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的旅游危机管理_以中国四川地震为例

合集下载

从危机管理角度分析雅安地震

从危机管理角度分析雅安地震

从危机管理角度看420雅安地震——关键词地震危机——预警——控制——决策——沟通——善后我们有时候不只属于自己和家人,我们属于社会,我们是谱写历史的人。

在这个四月飞雪的春天里,坚守雅安成为我们每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内心的不竭动力!突发事件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论——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

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

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

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级。

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

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截至4月24日14时,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96人,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累计造成231余万人受灾。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警机制——地震的预警是非常困难的,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

既5.12汶川地震之后,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地震预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在四川已经建成相对完善的预警机制,但是预警不是预报,地震预警只是防震减灾的辅助手段,不是主要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

要想发挥地震预警的系统的减灾功能,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民众的逃生知识培训。

虽然我们在努力,但是后面的路还很长!雅安地震更是让人猝不及防!但是,我们不只会抱怨,距地震发生约五小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已于当日中午时分乘专机前往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指导救灾。

针对雅安7.0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Ⅰ级响应,决定派出由修济刚副局长带队的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赶赴灾区,四川省地震局一名副局长带队的现场工作队正在赶赴灾区。

中国红十字总会也启动应急响应,并已从中国红十字会成都救灾备灾中心调拨500项帐篷到受灾地区。

黑色旅游地游客动机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例

黑色旅游地游客动机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例

黑色旅游地游客动机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例一、本文概述黑色旅游,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它指的是游客对于灾难、战争、犯罪等负面事件地点的旅游活动。

北川地震遗址区,作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核心灾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黑色旅游的典型案例。

本文旨在探讨黑色旅游地游客的动机如何影响其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概述黑色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背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黑色旅游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游客动机和目的地形象的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理论框架,明确游客动机与目的地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接着,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游客的动机和目的地形象感知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游客动机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机制。

结合案例地的实际情况,分析游客动机的多样性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的不同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北川地震遗址区的旅游开发和形象塑造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黑色旅游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黑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它通常指的是游客对于灾难、战争、暴力等负面事件遗址或场所的旅游活动。

这种旅游形式在带给游客深沉体验的也引发了关于其动机和对目的地形象影响的深入讨论。

在游客动机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游客参观黑色旅游地往往出于对历史的探索、对悲剧的纪念、对灾难的反思等多重心理需求。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旅游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反思人类行为,或者寻找某种心灵的慰藉。

一些学者也指出,寻求新奇和刺激、增强个人经历、社交需求等也是游客参与黑色旅游的重要动机。

对于目的地形象的影响,黑色旅游地往往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一方面,这些旅游地通过展示灾难现场、遗物、纪念馆等,为游客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育和情感体验,有助于塑造其独特而深刻的形象。

基于危机管理4R理论的防震减灾体系研究

基于危机管理4R理论的防震减灾体系研究

基于危机管理4R理论的防震减灾体系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全面提升城市的抗震能力,成为了地震安全管理工作者的首要问题,为了应对地震危机,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本文引入罗伯特希思的4R理论,从危机前准备到危急中应对再到最后的恢复进行研究,搭建良好的防震体系。

关键词:危机管理;4R理论;防震体系一.引言我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所以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1/3,但我国的陆地面积仅为全球陆地面积的1/14。

2016年,我国境内一共发生33次五级以上的地震,其中6.0-6.9级地震9次,5.0-5.9级地震25次。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社会财富向城市集中,灾害的易损性越发突出。

一旦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其影响和损失将十分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在防震工作中,指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一目标的提出,也表明了我国对于防震工作的现阶段的目标,进而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而研究高效防震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危机管理4R理论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了4R理论。

简单来讲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4R危机管理理论结合危机管理4R理论,把地震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地震缩减阶段;第二,地震危机前预备能力;第三,地震危机中的反应能力;最后,地震危机过后的恢复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体系中不仅仅包含政府机构,而需要社会公众、媒体机构以及非政府的援助组织的参与。

