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因素和改革对策(一)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因素和改革对策(一)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性因素及其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农民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支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支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和价格,培育农村商品市场;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等。
但是,不可讳言的是,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在趋于强化。
城乡差距扩大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上,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乡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1983年一度缩小为1.,此后就不断扩大,2003年扩大为3.;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
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和补贴,而农民收入中包括生产经营支出等因素,实际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
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十分突出,除了受工业化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关键还是制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诸多体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第一,城乡有别的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国家一方面运用行政手段,如通过强制性粮食统购统销和工农产品剪刀差,将农业剩余转化工业积累;另一方面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被沿袭下来,尽管一些地方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这些改革因为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福利等诸多因素,需要支付的社会成本较高,进展还不大,因而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水平事实上的不平等还未根本改变。
第二,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
从商品市场看,农民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一般只能进入城市集贸市场进行零星的、小规模的现货交易,基本上没有进入批发市场,更难以参与大宗远期合约和期货交易,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批发贸易基本仍由国有流通企业垄断经营。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对 国家的建设有积极作 用的计划 经济体制 对二元结 构的影 响逐 渐较 小 ,在某 些 方 面 依 旧 如 前 :首 先 ,严 格 的 户 证 管 理 制 度 继 续 存 在 ,在很 大 程 度 上 保 护 了 二 元 结 构 的 存 在 。 其 次 ,僵 化 的 政 府 控 制 手 段 ,导 致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合 理 的存 在 。 三 是 城 乡 的 文 化观念差距使二元结构有 了存留的基础 。 4 ,城 乡二 元 结 构 对 发 展 的影 响非 常 长 远 。二 元 结 构 对 中 国 的影 响长期的无法 估量 的,我们 主要从 以下方面 可以看 出:第 二元 结 构 对 工业 化 和 城 市 化 的 进 程 起 到 了严 重 的 阻碍 业 结 构 和 就 业 结 构 极 为 不 合 理 。城 市 和农 村 认 为 的分 隔 ,使 农 民工 普 通 农 民进 入 城 市 的 渠 道 体 系 人 为 地 阻 断 ,使 农 业 产 值 比重 下 降 的 同 时 ,农 业 劳 动 力 的 数 量 是 高 。第 三 ,农 业 发 展 资 源 流 失 严 重 。 主要 体 现 在 :土 地 利 益 形成很大的 “ 利益流 ” ,但在这个过程 中 ,资金大量流 入城市 , 但 农 村普 通 人 口外 流 严 重不 足 ; 高 品质 的农 村 劳 力 的 大 量 流 失 , 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尤其是流出地农村 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 二 、我国城 乡二元差距逐步增大和不曾消失的原 因 1 ,市场错误导向机制 ,加大城 乡的贫富 问题 。因为中国城 市 和农村 的发展已经到 了 “ 城镇帮 扶农村 ,工业 反 向支 持农业
一
、
一
距 幅度 缩 小 ,但 差 距 正 在 扩 大 。 收入 一消 费 的 理 论 决 定 了 城 市 和农 村 地 之 间 的 收入 差 距 占据 了领 先 优 势 ,从 而 城 乡 居 民消 费差 距被 拉 得 更 大 。 ( 2 ) 在 农 村 和城 市 相 比较 下 ,社 会 各 项 差 明 显 。 主要 体 现 在 在 以 下几 个 方 面 :一 是 城 乡 医疗 制 度 差 距 , . 二 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社 会救济 与保障差距 是最大 的城市 和 : 村 地 区之 间 的社 会 差 距 。 ( 3 ) 城 市 和农 村 基 础 设 施 的 差 距 太 : 。 长 时 间专 注 于 投 资 城 市 ,对 农 村 地 区 几 乎 很 少 有 建 设 性 的 投 入 ,对农 民 的财 政 补 贴 更 是 微 不 足 道 ,财 政 偏 向 导 致 的农 村 投 入 不 足 ,导致 农 村 公 共 设 施 严重 滞 后 。 3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由来 已久 难 以改 变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曾 经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矛盾 (2)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缓慢、反复的原因 (3)1.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 (3)2. 城乡分离的制度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3. 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4. 改革开放后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延续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4)三、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途径 (4)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4)2.繁荣农村经济 (4)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加强对城市的劳务渗透 (5)4.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5)注释 (5)参考文献 (5)文献综述 (6)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概述 (6)2、结构转型、人口转换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 (6)3、结论 (7)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矛盾分析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以增长为导向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但结构调整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关键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关解决途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矛盾引言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指城乡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
