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合集下载

汉字的结构和演变

汉字的结构和演变

汉字的结构和演变汉字是中国人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汉字的结构和演变是对中国文化和语言发展的重要反映。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结构及其演变过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表意文字。

一、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六种类型。

这些类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观察现实世界的智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象形字:也叫象形文字,是用简单的图画形状来描绘事物的字。

比如,“日”字表示太阳,形状和太阳的轮廓非常相似。

这种字体的构成主要通过人们对事物形象的直接描绘,使读者能够根据字的形状来推断字的意义。

2. 指事字:指事字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特定物体的字。

例如,“上”字的上部分像一个手指指向上方,表达了位置或方向的概念。

这种字主要通过几何符号或箭头等图形来表示意义。

3. 会意字:会意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相关的表意字组合而成的。

它们通过连接不同的部分来传达更加精确的意义。

例如,“心”字表示心脏,而“忍”字则是由“心”和“刃”(刀)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心中有刀,忍住”的意思。

4. 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们由一个意义相关的部分和一个表示声音的部分组合而成。

常见的例子是“林”字,由左边的“木”表示意义,右边的“木”则表示读音。

5. 转注字:转注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字体结构,由于写作技巧或手写习惯而产生。

这些字可以通过写法上的变化或者笔划顺序上的调整来得到不同的意义。

例如,“口”字的顺序可以调整为“囗”,表示城墙的意思。

6. 假借字:假借字是指一些外来语被汉字化的现象。

当中国人遇到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会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新词。

例如,“咖啡”一词被借用为“咖”,并用汉字来表示这个外来词。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时漫长,不断变革的过程。

最早的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象形 (GO) 2.指事 (GO) 3.会意 (GO) 4.形声 (GO) 5.转注 (GO) 6.假借
(GO)
(GO)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jí ) 诎,日月 是也。”(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 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
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
象形、指事、会意字的异同
象形 相同之处 不 表音 独体字 指事 不 表音 独体字 借助指示 性符号 会意 不 表音 合体字 两个以上 单字组成
不同之处 有时借助 辅助性符 号
象形、指事、会意字的异同
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意思是说,形声字是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 关的字来作形符造字,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 (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跟它合成 新字,“江”、“河”就是这种字。由此,可 以看出形声字的特点: (1)是合体字。 (2)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 的声符。


二、 汉字的形体构造
1、“六书说”
(GO)
2、“四体二用”说
(GO)
1、“六书 (一)“六书”的来源 说”
“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 地官· 保 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 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 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 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 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有异: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BACK)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除了“考”和“老”二字以外,《说文解字》

汉字的演变与字形结构

汉字的演变与字形结构

汉字的演变与字形结构汉字作为中文的书写系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字形结构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演变历程以及其字形结构的发展。

一、汉字的演变历程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龟甲文和骨刻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不断演变,形成了先秦时期的篆书、秦汉时期的隶书、魏晋南北朝的楷书以及隋唐时期的隶变楷。

而到了宋代,出现了楷书的变体行书,这也是现代汉字书写的基础。

汉字的演变不仅仅是书写形式的变化,还包括字形的发展和字形结构的改变。

最初的汉字简单粗犷,表达方式单一,后来逐渐形成了由笔画、构造等组成的复杂字形结构。

如今的汉字字形结构已经趋于稳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变体和演变。

二、字形结构的演变1. 笔画的形成汉字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笔画,通过不同的笔画形成不同的字形。

最早的汉字由一些简单的直线、曲线构成,逐渐演变成复杂的笔画组合。

如今的汉字包含直线、横线、竖线、撇、捺、弯钩、提、点等各种组合形式。

2. 构造的变化随着汉字的演变,字形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最初的汉字以象形为主,通过形状直观地表达事物的意义。

后来,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和书写速度的提高,汉字的构造逐渐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

