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检查临床应用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及临床应用一

称电静息(electrical Silence)。但不安、紧张、寒冷、 肢位不当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易误为异常的自发活 动,需注意。
3、轻用力收缩时的放电 利用肌电信号触发扫描并使 用延迟线,调节触发电平,可测量完整的单个 MUAP。 每肌需查不同肌区共20个不同形态的MUAP(按4个深 度,5个方向探查)(图9-2-6),计算波幅,时限和多 相波(5相以上)百分率(图9-2-7)。
6、神经肌接 正常 头
电静息
Waning
Waning
重症肌无力症
肌7、肌膜 延长(肌强直性) 电静息
正常或低振幅
源8、肌实质 正常、延长(炎症)
性
缩短(纤维化) 纤颤(炎症) 低振幅电位
正常或减弱 正常或增加
强直性肌营养末梢神经系统损害
⑴脊髓前角病损 松弛时可见束颤电位、纤颤电位。进展迅速的肌 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束颤电位特别显著。轻收缩时高振幅电 位的出现具特征性。常见较大的多相电位。最大收缩时为减弱干扰 型或单纯型。病变晚期出现肌肉纤维化时,插入电位减少。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及其临床应用
一、针极肌电图(nedle EMG)
适应症
脊髓前角及脑干运动神经核病损;神经丛病损;神经根病损;神 经末梢病损;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源性疾病;上运动神经元疾 病。
检查前准备
1、嘱病人检查前一天洗澡。检查当日吃饭后来检查。 2、将针电极浸泡于1:1000新洁尔灭溶液中30min。 3、向病人讲明检查目的和意义,取得病人的合作。 4、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针对不同病人设计不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急性脊髓灰质炎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急性脊髓灰质炎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徐美荣;鲁建华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2(026)005
【摘要】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脊髓灰质炎综合征患儿20例,全部病例均做神经肌电图检查,并把前后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总页数】1页(P441)
【作者】徐美荣;鲁建华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科,湖北咸宁437100;咸宁市中心医院
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4
【相关文献】
1.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急性脊髓灰质炎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J], 徐美荣;鲁建华;
2.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 [J], 王少平
3.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肘管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意义 [J], 于昕;彭亮亮;柯开富;姜正
林
4.新疆和田地区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8例神经电生理检查分析 [J], 李静;托
亚
5.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腕管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J], 李贵阳;张立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三、广泛周围神经病变
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或缓慢起病, 多同时孙海英四肢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 的周围神经病变,其损害可以是轴索损害为主, 也可以是以脱髓鞘损害为主或两者兼有。
病因:炎症或感染性、遗传性、中毒性、 代谢性、血管源性
四、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 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 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 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为主要表现,其中以上、 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为最常见。
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目的:确定神经和肌肉损害的部位、性质和范 围,为神经和肌肉病变提供更多的有关的电生理损害类型、损害 程度、病理和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临床医生对周围神经系 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有目的性。
主线
脊髓-神经根-神经丛- 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肌肉
周围神经的解剖
记住两个结构: 髓鞘和轴索
三、急性肌源性损伤:肌纤维数量减少。 四、慢性肌源性损伤:肌纤维变性、坏死。
常见周围神经系统传导检查
一、运动神经传导检查: 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以及腋神经(三 角肌)、肩胛 上三角(冈上、冈下肌)、肌皮三角(肱二头肌) 下肢:腓总神经、胫神经、股神经 面部:面神经(运动神经)
二、感觉神经传导检查: 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下肢:腓肠神经、腓浅神经
