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因组-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公11)
基因和基因组(zhp)

4.12 Minisatellites are useful for genetic mapping
Figure 4.22 Alleles may differ in the number of repeats at a minisatellite locus, so that cleavage on either side generates restriction fragments that differ in length. By using a minisatellite with alleles that differ between parents, the pattern of inheritance can be followed.
基因与基因组
Gene and genome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张华屏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基因和基因组 原核细胞基因组的特征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特征 病毒基因组的特征
本节重点
概念 基因 顺式调控元件 基因组 Alu序列 卫星DNA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特征
基因: 基因:遗传的基本单位
1865年,Mendel 的遗传因子学说为“基因 ” 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Mendel第一定律(分离律): 通过豌豆杂交试 验,发现黄豌豆植株和绿豌豆植株杂交,子代 都是黄豌豆,黄色对绿色来说是显性,从而认 为遗传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在生 殖细胞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进入两 个生殖细胞. Mendel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律):在生殖细胞形 成时,不同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真核生物基因组
eukaryotic genome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征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庞大,例如人单倍体基因组DNA约为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庞大,例如人单倍体基因组DNA约为 DNA 3.3×109bp,而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只有4.6×106bp. 3.3× 而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只有4.6× 而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只有4.6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由染色体DNA和染色体外DN由染色体DNA和染色体外DNA组成 色体DNA储存于细胞核内,除配子细胞外, DNA储存于细胞核内 色体DNA储存于细胞核内,除配子细胞外,体细胞内的 基因组是双份的(即双倍体,diploid),即有两份同源 基因组是双份的(即双倍体,diploid),即有两份同源 ), 的基因组。与染色体DNA相比,染色体外DNA(线粒体DNA) DNA相比 DNA(线粒体 的基因组。与染色体DNA相比,染色体外DNA(线粒体DNA) 所占比例较小,仅为1%.线粒体DNA结构紧凑,没有内含子, 1%.线粒体DNA结构紧凑 所占比例较小,仅为1%.线粒体DNA结构紧凑,没有内含子, 也几乎没有重复序列. 也几乎没有重复序列. 真核细胞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真核细胞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一个结构基因经过 转录和翻译生成一个mRNA分子和一条多肽链。 mRNA分子和一条多肽链 转录和翻译生成一个mRNA分子和一条多肽链。
什么是人类基因组

什么是人类基因组引言:人类基因组是指人类细胞中包含的所有基因的集合,是人体遗传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成功完成以来,科学家们对人类基因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揭示了许多关于人类生物学、疾病和进化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人类基因组,其组成和功能,以及与人类健康、疾病和进化的关系。
一、人类基因组的概述人类基因组指的是人类细胞中全部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总和。
人类基因组大约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其中约有2% 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其余的区域则包括非编码DNA序列,其中一部分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
人类基因组的编码基因约有20000-25000个,这些基因决定了人类的特征、形态和功能。
二、人类基因组的组成和功能1. DNA序列:人类基因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DNA序列,它包含了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排列组合。
每个碱基对都包含一个碱基和它的互补碱基,通过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连接在一起。
2. 染色体: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分布在23对染色体上,其中22对是自动体染色体,另外一对是性染色体(X和Y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都包含了许多基因,它们以特定的顺序和排列方式存在于染色体上。
3. 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体发育和功能的单位。
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包含了编码蛋白质所需的DNA序列。
这些蛋白质在细胞中发挥着各种功能,如酶、结构蛋白和信号传导蛋白等。
4. 非编码DNA:除了编码基因外,人类基因组中还包含大量的非编码DNA序列。
这些序列对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启动子、增强子和转座子等。