现代汉字的构造多为组合结构,由左右、上下、内外等组成。

三、字形结构的特点汉字的字形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1. 左右结构很多汉字的字形结构由左右两个部分组成,左右结构也是汉字结构中常见的形式。

左右结构的字形通常表示有一定关联的事物,例如“学”字由“子”和“孝”组成,表示孩子孝敬老人的学问。

2. 上下结构除了左右结构外,汉字的字形结构中还有一些是由上下两个部分构成的。

上下结构的字形通常表示上下对应的事物关系,例如“飞”字由“食”和“非”组成,表示食物非常好吃的意思。

3. 内外结构还有一些汉字的字形结构呈现内外关系,表示内外、上下或左右的关联。

例如,“国”字由“囗”和“玉”组成,表示国家如玉一样珍贵。

四、汉字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汉字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应用。

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演变知识点总结大全

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演变知识点总结大全

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演变知识点总结大全汉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独特的形态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本文将对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演变进行全面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一、汉字的基本结构汉字的基本结构由笔画组成,每个汉字都是由若干个笔画组合而成。

汉字的笔画分为横、竖、撇、捺、点、折六种基本笔画,通过组合这些笔画可以形成各种形态的汉字。

1. 横横是平直的一笔,用于表示水平方向的物体或行动。

如“一”、“二”等汉字都包含了横。

2. 竖竖是垂直的一笔,用于表示垂直方向的物体或行动。

如“丨”、“人”等汉字都包含了竖。

3. 撇撇是向左上方斜写的一笔,用于表示斜向上的物体或行动。

如“丿”、“乙”等汉字都包含了撇。

4. 捺捺是向右上方斜写的一笔,与撇相反,用于表示斜向下的物体或行动。

如“八”、“刀”等汉字都包含了捺。

5. 点点是一个小圆点,用于表示位置、数量等概念。

如“丶”、“十”等汉字都包含了点。

6. 折折是拐角的一笔,用于表示转折的物体或行动。

如“乚”、“几”等汉字都包含了折。

通过不同数量和顺序的笔画组合,汉字的形态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历程可以大致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四个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态,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甲骨文的笔画简练,形态刚劲,基本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点。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涉及祭祀、巫术、宗教等方面的记录。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汉字形态,得名于其主要出土于商周时期的金器上。

金文相对甲骨文来说更加工整,结构更加规范,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小篆。

3.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进行标准化和简化的汉字形态。

小篆的笔画较为规范,结构较为严谨,并且系统地编制了《说文解字》。

小篆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字书编撰和字形修正具有重要影响。

4. 楷书楷书是隶书发展而来,以汉代张怀瓘的《怀素书法碑》为代表。

楷书是现代书法的基础,筆劃更加圆滑,結構更加平衡,是汉字发展的最终形态。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文汉字的结构和演化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文汉字的结构和演化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文汉字的结构和演化中文汉字是世界上较为复杂的文字之一。

它不仅仅包含了意义,还有音节和部首等信息。

在中文文化的漫长历史中,中文汉字的结构和演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中文汉字的结构和演化。

一、汉字的结构汉字是一种表音表义文字。

它由形声、会意、象形、转注和简化等多种结构组成。

其中,形声和会意结构占绝大部分。

1.形声结构形声指的是一些汉字的组成结构中,既有表示义的“意符”,又有表示音的“声符”。

例如,“妈”字由“女”和“马”组成,其中“女”表示意义,而“马”则表示音节“ma”。

形声结构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方便拼音的输入和记忆。

例如,“吗”、“嘛”、“麻”等,它们的拼音相同但意义不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结构来区分。

2.会意结构会意是指汉字的构成中,意义和形状或内容有关联或类比的结构。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形状的象形和“一天”的意旨会合而成的。