神
处
腿、伸膝困难
经 股外侧皮神经 髂前上棘处 大腿前外测感觉障碍
炎
坐骨神经病
屈膝肌及踝关节,脚趾 运动有关肌肉无力,屈
膝困难
二、常见神经丛和神经根病变
㈠臂丛神经病变
损害部位 运动传导检查
感觉传导检查
臂丛上干 腋神经、肌皮神经 拇指和前臂外侧皮神经
电生理技术在神经和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电生理技术在神经和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电生理技术在神经和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性。
电生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生物电活动,进而研究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技术。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
神经科学中的电生理技术神经科学方面,电生理技术主要包括脑电图(EEG)、脑磁图(MEG)和脑脊液分析三种。
EEG技术是一种通过记录头皮表面电活动来测量大脑状态的非侵入性技术。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失眠、头痛、癫痫等疾病的诊断,并且还可用于评估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检测各种疾病的特征波。
MEG技术是通过记录头皮表面磁场来识别和定位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
它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灶区域,诊断神经损伤、帕金森病等疾病。
早期的脑电图技术是通过纸笔记录的,现代的技术则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方法进行数字信号分析。
在神经科学领域,电生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大脑的正常功能和异常变化。
神经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神经元的活动,并研究神经可塑性、认知和情感心理学,还可以将这些技术用于疾病治疗的监测和评估。
神经科学家最近还研究出了通过EEG技术达成唤醒状态的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很大。
心血管科学中的电生理技术心血管科学方面,电生理技术主要包括心电图(ECG)和心血管磁共振(CMR)两种。
ECG技术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健康状况。
通过ECG技术可以检测心律异常、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疾病。
CMR技术则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心脏进行成像。
它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并检测是否存在血栓或其他疾病。
在心血管科学领域,电生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ECG技术是心脏病医学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并且也是非常精准的。
它可以检测心跳不规律、平均心率、收缩压以及心肌缺血等状况。
直接检测心电生理现象比传统的物理观察更加高效,并且其诊断结果非常精准。
CMR技术则是在研究心脏结构和功能时,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电生理在康复中的应用

2.TMS在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① 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② 治疗卒中后抑郁。
③ rTMS可改善慢性非流畅性失语症恢复。
④ 高频或低频TMS显著改善吞咽协调性。
⑤ 认知功能:高频rTMS刺激前额叶皮质区对轻-中度AD患者以及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力、
注意力、向力等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
(二)作为临床治疗、康复治疗、评估预后的手段 1.行术中诱发电位监测,可提示神经有无刺激或 损伤。 2.颅脑手术时脑功能监测或癫痫病灶切除前的脑 电病灶定位及术中脑功能监测,术后神经康复期的 动态观察及评估。
Reza Jalinous 2012
3.神经康复期,临床肌力的恢复和MEP改善呈正相
关,能较好地反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在康
1.Chetan P Phadke 2012
2.JA Nobrega 2001 3.Brooks BR, 2000 4.NE Sviderskaya, 2006
表面肌电图(sEMG) 表面肌电图又称动态肌电图,是从肌肉表面通 过电极记录的肌肉系统的生物电信号。与肌肉 的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关联性,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肌肉的 活动。
1.肖长林 2018 2.Fan J, 2002 3. C. P. W. Cheng
四、神经电生理在智能康复领域的应用
人机接口技术
(二)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 BCI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涵盖计算机科学、
生物医学、神经信息学、认知科学、神经工程、神 经科学等核心学科。
5.康复期病灶有其演变和消退的病理过程,观察 其脑电活动的相应变化可以为临床及预后的评估提 供参考依据。 6.BAEP对植物状态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术中神经电生理临床演示骨科ppt课件【63页】

tceMEP报警标准
▪ 比基线降低50% - 80% ▪ 有或无 ▪ 波形形态改变 ▪ 刺激阈值水平 结合起来看
56
禁忌症
▪ 癫痫发作病人 ▪ 心脏起搏器 ▪ 脑外伤 ▪ 严重心脏病 ▪ 金属植入物 ▪ ……
57
TOF肌松监测技术 四个串刺激,正中神经刺激,拇短展肌记录
58