第三篇 走进四季人居: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对策思考

第三篇 走进四季人居: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对策思考
构 的 调 整 优 化 , 因 地 制 宜 , 宜 农 则
农 , 宜 工 则 工 , 宜 旅 游 则 旅 游 。汶 川
坏 范围主要集 中在 龙门 山脉沿线 的成
都 市 、 德 阳 市 、绵 阳 市 、广 自治州 、 巴中
市 、 南 充 市 8 市 ( ) 的 3个 县 个 州 9
平均 水平 。
有 旅游产业基础条 件 ,加剧 了汶川地
震 重 灾 区旅 游 环境 保 护 与旅 游 经 济 发
展 的矛盾 。如何 实现汶川地 震重 灾区 旅 游环境保护 与旅 游经 济协调发 展 ,
境承载力有 限 ,又处在 龙 门山地震 断 裂 带 和其 他 次 生 灾 害 比较 频 发 的 地
区 。 因此 , 汶 川 地 震 重 灾 区 在 恢 复 重
从分布看 ,灾区平 原、浅丘 、山 区产 业结构 差异 性大 。山中地带如青 川 、剑 阁 、苍 溪 、北 川 、平 武 、汉 源 、南 江 等 县 区 以第 一 、二产 业 为
主 , 农 业 开 发 强 度 较 大 ; 半 山及 浅 丘 地 区 如 什 邡 、 绵 竹 、 江 油 、 广 元 利
调 ,实 现 汶 川 地 震 重 灾 区 旅 游 业 的 可
经济协调发展存在 的 问题进行分 析 , 对 汶川地震重 灾区旅游环境保 护与旅 游经济如何协调发展 ,提 出 了几点建
议 。
州、德阳市 中区和石棉等 地第二产业 比重较高 ,第 三产业 比重 较低 ;浅丘 和平 原地带如 安县、彭州 、崇州 以第
2.4 元 、 旅 游 行 业 系 统 受 损 值 达 83 亿 09 亿 元 [ 由于 汶 川 地 震 受 灾 地 区 .1 。 大 部 分 是 我 国 重 要 的 生 态 功 能 区 , 环

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一一以X旅游危机事件为例

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一一以X旅游危机事件为例

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一一以X旅游危机事件为例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时常会面临各种危机事件的挑战。

这些危机事件可能源于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动荡等,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因此,研究旅游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以 X 旅游危机事件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危机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X 旅游危机事件概述X 旅游危机事件是一起由具体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给当地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该事件中,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和影响,如旅游景点关闭、游客滞留、旅游收入大幅下降等。

这一事件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经济造成了直接损失,还对旅游形象和声誉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旅游危机的特点(一)突然性旅游危机往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让旅游目的地和相关企业措手不及。

例如,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往往瞬间发生,给旅游设施和游客带来巨大威胁。

(二)不确定性旅游危机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难以准确预测,这给危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比如,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途径和规模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三)破坏性旅游危机通常会对旅游业的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破坏,包括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等。

例如,社会动荡可能导致旅游目的地的治安恶化,游客数量锐减。

(四)敏感性旅游业对危机事件非常敏感,一旦发生危机,游客的信心和旅游意愿会迅速下降,而且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三、旅游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一)减少损失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减少危机事件对旅游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维护形象通过及时、透明的危机处理,能够维护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避免声誉受损。

(三)恢复市场帮助旅游目的地尽快恢复市场信心,吸引游客回归,促进旅游业的复苏和发展。

(四)增强竞争力具备良好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其在面对危机时更具韧性。

四、X 旅游危机事件中的管理措施及问题(一)采取的管理措施1、应急响应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协调各方力量开展救援和疏散工作。

试论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_以5_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

试论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_以5_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

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中。
同区域灾情的报道,不但帮助政府优化救灾资源的配置,而
(三)事件信息传播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越在事件的 且调动了大量的民间资源进入灾区,有效加快了抗震救灾
早期越明显。公共危机事件对既有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的进程。献血、捐款、捐物、志愿者等,各种支援力量大大增
形成较大冲击,对既有的传播秩序也形成一定冲击。在危 强了抗震救灾力量。5 月 12 日下午,当听到广播电台号召车
不乏诸如余震、水污染等方面的错误信息,较大程度引起了 “三功能说”还是“四功能说”,都提出大众传播对社会具有
民众的恐慌情绪,是应对震灾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事项。 “社会协调”功能。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这个功能显
(四)事件信息受众的广泛性。在信息倾向于过剩的 得更为突出和重要。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一经发生,对原
Key words media crisis public opinion guideline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系现实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重大 事件。它往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打乱人们正常的工作、学 习和生活秩序,并造成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大致 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形。前者主要涉及地 震、洪水、台风、海啸等各类天灾,后者则主要涉及战争、打 砸抢烧、恐怖活动等各类人祸。也有的两种情形兼备,既有 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如矿难、瘟疫等。从历史上看,一 场损失惨重的突发事件,往往更适合归因于“天灾+人祸”。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区别于日常活动特别是预先安排的所 谓“仪式性”活动的基本特点,在于它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具 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或灾难,常常造成 重大甚至持久的不幸,因而倍受公众关注。
机事件中,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 辆前往灾区运送伤员时,1200 多辆出租车打着应急灯,排成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巨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如何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高效地进行应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国四川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地震发生,震中距离省会成都仅150公里。