5. 基因表达调控:人类基因组中的许多非编码DNA序列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转录因子和其他调控蛋白通过与DNA序列相互作用,促进或阻止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三、人类基因组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1. 单基因遗传病:人类基因组中的某些基因突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第三章--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PPT课件

-
4
③近20年来,由于重组DNA技术的完善和应 用,人们已经改变了从表型到基因型的传统 研究基因的途径,而能够直接从克隆目的基 因出发,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表型之间的 关系,使基因的研究进入了反向生物学阶段。
-
5
• 反向生物学: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和离体 定向诱变的方法研究已知结构的基因相应的 功能,在体外使基因突变,再导入体内,检 测突变的遗传效应即表型的过程。
• 例如,对于大肠杆菌和其他细菌,用三个小写
字母表示一个操纵子,接着的大写字母表示不
同基因座,lac 操纵子的基因座:lacZ,lacY, lacA;其表达产物蛋白质则是lacZ,lacY,
lacA。
-
37
• 3.质粒和其他染色体外成分的命名 • 自然产生的质粒,用三个正体字母表示,第—
个字母大写,例如:ColEⅠ;
血破裂而使血红蛋白计数减少,造成贫血。
• 其本质是其血红蛋白的β-链与正常野生型
β-链之间的第6位氨基酸,由Val取代了 Glu所致。
-
32
• 这种贫血病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一种分子病,
除溶血后发生贫血外,还会堵塞血管形成栓塞, 从而伤及多种器官。
• 它的纯合子(通过单倍体形成的纯系双倍体)患
者在童年就夭折。
-
40
• 6.线虫基因的命名
• 用三个小写斜体字母表示突变表型,如存
在不止一个基因座,则在连字符后用数字
表示,如基因unc-86,ced-9;蛋白UNC-
86;CED-9。
-
41
• 7.植物基因的命名
• 多数用1~3个小写英文斜体字母表示。
-
42
• 8.脊椎动物基因的命名
人类基因组的进化历程及特点

人类基因组的进化历程及特点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内所有基因的总和,这些基因控制了人类的外貌、性状、健康状况等方面。
人类基因组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进化历史和特点。
一、人类基因组的进化历程1. 原始人类时期在原始人类时期,人类基因组的演化主要是通过自然选择进行的。
身体特征适应环境,可以让原始人类更好地生存和繁殖,而非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则容易被淘汰。
在原始人类时期,人类的基因组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如DNA双链的形成、性别染色体的出现等。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人类的基因组发生了更加显著的变化。
例如,农业的兴起导致了人类的进化方向发生了变化,人类的身体开始适应新的环境,例如肤色和耐受性等方面的改变。
3.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是人类基因组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导致了人类基因组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新的适应。
例如,人类的身体开始适应新的气候、技术和生活方式等。
4. 现代时代现代时代是近代人类基因组演化的时期,也是最近的一个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人类的基因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例如,近年来,人类的基因组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基因突变,导致了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现,例如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二、人类基因组的特点1. 功能多样性人类基因组有着极高的功能多样性,不同的基因在人类体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些基因控制人类的生长发育,而另一些基因则相关于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方面。
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在整体上起着协同作用,为人体的生命健康提供了保障。
2. 适应性强人类基因组在演化过程中有着极强的适应性。
即使在极端的环境中,人类基因组也可以通过适应性的变化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繁殖。
例如,人类的肤色、身高、耐受性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变化,都是人类基因组适应环境的结果。
3. 变异性大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的变异。
人类基因进化

人类基因进化人类基因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人类基因的变异和适应环境的演化。
本文将从人类基因的起源、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等角度,探讨人类基因进化的相关内容。
一、人类基因的起源人类基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非洲地区。
据科学家通过对古人类化石和基因信息的研究得知,人类与现代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最近的共同祖先是在约600-800万年前分离演化出来的。
这个共同祖先的基因组是人类基因进化的起始点。
二、人类基因的演化过程1.早期人类基因的演化早期人类基因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体型和行为习性方面。
例如,人类祖先从直立行走的方式逐渐演化出来,体型也逐渐变得更加适应生存环境。
与此同时,智力的发展也在人类基因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现代人类基因的演化现代人类的基因演化可以追溯到约20万年前的非洲地区。
由于不断的基因变异和适应环境的压力,人类逐渐演化成了现代人类。
在人类基因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发育和智力水平的提升成为了重要的变化。
三、人类基因进化的影响因素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人类基因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应环境的压力会引起一些个体的基因变异,那些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繁殖后代,从而将有利于生存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2.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人类基因进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新的基因组合或特定基因的功能改变,从而对人类的体质、智力等方面产生影响。
