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如何规划建设山地小城镇

如何规划建设山地小城镇摘要:在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越,同时我国的现代城市化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国家和政府为了减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实施了城乡统筹规划的方针,让城市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同时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提到了“三农”政策思想,随后的“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山地小城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山地村镇经济的发展,在新型的山地小城镇化进程中乡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至关重要,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是为城镇化建设进程指引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去发展。
本文结合本人的经验简单的介绍山地小城镇如何规划建设,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山地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方法前言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为了推动山地村镇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供,实现新型山地小城镇化建设十分有必要,而要想实现新型山地小城镇化建设这个伟大目标,必须要对乡镇进行规范化建设,对乡镇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乡镇企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山地小城镇化建设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程度。
本文首先阶段的介绍了山地小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方法与思路,最后分析了山地小城镇规范建设管理方法。
1、山地小城镇建设的现况分析在2011年统计的数据,城镇化率以及到达了51.4%。
以及超过了一半,之后随着“十二五”以及“十三五”规划的实行,国家加大了对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在2015年这4年内有增长到了54.87%,以及到达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从上文介绍的数据资料得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实力强国,城镇化程度仅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说明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其中有外界的因素,也有管理方面的因素,外界的因素主要是城镇人口的转移量增大,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农村的生产力降低,这就拉大了城市和村镇之间的差距,导致城镇一体化建设很难实现,这也是现阶段影响新型城镇化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山地城镇组团式城市化新模式——以云南省个旧市为例

对各组 团的均好性作用 十分 明显 。但是 , 重庆的多 中心 成 多个城市功能组 团, 最终在城市层 面上实现组 团功能 组 团式 发展模式也表现 出~些 弊端 : ( 1 )结 构上的非理 的整合翻 。虽然 山地组 团城市 与平原 组团城市在空 问结 性。 重 庆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呈现一定的非人 工安排和 构 和功能 布局上有一定相似性 , 但 由于山地的客观 自然 非理 性 , 某 些公共 绿地脱 离 了主要 交通空 间 , 给人 们 日 条 件和主观发展原 因, 在具体 的城市 化建 设 中要充 分考 常生 活对绿地的使用带来一些 不便 。( 2 ) 旧城区土地集 虑其特殊性 ,对 山地城镇的城市化发 展模式进行更 新 , 约利用率低 。一旦面临重大机遇 推动 , 采取的是增量扩 实现内涵式发展。 展而 不是存量优化 的建设方式 , 以新 组团的方式来承载 ( 一) “ 城镇上 山” 构建新组 团, 缓解双重矛盾 新功 能的发展。 ( 3 ) 城市空间要 素泛视觉化倾 向。 首先体 城镇建设必然要 占用土地 , 耕地 的萎缩会加 剧发展
三、 山地城 镇 组 团式 城 市 化 新 模 式探 析
就城市 空 间的基本 格局 ,进 而影 响城市结构 的方方 面 式空间结构雏形 , 开始向多核心组 团式发展路径转变 。
面, 例如重庆 。 重庆市 因山体的阻挡和江河 的分隔 , 形成
了多 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在组 团内部 , 核
二、 山地 城 镇 的 传 统 城 市 化模 式特 征 及 弊 端
扩张到 2 1 4 7 3 平方公 里 ,其 中 山地 占 8 5 %,平 地 仅 占 自然品质受到了城市建设 的扰动甚 至是破坏 , 前 几年滇
山地 、 林地和耕地也遭到一 定程度 的破坏 。 因此 , 2 0 0 8 年