这次地震造成了大约8.9万人死亡,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受伤和无家可归。

然而,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应急管理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组织水平。

中国政府立即启动了全国级的抗震救灾应急机制,派出了大批救援队伍和物资,包括医疗队伍、搜救队伍、食品和药品等。

政府还迅速出台了灾后重建计划,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灾后重建。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接受国际救援队伍和捐赠物资。

这次地震中,中国政府高效、迅速地组织了抢险救灾工作,基本控制了灾害的扩大。

虽然人员伤亡仍然较大,但与地震破坏程度相比,可以说中国政府的应急管理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这次地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态度,提高了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二、日本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了一次里氏9.0级的巨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和核事故。

这次地震和海啸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日本政府通过其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展现出了出色的灾后恢复和重建能力。

日本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了国家紧急状态,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政府及时向受灾地区提供了医疗救助、食品和水资源等物资援助。

此外,日本政府还实施了紧急疏散计划,将受威胁地区的民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此外,政府还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并接受了来自各国的救援队伍和物资。

在灾后恢复和重建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制定了详细的重建计划和措施,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重建工作。

政府还提供了资金援助和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民众参与重建,并尽快恢复经济发展。

《2024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以桂林为例》范文

《2024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以桂林为例》范文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以桂林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决策和旅游体验,因此,如何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桂林为例,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策略,以期为桂林乃至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现状桂林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桂林的旅游形象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另一方面,一些负面新闻和旅游乱象也对桂林的旅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重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良好的旅游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其次,提升旅游形象可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最后,旅游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有助于提升目的地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四、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策略(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础。

桂林应加大投入,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生活质量。

同时,还应注重基础设施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以体现桂林的绿色旅游形象。

(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桂林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

通过深度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桂林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品质。

同时,还可以通过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展示桂林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强化旅游安全管理保障游客的安全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一环。

桂林应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确保游客在桂林的旅行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

(四)加强网络营销和宣传推广网络营销和宣传推广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的旅游危机管理———以中国四川地震为例刘 丽,陆 林,陈 浩(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59)成果[收稿日期]2008-12-17[作者简介]刘丽(1984-),女,安徽无为人,2007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E 2mail :ahw wll @ ;陆林(1962-),男,安徽芜湖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旅游管理;陈浩(1974-),男,安徽霍邱人,2007级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摘 要]旅游危机管理作为旅游业减少破坏、保障安全和抵御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日益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8年5月,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旅游业受到重创,同时救援和重建工作迅速展开。

本文试从旅游者对危机事件感知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路径模式。

在旅游目的形象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四川地震灾害在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的不同影响,以及目的地采取的形象塑造和危机管理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旅游灾害;目的地形象;危机管理;四川地震[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9)10-0026-061 引言旅游业是一个环境敏感性产业,这种敏感性表现在易受境内外各种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严重的衰退和滑坡,产生所谓的旅游危机[1]。

世界旅游组织把旅游危机事件定义为“影响旅游者对某区域(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信心,扰乱旅游业正常经营秩序,对旅游业发展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的事件”[2]。

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2年印尼巴里岛恐怖爆炸事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中国的S ARS 危机等。

我国的旅游危机管理学术研究起步较晚,笔者用“旅游危机管理”作为主题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到1999年到2007年相关文章157篇,发现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起,学术界开始注意旅游危机管理,但此时文献数并不多,数量呈逐渐微弱递减的趋势,缺乏连续的研究;直至2003年中国S ARS 的爆发,此时也正值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旅游危机管理研究文献逐渐增多。

2008年5月,中国“汶川5・12”特大地震使四川旅游受到重创,本文试着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出发阐述目的地形象理论,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影响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四川地震的旅游危机管理战略,指出目的地在旅游灾害影响下的危机管理和相应措施。