会意结构主要是为了表现事物的本来面貌,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意志。

3.象形结构象形是指汉字结构中的某些部分,是通过模拟事物形状或者特征,表现事物呈现形态的结构。

例如,“太阳”形状的“日”字、三匹马并靠在一起成为“马”的“骉”字,这些字的分化和发展表明,人们在初步使用汉字时,已经开始注重形状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4.转注结构转注是指汉字的结构中,把不同字音不同意的文字,通过替换或借用已有的字音和意义,进行重组和修订的结构。

例如,“欠”字在呼的转注下变为“省”,在满的转注下则变为“吸气”,转注的作用是令人们更广泛地使用字词。

5.简化结构简化是指在较好地保留汉字部分意义的前提下,对原汉字结构进行简化的结构。

简化的方式不仅限于删减某些部分,还可以加入新的符号。

例如,“月”字被简化成“日”字,而“香”字则被简化成“日+相”。

二、汉字的演化中文汉字从古代以来就开始演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说文解字》。

它是一部汉字字典,收录了霸凌、甲骨、金文和篆文等各种古代文字,并对它们的结构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是一个千百年来的历史过程,它不仅反映了汉字的形态变化,还揭示了汉字的发展规律和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字形结构和字义结构。

1. 字形结构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指字的外形和构造。

汉字的字形结构多种多样,有的字形像实物,有的字形则是抽象的符号。

例如,“木”字的字形就像一棵树,而“日”字则是太阳的形状。

汉字的字形结构是由基本构件组成的,这些基本构件包括“点”、“横”、“竖”、“撇”、“捺”、“折”等。

通过这些基本构件的组合和变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字形。

2. 字义结构汉字的字义结构是指字的内涵和意义。

汉字的字义结构是由形声、会意、象形等方式构成的。

其中,形声是最常见的方式。

形声是指一个字的字形部分表示它的意义,而声部分则表示它的音值。

例如,“孩”字的字形部分是“子”,表示小孩的意思,而声部分是“亥”,表示它的音值。

会意是指字的字形部分和字义部分都有意义,相互呼应。

象形是指字的字形部分直接描绘了它的意义。

例如,“山”字的字形就像一座山。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的一种文字,它的字形比较简单,多以直线和弧线组成。

金文是周代的一种文字,它的字形更加复杂,形态更加工整。

从甲骨文到金文,汉字的字形逐渐规范化和统一化,字形结构也更加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古代的“飞”字的字形是“飛”,表示飞翔的意思。

而现代的“飞”字的字形则是“飛”字的简化形式,但字义仍然是飞翔。

这种字形和字义的变化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所导致的。

汉字的演变还受到了外来文字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使得汉字中出现了许多梵文借音字,这些字的字形和字义与汉字原有的字形和字义有所不同。

另外,汉字还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字的字形和字义,丰富了自身的表达能力。

三、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的发展规律是指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变化规律。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 如“章”字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 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 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
• 2、为什么要分析汉字结构 1.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字 的本义。如: “集”,本作“雧 ”,群鸟在木上也 。 “景”,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 “逐”,追也。从辵,从豚省。 “旦”,明也。从日見一上。
• “右文说” • 右文即形声字的声符,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 侧 。字的意义与形符有关,有时声符与意义也 有关。 • 宋人王圣美首倡“右文说”。认为,声符相 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 由声符赋予,义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 事类范围。 • 举例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 曰钱,歺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 为义。” •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比如:线、笺、践。
捕取也。从又从耳。 逮也。从又从人。 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 从羊,从大。
• 出
• 根据会意字构件组合的方式也可分为两 种: (一)“以形会意” • 指会意字的字义主要是通过各构件在形 体上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构件的画面特 征起着重要作用。 (二)“以义会意” 指会意字的字义主要是通过各构件在意 义上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构件的意义关 联起着重要作用,画面特征的作用较弱 或不起作用。(战国秦汉以后)
• 形声字的形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是灵活 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如同是从 女的字: • 姚、姬、姜,表示原始姓氏; • 姊、妹、姑、姨,表示亲属称谓; • 婚、姻、娶、嫁,表示婚姻; • 妊、娠、娩, 表示怀孕生育; • 娇、好、妩、媚,表示体态美好; • 嫉、妒、妖、佞,表示丑恶的品德; • 奴、婢、妃,表示身份地位。
• • • • • • • • •
其次,还有一些特殊结构 ①形符和声符位置反常 视 祁 钊 到 锦 孟 笃 冯 ②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的 A.形符偏于一隅 a.形符在右下角 腾 滕 勝 條 倏 修 脩 賴 b.形符在左下角 裁 載 栽 穎 潁 疆 穀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汉字结构与汉字演变一.汉字的结构1.汉字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按照表达形式的不同,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表音文字)和构意文字(表意文字)。

