔着长江扯媚眼---谁理睬你【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欺软类】66、八哥吃柿子,雷公打豆腐---捡软的欺67、叫化子失了棍子---狗欺68、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拿69、鳅鱼的本领---专往软处钻【歇后语的故事和由来-奇巧类】7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配就的71、土地喊城隍---神呼(乎)其神72、六月里吃萝卜---图新鲜73、六月烤火笼---在奇不在暖74、开园菜---新鲜75、见骆驼说马肿---少见多怪76、蚂蚁的腿---勤快77、种姜养羊---本少利长78、拳不离口,曲不离口---练出来的79、铁匠的工具---自已打的80、黄牛婆拉耙---尽力来。

林黛玉进贾府练习题-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林黛玉进贾府练习题-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1林黛玉进贾府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反的一组是( )A.冠.军/华冠.丽服恍.然/彩绣辉煌.盥.洗/生死攸关.B.插屏./敛声屏.气猩.红/惺.惺相惜瞋.视/谨小慎.微C.帘笼./烟笼.雾绕锦褥./繁文缛.节频.繁/东施效颦.D.潦.水/贫困潦.倒姊.妹/鳞次栉.比憨.顽/酣.畅淋漓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惩前毖后....,省城工商、卫生、食品等部门对消毒餐具抽检不合格的多家餐饮企业予以相应的处罚,餐饮企业的卫生认识有很大进步。

B.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讨大气净化防治等事项,决定在全省实行“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工程,加大对重净化源及白山黑水....的管理力度。

C.上海黄浦江死猪漂流事情持续发酵,除事情本身的反常和诡异外,民众诘问最多的是为甚么不能让病死的畜禽死得其所....,进行有害化处理。

D.“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达到上万件。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3月份,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前后对苹果公司售后服务的“两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苹果公司堕入了入华以来最大的言论危机。

B.专家提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起病的48小时内可以服用达菲进行治疗是有效的,而以为服用板蓝根能预防禽流感的观点存在误区。

C.青歌赛经过多年的理论和不断创新,已成为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进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舞台。

D.对于“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地旅游景点门票能否涨价的成绩,国家旅游局旧事发言人在近期召开的信息发布会上已予以确认。

二、浏览鉴赏(18分)浏览下方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仿佛打箩柜筛面的普通,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

礼义廉的歇后语

礼义廉的歇后语

礼义廉的歇后语
说里不走理
高粱秆当柱子——撑(称)不起
高价买来低价卖——尽做赂本事(比喻总有亏损。

)
高山上打鼓——远闻
高山上滚马桶——臭气远扬(比喻臭名远扬。

)
高射炮打蚊子——小题大作(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

)高大的竹子——节外生枝
高大的乔木——腰杆硬
高个子进窑洞——不得不低头
高梁秆抬轿子——担当不起
高台上表演——众人仰望
高射炮打老鹰——得不偿失
高山上的雪莲——不可多得
高山上的青松——久经风雨
高山上的瀑布——一落千丈
高山上的瀑布——冲击力大
高考的做法一择优录取
高力土进宫——熟门熟路
哥哥的岳母嫂嫂的娘——弯穹绕
哥们瞪眼——凶(兄)相毕露
哥们的脑袋——凶手(兄首)
戈壁滩上缺于粮——喝西北风
戈壁滩上放牧——要水没水,要草没草
隔夜的饭菜——不新鲜
隔着玻璃亲嘴——意思意思
隔墙摘果——手伸得长
隔着围墙摘花——手伸得太长
稿纸上写情诗——做一行爱一行
隔山摘李子——相差太远
(比喻够不过。

或比喻达不到要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硬木枪杆和白蜡秆子的一些闲话
古代硬木枪杆和白蜡秆子的一些闲话
汗青
之前我在讲唐代兵器槊的时候,曾说古代枪杆概为硬木,不存在复合之类的问题。

于是就有朋友提到了曾候乙墓出土的积竹木柲。

确实,积竹木柲是复合材料制造的武器杆,但……这和我说的,还真不是一回事,这两完全无法放在一起讨论。

首先说一下积竹木柲。

这东西是一种以硬木为芯,外裹竹皮的武器杆,战国中期比较多见。

这个东西的形制很多,不单单是竹这一种,有积竹木柲的,也有木柲,即外面包裹的是薄木,而不是竹。

还有木芯外缠丝的。

最后,基本都以大漆完工,有些在还做有腻子。

为什么我会说不是一回事呢?因为我说枪杆问题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有朋友提出的近年江湖盛传的所谓白蜡秆子神
话。

这神话流传很广,相信的人不少,内容无外几点,一是说这个大枪秆必须用白蜡秆子,不然使不出枪花,也抖不动云云,还有其他诸如此类一大套说法,什么内劲、听劲之类,好神奇,还很信誓旦旦地说上阵怎么怎么,到最后归结为一条,就是这枪杆必须是软的,要弹性好,要白蜡杆还得必须多少年怎么栽培的。