同类设备的分类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临床应用
1
一、骨科常见的手术及其监测
颈椎前后入路手术 脊柱侧弯矫形术 胸段脊柱手术 腰骶椎手术
2
例1、颈椎手术
▪ 颈椎前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一般安全性较 高,但是C5麻痹发生率高达5.9%
▪ 手术中存在脊髓缺血的可能性
3
监测项目及目的
▪ freeEMG(自发肌电图) 实时监测神经根,防止神经根机械损伤,及时给手
插入式耳机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 红色右侧,蓝色左侧 ▪ 胶管 ▪ 海绵
闪光刺激目镜
▪ 幕上手术视觉诱发电 位监测
▪ 左右侧交叉刺激或单 侧刺激
干扰检测模块
▪ 夹在单极双极电刀 导线上
▪ 检测电刀、电凝等 使用
▪ 停止电刀干扰信号 的采集,屏蔽电刀 噪声
36
视频采集卡
•同步采集显微镜视 频信号 •通过视频线BNC接 头连到显微镜BNC 输出
Cascade 主机面板
1、AMP A\B\C\D:连接输入头盒 2、CPN1-2:连接ES-IX 3、ESTIM:连接ES系列恒流刺激器 4、EP:插入式耳机 5、TRIGGER:连磁刺激器 6、POWER:连电源模块
29
电源模块
1、电隔离 2、给主机供电 3、与电脑数据传输
30
延长输入头盒
临床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和应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进展的神经源性损害
• 由于MU或其轴索的损害与代偿性再支配同时发生, 因此临床上很难判断起病时间。
• 通常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MUAP已经有了再支配 的证据;插入电位增加并可见自发电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源性损害的肌电改变
总之,神经源性损害较为特异性的改变 是MUAP时限增宽同时伴有波幅和面积增 大。MUAP的复杂性增加和单纯波幅增大 并没有特异性,但是对于早期的较轻度的 损害比较敏感。 MUAP不稳定提示正在进 行的再支配。
Inching检测尺神经肘 部传导:图中示肘下 3cm到肘上4cm每隔 1cm的连续刺激,在 肘到肘上1cm处发现 传导减慢并有轻度的 传导阻滞。
上述波形的重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CIDP:右侧尺神经运动传导,刺激点分别为腕,肘下,肘上 和Erb’s点。可见在肘下-腕和肘上下传导速度正常下限,而在 Erb’s点-肘上显示传导速度明显减慢伴传导阻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右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轻度延长,传导速度正 常范围,CMAP波幅明显降低。见于一例AMAN。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CMTI型:右侧尺神经运动传导,刺激点分别为腕,肘下,肘上 和Erb’s点。可见在神经的各个节段传导速度都明显减慢而不伴 有传导阻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募集遵循的原则 -大小原则(size principl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针电极的类型
电极类型 同心圆针电极 单极针电极
电极的记录面积 0.07mm2 0.24mm2
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临床应用

临床神经生理学家
常规 EEG、EP 和 IOM 的理论基础学习
IOM技师
接受临床实践培训
未参加 1~2 年的 IOM 专科医生培 训,仍有意愿从事 IOM 临床工作, 初期应有 IOM 专家帮助确定方案, 招聘技术人员,并随时给予协助
通过注册考试进行测试
维持继续教育学分登记, 以保持证书的有效性
中国NM人才培训现状
监测项目分类
体感诱发电位 (SEP)
运动诱发电位 (MEP)
视觉诱发电位 (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 位(BAEP)
监测上行感觉、下行运动神 经传导系统功能,检测视、
听觉通路完整性
诱发电位(EP)
精确定位靶点核团
NM 分类
微电极记录脑 深部核团放电
显示大脑半球皮质 功能
脑电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EG)
监测支配肌肉活动的颅 神经、脊髓神经根丝及
( EEG 表现为爆发–抑制波型或全面性 癫痫样放电提示预后不良)
两侧皮层诱发电位 N20 缺失
(心肺复苏后 1~3 d 或之后刺激正中神经不能
记录到两侧 N20 波形可以准确预测预后不良)
中枢传导时间(CCT)
一、预测预后
心脏骤 停所致 缺氧性 昏迷的 预后
缺血– 缺氧性 昏迷早 期预后
SEP(为单一最 好指标)
我国涉及神经电生理专业的学术组织有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 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及中国抗癫痫协 会。这些学术组织多局限于各自所在的学科领域,不利于其他学科如骨科、 心血管外科、耳鼻喉科、普通外科、妇产科和重症医学专业等领域的神经 电生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所以,成立神经电生理专业学会是一个 发展方向,这样可以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增加专业化人才培养,促进学 科发展,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肌肉接头的检查
• 重复神经电刺激:低频刺激(1~5Hz)衰减 现象(>10%)是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阻滞的 特征;高频刺激(10~50Hz)递增现象是 LGS的特征;
• 单纤维肌电图:可以直接看到单个突触连 接的传导不稳定和阻滞现象;
肌电图诊断术语
• 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 • 脱髓鞘性损害和轴索性损害; • 前角、根性、干性,末梢性神经损害; • 神经肌肉接头损害
静息状态——自发电位
• 插入电位:连续的肌纤维持续发放,典型 的病理表现,肌强直电位,群放电位;
• 纤颤电位:单个肌纤维的动作电位,失神 经支配的标记;
