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寓言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寓言教学“三步走

寓言教学“三步走

寓言教学“三步走在寓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犯两个错误:其一,把寓言当作一般的课文进行教学,在课文的内容、写法、字句上反复推敲,最后帮学生归纳寓意;其二,只注重寓意而忽略寓言也是课文,课文的内容简单带过,把重点放在寓意上,深入挖掘,使原本学生能自己归纳的寓意被不断深入挖掘变得晦涩难懂。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都违背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法过于重视课文内容而忽略引导学生从寓言中得到教育,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第二种教学方法则把重点全放在寓意上,小学语文课本的寓言较为浅显,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学生不难从中自主归纳寓意,但若深入挖掘只会越来越偏题,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下面,我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寓言教学“三步走”:一、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大意(1)寓言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多出现于低、中年级的课本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编者的用意,有助于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得到启发。

寓言故事具有趣味性,大部分学生通读课文后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仍有部分学生抓不住要点,无法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填空法、造句法、逐段分析法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课文大意。

(2)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关注寓言中的人物描写,如对话、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对话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说话语气、心理活动,猜测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和归纳寓意。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处于对立面,学生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的对比,不难分辨对与错。

例如,在《亡羊补牢》中,街坊劝丢羊人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丢羊人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结果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丢羊人很后悔。

学生从两者对话可分析出,丢羊人的想法是错的,而邻居及时修补羊圈的劝告是正确的。

可见邻居是热心的,而丢羊人是傲慢、不听劝告的。

(3)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寓言教学的朗读训练,多侧重于分角色朗读。

抓住对话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说话人的神态、语气、心理活动,入情入境地朗读。

寓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析

寓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析

寓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析寓言是统编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蕴含着值得深思的道理。

在寓言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先读课文,讲故事,最后分析寓意,这样的教学单调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寓言内容的教学价值,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学习寓言的有效方法,让寓言教学切实发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关注寓言教学内容的生成解决寓言教学的问题,就是解决寓言教什么的问题,亦即寓言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通常包括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直接使用和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处理、加工等,从中找到教什么是最好的。

也就是说,教师要关注寓言教学内容的生成,才能真正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是挖掘教材系统信息。

寓言故事进入教材后,承载着特定的教学任务。

这种教学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因此,教师在一篇寓言课文的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系统中多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相关注释、课后练习以及资料袋、阅读链接等内容。

以单元语文要素目标为核心,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该寓言课文教什么的方向。

需要重视的是,教师在挖掘教材系统信息中,如果所产生的观点与教材有出入,就需要扩大信息的搜集,重点寻找权威资料(观点)来解决问题。

即使是两种观点都值得认可,也需要根据学情作出选择,对另一种观点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附带呈现;教师不可将充满矛盾的想法带到课堂上试图现场解决问题,那样只能引起教学混乱。

二是重视寓言文本价值。

寓言文本的价值就是课文中直接体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包括字词识写,课文诵读,词句篇内容的理解,寓意的把握,表达方法的理解,故事的品析、鉴赏、续写等。

这些内容不是每一篇寓言课文都要学习的内容,而是教师根据学段和文本自身特点,在听说读写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有所侧重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如《乌鸦喝水》是一年级上册的课文,识字写字学词自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再者就是与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匹配的遇到问题多观察、多想办法,至于寓言寓意的把握、文本的表达方法等都可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

怎样进行寓言教学文档(共5篇)

怎样进行寓言教学文档(共5篇)

怎样进行寓言教学文档(共5篇)第一篇:怎样进行寓言教学文档浅谈中小学寓言教学寓言,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

它用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无论是中国古代寓言,还是西方的《伊索寓言》,一方面,它们都是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认识美丑;另一方面寓言这种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又为我们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层层剥去“外衣”,让真理见诸于世呢?拉〃封丹说得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

”寓言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这决定于寓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教训性和讽刺性,其深刻的寓意隐含在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

所以,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因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用意。

一、感知形象,体会寓意.寓言是形象的艺术。

寓言中常常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明、生动的形象。

在寓言的王国里,狐狸和狼,青蛙和小鸟都不再是动物,而是人格化了的“人”。

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狐狸和乌鸦》中傻愣愣的乌鸦,《蜗牛的奖杯》中骄傲自大的蜗牛……都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透过夸张的手段对角色言行进行讽刺,成功地塑造出的生动形象。

因此,感知、分析寓言的主人公形象是学生领悟寓意的前提条件。

1、透过语言感知形象。

寓言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是《一千零一夜》的长篇故事,而是集精华于最少文字的极短篇,精炼的叙述加上生动的对话,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即可领悟人生的道理。