如果你只说这是民间武术,那没问题。

如果你说这是军阵技艺,那我就一概归为江湖神话。

我的理由非常简单——你再厉害,也厉害不过杀敌无数从血海尸山里走出来的两位军神:戚少保戚爷爷和俞龙俞老爷,有自认比他们更牛的,那就当我啥都没说,奉送两字:再见。

戚爷爷在《纪效新书》里,对军阵枪法做过详细的分析,也制定了明确的规范,他一上来就先直接说了,在我军中不许学练那些好看花枪,必须练他制定的枪法。

对枪杆的要求,必须是“根粗腰硬”。

这两条白纸黑字写着,没商量。

在《练兵实纪》里,他又说了这问题,这回除了步兵用的长达丈八
以竹子为杆的拒马类武器外,他要求肉搏部队的骑兵枪杆粗至少要一寸,步兵要达到两寸,要可以当棍砸人。

原因他也说了,万一敌人穿的盔甲质量好,我们箭射不进刀砍不入,那就直接抡圆了砸丫的。

在这种要求和尺寸,这种理由面前,就不要再提什么白蜡秆子了。

戚爷爷说的可是砸穿着铠甲的敌人呐,同学。

这些是他经过无数次与倭寇及蒙古骑兵搏杀,用无数明军和敌军的尸体检验出来的军阵规范。

戚爷爷在书中不无自矜地道,自此百战无一挫。

要注意啊,同学们,这是在特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是官场遍地倾轧、御史四处打脸、党争剧烈无比的明中期,在自己写的书里敢说这话,这是什么概念?
话说,你和你家祖师武功比戚少保好?上战阵厮杀次数比他多?杀的武艺高强的日本武士和剽悍的蒙古骑兵比他多?
军阵见识比这位中国史和军事史上都占重要地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还要好?所以呢,别提什么祖师爷什么门派什么内功之类的说法,这就是个江湖神话,无外自高身价而已。

这就是我说枪杆是硬木的文献依据。

至于实物,那就多了,不说博物馆和考古所,就是现在民间藏家手里的长矛,裤子里带枪杆的一找一大把,有哪一支是软木或者复合的,至少我没见过也没听人说过,当然,或者是我见识实在太少……
说回积竹木柲。

首先呢,这是青铜兵器时代的杆,这个要特别注意,原因后边再说。

其次,青铜时代的主要兵器是戈、戟。

这里又要注意了,别听见戟就马上想起不靠谱电视剧里那种方天画戟,那玩意要到宋朝才有,而且还是仪仗器,不是用来打架的。

青铜戟,其实就是戈前面多了个可以刺的剑形头。

戟这东西比戈先进,戈只能以勾的方式杀伤,戟还可以刺。

这种戟流行的时间非常长,从用青铜兵器的东西周战国到用钢铁兵器的三国,一直盛行,很受广大指战员们的热爱。

所以典韦、太史慈之类猛人用的戟,都是这种戟。

为了加强杀伤,还有种有三个援的三戈戟,算是青铜时代的大杀器了,不过到用钢铁器的汉代,也依然常见。

戈、戟主要是以勾杀来杀伤敌军的,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割稻的镰刀,无论功能和形状,都异常接近这种兵器。

青铜兵器时代,重型主战力量是兵车,当战车轰隆隆跑过,车上武士将戈、戟伸出车外,以上边横出的那个援来勾杀敌人,那模样……确实就是在割草。

其实步兵用戈、戟也基本这样,大家面对面勾来戳去的,希望能尽快把对方的脑袋收割下来,以便拿去换贵族资格。

这种战斗方式,和后世钢铁冷兵完全不同。

而且青铜兵器,最大缺点是脆,这也是为什么靠切削勾击来杀伤的戈、戟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青铜兵器的这种特性,以及戈、戟这类兵器的使用方式以及当时的战斗形态,所以那时的枪杆需要对付的,主要是对方戈、戟上那个援的切削损伤。

在这种大家勾来勾去的运动中,被切削的后果有两,一是你的枪杆被他的援勾切搞断。

二是你或他的援勾切进了枪杆,于是你和他的武器都被卡住了。

为了对付这种情况,积竹木柲出现了。

在此,我必须又提醒
一下,谈这个问题的同学最好先去看下实物以及考古检测报告再讨论。

因为,积竹木柲实物外边裹的竹皮几乎都相当薄,一些检测报告给出的数据,其厚度只有约0.07厘米,考虑到年代损耗,我就算当时成品有0.1厘米厚好了。

这种厚度,完全无法提供我们希望出现的所谓复合枪杆的弹性。

复合枪杆的弹性以及白蜡秆子神话,就这样很简单地被否定了,很遗憾。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积竹木柲不只出现于长兵。

在短戈、戟上也很常见,全长一米到一米五左右战国积竹木柲,考古中已多有发现。

有兴趣的同学的可以把吸尘器管子接到一米至一米五长,再拿在手里比画一下战斗状态,然后想象对手挥舞的是一把镰刀,你会一点不惊讶地发现,这个长度……完全不可能需要什么弹性复合枪杆。

所以这种竹皮的主要作用只能是防止对方武器切削你的这
根杆。

至于为什么用竹皮,对砍过木头和毛竹的同学,就不用再解释了吧。

没砍过的,我说一事,曹操曾经在杨修的提醒下,拿竹子来做盾牌。

再一个问题,积竹木柲外边裹的丝、麻之类的处理,目前发现的都只出现于中间的握手部位,杆的前后都没有,所以也排除了所谓这种处理会有复合枪杆弹性这种附会出来的功能。

而且这些积竹木柲,几无例外都使用了大漆,上边绘有各种装饰。

大漆的性能,我想也不用多说了,如果你能让大漆器具弯曲后外边大漆涂层的漆皮不皴裂不崩缺,请直接找最神秘的有关部门领取工艺金奖。

所以,积竹木柲就是积竹木柲,和什么复合枪杆的弹性以及白蜡秆子没关系。

很多人认为这这种结构是为了增加韧性,当然,从物理角度看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种程度的增加,从实用角度看几乎可以无视。

而且最重要的是,身为勾击兵器的青铜戈、戟,和后世冲击穿刺的钢铁长矛,无论是使用方式还是作战状态,都完全不同,压根不能做类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