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长期性问题无不植根于二元经济这一基本特征。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优质课件

第三,就生态而言,城市生态极限轻易遭到被突破,生态学 研究表白,城市污染过于集中旳时候,就会破坏生态系统旳 承受能力,最终会造成无法修复旳永久性破坏
第四,就文化而言,城市化会使乡村旳教育长久滞后,乡村 旳劳动者素质与城市需求之间旳沟壑无法弥补。
二元构造下两部门经济
在二元经济构造旳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旳经 济一般由两个不同旳经济部门构成,即老式 部门和当代部门。
因为老式部门与当代部门旳增长呈现出明显 旳反差性,即老式部门增长速度滞缓,当代 部门则迅速扩张,成果进一步使两部门之间 旳差距在二元构造下越拉越大,最终成为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旳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在共享中发展。农民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旳 建设者,是社会不断进步旳助推力量,应该和其他主体一样 取得经济发展和带来旳收益。与此同步,作为社会旳一份子, 应该能够分享经济利益以及有经济发展带来旳社会福利和社 会保障,这是其生存发展旳最起码旳权利之一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转移型策略
26221.8
4984.1
37213.5
30001.2
6344.1
合计 677.73
4375.6
5346.3 5746.9 5914.8 6122.7 6695.9
7212.3
农村 农户
478.4
非农户 199.3
202 2367.7 3.9
2544.0 2691.2 2681.5 2779.6
2802.3 3055.7 3233.3 3343.1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包容性增长旳内在要求
第一,在参加中发展。包容性增长旳关键是发展权旳公平与 平等,让社会组员拥有更公平、均等旳发展机会,即公平参 加问题。机会平等是当代市场经济意义上公平正义旳一项主 要理念和准则。只有当“农民”或“农民工”在社会政治活 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建设等领域都具有参加旳资 格与权利旳时候,他们才干获取相应旳社会资源和实现其本 身利益
城乡二元结构

61.8 57.8 58.8 57.6 57.6 58.1 58.9 58.6 56.3 55.1 53.4 52.6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当代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
国家财政对城乡投入的二元性:财政投资的 “城市倾向”严重。
在下表全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中,表现出的 “城市倾向”的严重性
二元结构下两部门经济
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一般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即传统 部门和现代部门。
由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增长呈现出明显 的反差性,即传统部门增长速度滞缓,现代 部门则快速扩张,结果进一步使两部门之间 的差距在二元结构下越拉越大,最终成为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8406.2
22491.4
3614.2
29854.7
23732.0
4103.2
32917.7
26221.8
4984.1
37213.5
30001.2
6344.1
43499.9
35488.8
7790.9
55566.6
45811.7
10153.8
70477.4
59028.2
13158.3
88773.6
75095.1
讨论五
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一体化进 程
基概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般指以社会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
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 结构。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一般是指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因为户籍或居 住地制度的区别,在劳动收入、消费、教育、 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形成了两个 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
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
城乡二元结构

“市民偏向”严重。 尽管现在针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些福 利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并设想未来 要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福利制度。但总体上 看,至少目前国家对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仍 然存在很大差别。 看下表:200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展工作 的地区和单位
人民公社制度
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作好 准备 人民公社制度保证了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政策得以 有效贯彻,成为“工占农利”战略的有力制度保障 这种制度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 响:平均主义 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隔 断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整个社会限于僵化状态; 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
方面的影响。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统购统销制度
从体制和制度看
城乡分割带的户籍制度 人民公社制度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非
常有限。为尽快改变国民经济落后的面貌和维护国家安全,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有其历史 必然性和合理性。 实施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政治动员能力很 强的政党和政府通过政治权力为其提供保障,在这种背景 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必然选择。以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计划地配置,快速的 提高了积累率,确保了重工业的优先高速发展,对工业化 的起步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 遗憾的是这些正确的观点没能付诸实践。之后的超前发展 战略,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工农差距城乡 差距进一步拉大
473.5 483.4 503.7 527.9 550.6 588.0 624.5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
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
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
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

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在当前,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矛盾的瓶颈问题,而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文章分析了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危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集1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小规模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这种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有突出的矛盾,也是导致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和政策措施