而这生动的对话最能彰显人物个性,揭示寓意。

因为在寓言中,寓体的语言大多是夸张的,其思想和话语表现出其无知和可笑。

例如:《自相矛盾》一文中,寓体前后的语言为“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能戳得穿!”“我的盾很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这种带有强调意识的重复句式,让我们一眼就感觉到主人公前后的矛盾,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因而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揭示文章的寓意。

《寓言》教案设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寓言》教案设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教师首要的任务之一。

本篇文章将以《寓言》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故事讲解与理解
从故事本身入手,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等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这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故事中的情节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情景模拟与分析
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分析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场景,要求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深入理解故事。

这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团体合作与讨论
此外,团体合作和讨论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讲解故事情节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回答问题。

这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文学创作与阅读
文学创作和阅读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例如写寓言故事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老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向其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从而提高其个人素质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通过差异化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育的最大化效益。

谈小学语文寓言类文章的有效教学开展

谈小学语文寓言类文章的有效教学开展

谈小学语文寓言类文章的有效教学开展一、寓言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寓言类文章以其简短、生动、寓意深刻而著称,极具启发性和感染力,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通过寓言类文章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促进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情感品质的全面发展。

寓言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1. 选材精准,生动形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寓意深刻、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寓言类文章。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经典意义的寓言故事,比如《狐狸和葡萄》、《乌鸦和狐狸》等,也可以挖掘一些生动有趣的新寓言故事,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2. 多媒体辅助,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呈现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场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形象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和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寓言故事的含义和价值。

3. 启发引导,激发思考在教学中,要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对寓言故事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可以提出一些情境问题、思考问题,可以在故事中设置一些反思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悟和思考,深化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4. 合作探究,促进交流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对比、分析和评价寓言故事,促进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5. 创意活动,提升表达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意活动,比如编故事、画图、做手工、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评价与反馥调整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教学评价和反馈调整工作。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成绩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学科综合评价等,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和差距,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论文浅谈寓言教学方法

论文浅谈寓言教学方法

浅谈寓言教学方法临武五完小史琳菲【摘要】寓言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内容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形象鲜明,手法夸张,把对孩子的教育与批评蕴含于有趣的故事中,深受儿童的喜爱。

寓言故事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浅谈了小学语文课中寓言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们分享。

【关键词】寓言;目标;形象;寓意寓言大多通过一些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等奇怪的东西说着人的话,做着人的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它的内容简短,题材广泛,形象鲜明,手法夸张,把对孩子的教育与批评蕴含于有趣的故事中,这种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适合小学生阅读。

因此,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适当地选编了一些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

由于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讽喻性,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采用恰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寓言故事的形象和寓意。

以下是个人在寓言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浅的认识,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寓言教学课堂导入环节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猜谜,猜成语导入。

比如我在讲《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就是先出示几张寓言图片,让生猜寓言成语导入的,学生兴趣被激发了。

有一部分寓言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导入。

寓言课文旨在说理,而结合故事说道理就是这种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就极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寓言课文观点的理解。

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寓言教学中,我也会从语文课本中精选与寓言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让学生受到感染,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寓言,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紧扣目标教学寓言内容虽通俗易懂,但要扣住一些“关键词”,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如在教学《亡羊补牢》时,我紧扣“亡”字,首先让生自学,了解“亡”是什么意思?几次亡羊?每次因为什么而亡?每次亡羊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又如在教《自相矛盾》时,要紧扣“夸口”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夸口?卖矛又卖盾的人怎样夸口?透过字里行间,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内容。

谈小学语文寓言类文章的有效教学开展

谈小学语文寓言类文章的有效教学开展

谈小学语文寓言类文章的有效教学开展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启发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而寓言类文章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寓言类文章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把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寓言类文章的教学开展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寓言类文章往往寓意深刻,寓教于乐,通过简单易懂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道理,明辨是非善恶。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阅读中领略寓言文学的魅力,懂得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对寓言类文章的接受度和理解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与寓言的距离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与寓言的距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将寓言中的人物和情节与生活中的经历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寓言的深邃内涵和真实意义。

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小故事,然后引导他们从中体会寓言的道理,使他们在自身经历中去感悟寓言的智慧和启示,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寓言类文章,达到寓言教学的目的。

四、启发思维,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五、多元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多元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语言文字表达、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和提升。

