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地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
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
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
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
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满以为凭借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就能左右欧洲局势,成为世界的霸主,但由于受到当时在海军方面仍占优势的英国和在陆军方面仍占优势的法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时间上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点。
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1定义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2特点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
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封锁与反封锁)。
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3形成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为协调彼此行动,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和罗斯福(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多次举行会晤。
随着战争局势的日益明朗,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几次会议上,三国首脑就联合国的建立、处置德国等问题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这些协议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的,其内容和具体实施构成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委托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评价:雅尔塔体系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
但是,雅尔塔体系具有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显 呈 现 出 缓 和 与 紧 张 、和 平 与 动 荡 并 存 的 局 面 。一 些 地 区 和 国 家 内 部 长 期 以 来 抑
而不发的深层矛盾, 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 使世界动荡不安。世界
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近期
看 , 美 国 仍 将 保 持 世 界 唯 一 超 级 大 国 的 地 位 ,“一 超 多 强 ”的 局 面 还 将 继 续 下 去 。
三 、两 极 格 局 的 终 结
崩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美
苏两极格局崩溃。
原因: 苏联解体是直接原因;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
对比是根本原因; 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成为抗衡美国的力量, 帝国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
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后,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但从长远看,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两极格局的结束与前两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所不同。第一, 和平过渡。它的
结 束 是 在 没 有 发 生 战 争 或 世 界 大 战 的 情 况 下 出 现 的 , 是 经 过 长 期“冷 战 ”的 较 量
引起的。第二, 竞争过渡。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五个力量中心存在
冷战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竞争

冷战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竞争冷战是二战后由于东西方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所引发的一场持续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在这场对峙中,东西方两个阵营代表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其对立和竞争可以从各个层面进行解析和理解。
一、政治层面的对立和竞争在冷战时期的政治层面,东西方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竞争主要体现在其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上。
西方国家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张个人自由、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强调多党制度和公民权益保障。
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则主张集体主义、计划经济和单一党制,强调国家的主导地位和社会公平正义。
两者之间的对立在政治制度、政党体系和统治方式上表现得极为明显。
二、经济层面的对立和竞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经济系统也是对立和竞争的焦点。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调自由市场和私有财产,追求经济的个体自由和竞争。
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主张国家计划经济和公有制,追求经济的公平和社会福利。
两个阵营在经济层面的对立表现在市场机制的选择、资源配置以及经济体制的发展上。
东西方两方不仅在国内经济模式上进行竞争,也在国际贸易和经济援助上进行激烈的角逐。
三、军事层面的对立和竞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军事对抗是引人注目的一幕。
资本主义阵营主要由美国领导,而社会主义阵营则由苏联主导。
双方争夺军事技术优势、军备竞赛导致了军事力量的紧张对峙。
两个阵营不仅在军备扩张上相互竞争,也在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和代理战争。
冷战期间,双方通过发展核武器和核战略来维持威慑平衡,使得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竞争几乎达到了顶点。
四、文化层面的对立和竞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文化对立和竞争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资本主义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多样性,注重个体价值和消费文化。
而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和思想统一,注重大众教育和公共文化。
这两种意识形态在文化输出和交流上产生冲突。
两个阵营互相渗透和影响,但也常常陷入相互攻击和抵制对方文化的情况。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与对抗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与对抗冷战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一场意识形态斗争,主要是指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
这场冷战让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种紧张、敌对的氛围,影响了世界国家的发展和格局。
下面将分析冷战时期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抗。
一、东方阵营东方阵营主要以苏联为核心,由东欧、亚洲、非洲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组成。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初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东方阵营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紧密合作,共同抵制西方的资本主义势力。
1.政治合作东方阵营国家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融合合作,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并与苏联签署了《华沙条约》,旨在形成一个统一的军事同盟,以保护共产主义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此外,东方阵营的国家还领导着一系列非洲和亚洲国家的独立运动,推动殖民地主义的衰落。
2.经济合作为了提高整个阵营国家的经济实力,东方阵营成员国之间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机制。
苏联通过提供援助、技术转让、军火供应等方式,帮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济基础设施,提高国家发展水平。
3.军事合作东方阵营的国家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军事合作,组织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互相援助,加强防御能力。
苏联在冷战时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东方阵营的核心。
二、西方阵营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由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资本主义国家组成。
西方阵营的国家主要基于资本主义体系,主张自由市场和个人权利,与东方阵营形成鲜明对比。
1.政治合作西方阵营的国家通过组建北约等军事同盟,并签署了一系列的防御协议和联合宣言,旨在共同应对东方阵营的影响力扩张。
此外,西方阵营还通过经济援助和政治引导等手段,推动一些亚洲、非洲等地区国家向资本主义体系转变。
2.经济合作西方阵营通过自由贸易政策和经济援助,促进阵营内国家的经济繁荣。
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中心,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方式向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们重建战争后的经济。
