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原理(第4章旅游资源)

合集下载

《旅游概论》教案 第四章 实践课

《旅游概论》教案 第四章 实践课

第四章旅游资源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

1.让学生理解课程中所学习的关于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

2.让学生深刻理解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社会实践,市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分组合作法。

喇叭。

实践课。

2课时。

[教学过程]
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打印好相应的市场调查问卷,利用两节课时间,分别进行市场调查。

或者针对某一旅游景点,网上搜集资料,实地进行考察,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参考调查地点:1.某自然旅游资源景点
2.某人文旅游资源景点
参考调查题目:1.该景点的基础条件如何?旅游设施如何?客人评价如何?
2.该景点进行了怎样的开发?
3.你觉得该景点的开发过程中,有哪些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4.你觉得该旅游景点有没有受到破坏?
5.你觉得要做到该景点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6.游客对该景点的开发有哪些满意和满意的地方?
[作业]
课后,对搜集的调查问卷或者资料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关于旅游资源方面的报告或建议。

基础旅游学

基础旅游学

《基础旅游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201L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管理系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周学时:3 学分:3先修课程:管理学建议修读学期:3一、课程介绍《基础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有关原理为基础,探讨旅游活动(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根据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融会贯通所学理论知识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基本要求理解旅游产生的条件;熟悉旅游的本质与特征;掌握旅游、余暇的概念。

教学重点1.旅游产生的条件2.旅游的本质和特征3.旅游的概念及与迁徙、旅行的关系教学内容1.1余暇、审美与旅游的起源1.1.1旅游产生的客观条件:余暇时间的存在1.1.2旅游产生的主观条件:自然审美意识的出现1.1.3旅游的产生1.2旅游的本质与特征1.2.1旅游本质的认识框架1.2.2旅游的本质规定1.2.3旅游的基本属性1.2.4旅游的特征1.3旅游的概念1.3.1旅游的定义1.3.2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第2章旅游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基本要求了解旅游的萌芽与发展;了解现代旅游的特点;掌握古代、近代旅游的特点;综合应用现代旅游的特点分析问题教学重点1.古代、近代旅游的特点及旅游产业形成的社会背景2.现代旅游的特点教学内容2.1旅游的萌芽与发展2.1.1旅游的萌芽2.1.2旅行的发展2.1.3游览的出现2.2古代旅游的形式与特点2.2.1古代旅游的社会背景2.2.2古代旅游的主要形式2.2.3古代旅行的表现形式2.2.4古代旅游的特点2.3近代旅游的兴起与特点2.3.1近代旅游的社会背景2.3.2旅行社的问世与发展2.3.3近代旅游特点2.4旅游产业的形成2.4.1现代旅游社会背景2.4.2现代旅游特点2.4.3旅游产业地位的确定2.5我国旅游业的历史与发展2.5.1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2.5.2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第3章旅游者基本要求熟悉旅游者的概念;熟悉旅游者旅游条件及其基本运动模式;掌握旅游流的概念;简单应用旅游需求的特点和一般规律分析问题;综合应用旅游动机及影响旅游流运动的因素分析问题。

旅游学概论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1绪论

旅游学概论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1绪论
今年(2019年)五一劳动节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 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 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1%。
小结: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收入
皆呈不断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可观。
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
2020年世界十大客源国
国外旅游学研究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 个时期:
A. 早期的认知时期 B. 中期的过渡时期 C. 近期的发展时期
A.早期的认知时期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
旅游学研究始于欧洲,最初是从统计学的角度, 依据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指标进行比 较直观的描述和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各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旅游业因其强劲的经 济拉动能力而受到格外关注。
中国旅游收入
2007年
旅游创汇419美元,世界第4位
中国旅游发展预测:
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97年做出关于 21世纪前20年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
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国; 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仅次于德国、日 本和美国而超过英国和法国。
(德国、日本、美国、中国、英国、法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 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年
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次,世界第41位
2002年
中国旅游人数
旅游接待人数9791万人次,世界第5位
2007年
旅游接待人数1.32亿人次,世界第4 位
1978年
旅游创汇2.6亿美元,世界第47位
2002年
旅游创汇204美元,世界第5位
文化和旅游部:
春节
经中国旅游研究院综合测算,2019年春节假期,全