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属于前者,后者主要包括古埃及圣书体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和汉字,而汉字是目前唯一被广泛使用表意文字。

2.汉字的产生:据典籍记载,汉字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双瞳四目)所造。

《说文解字·序》:“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古人非常看重文字的识读书写,汉朝律令规定,能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可检举、弹劾他们。

古人十分看重文字的作用,甚至上升为治国层面:“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字可以视为是“上帝的秘符”。

3.汉字的结构:传统文字学用“六书”来解释汉字的构造。

“六书”的名称最早载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最早对“六书”进行明确定义并举例说明的是东汉的许慎(字圣)的《说文解字·序》。

他先对“文”和“字”进行区分:“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即,“文”是独体结构,“字”是合体结构,“字”在“文”基础上发展起来。

“六书”中,根据“象形”“指事”造出的属于“文”,都是独体结构,根据“会意”“形声”造出的属于“字”,都是合体结构;而“转注”“假借”属于“用字法”,专门给汉字做减法。

“四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转注、假借”(1)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图画甲骨文图画甲骨文人体动物器物(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和象形字的关系:①共同点是,都是独体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第一节“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一、汉字的起源1.远古人类记事主要有实物、契刻、图画等方式,随着人类的进步,在契刻、图画的基础上产生了文字。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2.汉字的起源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汉字体系的形成大约在夏代初年,最迟在夏代中期。

二、什么是文字1.《尚书·序·正义》:“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东塾读书记》(陈澧)“盖天下事物之象,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2.统而言之,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叫文字。

析而言之,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许慎这段话的意思即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3.文:象形字,象人胸前刻有花纹的形象,指花纹、纹路。

字:本义是在屋里生孩子,指生育。

“字”是从“文”孳生而来的,而且越孳生越多,因此,用“字(生育)”表示“字”(由文孳生而来的符号)之意。

三、“六书”与四体二用1.“六书”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传统有六书的说法: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指: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玄注《周礼·地官·保氏》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我们今天所说的六书,一般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字之体”,指造字法;“字之用”指用字法。

“四体二用说”被清代文字学家接受,并成为今天的共识。

3.“六书”并不是造字的原则。

先有汉字,后有六书说。

汉字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了,到汉代人们才有意识地研究汉字的造字法,提出了“六书”说。

当然,“六书”提出后,它的确也成了新造汉字的造字原则。

如,化学元素名称用字,就是用形声造字法造出来的。

四、许慎的“六书”1.关于形声字(1)一般结构左形右声: 梧快江右形左声:鸠胡颈上形下声:草雾管下形上声:婆案臂外形内声:國阁裹内形外声:闻辩鳳(2)特殊结构A 形符偏在一角载栽哉裁:分别从车、木、口、衣,(zai1)声。