3.军事合作西方阵营的国家之间进行了密切的军事合作,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邵渊〈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4班;学号20104102001604〉[摘要]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对其关系进行思考,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在战略角度考虑我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取得发展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二者形成了统一与斗争的关系,并最终引导全世界的走向。
结合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关于我国的国际战略考量以及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联系等相关问题,加上参考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我认为只有准确的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和实践走上更稳妥而优化的道路,所以我选择了这个命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共存;影响; 国际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是由四位老师在不同方面进行讲授的课程,我刚开始上课时感觉有点无所适从,不过优点也是明显的,每位老师的讲课都思路清晰,主题明朗,使得以往沉闷的课堂明快了不少。
听完讲课之后,我决定从我感触较深的两个话题中结合以往的所感所想来写作这一命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当今社会存在着的两种社会形态,这两种制度、两类国家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因此,正确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
江泽民主席曾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
"四个如何认识",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浅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江露生011010816摘要:。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所以现在的世界主要有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在各自的政治思想引导下,互相敌对、学习、发展、革新。
关键词:政治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互相敌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社会体制。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更加良好的物质条件。
而当今资本主义正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妄图将社会主义扼杀于襁褓之中。
两种政治思想均来自西方,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资本主义先与社会主义诞生,一直以来社会主义都是扮演被打压的角色。
社会主义诞生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足够强大。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立,而它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但这是不为资本主义所容,随着资本主义的打压,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巴黎公社活动先后进行,但都是以失败告终。
俄国的十月革命的成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新的实践突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但经过美苏争霸,最后苏联失败,苏联解体,当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宣布失败。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的结果。
经过近两百年的争斗,以社会主义为思想的政治体制国家,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是以美国为首,双方进行新的斗争。
互相学习在两大阵营不断的斗争中,却也是不断的互相学习。
现多数共产党国家都是集权国家,因为多党制表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竞争思维,而一党专政则打上了苏联式计划经济的烙印,影响了后来众多共产党国家。
当前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古巴共和国。
这些国家现在大部分都处于所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国家部分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西方国家阵营"认为其本质接近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课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新人教版)

专题测评强化训练
目录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目录
的地位。
目录
► 线索三
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化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为
主线复习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从“三个阶段,五个方 面”进行概括复习。从纵向看,注意三个阶段:一是建国之 初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框架的创制,二是“文革”时期中国政 治制度的扭曲、法制建设的虚无、民主进程的断裂,三是改 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及“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
的伟大意义。从横向看,需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五个方面的政
治制度的内容和特征。
目录
2 .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化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为主线理 解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适当进行纵横连接,将现代中 国的民主政治与古代、近代政治制度及西方的代议制进行联 系比较,突出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特色。
两极格局演变的历程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1 .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时,抓住一条主线:二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突
出两个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 加强。把握三个阶段: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六七十年代 多极化趋势出现,90年代多极化趋势加强。注意各个阶段的 特点、起因,影响及相互关系。
目录
2.重点把握美苏“冷战”、美苏争霸以及两极格局的形 成、演变历程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加快等内容, 特别要关注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 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影响等理解认识;要注
意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关系的发展相联系,结合当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
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
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
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
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满以为凭借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就能左右欧洲局势,成为世界的霸主,但由于受到当时在海军方面仍占优势的英国和在陆军方面仍占优势的法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美国人为此哀叹:美国1917年放过一个“担任世界领导权的绝好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一次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精疲力竭的英、法等国相比,美国不仅没有被剥弱,而且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获得空前的发展,从1933年到1944年,美国的工业在战争的刺激下增长了1.5倍,到1945年,美国已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额的1/3,黄金储备的3/4,成了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在军事力量方面,美国武装部队已由战前的33万余人增到1200万人,军费开支也由战前的不足10亿美元增至800亿美元,它拥有庞大的空军和海军,尤其是海军战斗力大大提高,已取代了英国几个世纪经营起来的海上霸权,美国还垄断着原子弹,美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和影响,已经越过大西洋、太平洋,进入西欧、地中海、中东和远东地区,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但它并不以此为满足,它一再宣称:“领导世界的责任”历史地落到美国头上。
