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三)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针对练三

考点针对练(三)
1 2 3 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 6 7 8 9
答案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上竹,
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分析 其结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地相思苦、惆怅情。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条简析。 ③对仗与比喻。一、二句巧用对仗,使诗文形式整齐、音节顿挫。“柳”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隐指闺妇情愫如柳丝不绝;“花”喻“妇”,隐指妻子韶华流逝如落 花随春而去。
④从“双方”同时写起,即“居人思客客思家”,更为感人。
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分析 其结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针对练(三)
1 2 3 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 6 7 8 9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 烟萝 。几曾识干戈? 【注】
①
衬托。前两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一句把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具烘托之妙,进一步烘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答“情景交融”,言之成理亦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 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 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 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 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 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其三)李白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苑方秦地②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容管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三首①(其三)李白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②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容管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注)①诗歌作于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诗人自余杭经金陵至浔阳时。
鱼陵是六朝建都之地。
②秦地:秦国所辖的地域。
此指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可知该诗属于怀古诗歌,该类诗歌时空跨度大,多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B.颔联巧妙地将历史上的金陵城与眼前的洛阳、长安进行对比描写,表达对历史的怀念。
C.颈联通过“昊花草”“晋绮罗”的想象,写出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使人深思和警醒。
D.结尾诗人感叹六朝繁华随人事而灭,寄托着深沉的国家兴亡之感及对国事的深深担忧。
2.“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写了什么内容?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 【答案】1. B2.内容:这两句写诗人面对记载着六朝兴亡的古都,感慨朝代更迭,举酒献歌。
作用:开篇两句交代了写作诗歌的缘由,是全诗的总起,以下所写皆是“歌”的内容;此两句也为下文诗人吊古伤今作了铺垫,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将历史上的金陵城与眼前的洛阳、长安进行对比描写,表达”错,应是将“眼前的金陵城”与“记忆中的洛阳、长安”对比描写,表达的不是“对历史的怀念”,而是表达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当年繁华的金陵城早已破败不堪,遭受战乱的长安又能撑到几时?抒发了深沉的国家兴亡的感慨。
原创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三):辛弃疾词选(5首)

原创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三):辛弃疾词选(5首)声明:因创作者水平有限,如本试题与高考试题相似或雷同,而参考答案与高考试题参考答案不一致造成失分,创作者不负任何责任。
请阅读者认真揣摩原作、作者经历及创作背景。
本试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01.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
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
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
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注释:1、渥洼:水名,在今甘肃省安西县,是产千里马的地方。
2、莫管钱流地:唐代刘晏管理财政、赋税、盐铁等,使水陆运输畅通,物价稳定,曾说“如见钱流地上”。
3、双成、弄玉、绿华:都是古代传说中能歌善舞的仙女。
4、日边:指皇帝的身边。
试题:1、这首词是一首祝寿词,但作者另有所图。
请试作分析。
2、试析作者如何向赵介庵表达保举之意的?参考答案:1、这首词是作者借给赵介庵祝寿之机,表达通过赵介庵的推举,实现自己报国之志。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是说皇帝要派兵驱逐金人,自己愿意为国献身,抗击胡人。
2、作者在词中表达保举之意,分两步来表达。
第一步,“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说赵介庵文采超人,“莫管钱流地”是说赵介庵理财有方,赞誉赵介庵能以文治国。
第二步,“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是说皇帝要讨伐胡人,统一国家,需要报国志士,隐含着希望赵介庵在皇帝面前保举自己之意,从而实现以武报国的志向。
作者在表达举荐之意时,颇费心机,曲折委婉,欲言又止。
如在盛赞赵介庵时,又说“且拟醉黄花”;说皇帝要派兵征战时,又转说“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02. 满江红·汉水东流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03(常见修辞手法))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 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 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 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 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3分)。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 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 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 “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
物论》后人以“化蝶”或“梦 (陆游《邻水延福寺早行》) 蝶”,借喻为“睡觉”。而“闻 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 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也。’因起舞剑”。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刘攽《雨后池上》
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 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运用比喻,将 刘禹锡 潭面比作未磨之镜, 湖光秋月两相和,尽显月下湖面之朦胧 潭面无风镜未磨。美,将湖中的君山作 遥望洞庭山水色,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 白银盘里一青螺。的一颗青螺,山水映 衬,精美绝伦,惹人 喜爱,给人以莫大的 艺术享受。
2009重庆卷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 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反问。 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 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 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 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 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 新红叶无个人瞧。 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 “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 修辞手法?(2分) 乐。
古代诗歌鉴赏三