旅游学原理第4章-旅游需要与旅游需求

旅游学原理第4章-旅游需要与旅游需求

旅游需求是多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函数关 系为: Dt=f(Pt,P1...Pn,Y,T,L)
其中:Dt=旅游需求 Pt=旅游产品价格 P1...Pn=其它物品价格 Y=个人收入 T=个人兴趣(偏好) L=余暇ຫໍສະໝຸດ (一)旅游需求与个人收入的关系
个人收入
D=f(I)
旅游需求量
以上图形可由下列函数表示:
第 四 章 旅 游 需 要与旅游需求
本章目标
理解导致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能掌握旅游需要 与旅游动机之间的关系。
了解各国学者在研究旅游动机方面所提出的一些 观点。
掌握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并能解释这些因素与 旅游需求的关系。
讨论旅游需求的特点。 了解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能区别个
体旅游者和群体旅游者决策的差异。
第一节 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
一、旅游需要
生理内驱力是人体维持和恢复生理平衡状态的产物;是先天
的、不学而能的、靠遗传获得的,它所引起的需要很难通过 其他方式间接地得到满足。
心理内驱力就是产生驱使人去进行活动以恢复心理平衡的动
力;心理内驱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产物,是后天的,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在不同社 会生活环境中,它所引起的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 心理需要;它所引起的需要可以通过补偿或替代的方式获得 间接的满足。

逐求心理回报

个人的
人际的

逃 个人
(1)
逸 环境
(2)

常 人际 (3)
环 环境
(4)

图表4-3 艾泽欧-阿荷拉的旅游驱动力社会心理模型
5.H. Schmidhauser (1)弥补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匮缺,比如: 社会匮缺或人际与友谊的匮缺; 气候的匮缺(迫使人们追逐阳光与温暖的动力); 运动与行动中匮缺; 接近自然、欣赏美景、户外休闲的匮缺; 经验、变化、发现的匮缺; 享乐、奢华和声望的匮缺; 自由的匮缺。 (2)消除生理和心理紧张、行为压力和单调生活桎梏,恢复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学科性质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研究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2020年秋冬智慧树知道网课《旅游学原理》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2020年秋冬智慧树知道网课《旅游学原理》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判断题】(2分)
学习本课程能够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A.

B.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旅游体验
B.
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C.
旅游者
D.
旅游业
2
【多选题】(2分)
对旅游者的研究包含哪些内容?
A.
个体的旅游需要及其满足过程
B.
群体旅游的社会意义
C.
满足群体旅游需要时所发生的供需矛盾
D.
群体旅游活动(旅游流)的特征
3
【多选题】(2分)
旅游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A.
田野调查
B.
统计分析
C.
模式分析
D.
科学实验
4
【多选题】(2分)
国外旅游学研究历程有哪些特点?
A.
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
B.
对国内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国际旅游的研究
C.
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
D.
对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发达国家旅游的研究
5
【多选题】(2分)
目前中国的旅游研究相对于国外还不够成熟,这表现在:
A.
我国旅游研究缺乏科学实证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B.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国外的旅游学术研究都是有差距的
C.
中国的旅游研究主流趋势表现为“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
D.
国外的传统研究领域(如旅游人类学),在国内也没有得到深入展开
6
【判断题】(2分)。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政治环境――缓和与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高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
2.战后旅游需求迅速扩大的主要“推动”因素
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战后短短的20年 中,世界人口增加了44%,从而成为战后 旅游人数迅速增多的基础。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家庭收入增加,支付 能力提高。
二战前后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
三、学习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旅游发展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发展旅游的政策为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学以致用 借鉴国际经验,同国际旅游学术研究中的共识性成果接轨
返回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第二节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第五节 现代旅游 第六节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1997年以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返回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旅游的概念 旅游活动的类型 旅游活动的性质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二、关于旅游学的定义
旅游学: 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
以及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 的科学。
“Tourism is a study of man away from his usual habitat, of the
industry which responds to his needs, and of the impacts that both he and the industry have on the host socio-cultural, economic,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Jafari, 1977)

【2024版】《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2024版】《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三、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一)知识目标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二)能力目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实际旅游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通过问题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掌握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广泛阅读了旅游相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三)素质目标(人文素质目标)本课程通过多学科角度认识旅游,广泛阅读,案例分析等突进,培养学生较宽泛的综合人文素质、综合辩证思维素养,培养紧跟旅游时代变化创新,不断进取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方法使用和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团队职业素养,激发爱国情操和使命感。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卫生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等)。