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与适宜技术探析

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与适宜技术王欣奕1* 熊奇坤1 林 潇2 (1.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 北京 100044;2.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2)[摘 要] 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规划建设的不合理,导致了内涝积水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㊂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㊁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安全韧性提升的新一代建设理念被广泛推广㊂我国山地面积占比较大,山地城市地形地势多变,存在资源丰富㊁灾害易发㊁建设技术复杂等特点㊂转变山地城市传统规划建设模式,应综合考虑城市建设条件㊁地形水文㊁生态本底㊁问题需求等方面因素㊂因此针对山地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与适宜技术的研究,能为其把握海绵城市建设内涵提供参考,对我国海绵城市全域谋划㊁系统施策㊁因地制宜实施有显著意义㊂[关键词] 山地建筑;海绵城市;适宜技术[中图分类号]T U 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3)15-052-04中国是典型的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七成,山地城市分布广㊁类型多,具有自然资源丰富㊁地形地势复杂㊁气候多变灾害多发等特征,需要集约用地㊁灵活规划㊁依势而建[1-2]㊂在城镇化与人口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山水城的共融共生㊁协同发展逐渐成为新时代城市宜居宜业建设理念,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韧性建设成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㊂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原有水文循环的影响,利用城市生态空间,提升城市蓄水㊁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促进形成生态㊁安全㊁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3]㊂为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2022年国家共评选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城市75个,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山地城市㊂为在山地城市建设开发中有效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必要针对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进行探索,通过研究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的建设经验,分析总结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与适宜技术,为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建设提供参考[4]㊂1 山地城市特征与分类1.1 山地城市分布与特征我国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定向排列,山盆相间,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㊂根据地理分布区位,可将山脉分为西北㊁西南㊁东北㊁华北㊁华中㊁华东㊁华南㊁台湾等分区(见表1)㊂作者简介:王欣奕(1996―),女,硕士研究生;熊奇坤(1994―),男,硕士研究生;林潇(1994―),女,硕士研究生㊂*通信作者:王欣奕,e v a n n w x y@163.c o m.表1 中国主要山脉分区山脉分区主要山脉地区西北分区天山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等西藏㊁青海㊁甘肃㊁陕西㊁宁夏㊁内蒙古西南分区横断山脉㊁贡嘎山脉㊁乌蒙山脉等四川㊁云南㊁贵州㊁重庆东北分区大兴安岭山脉㊁小兴安岭山脉㊁长白山山脉等黑龙江㊁吉林㊁辽宁华北分区燕山山脉㊁阴山山脉㊁太行山山脉㊁泰山山脉等河北㊁内蒙古㊁山西㊁河南㊁山东华中分区大别山山脉㊁武当山脉㊁巫山山脉㊁武陵山脉等河南㊁湖北㊁安徽㊁湖南㊁贵州㊁重庆华东分区武夷山脉㊁黄山山脉等福建㊁江西㊁安徽㊁浙江华南分区南岭山脉㊁九连山脉等湖南㊁江西㊁广东㊁广西㊁海南台湾分区台湾山脉等台湾1.2 