古代诗歌鉴赏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一、推敲字词☆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诗词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 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 更形象、生 动的作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
赏析 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 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 刻 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 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 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 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
寓某种精神品质。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 例句
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 赏析 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 思归不得的忧伤。
常见的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 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 例句
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 赏析 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 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 恢复中原的决心。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E. 本诗富于情趣。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1,【答案】1.CD2.①“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②“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解析】1.C项,“幽美”与“平谈”互换,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
D项,“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属于无中生有,诗中没有体现。
故选CD。
2.本题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题时可以抓住“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分析该是运用口语,不加雕琢,“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分析语言平淡朴素,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只要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的思想情感。
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三)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
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居所的今昔变化,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
D.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事的老练迥然不同。
C[C项,“居所的今昔变化”错,应是对人生的感悟。
](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等,知晓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写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再分析杜诗中“望”“会当”等可以看出诗人并未登上山顶,所见之景为想象,是虚写。
这样两首诗就区别开了。
【答案】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则是作者登上泰山后亲眼所见之景。
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本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之后的亲眼所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通过“雪”“寒灯”“漏声”“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B.“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C.“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D[D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该是“直抒胸臆”。
](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解析】解答该题,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的都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志向均无法实现。
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
“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
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2018·吉大附中高三年级四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晚客兴苏轼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注]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尾联情感“由悲转喜”。
B[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 项不恰当。
](2)本诗尾联在表情达意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2分)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
“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
(2分)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
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
(2分)4.(2018·自贡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江边晚望刘秉忠①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②指画③中。
【注】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
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
③画:通“划”,筹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由晚望江景,引出对历史和现实的评说,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
B.五、六两句用典,表达了对周瑜历史功业的羡慕之意,赞美曹操是真正的英雄。
C.最后两句写如何攻打偏居东南的南宋,早就已经在忽必烈的准备和谋划之中。
D.后四句,把千古公认的英雄与现实的豪杰两相对照,表达了对忽必烈的赞美之情。
B[B项,“羡慕之意”“赞美”错,“余事业”是说周瑜功业还没有完成,“谩英雄”是说曹操也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2)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首句用“白”“青”“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3分)第二句用一动词“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之态,境界苍茫雄壮。
(3分)(或:意象色彩鲜明,构成绚丽苍茫的意境;动静结合)5.(2018·潍坊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新亭①李白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情②。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
②周(yǐ)情:西晋灭亡后,南渡豪士在新亭宴饮,周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众人皆相视流泪。
唯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由金陵风景优美起笔,继而写豪士们在新亭聚会,用语平实。
B.三、四句写周顗举目四望,风景未变而山河易主,悲从中来,大为哀叹。
C.作者选取周顗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的场景,意在表现国家灭亡的悲痛。
D.作者运用典故,取其意而用之,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发人深思。
C[C项,意在突出王导的形象。
](2)结合全诗,从尾联“慷慨”一词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6分)【答案】“慷慨”一词,写出了王导不同于对坐而泣的众人,颂扬了王导的意气激昂以及他忧心国家的情怀;(3分)面对动荡的时局,诗人期望时人能够共同努力,用实际行动来光复山河。
(3分)6.(2018·佛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过偶书①王安石霈然②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④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①熙宁七年(1074),大旱。
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
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
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
②霈然:雨量充足。
③岁功:一年的收成。
④枕簟:竹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了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C.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
D.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C[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
“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
](2)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尾联诗句字面上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写出浮云明白进退之趣。
(2分)“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
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
(2分)“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
(2分)7.(2018·枣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寒节日寄乡友齐己[注]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
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
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
【注】齐己:俗名胡德生,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古寺家”点明了诗人的僧侣身份,“寥寥”这一叠词既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
B.“踏青思故里”一句写诗人置身野外,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表达委婉含蓄。
C.“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让对乡友之情更真挚。
D.“归恨共无涯”呼应了“岁岁逢寒食”,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B[B项,“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理解有误,踏青思故里,可倒装为“思故里踏青”,而眼前唯有“寥寥古寺家”。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试选取其中一种简要赏析。
(6分)【答案】(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沧浪”“湘水”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
(4分)(示例二)想象,对比。
(2分)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
(4分)8.(2018·德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咏竹马谦斋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
渭川①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②。
文湖州③是个知音。
春日临风醉,秋宵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①渭川: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
②“花开”句:传说凤凰喜欢竹实。
③文湖州: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以善画竹而闻名。
曾为湖州知州,故世称文湖州。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抓住竹子的外形特征和独特的生长个性进行阐发,表达作者对竹子的赞赏。
B.“花开”句运用凤凰喜欢竹实的典故,竹子花开自有凤凰来寻,用凤凰的高贵烘托竹子的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