3.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指的是基因在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流和传递。
人类历史上的迁徙和交往促进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从而增加了基因的多样性。
四、人类基因进化的意义1.适应环境人类基因进化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比如,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群体可能会通过基因进化产生不同的特征,以更好地适应该地区的生存条件。
2.智力和认知能力人类基因进化对智力和认知能力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大脑的发展和智力的进步,人类不断地积累知识并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基因变迁史

基因变迁史自从地球诞生以来,生物界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发生了无数次的变迁,为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简要概述基因变迁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阶段。
一、原始生物时期(约38亿年前-5.4亿年前)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
这些原始生物主要由无机物质组成,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了有机物质。
在这个时期,基因尚未形成,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主要通过DNA分子进行传递。
然而,这个时期的生物已经开始表现出一定的自组织、自我修复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真核生物时期(约5.4亿年前-2.5亿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的生命逐渐分化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大类。
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代谢活动和基因表达。
在这个时期,基因结构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的多样化。
此外,真核生物还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为基因的调控和表达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条件。
三、后口动物时期(约2.5亿年前-5400万年前)在真核生物的基础上,后口动物逐渐崛起。
这一时期的生物具有更为复杂的器官系统和行为特征,如捕食、繁殖等。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的突变和重组频率逐渐增加,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后口动物还发展出了更加先进的神经系统,为基因的调控和表达提供了更加精细的手段。
四、鱼类时期(约4.6亿年前-2.5亿年前)鱼类是后口动物向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过渡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时期,鱼类的基因组发生了重大变革,如眼睛的位置从头部移动到腹部,鳃裂的出现等。
这些变化使得鱼类能够更好地适应水生生活,为后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五、两栖动物时期(约2.5亿年前-1.4亿年前)两栖动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动物,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在这个时期,两栖动物的基因组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如四肢的分化、呼吸系统的升级等。
这些变化使得两栖动物能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基因组学的发展与未来趋势

基因组学的发展与未来趋势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的科学领域。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基因组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认识自身和其他生命体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的趋势与应用。
一、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1.1 基因组学的起源基因组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表了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研究成果。
这一发现揭示了基因组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机制,为后续的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基因组项目的实施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旨在解码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序列。
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计划于2003年完成,揭示了人类基因组中约3亿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1.3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是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大样本人群的基因变异和表型差异,找到与疾病发生风险相关的基因。
GWAS的快速发展在研究复杂疾病的遗传基础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基因组学的现状2.1 基因组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基因组学的突破性进展使得个性化医疗成为可能。