山地海绵城市分类根据滨海㊁沿江㊁内陆区位,高原㊁高山㊁丘陵地貌,干旱㊁湿润气候条件,江河湖泊水文条件等,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中的山地城市分为滨海山地城市㊁沿江山地城市㊁山水结合城市㊁内陆多山城市四类(见表2)㊂表2山地海绵城市分类表类型特征试点示范城市滨海山地城市位于滨海沿岸,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雨充沛,湿度较大厦门㊁珠海㊁深圳㊁大连㊁三亚㊁青岛㊁烟台沿江山地城市位于长江沿岸,城市水资源丰足,地形起伏较大,汛期降雨集中,气候湿润重庆㊁宜昌㊁常德㊁泸州㊁南宁㊁镇江山水结合城市年降水量丰沛,气候湿润,山水资源丰富,城区以浅山丘陵为主昆明㊁广州㊁池州㊁无锡㊁岳阳㊁中山㊁桂林㊁安顺㊁漳州㊁遂宁内陆多山城市位于内陆干旱区,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年降水量较少,境内河流水量较少,城市水资源匮乏迁安㊁长治㊁渭南㊁乌鲁木齐㊁呼和浩特㊁西宁2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2.1总体思路山地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摸清本底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㊁土壤地质㊁山水格局㊁降雨特征㊁气候水文等,其中坡度㊁降雨㊁水文是最核心的考虑要素,山洪灾害治理是重要任务之一[5]㊂由于山地城市用地紧张㊁地形变化多㊁坡度较大,地下市政管线布置复杂,海绵设施布置需要统筹考虑㊂部分山地城市降雨较少或分布不均,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统筹实现防灾减灾与资源利用[6]㊂同时,城市建设现状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包括用地开发㊁社会经济㊁防洪排涝设施㊁绿地系统布局等㊂由于降雨汇流较快,且局部低洼地区较多㊁常建有地下通道㊁穿山隧道㊁下穿隧道㊁立交桥等较多易涝空间,城市排水系统复杂㊁排水条件不佳,需要加强排水防涝体系建设,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留原有坑塘洼地等雨水调蓄空间[7]㊂以山地城市本底特征与建设基础为依据,以老城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㊁新城区以高标准建设目标为导向,从流域㊁城市㊁设施㊁社区等不同层面系统化规划海绵城市方案,从建筑小区㊁道路广场㊁公园绿地㊁河湖水系㊁管网泵站㊁智慧化平台等多类型项目全方位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8]㊂山洪防治㊁内涝治理㊁排水防涝体系完善㊁雨水径流削减㊁径流污染控制㊁雨水收集回用等是山地城市建设重点[9]㊂2.2分类案例以烟台市为代表的滨海山地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㊁黄海之滨,山溪性㊁季风雨源型河流众多㊂通过源头径流控制,减缓雨水径流形成时间,控制初雨面源污染㊂通过地表行泄通道㊁管网泵站提标㊁雨污分流与混错接改造㊁排涝沟渠整治㊁内涝风险应急管控等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10]㊂通过调蓄净化设施,结合地形与城市蓝绿灰空间设置多功能分散式调蓄设施㊂通过雨水回用设施,收集雨水并回用于道路绿化浇洒等,缓解用水短缺压力[11]㊂以宜昌市为代表的沿江山地城市,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境内江河直入长江㊁水质管理要求高㊂由于汛期小时降雨量集中,虽城区坡向长江利于排水,仍存在山洪入城㊁低洼地区排水不畅㊁主干箱涵末端截流雍水等问题㊂通过修复强化山水涵养功能㊁腾退复绿长江岸线㊁扩展城市雨洪湿地空间,形成流域区域水生态安全空间[12]㊂通过源头减排设施㊁主干排涝通道㊁地表行泄通道㊁绿地滞蓄空间等实现城市雨水错峰排放㊂通过雨污分流与混错接改造㊁截污工程等减少污染排放,结合滨河湿地㊁生态岸线等措施提高水环境容量㊂以岳阳市为代表的山水结合城市降雨丰沛㊁城区水系发达㊂识别原有山水自然资源,保留城市雨洪调蓄空间,解决水安全㊁水环境㊁水生态等方面问题,实现城市污涝共治㊁生态提升,恢复城市健康水循环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13-14]㊂以长治市为代表的内陆多山城市降雨较少,水资源较为紧缺㊂保育现状山水林湿空间,修复采煤沉陷区,构建山水不入城㊁蓝绿灰融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㊂通过源头滞蓄与雨水收集设施,结合企业再生水回用,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15]㊂3山地海绵城市适宜技术策略3.1排水设施3.1.1生态排洪沟山地城市山坡较多,坡面雨水汇流快㊁汇流水量大,通常在坡底设置混凝土排水沟排放山水㊂在山坡变坡处或坡脚前可设置卵石带拦截缓冲山水,根据排水需求和山脚空间,可将传统混凝土排洪沟换为生态植草沟或旱溪㊂坡脚空间狭小的在采用混凝土排水沟的基础上,将山水导入附近低洼空间或水体,减少汇入市政管网的流量[16-17]㊂3.1.2线性排水沟线性排水沟以明渠形式快速收集和排放地面雨水,通常采用钢制材料㊂排水沟内壁光滑,水流通过能自我洁净,易于清理和维护,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18]㊂排水沟强度高㊁承重性能良好,安装快捷且使用寿命长,外观简洁整齐,适用于城区人流密集的步行街㊁公园广场以及对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建筑㊁道路等[19]㊂3.1.3 行泄通道利用山地城市坡度设置行泄通道,规划作为地表行泄通道的道路断面与竖向与区域内涝防治系统衔接,无法利用浅表涵渠建设暴雨行泄通道的地区,可应用地下洞库㊁排水深邃等技术措施[2]㊂3.1.4 截污挂篮山地城市部分道路较窄,绿化带空间较小,设置生物滞留设施以消纳雨水径流效果不佳㊂在雨水篦子增设截污筐等设施用于拦截杂物,可起到缓解雨水管道堵塞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减轻初期雨水污染[21]㊂3.2 绿地公园3.2.1 梯级绿地结合场地原有坡度建设阶梯式缓冲坡地,适用于绿地坡度较大的公园㊁广场㊁小区等㊂采用景石堆叠㊁景观水堰㊁梯级地形整理等建设多级植草沟,适用于坡度较大的道路或绿地㊂根据场地起伏竖向设置多级雨水花园,通过生态旱溪㊁卵石沟等相互连接,可结合水体湿地形成韧性水生态空间㊂3.2.2 垂直绿化山地城市立体结构复杂,采用山坡复绿㊁生态护坡㊁绿色屋顶㊁桥边花带㊁墙面绿化等对建筑㊁桥面㊁地面等硬质表面进行多层级绿化布置,扩大绿化空间,有效增强对雨水的储蓄和净化作用㊂3.2.3 