2 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2.1 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的综合体现[3]。

旅游目的地形象体系内涵中,既有受到旅游目的地本身资源和设施等的物质基础制约的“硬件”形象;也有由旅游服务产品、管理体制与水平、旅游相关利益者态度和友好性等旅游文化基础影响的“软件”形象;还有在旅游体验的实地验证基础上,由个体年龄、学历、旅游经历、情感态度、喜好兴趣等方面的旅游者特征影响的“用户”反馈形象。

2.2 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制本文引用国外学者法克耶和康普顿(Fakeye &Crom pton )[4]提出的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分为“原生形象”、“引致形象”和“复合形象”,以及国内学者王磊、刘洪涛、赵西萍[5]定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包含发射性目的地形象(简称PDI )和接受性目的地形象(简称RDI ),总结出适合本文研究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体系及其形成机制模型(图1)。

第一层次,目的地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秉赋特点、地理位置和天然形象等实际条件,向旅游者发射天然性形象,产生了实际发射性形象(简称RPDI );接着经营销者提炼,向旅游者发出传播发射性形象(简称SPDI )。

第二层次,在无旅游动机的情况下,旅游者从已有的旅游经历、教育、接受的相关信息上形成对目的地的原生形象;接着,旅游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旅游动机,有意识地搜集目的地信息,并对此进行选择比较加工,产生了由旅游者提炼的引致形象。

第三层次,旅游者受到旅游动机驱动进行旅游决策,产生旅游行为,获得实地旅游的体验,形成复合形象。

复合形象可根据个体差异分解为个体化目的地形象;经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时间累积形成社会化形象。

图1 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制模型2.3 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因子系统本文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影响因子分为目的地系统因素、旅游者系统因素、两大系统相互认知因素和时间系统因素。

不同的系统又有众多不同的因子影响(图2)。

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设施、产品和服务是重要的目的地基础因子,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个性特征,但不对目的地形象起决定作用。

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个人因素、旅游经历是旅游者的基础特征因子,比如旅游经验多的人的旅游效果容易接近旅游预期,旅游能力强的人是潜在旅游者的挖掘对象。

两者相互感知系统包括目的地对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

时间系统主要受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可分为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6]等。

3 旅游灾害危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3.1 旅游灾害(tourism disaster )与旅游危机(tourism crisis )旅游灾害(tourism disaster )是“在组织外部原生的,旅游目的地在很难控制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不可预期的灾难性变化”[7],可分为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 )、人为灾害(human 2caused disaster )和人文科技错误所导致的灾害(catastrophes )[8];旅游危机(tourism crisis )是“由个人、团体或组织面对他们不能按常规程序处理的情境和由突发改变造成的压力”[8]。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是以四川地震为案例的自然灾害,以及在处理灾害的同时所产生和面对的组织管理上的危机。

3.2 旅游灾害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路径模式旅游灾害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但其通过损害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预期和行为模式,直接导致旅游市场的波动[9]。

由此产生新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通过反馈评价和传播,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这样一种影响途径,就形成了旅游灾害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路径模式(图3)。

目的地破坏、信息传播、旅游者认知、目的地营销和旅游危机管理等一系列活动都将影响不同层次上的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从而产生新的旅游形象。

3.3 旅游灾害对目的地形象影响的战略评估根据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可以把旅游灾害的影响分为三类;旅游灾害对不同层次的形象类型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形象因子又影响着旅游者做出不同的购买行为,引起旅游需求的变化。

3.3.1 基础物质环境破坏对RPDI 、SPDI 的影响旅游灾害产生后,最主要的是给基础物质环境带来破坏。

道路被阻、房屋倒塌、基础设施瘫痪、断水断电等直接影响目的地地面环境和旅游物质载体,摧毁了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大减弱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影响目的地的RPDI 、SPDI 。

旅游业者只有通过景区重建、更换、产品替代等办法进行修复。

人为灾害如种族斗争、政局动荡和恐怖事件也会带来一定的物质破坏,相比较而言,对物质的直接破坏显然要比自然灾害要小得多,故对RPDI 、SPDI 影响较小。

3.3.2 信息传播对原生形象的影响旅游灾害事件发生后,会通过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到达旅游者(公众);信息资源的数量与类型是目的地原生印象重要的影响因素。