还可以通过绘画、手工、演讲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寓言教学活动,考核学生的表现和成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用寓言故事的方法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用寓言故事的方法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用寓言故事的方法优秀科研论文报告摘要:寓言故事主要是借助于故事的模式来传递哲理、寓意,其语言风格较为独特、情节比较生动,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展示出寓言故事的教学魅力,采用故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方法:A A :(2021)-09-085寓言故事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具备较强的艺术特征,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其中精炼性、比喻性属于寓言故事中的独特优势,教师要借助于寓言故事来融入故事教学法,把小学生作为语文课堂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学习对象,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开展语文教育活动,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锻炼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

一、强化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认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活动中,要想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强化对于寓言故事的认知。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除了要讲解语文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发展自我语文思维、语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审美志趣、品德修养,构建丰富的语文知识结构。

要想让学生对于寓言故事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教师要借助于寓言故事来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寓言故事是在我国文明土壤之中孕育出来的,属于一种历史文化沉淀物,寓言故事中充满着智慧结晶,教师在讲解寓言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历史文化素养,能够把寓言故事中的思想内涵、情感内涵展现出来。

在选择寓言故事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多元化、丰富化,无论是古希腊伊索寓言,还是俄国与古印度的寓言故事,都要保留原有的历史味道,结合本土国家的语言习俗、风土人情、文化内蕴,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展现出寓言故事中的寓言哲理、人文内涵。

二、借助于寓言故事运用语言文字在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于寓言故事运用语言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寓言教学方法————————————————————————————————作者:————————————————————————————————日期:浅谈寓言教学方法临武五完小史琳菲【摘要】寓言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内容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形象鲜明,手法夸张,把对孩子的教育与批评蕴含于有趣的故事中,深受儿童的喜爱。

寓言故事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浅谈了小学语文课中寓言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们分享。

【关键词】寓言;目标;形象;寓意寓言大多通过一些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等奇怪的东西说着人的话,做着人的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它的内容简短,题材广泛,形象鲜明,手法夸张,把对孩子的教育与批评蕴含于有趣的故事中,这种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适合小学生阅读。

因此,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适当地选编了一些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

由于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讽喻性,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采用恰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寓言故事的形象和寓意。

以下是个人在寓言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浅的认识,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寓言教学课堂导入环节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猜谜,猜成语导入。

比如我在讲《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就是先出示几张寓言图片,让生猜寓言成语导入的,学生兴趣被激发了。

有一部分寓言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导入。

寓言课文旨在说理,而结合故事说道理就是这种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就极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寓言课文观点的理解。

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寓言教学中,我也会从语文课本中精选与寓言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让学生受到感染,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寓言,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紧扣目标教学寓言内容虽通俗易懂,但要扣住一些“关键词”,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如在教学《亡羊补牢》时,我紧扣“亡”字,首先让生自学,了解“亡”是什么意思?几次亡羊?每次因为什么而亡?每次亡羊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又如在教《自相矛盾》时,要紧扣“夸口”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夸口?卖矛又卖盾的人怎样夸口?透过字里行间,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内容。

这样,扣住关键词就落实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对理解文本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寓言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寓言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为了塑造具体生动的角色,使深刻的寓意通过故事表现出来,作家们常常会在寓言中采用拟人、比喻、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以达到比较强烈的教育性和讽刺性。

在寓言作品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再现寓体生动的情节,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角色,对寓体有了较全面的感受,对寓言的学习有了较强烈的兴趣。

如寓言中常用的拟人手法,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中,贪婪、狡猾的狐狸,贪慕虚荣、被花言巧语所欺骗的乌鸦,这些形象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思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角色的特点,并总结其表现手法,引导生运用到写作中去。

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方法的传授。

寓言教学中要求学生纵观整个故事,能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

低年级学生有赖于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如二三年级的两则寓言《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其中的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孩子太小,寓言表达的确存在障碍,但可以试着慢慢引导。

但四年级的《亡羊补牢》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流程自己去复述,教师只需稍加点拨。

寓言教学还应该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寓言不过是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折射而已,现代社会愈益复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故事,切实帮助学生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使学生更聪明。

三、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在任何文体的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

寓言也不例外,但大多教师认为寓言的价值在于它的寓意,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引导学生想象形象,往往只简单地把寓言的形象当作寓意的比喻来告诉学生,把分析形象的目的看作是为了能够在最后告诉学生“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如果这样对待寓言的形象,学生只能从中获得几条抽象的教训与道理,不能真正地领会寓言的寓意。

由于寓言的艺术形象有它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的时候,必须紧紧抓住寓言形象自身的特点。

在引导时,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一)领会寓言中形象,精辟的语言和其他文体一样,寓言的形象也是用丰富的语言来描绘的。