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此外,基因组学还为研发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 基因组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基因组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改良农作物的品质、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
此外,基因组学还可以帮助保护濒危物种和改善养殖业的效益。
三、基因组学的未来趋势3.1 单细胞基因组学传统的基因组学研究通常基于大量细胞的基因组信息,难以获取单个细胞的信息。
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单个细胞的基因组变异、表达和功能,为研究人体发育、器官发育和肿瘤发生提供了新的视角。
3.2 基因组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基因组学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和分析庞大的基因组数据,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揭示基因与疾病的关联,加快新药研发的速度,推动基因组学研究的进一步突破。
分子进化与分子改造课件

序列比较 源于同一祖先DNA/氨基酸序列的两
条DNA/氨基酸序列,考察二者的差异。
序列差异
分子进化 以累计在DNA/氨基酸分子上的历史
信息为基础研究分子水平的生物进化过程和机制。
进化过程中分子突变的痕迹。
分子系统发育学(Molecular Phylogenetics)
分子系统学(Molecular
生物大分子进化速率相对恒定
随时间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核苷酸、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
不同物种同源大分子的分子进化速率大体相同,例如人与马的血
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差异0.8×10-9/AA.a,人与鲤鱼0.6×10-9/AA.a
分子进化速率远远比表型进化速率稳定
生物大分子进化保守
功能重要的大分子在进化速率上明显低于那些功能不重要的
的进化速率r(t)
6、由此可以推断未知进化事件的发生时间
分子进化与分子改造课件
关于分子钟的讨论和争议
1、对长期进化而言,不存在以恒定速率替换的生物大分
子一级结构(基因功能的改变、基因数目的增加)
2、不存在通用的分子钟
3、争议
分子钟的准确性
中性理论(分子钟成立的基础)
分子进化与分子改造课件
分子进化与分子改造课件
分子进化与分子改造课件
三、分子钟
根据分子系统学研究与古生物学资料相结合,建立推论生
物进化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假定分子进化速率r恒定,则分子进化改变量(替代数目
或替代率)与进化时间成正比。以两条序列为例:
d=2rt
其中,t是进化时间,d是这两条序列每个位点的替代数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核基因组
一般是多线状,再形成染色体或间期核的 高级结构 通常要比类核基因组大好几个数量级,且 变化范围也很大
最大与最小相差数万倍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核基因组 在结构组成上,以普遍存在大量的非编码 序列为特点
重复序列一般可占基因组的1/3以上,在有些 植物中甚至可达90% 内含子也占基因组相当重要的比例,真核基 因基本上都是有内含子的断裂基因,一个基 因的长度可有多至90% 是内含子
由于重复序列和内含子在现代基因组中并非必不可少, 因而减少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对有关生物似乎没 有什么影响,而且还有直接及间接的实验表明,大多 数内含子可以从基因中除去而对有关生物的生存及其 外部形态没有什么效应 重复序列和内含子这些非必需的成分又一度被称为 “多余的” DNA、 “无用的” DNA
“无用的” DNA(“junk” DNA) 无用的 无用
重复序列的起源与进化
“先起源”观点
重复序列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 们能赋予其携带者更多的进化可能性、更大的 进化潜力 正是由于重复序列具有这些功能,因此新的重 复序列可以在基因组进化的各个时期从基因组 中已有的序列通过复制扩增而产生并保留下来, 这就使得有些重复序列是近代起源的
“无用的” DNA(“junk” DNA) 无用的 无用
内含子的起源与进化
内含子与重复序列在起源上有进化关系 内含子与重复序列都是先起源的 两者在序列、含量、变化动态和信息学 特征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两者的起源与进化是基因组起源与进化 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甚至是关键)
“无用的” DNA(“junk” DNA) 无用的 无用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线粒体基因组
多细胞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有着相当一致的结构 特点 十分细小和致密,大小只有16 kb左右 基因组呈单环状,基因的排列顺序比较稳定, 而且也排列得很紧密,没有或很少基因间隔 序列,所有基因都没有内含子,基因组中也 不存在非编码的重复序列 除了1 ~ 2 kb的序列作为非编码的调控区外, 整个基因组都是编码的
“无用的” DNA(“junk” DNA) 无用的 无用
重复序列的起源与进化
“先起源”观点
重复序列作为在进化早期形成的功能基因的“构 件”和“原材料”(在生物进化早期所起的作用) 在进化早期没有构成或变成功能基因的重复序列 本身也可以在其后的进化过程中演变成基因组中 各种各样的现代重复序列,它们同样起着结构上 与进化上的作用(持续至今的作用) 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或功能 影响整个基因组的三维结构及重要基因之间 的关系 促进或阻碍基因组中某些基因的重新排列
基因(gene) 基因组(genome) 基因组学(genomics)
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八、分子进化(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分子进化的两层含义
前生命的化学进化阶段(生物分子的起 源和进化) 细胞生命出现后,生物分子层次上的进 化(主要指生物大分子的进化)
核酸(主要以基因和基因组的形式存在) 蛋白质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叶绿体基因组
比较均一, 85 ~ 292 kb(大部分都在120 ~ 160 kb之内) 特例:伞藻属(Acetabularia),2000 kb
高等植物和藻类 叶绿体基因组的 大小和构型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叶绿体基因组
在大多数藻类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 中,通常有两段相当大、成两侧对称分布 且编码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叶绿体基因 组的一个标志) 基因组的基因排列顺序在藻类中变化较大, 而在大部分高等植物中却没有什么变化
现代基因组中可能的“原始遗迹”及其依据 可能的“原始遗迹”
断裂基因的结构模式(genes-in-pieces) 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域的结构模式 (…AG/GT……CAG/GT…) RNA的自剪接模式 类似tRNA(大小和结构)的生物大分子 重复序列的结构模式