信息资源数量多、类型多样易产生全面准确的印象,信息渠道多样化也会大大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原生形象在灾害引起普遍关注的时机也隐图2 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因子系统图3 旅游灾害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路径模式藏巨大的发展机遇,信息处理得当可以激活原来并不出名的旅游形象。

3.3.3 旅游者认知水平对引致形象的影响个体认知水平差异,如年龄、学历、性别等,都会对旅游灾害事件的感知产生差异,如年长者对政治事件的敏感度高,对安全环境的要求细致严谨;女性对风险认知度较高,对整个家庭的旅游决策起重要作用;而公众导向也是影响旅游者认知水平、激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正确明智的引导能产生预期不到的正面效果,相反,滞后混乱的报道也会引起更大的危机。

3.3.4 目的地营销、旅游行为对复合形象的影响旅游灾害根据旅游危机生命周期[6]的影响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一般,旅游灾害发生后,会引起受灾地区旅游流的直接剧烈的变化。

但经过一个恢复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会有低于、回升、超出灾前水平的情况出现。

在恢复期目的地营销至关重要,抢占先机,获得大量潜在顾客是恢复旅游流和旅游收入的重要保障。

成功的目的地营销会促成旅游行为获得旅游体验,并得到反复回馈,最终形成成熟的旅游地复合形象,即知名度、美誉度。

4 四川地震的旅游危机管理芬克(Stever Fink )将危机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征兆期,有线索显示危机存在;第二阶段是发作期,有伤害性的事件发生从而产生危机;第三阶段是延续期,危机的持续影响,同时也是努力清除危机的过程;第四阶段是痊愈期,危机事件已经完全解决[6]。

地震作为一种剧烈的自然破坏,由于其难预见性的特征,地震灾害的征兆期为0,故不作讨论,发作期的时间也非常短暂,而延续期和痊愈期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缓长。

4.1 地震发作期(2008年5月—2008年6月)地震灾害发作时,对目的地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对物质环境方面的破坏影响RPDI 、SPDI 形象因子,从而影响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见表1)。

四川地震重灾区是四川省重要旅游资源聚集区,北部有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中部有藏羌文化走廊和剑门蜀道三国文化走廊,南部有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

受损最重的处于西环线环绕的部分山区河谷地带的休闲避暑产品,都江堰、青城山著名景区的破坏,还有西环线及部分旅游公路设施、宾馆饭店设施和通信设施等[10]。

地震给四川旅游业的生产能力带来毁灭性重创,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危机的主要来源是目的地发射性形象遭到严重破坏。

旅游景区 表1 地震发作期的物质环境破坏及旅游形象因子评估类型受灾区域破坏情况省际辐射影响形象因子破坏旅游景区6个市州347家景区不同程度受损景观损坏1852处,索道损坏15条房屋损毁(包括作为旅游地的农家乐、民族村寨)360364间藏品损坏3232个景区厕所损坏1850个标识标牌损坏14142个形成地质次生灾害隐患1157处全省361家旅游景区受损56家完全损坏232家中度受损73家轻度损坏四川特色旅游———“农家乐”遭受重创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下降导致RPDI深度破坏旅游通道景区内旅游通道遭受重创乡村道路及城镇间的道路体系受到破坏九环线几乎全部中断,无法进入九寨沟、黄龙景区损坏旅游道路4957.25千米输电线路2860.25千米通讯线路2151.9千米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低导致SPDI深度破坏旅游企业6个重灾区住宿设施破坏严重167877间客房受损宾馆内各类设施设备损毁损失96.44亿元旅行社固定资产损失0.41亿元全省1384家宾馆饭店受损,28家完全损毁,952家中度损坏,404家轻度损坏200个旅行社受损,6家完全损毁98家中度损坏,96家轻度受损旅游接待能力受损导致SPDI深度破坏旅游城镇绵阳、德阳、广元、雅安、都江堰、崇州、邛崃、江油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绵竹市、什邡市、茂县、平武县、江油市、青川县以及九环线沿线的100多个城镇普遍受损严重全省旅游城镇损坏2311个,2238个完全损毁,15个中度损坏,58个轻度损坏有51个县(市、区)旅游局办公用房受损,其中8家完全受损,26家中度受损,17家中度受损旅游系统破坏导致RPDI深度破坏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征求意见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