例如,在《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中,作者写凶残的狼几次想要吃掉小羊,但机智的小羊每次都以合理的理由阻挡了狼想吃掉它的欲望,当狼理屈词穷后,“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往小羊身上扑去”。

这就使狼的神态、动作跃然纸上,把狼那种强词夺理的劲儿表露无疑。

教学的时候,我注意让学生挑出这些形象的词语,并想象它所描绘的凶恶的狼的形象,并且帮助或者指导学生说明它的作用。

又如在《农夫和蛇》的寓言中,最后农夫说:“蛇是害人的东西,我不该怜惜它。

”这是这篇寓言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我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些警句的含义,也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了寓言的中心思想。

在教学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寓言的警句呢?我认为应该在学生对寓言故事获得了具体而完整的印象之后进行。

最好不要由教师来解释这些警句的含义,而应当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出警句的含义。

(二)抓住寓言单纯生动的情节寓言总是通过一个简单而完整的故事来表现主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想象寓言的内容。

例如,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对《狼和小羊》进行想象:故事发生地点(小溪边),故事的开端(狼非常想吃小羊),故事的发展(狼两次找借口要吃小羊,被小羊婉言戳穿),故事的结果(狼露出真面目扑向小羊)。

这样,教师就能帮助学生对寓言故事形成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学生对狼的凶残狡猾和小羊的善良形象的认识也就更为深刻。

(三))师指导朗读,感悟形象。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可以增强想象的鲜明性,但寓言不像诗歌那样富于音乐性,也不像童话那样有比较复杂的情节,而是一个很有情节的小故事。

所以朗读寓言时应该用日常讲故事的口吻,要求语调轻松、柔和、幽默而带讽刺意味。

组织好学生分角色朗读,是朗读寓言的最好的方法,但这一环节应该放在学生已分析完全文之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各个形象的特点进行朗读,如狼的蛮横,小羊的善良等等。

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形象的理解。

但要防止学生朗读时装腔作势,以免影响寓言的教育效果。

四、帮助学生领悟寓言的寓意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

在寓言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

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

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

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理解故事的过程中,要时刻留心找出并抓住这根“看不见的线”,沿着这条线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抓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故事中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使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理”。

我们将这一环节称为“研读体会,感悟明理”。

比如《扁鹊治病》这篇故事中看不见的线在哪里呢?扁鹊的“拜见、又拜见、再拜见、远望掉头跑”和蔡桓公的“不相信、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都是故事情节中的明线,从这里是看不到深层的寓意的,而在蔡桓公的“不相信、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的背后所隐藏的“讥讽、反感、厌烦、请”,才是这条看不见的线,在这条线上我们看到了蔡桓公的霸气、傲气和对扁鹊的藐视,以及在最后病入膏肓时的恐惧,只有在这条线上认识到这一层,才能得出——不虚心、不诚恳、不耐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直至后悔莫及——这样的道理来。

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

以下是揭示寓意的一些方法:(一)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感知寓言的形象,揭示寓意。

如《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故事中有鹬和蚌的对话,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它们的对话,如“鹬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蚌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它们为了利益而争最后被渔翁捉住。

引导生分析,品读它们的语言,体会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二)通过分析事物特点或发展规律来感知寓意。

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的揭示,以及这位农夫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驳斥,从而让学生懂得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三))通过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来感知寓意。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四)联系生活,感悟寓意。

寓言的形象是以比喻的形态出现的,寓言中所讽刺、批评的真正对象,不在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或现象。

这也是寓言的真正价值所在。

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

我们知道,《南辕北辙》的中心思想是说某人要去南方的楚国,却往北走,结果越走离楚国越远。

它的寓意是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即使各种条件很好也达不到目的。

因此,揭示寓意的过程也就是把寓言的形象指向现实生活的过程。

一般来讲,入选教材的寓言,是学生在生活中能感知和体会到的人、事、物或现象,所以只要学生真正领会了寓言的形象,在他们的生活中又确实碰到过那样的事情,寓言故事就是不难理解的。

例如,《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通过修羊圈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办错事,只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认真改正还不晚。

”寓言本身没有点明这一点,只是记叙亡羊补牢的过程,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寓意,我便启发学生:“丢羊的人认识到现在把羊圈修好还不晚之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学生会回答:“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我接着提问:“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后,应该怎么办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寓言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了,从而体会出寓言的寓意。

随着学生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他们便能慢慢地自己总结出寓言的寓意,并把总结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重新认识学过的寓言的教育意义。

(五)由表及里,概括寓意寓言教学中,学生感知具体的、个别的艺术形象,从认知上讲,只是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是准确理解寓意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