一、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特点
1,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城乡分化结构变得更加严重。
我国的很多城市实行的主要经济体制是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农村耕地及商业用地的使用率,粮食的价格虽有上升但增幅不明显,农民进城务工的较多,但工资低。
两个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具体提出建立有利于渐进改变城市和农村各项差距差距的制度。
减小甚至消灭城乡二元体制的变革,从此被首次纳入国家议程的范围。
2,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亮点如下:(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2,27在1949年到1978年为1:2.56和1:3.31。
在近几年,虽然差距幅度缩小,但差距正在扩大。
收入-消费的理论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占据了领先优势,从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被拉得更大。
(2)在农
村和城市相比较下,社会各项差距明显。
主要体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医疗制度差距,二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社会救济与保障差距是最大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社会差距。
(3)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差距太大。
长时间专注于投资城市,对农村地区几乎很少有建设性的投入,对农民的财政补贴更是微不足道,财政偏向导致的农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滞后。
3,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难以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对国家的建设有积极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渐较小,在某些方面依旧如前:首先,严格的户证管理制度继续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二元结构的存在。
其次,僵化的政府控制手段,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合理的存在。
三是城乡的文化观念差距使二元结构有了存留的基础。
4,城乡二元结构对发展的影响非常长远。
二元结构对中国的影响长期的无法估量的,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第一,二元结构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第二,城乡二元结构致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极为不合理。
城市和农村认为的分隔,使农民工普通农民进入城市的渠道体系人为地阻断,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同时,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高。
第三,农业发展资源流失严重。
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益形成很大的“利益流”,但在这个过程中,资金大量流入城市,但农村普通人口外流严重不足;高品质的农村劳力的大量流失,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尤其是流出地农
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二、我国城乡二元差距逐步增大和不曾消失的原因
1,市场错误导向机制,加大城乡的贫富问题。
因为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已经到了“城镇帮扶农村,工业反向支持农业阶段”,所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应该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前景紧密联系。
从现在市场调节经济的成果来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下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是解决的“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2、长期存在的城市优先政策加剧了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
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各种有利资源刻意流向于城市,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不难看到,城市帮扶农村的政策,在经济形势好的时期执行的很好,在经济发生变化或危机时期,执行的力度与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3、单纯以gdp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扩大城乡贫富问题。
过去也包括现在,很多城乡领导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有一种片面的误解。
把gdp的核心——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增长。
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才是硬道理。
三:应对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问题的政策措施
1,提高系统性的财政扶持,并提高财政扶持的力度与标准。
扶持资金并到各级政府总预算,建立健全粮食直接补贴资金制度,并以相应的制度和法规保护这项制度。
只有当农民个人纯收入与报酬
有较大的提高时。
这时直接补贴对三农有巨大的激励促进作用。
2,主要粮食产区,销售区粮食补贴资金由中央政府全部补助。
健全粮食主产区补助机制,以现金补助激发粮食主产区加快粮食发展和生产,确保粮食在哪里都能卖上好价钱。
有计划地废止由粮食主产区政府机构直接进行粮食补助的这一政策,逐渐的从中央财政的资金正常提取进行对产区销售区直接补贴。
3,建立以国家为指导的农业发展基金。
这是大力扶植“三农”好而快发展的国家性质的基金,以支持三农发展,加快农产品内外销售,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设便捷的农村基础生产设施等。
应通过广泛吸收企业,社会法人,公共闲置的资金投向农村资本市场,在农村资本市场,闲置资金得以利用服务三农发展而不至于闲置,以这种方式服务“三农”有利多边经济发展。
4,对农村土地实行最大限度的生产流转,对土地承包政策要大力支持。
有计划地允许农村非耕地承包生产经营权被限期抵押,大大增加农村非耕地土地的附加价值。
在现今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护农民的全部权利,土地改革应更彻底。
5,小城市要加快不同规模的发展进程,按国家政策合理的发展和规划。
由于经济改革的全面加快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对城市化的发展应该由的速度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意见,然而我们觉得在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规模不一的卫星城市,这种大胆的假设与设计应该有为别人所接受的价值,因为它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对于解
决城市农村贫富、工业农业发展问题,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能在卫星城市的经济全面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
6,发展城市化要大力推进“以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的发展,这就要求城镇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相互配合的进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把城市和农村的社会协调发展做的又好又快。
这样的发展设想应该以城镇为基础,把城镇建设成为以镇为中心的经济中心和以农村城镇化的经济龙头。
这样有利于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细密而又协调的发展,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或向外为转移农村剩余闲置劳动力,从而自然解决就业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