• 束颤电位:单个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前 角细胞损害的标记;
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
• 指标:时限,波幅,相数。 • 诊断意义: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
– 前角病变、根性病变、干性病变、末梢病变
• 肌肉疾病(肌源性)
– 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代谢性病变、
•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 重症肌无力、Lambert-Eaton 综合征
针极肌电图的检查方法
前角神经元
神经纤维
肌纤维
• 运动单位:一个前角神经元和它支配的肌纤 维。
• 静息状态——自发电位 • 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 • 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的募集
重收缩状态——募集电位
• 肌肉最大用力收缩时的肌肉电活动; • 干扰相:正常重收缩时的肌肉电活动表现; • 病理干扰相:肌源性损害时,运动单位过
度募集的表现; • 单纯相:神经源性损害时,缺乏运动单位
募集的表现;
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 轴索损害:波幅下降而速度正常; • 脱髓鞘损害:速度下降而波幅正常; • 阶段性脱髓鞘:近端波幅比远端降低超过
诱发电位的诊断价值
•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功能 • 定位和定性 (运动、感觉、智能)
诱发电位常用检查方法和意义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I~V波) • 体感诱发电位(SEP,P40和N20) • 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 • 运动诱发电位(MEP,电刺激和磁刺激)
• 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
事件相关电位
• 给与一个和认知、识别、记忆过程相关的信 号,它可以是视觉、听觉、甚至是痛觉。就 可以在大脑皮层中诱发出对应的电活动。
• 目前已经发现的有N270, P300,N400, CNV,MMN 等
事件相关电位的基本检测方法
• 新异(Oddball)刺激技术 ,要点是靶刺激
频率要低。按照测试对象的反应状态又分 为“主动反应”和“被动反应”
视觉诱发电位
P100
•
视觉诱发电位
• 两侧VEP差超过6毫秒可以作为视神经 损伤的敏感证据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II I
III
V
IV
III-V波间差
• 评价脑干功能的主要指标是 III-V波间差 延长和V波消失;
体感诱发电位
P40
N20
• SEP脊髓后束损害的指标
运动诱发电位
潜伏时
• MEP是椎体束损伤的敏感度指标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rMTS对卒中的康复作用
• 综述:34篇文献392患者 • rTM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motor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especially for those with subcortical stroke. Low-frequency rTMS over the unaffected hemisphere may be more beneficial than high-frequency rTMS over the affected hemisphere. Recent limited data suggest that 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 over the affected hemisphere might be a useful intervention.
• 重度异常脑电图:
– 高幅θ、δ 波>50%,α 波消失,爆发-抑制,低平,病 理性脑波节律性呈现 ;
• 局限性异常和弥漫性异常:
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的新进展
• rTMS
• 皮层的兴奋、抑制和传导功能
– 直接方法:TMS-EEG – 间接方法:IHI、iSP、iMEP;
• 高精度定位磁刺激
皮层刺激技术在 临床治疗领域的应用
非靶刺激
靶刺激
…… ……
脑电图技术
• 临床价值:
– 癫痫、脑炎、意识障碍、睡眠障碍、脑死亡
• 方法:
– 常规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动态脑电图
脑电标准导联
1、单极导联 2、双极导联
正常脑电波形
• α 波:8.5~13 Hz,调幅调频好,对称; • β 波:13.5~25 Hz,<20%,<20 uv; • θ 波:4.5~8 Hz,<5%,<30 uv; • δ 波:0.5~4 Hz,偶见,<50 uv; • K复合波 • 睡眠纺锤波 • 顶部尖波
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 床应用
河南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徐军
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
• 肌电图(针电极肌电图、神经传导电图、反 射电图、RNS、单纤维肌电图)
• 脑电图(常规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动态脑 电图、皮层脑电图、脑电地形图)
• 诱发电位(体感、视觉、听觉、运动、事件 相关)
肌电图诊断价值
• 周围神经疾病(神源性)
癫痫脑电波形
脑电图诊断
• 正常脑电图:
– 符合正常脑波标准;
• 界限性脑电图:
– α 波调频差,α 波幅左右差大于30~50%或波幅大于 100 uv,高幅β 波;
• 轻度异常脑电图:
– α 波调频调幅差和离散化,θ 、δ 波>10%;
• 中度异常脑电图:
– θ、δ 波>20%,α 波显著减少;
• 1993年,rTMS的安全性确立 • 1998-2000年,rTMS 对皮层可塑性的作用 • 2005年,TMS-Theta Burst(TBS)对皮层
的兴奋性长期作用 • 2005年,rTMS 对抑郁症的治疗 • 2006年,rTMS 对卒中的治疗
rTMS 文献数量
卒中 疼痛 抑郁症 帕金森病 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