桥下雨水花园高架㊁立交桥上的入水口需要设置拦截装置与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过滤雨水污染物,保证排水畅通及行车安全㊂利用桥底绿地空间设置雨水花园,断接雨落管,承接桥面雨水并渗滤净化,实现保障雨水排放与营造城市景观的复合功能㊂3.2.4 山体公园山体公园依山而建,在保留城市原有山水资源的同时,结合地形㊁植被㊁水体进行园林景观营造,修复山体生态空间㊁保护山体生物多样性㊁改善人居环境㊁丰富城市功能㊂具有低洼空间或水体的公园可通过地表径流㊁边沟等形式将雨水就地消纳,减少山水外排㊂3.2.5 口袋公园口袋公园一般见缝插针地建设在城市中,具有选址灵活㊁面积小㊁离散性分布等特点,可实现分散调蓄雨水㊁充当城市 海绵体 绿色排水口 等角色㊂将口袋公园内蓄滞场地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可形成下沉运动场㊁阶梯花园㊁旱溪湿地等多类型活动空间[22]㊂3.3 雨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的设置应根据汇水范围㊁用水需求综合考虑,优先收集屋面雨水㊂雨水储存设施的有效储水容积不宜小于集水面重现期1~2年的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扣除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雨水可回用量宜按雨水设计径流总量的70%~90%折减(见表3)㊂表3 不同用途雨水回用水质指标项目指标循环冷却系统补水观赏性水景娱乐性水景绿化车辆冲洗道路浇洒冲厕化学需氧量C O D(m g/L )ɤ30ɤ30ɤ20ɤ30ɤ30ɤ30ɤ30悬浮物S S (m g/L )<5ɤ10ɤ5<10<5ɤ10ɤ104 结论与建议基于山地城市的地形地貌㊁山水格局㊁气候水文等特征,结合城市水安全㊁水环境㊁水生态㊁水资源方面的建设需求,通过源头建筑及道路广场㊁公园蓝绿空间㊁管网泵站设施㊁排涝河道湿地等建设构建城市海绵体系,解决城市内涝㊁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保留原有蓝绿空间㊁恢复城市水系通道,打造生态宜居㊁安全韧性㊁智慧高效的山地海绵城市㊂参考文献[1] 徐坚著.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孙达.中国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 ].重庆大学,2015.[3] 黄国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措施雨洪控制效应.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4] 尤联元.中国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 吕波.重庆市山地海绵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 ].重庆建筑,2022,21(S 1):457-460.[6] 潘建平,付占宝,程卫华,陆世安,李鑫,孙博文,黄桂萍.基于地表类型的山地海绵城市生态建设评估[J ].测绘通报,2022(05):84-88.[7] 刘亚丽,曹春霞,龚浩. 韧性城市 与 海绵城市 耦合的山地城市防涝规划研究[J ].规划师,2022,38(11):97-103.[8] 何开远,彭赟,童愚,陈洁,胥标.山地建筑海绵城市适宜技术分析与应用实践[J ].重庆建筑,2023,22(02):37-39.[9] 马美红,王中良,喻海军,赵珂珂,刘启.山地城市内涝与山洪灾害综合防御探讨[J ].人民黄河.2019(09)(下转第 页)的应用特点来看,它的稳定性还有提高的余地㊂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周围温度的突变,很容易出现凹陷和变形现象,这时就必须对凹陷部位再次灌满胶水进行挤压㊂这种施工方法称为碰接收口法,在木质建筑材料的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是一种有效的㊁方便的收口方式㊂4.4自然收口技术自然收口法也称为交错收口法,其工艺复杂,适用范围广,材料种类多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材料的价格差异,这时候,技术人员就会采用一种自然收口的方式来进行应急操作,这样就可以让施工结束之后看起来有一种意境的美感,这种方法被大量地运用到了建筑的装饰环节中㊂技术人员在处理接口的这个过程中,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只要选择合适的施工位置,并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搭接方式,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收口工作㊂比如,采用石料对台阶进行收口,就要求技术人员完全掌握好石料的特点,做好镶嵌㊁堆积㊁藤编等工作㊂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让业主的审美需求和艺术性得到满足㊂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保障工程建设的需求和建筑装饰施工的经济效益,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工期㊂此外,它还具有非常强大的经济适用性,可以带给业主一种全新的使用感受[4]㊂4.5留缝收口技术留缝接口技术是指在两种相邻的材料间预留对应的缝隙,通过收口操作来实现缝隙的填补,以便于施工㊂建筑的装饰风格和材料的类型都会对留缝收口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影响㊂