條修脩:分别从木、彡、肉,攸声。

雜:从衣,集声。

B 声符偏在一角旗施旌:声符分别是:其、也、生從徒徙:声符分别是:从、土、止C 形符声符穿插游:从※,汓(泅的异体字)声。

隨:从辵,隋声。

D 省形或省声a.省形考:从老省,丂(kao3)声。

耇(ɡou3):从老省,句声。

b.省声歎:从欠,难省声。

吟也。

融:从鬲,蟲省声。

炊气上出也。

(3)注意以下问题形声字的形旁(义符)表义类,声旁(声符)表音,有的声旁还兼表义。

如:A 霞蝦瑕騢都有“赤”(红色)的意思。

B 论轮伦沦:都有排列有序、有条理的意思。

C 钱浅笺贱残:都有“少、细微”的意思。

以上各组字的声符都表了义。

2.关于转注(1)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意思是说:两个字,属于同一义类,有相同的部首,可以互相解释。

如:考,老也。

老:考也。

六书中,目前对“转注”的解说分歧最大。

最有影响的是戴震、段玉裁等人的“互训”说。

他们认为,转注就是互训。

“转相为注,互相为训。

”这样,一般认定,转注是文字使用上的现象,而不是造字法。

例:考:从老省,丂声,形声字...。

老:从人,从毛、从匕(化),会意字...。

言指人老了,须发变白了。

转注者,乃二字同旁互训,展转相注也。

建犹造也。

类谓字类也。

一首,犹云同旁也。

“建类一首”者,谓此二字其偏旁相同也。

“同意相受”者,谓二字之意相同,此字可以受彼字之意,彼字可以受此字之意也。

(2)现在比较宽泛的观点认为,只要二字同义,就可以转注,不论其音形间有无联系。

(3)转注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

3.关于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语言中有些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专门造字,而是借用一个已造的同音字来表示,这就是假借字。

假借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但字的总量并没有增加。

其:本义是畚箕,借用作代词。

我:本义是一种武器,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汝:本义是水名,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

西:本义是指鸟栖息于巢,借用为方位名词。

来:本义是小麦。

象形字,借用作“到来”的来。

麦:在“来”的字形上加形符,本义指来,到来。

形声字,借用作“小麦“的麦。

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第二节汉字形体演变、部首、用字现象一、汉字的形体演变1.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2.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此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叫古文字,字形具有象形性,此后的隶书、楷书、行书叫今文字,字形具有象征性。

二、利用楷书形旁推求字的本义范畴1.部首(1)把有相同意符的字放在一起,成为一部,其共有的偏旁排在该部之首,叫部首。

如:札、李、椅、核、树等,其部首是“木”。

(2)以义定部与以形定部①《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义类来确定部首,叫以义定部。

如,甥、舅均为“男”部,施、旗“※”部。

②《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为方便检字,不再考虑字的意义,纯粹从字形出发确定部首,叫以形定部。

如,施、旗均为方部;到(从至,刀声)刀部。

2.分析古字形,探求字的本义(1)根据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字(词)义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词义与字形之间有直接联系的是本义,由本义引申出的意义叫引申义,词义与字形之间没有联系的叫假借义。

如:戎:从戈,从又(手),本义指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征伐,假借义指你(们)。

(2)造字法四书在探求字的本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的表意性由强到弱递减。

象形字、指事字直接表意,会意字间接表意,形声字要把意符、声符、口语读音联系起来才表意。

3.掌握以下意符所表示的义类:(竹):竹子4.注意以下问题(1)古文字隶变楷化后,原来的象形字不象形了,表义不那么直观了。

如:题:从页,是声。

本意指人头。

杂:雜,从衣,集声。

五彩相会也。

(2)现代字典辞书上的所谓部首,指的是检字法部首,要仔细分辨才能确定其形旁及本义。

三、汉字用字现象(一)古今字1.从词的角度看,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这两个字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

先有的叫古字,后造的叫今字,也叫后起字、区别字。

从字的角度看,一个字形原来表示多个义项,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就另造一字分担这个字的某一义项,这两个字在这个义项上是古今字的关系。