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八、分子进化(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线粒体基因组
原生动物、藻类和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在结构上 一方面可以说是或偏向于动物型,或偏向于植物 型,另一方面又有它们的独特之处 在大小和结构上差异很大,而且在同一类生 物中也很不同 总的说来,基因组较小的偏向于动物型,基 因组较大的则偏向于植物型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藻类和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和构型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核基因组
基因组中的基因分布状况:或成簇分布, 或散布在基因组中 绝大部分基因都是处于单拷贝序列的区 域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线粒体基因组
线粒体在不同类型的真核生物(多细胞动 物、高等植物、原生动物、藻类、真菌) 中功能相同,但在其基因组的大小和结构 上却差别很大
“无用的” DNA(“junk” DNA) 无用的 无用
重复序列的起源与进化
“先起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重复序列与某些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以及某些重 复序列在基因组中的近代扩增并不能说明所有 重复序列都是后来才源于已有的基因序列 重复序列在功能基因出现之前就存在(在原始 基因组以及原始生物中即存在),它们在现代 基因组中是一类“进化遗迹”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
类核基因组(nucleoid genome),即原核基 因组(prokaryotic genome) 核基因组(nuclear genome),即真核基因组 (eukaryotic genome) 细胞器基因组(organelle genome)
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 叶绿体基因组(chloroplast genome)
“无用的” DNA(“junk” DNA) 无用的 无用
重复序列的起源与进化
“先起源”观点
重复序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生物进化的最早期, 最原始的“基因组”也许就是由能自我复制的 原始生物大分子的重复序列构成 重复序列能和特化的基因共存并经历漫长的进 化历史,而且还能不断发展变化,这是因为它 们一直有着结构上与进化上的功能
“无用的” DNA(“junk” DNA) 无用的 无用
内含子的起源与进化
内含子先起源(intron-early)观点
内含子在现代基因组中继续存在,是因为它们 能够重新组合基因组中的外显子以形成新的基 因,从而可以加速基因和基因组的进化,即内 含子能赋予其携带者更大的进化潜力 “先起源”观点并不排除一些内含子是“后起 源”的
“无用的” DNA(“junk” DNA) 无用的 无用 内含子的起源与进化
内含子后起源(intron-late)观点
在真核生物出现以后才产生 在较高级的功能基因出现后才产生 通过在连续编码的基因中插入间隔序列而 形成 内含子本身可具移动性 “自私的”DNA
“无用的” DNA(“junk” DNA) 无用的 无用 内含子的起源与进化
原始基因组的构成(3种可能性)
单拷贝序列 重复序列 单拷贝序列 + 重复序列
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八、分子进化(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3. 基因组的起源问题
原始基因的构成(2种可能性)
连续编码的基因 断裂式基因
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八、分子进化(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3. 基因组的起源问题
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八、分子进化(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1.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分析现代基因组的结构是研究基因和基 因组的起源与进化的有效途径,即可以 从现代基因组的结构来寻找原始基因组 结构的“遗迹”
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八、分子进化(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1.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八、分子进化(基因和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1.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
其他 病毒基因组(virus genome) 质粒DNA(plasmid DNA), 又称染色体外DNA (extrachromosomal DNA)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类核基因组 一般成环状,再形成类核高级结构 基因组通常较小(几百万 bp),基本上由 单拷贝或低拷贝(拷贝数少)的DNA序列 组成 基因的排列比较紧密,一般以多顺反子为 转录单位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类核基因组 基因组内较少非编码序列,非编码的重复 序列和内含子更少(以前认为类核基因组 没有非编码的重复序列,而且原核基因是 连续的,即没有内含子。近年在一些细菌 的基因组中发现有少量种类各异的重复序 列或内含子,但这些非编码的成分只占类 核基因组的很小一部分)
3. 基因组的起源问题
现代基因组中可能的“原始遗迹”及其依据
依据 生物大分子的自发形成是一个非随机的过程,因 而其序列的种类是有限的;再加上竞争排斥作用, 就使得生命起源时期和生物进化初期能自我复制 的原始生物大分子的序列种类十分单一 现代基因组中,很多所谓的“单拷贝”序列其实 是分化了的重复序列或“化石重复序列”,因而 重复序列对现代基因组的构成所起的作用比原来 认为的还要大
多细胞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和构型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现代基因组的结构
线粒体基因组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是各类真核生物线 粒体基因组中最大、最复杂的(186 kb ~ 2400 kb),变化也很大
基因组呈单环状、多环状或多线状 基因的排列顺序在不同种类中往往不一样, 且基因是散布在基因组上
现代基因组的种类及结构
内含子后起源(intron-late)观点 问题
内含子如何能插入到完整而连续编码 的基因序列中而对其功能丝毫无损? 较长的编码序列如何产生? 内含子序列最初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