五、课程内容(一)课程设计思路《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旅游本质的内涵及其发展表现分类分为四大板块:旅游的历史发展、旅游活动基本概念与分类、旅游活动构成或参与要素、旅游活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区景点的规划与建设
初次开发、深度开发 现实开发、新景点创造
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主要指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营安排
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一般公用事业设施(供水、排污、供电、通信、 道路系统等,还有机场、车站、码头等)满足现代社会生活 所需要的基本设施或条件(银行、商店、医院、治安管理机 构等)
附属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
G 旅游商品——地方旅游商品 H 人文活动——人事记录、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节庆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
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 力而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通常是一项综合 性和全面性的工作。
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综 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来加强保护和 管理。
对自然作用所带来的危害,主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 施加以预防,如文物遗址类。
对旅游者和开发建设者都应进行相应的监督。
应加强本地的旅游规划工作,充分估计环境容量饱 和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保护是合理开发和规划的前提 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一种自然生态和人文和谐
旅游资源被破坏的因素
自然因素(一是天灾:如洪水、泥石流、火山、地震 等;二是自然风化:风蚀、水浸、日晒雨淋等;三是 生物原因造成的破坏,如鸟类、白蚁等)
人为因素(一是游客的布等行为造成的破坏,如攀爬、 刻画、丢弃物等;二是当地人、开发上自己造成的, 如滥砍伐、排放污物、偷猎、围捕等)
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划分
资源客体的属性——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资源的生成背景——天然赋存性与人工创造性 可持续利用——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旅游活动的性质——观赏型、运动型、休养型、娱乐型

比较普遍的分类是从资源的成因和属性——自然和人文 两大类
1992年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 所共同制定《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划分2大类、 6类和74种基本类型
旅游地的规模和范围
旅游点:相对独立的、可供人们游览、能满足某种旅游经历 的旅游空间。它是旅游区和旅游线路的基础,是提高旅游产 品质量的关键。如一峰、一石、一亭、一塔等
旅游区:是由一定数量的旅游点和一定质量的在相应的分布 范围内足以供旅游者停留一定时间的接待设施所构成的旅游 空间。
应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心城市;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同特 色的旅游点;与某一行政区划相一致;如承德避暑山庄、 九寨沟、太白山景区等。
服务设施:饭店、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商店、某些娱乐场所 等。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商业性旅游服务:旅行社导游服务、翻译服务、客运服务、 食宿服务、购物服务等
非商业性的旅游服务:旅游咨询服务、出入境服务以及当地 居民为游客提供的其他服务。
积极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
与旅游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
旅游学原理与实务
主讲:梁学成 2012年9月
第四章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概述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地与旅游线路 案例解读
<资源分类〉: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 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 种事物和因素。
国外学者常使用“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永久性旅游目 的地,他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公共娱乐或满足人们兴趣及教 育的需要,而并不仅仅是一种零售市场或作为运动比赛、 剧院表演及电影放映的场所。
现行由国家质量监督局2003年2月24日发布《旅游资源分类、 调查与评价》中确定8大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
A 地文景观——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和构造、地质地貌过 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岛礁
B 水域风光——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 海面、冰雪地
C 景观——树木、草原与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 D 天象与气候景观——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 E 遗址遗迹——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F 建筑与设施——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与
两点往返式:单线连接,成本较大;
放射式:一个交通起始站通向方向各异的景点,属于 两点往返式的演变
单线串联式:若干景点被一条旅游线路串联,较为理 想的线路
环形串联式:没有重复道路,接触的景观和景点较多, 此线路设计合适
网络分布式:可供旅游者任选景点与道路,使最理想 的交通线路,城市道路将各景点覆盖其中形成网络。
旅游区域的特点:地域完整性、拥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旅 游点与旅游区、有一个或几个交通枢纽、区域内外相互衔 接。
旅游线路:是旅行社或其他旅游管理经营部门为旅游者设计 的串联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城市间的合理走向线路。
影响因素:旅游点、交通条件、旅游市场旅游时间等。
旅游线路的类型和设计原则
旅游线路的类型
旅游资源的内涵
存在于旅游目的地;
资源有吸引力;
直接用于欣赏、消遣
不同地方,资源构成不同
资源本体是一种先于旅游而存在的物象
旅游资源的特点
广泛性和多样性:人们动机和需求多元化、空 间活动范围扩大
吸引力的定向性:人们主观效用和偏好决定 地域差异性:自然属性和人文特点 组合性:资源复合体,山水、人文相依相存 易损性:开发、利用与保护矛盾性 多变性:因季节、时期、时代不同而变
对重要的文物建筑以及供游人观赏的珍稀动植物等, 应架设隔离装置,避免有人触摸攀爬;
对违反规定者要予以制止,必要时给与惩罚甚至追 究法律责任。
第三节 旅游地与旅游路线
旅游地形成的条件
具有一定数量、吸引力较强的旅游资源 形成一定规模的设施接待能力 具有一定的可进入性(交通、政策、治安、
管理体制等)
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优选原则:最好将著名的景点连接起来,适合慕 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调剂原则:将功能各异的景点进行合理组合,满 足多种旅游动机的效果
节约原则:应能体现路程、时间、体能、费用等 方面的节约,科学设计
便利原则:应该便于游客选择景点、时间、交通 工具或活动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