”为此,美国很快便把全球作为扩张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推行所谓全球战略,美国先后抛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企图把西欧、南欧和亚、非、拉广大地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美国妄图称霸世界的第一个重要步骤,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在演说中,杜鲁门声称希腊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几千名武装人员威胁,如果希腊陷落,将严重影响土耳其,从而直接影响欧洲、中东和整个自由世界,他要求国会批准给予希、土两国几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后来人们称杜鲁门的这项政策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是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掀起反苏、反共浪潮的总动员令。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称霸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打着复兴欧洲的幌子,来达到控制西欧盟国和对抗苏联的双重目的。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援欧演说,人称“马歇尔计划”,在这篇演说中,他强调欧洲已是一片废墟,经济结构被战争打得支离破碎,唯一的补救方法是美国给予援助,从1948年4月到1951年6月,美国共向西欧盟国提供了134.3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英、法、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四国所得占全部援助的66%,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仅使西欧各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屈从于美国,而且促使了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继马歇尔计划之后,美国为了有效地遏制苏联、控制盟国,称霸世界,在西欧各国“恐苏症”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实现控制欧洲防务体系的目的,1949年4月4日,美、英、法、荷,比、卢、加、丹、挪、冰、葡、意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实行战略同盟的重要步骤,该条约现定有效期20年,同年8月24日生效,它是马歇尔计划合乎逻辑的发展,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
在控制了西欧之后,美国又把它的势力进一步向亚、非、拉广大地区扩张,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宣誓连任总统职位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今后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第四点就是“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即“第四点计划”,这个计划表面宣称美国将给“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经济中的困难,实际上是想借“援助”为名企图排挤老殖民主义势力,进而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亚、非、拉的受援国家,到1953年,有33个国家和地区接受了这个“计划”,这样美国的势力扩张到亚、非、拉、欧、美广大地区。
通过上述步骤,美国已把整个西方世界联合在美国的旗帜之下,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它们利用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政治上遏制等手段,企图扼杀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主权和利益,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联系,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战后,社会方义由一国胜利发展为十几个国家的胜利,拥有全世界人口的1/3和土地的1/4,且东南西北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地域,这就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变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共产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从意识形态转变为现实力量,在此背景下,美苏之间的冲突扩展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战前资本主义世界围绕重新划分世界政治地图的斗争被战后世界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为界标的全面冷战所代替。
在经济上,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加强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从1947年开始,先后同东欧各国广泛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以巩固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经济联系,西方统称苏联与东欧国家的这些协定为“莫洛托夫计划”,“莫洛托夫计划”实施不久,1949年元月,苏、波、捷、匈、保、罗6国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其目的是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对抗帝国主义的歧视政策,加强内部的互相合作,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
经互会的建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对于打破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促进东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都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增强了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经济实力。
在政治上,苏联积极支持和帮助东欧各国进行民主改革,以增强和扩大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和进步力量的地位和影响,针对美、英等国对东欧各国的政治颠覆,苏联强有力地支持东欧各国共产党把反动的资产阶级势为驱逐出政府,这不仅使东欧各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也加强了苏联在东欧的地位和影响,1947年9月1日,苏联又组织建立了欧洲各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这是苏联针对当时已经开始的冷战形势,采取的又一重大步骤,在情报局成立大会上,9国代表通过了《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宣言》强调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必须团结自己的队伍,制定一个一致同意的行动纲领和策略,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同盟者,情报局的任务是要就如何反对帝国主义阵营的侵略性活动交流经验和协同行动。
在军事上,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苏联在加强本国军队建设、加强核武力量研制和试验的同时,还帮助东欧各国加强了武装力量的建设和训练,并向这些国家派驻了30个师,约50万人的部队,1949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1955年5月5日,在西欧各国不顾苏联的抗议,把联邦德国拉入“北大西洋公约”的《巴黎协定》生效后,5月14日,苏、阿、保、匈、罗、波、捷及民主德国8国政府的代表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并通过了建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决议,条约有效期为20年,从此,苏联与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
苏联在同东欧各国发展关系的同时,也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后,10月2日苏联就立即予以承认,随即建交,东欧各国也相继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底至1950年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经过谈判协商,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内容包括: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重新侵略,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就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协商,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等,从此,形成了中苏两个大国的军事同盟,把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了一片,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出现了东方和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新格局。
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五十年代,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他们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以防止共产主义为幌子,在全世界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到处支持反动独裁政权,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以美国为首的新老殖民主义者对亚、非、拉加紧争夺和控制,使得这些地区的各种矛盾激化,对新建立的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他们也千方百计地进行颠覆和破坏,他们勾结这些国家的反动势力制造危机,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针对这种情况,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各国相继把亲西方势力从政府、议会和各级国家机关清除出去,使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保持联合政府的局面转变为共产党单独执政,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倡导发动了席卷世界的和平运动,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运动,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