2.古今字不是异体字。

因为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某一个义项,不能完全替代古字的所有义项。

如,“说”——“悦”,“悦”不能表示“说话”的义项,仅表示“说”所表示的“高兴、喜悦”之意。

3.一般说来,今字出现后,古字仍然存在,只是表示的义项减少了。

4.今字产生的方式(1)以古字作声符,另增形符。

如:文——纹;景——影(2)改换古字形符:如:赴——讣;没——殁(3)完全改换,形体上看不出联系。

如:身——娠;亦——腋5.古字的多个义项可以通过另造新字的方法来分工,也可以通过改变字音来分工,于是就有了多音字。

如: 衣:名词,衣服,读 yi1;动词,穿,读yi4.食:名词,食物,读shi2;动词,吃,读si4。

词由单音节逐步向多音节过渡,也是出于区别其意义的需要。

如:危,有“高、危、难“几个义项,后来,后面两个引申义分别演变成了危险、危难,(均是同义连文),使其意义更加明确。

(二)异体字1.为何有异体字文字不是一人在一时、一地造出来的。

由于造字的人不同,造字的方法、造字的材料、构字部件的相对位置不同,就有了异体字。

(1)造字法不同造成的异体字,如:淚(形声)—泪(会意)岳(会意)—嶽(形声)考(形声)—老(会意)(2)造字材料的不同,选用了不同的声符、意符。

如:輝—暉—煇暖—煖雞—鷄歌—謌裤—绔—絝(3)构字部件的相对位置不同,如:峰—峯略—畧案—桉鞍—鞌所谓异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定时间性的。

如:喻、谕,都是让人知晓、懂得的意思,从字形上看,它们原来应该是异体字。

但后来“谕”专指上对下的诏谕,“喻”专指譬喻,就不再是异体字了。

考、老,原来均指老年人,是一对异体字。

后来,“考”指考试、考察,“老”指年纪大,就不再是异体字了。

(三)繁简字1.有的词有笔画繁简不一的两个字形,这两个字就是繁简字。

繁简字从字形不同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一对异体字。

2.繁简字现象历来就有,正是繁简的矛盾促进了字形的演变。

3.简化字的来源(1)历代的简体字或俗字:如“乱、体、对”(2)新造的简化字:如“鸡、队、邓、进”(3)用笔画较少的同音字。

如:云(说),雲(云彩)——云后(君主、皇后),後(前后、后代)——后谷(山谷),穀(五谷)——谷(4)利用草书楷化的办法:如“书、为、伟、乐”4.注意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1)绝大多数繁简字是一对一的关系遷—迁處—处體—体舉—举(2)一对多的里(长度单位、乡里),裏(里外)——里余(我),餘(剩余)——余複(夹衣、繁杂),復(往而复来)——复發(出发),髪(头发)——发干(干戈),幹(才干),榦(树干),乾(干湿)——干升(容量单位,量器),昇(升起),陞(提升)——升遇到一对多的情况,要认真辨析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从而确定其原字。

(四)假借字1.借用已有的文字来表示语言中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所使用的字叫假借字。

(1)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些词,本来就没有给它造字,一开始就是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叫本无其字的假借。

现代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这种情况。

其字形与基本义之间无联系,书上一般也不指明,但容易识别。

一般地,表意比较抽象的方位名词、代词、形容词、助词、连词都是假借而来的。

如:舊:本义指一种鸟,借表新旧之旧。

之:本义是动词,往,借表第三人称代词。

汝:本义是河名,借表第二人称代词。

(2)本有其字的假借写作时,本来该用某字,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叫本有其字的假借,这是用字的假借,一般也叫通假。

这种假借中本该用的字叫本字,被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这类假借类似于今天的写别字,但性质上又完全不同。

别字是不被认可的误用字,属于个人行为。

而通假字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有一定的社会性,在一定的时期大家都可以这样用。

2.所谓音同、音近是从古音的角度讲的,不能以现代读音为标准。

判断是否是通假现象,应当有文献资料作证明,不能凭主观臆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