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不同的留缝收口方式㊂4.5.1当相邻两种材料或组件的特性㊁种类㊁颜色等差异不太显著时,要确保工程足够科学合理,要尽可能减少方案变更㊁停工返工等情况的发生㊂一般可采用留缝技术,在两种材料间适当保留一些缝隙㊂这种方法的坏处,就是会增加一些工作量㊂不过,采用留缝收口技术,可以方便监管人员对总体的工程量进行估算㊂所以,在实际的装饰工程中,一些设计者会故意留下缝隙,以便后期收口处理的开展[5]㊂4.5.2因建筑装饰材料种类繁多,有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刚性,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对接工作也不容易完成㊂为确保装修效果令人满意,提高两种材料在对接后的严密程度和连接性,可以采用留缝接口的方法来进行施工,以弥补材料在韧性方面的缺陷㊂与其它收口方式相比,该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它的应用条件较为严格㊂由于它的特殊施工流程,所以通常情况下,留缝式收口技术并不适用于墙面等部分的收口,只适合于瓷砖㊁石料㊁玻璃等部分的装饰㊂采用留缝型合拢工艺,使两种材料的对接更加科学,更加严密㊂如果使用其它方法,会大大提高施工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而且不能确保最后的收口效果㊂结束语装饰施工收口技术是建筑装饰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建筑装饰工程的成败㊂所以,在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时,设计者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收口方式,以符合社会对建筑装饰工程的要求㊂参考文献[1]杨文师.建筑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处理方法刍议[J].江西建材,2022,(11):311-312+317.[2]杨迪.论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2,(12):82-84.[3]田保山,温连虎,李觅.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J].居舍,2021,(01):15-16. [4]王振国.分析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陶瓷,2020,(10):108-109. [5]颜秉坦.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01):220. [6]聂曰军.对建筑装饰工程中装饰施工收口技术应用的几点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10):65.(上接第54页)[10]郑晓楷.山地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J].低碳世界,2020,10(07):114-115. [11]隋圣义.烟台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实施建议[J].中国给水排水,2018,34(4):4.[12]杨伟明,张璇,任大伟,刘江涛,魏杰,任翔宇.滨海山地多河地区城市内涝防治研究[J].中国水利,2023(6):55-59[13]陈宗平.浅谈湖北宜昌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以求索㊃众创中心建设项目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6):2.[14]许可,刘萌,李盛,等.基于S WMM的岳阳市海绵城市低影响设计及效果评价[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02):019.[15]况智明.创建海绵城市,建设生态长治[J].中国工程咨询,2016(3):2.[16]陈静,方路行,朱程伟.西北半干旱地区山地公园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以西宁市植物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S1):86-90.[17]章林伟.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8]杨弘.山地海绵城市道路建设创新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9]吕波.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20]陈志艳.山地城镇市政道路㊁桥梁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融入[J].中华建设,2020(07):130-131. [21]吕恒,倪广恒,曹雪健,等.道路在城市排涝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定量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8(10):8.[22]王曼曼.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立体绿化施工技术分析[J].风景名胜,2021(1):366.。
存量规划背景下山地城市建设策略浅谈 —以五指山市主城区为例

存量规划背景下山地城市建设策略浅谈—以五指山市主城区为例摘要:近年来,城市建设逐步由传统的增量扩张转型为存量优化。
山地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类型,受自身自然地形要素影响,城市的发展建设以及设施配套等多方面均会受到条件制约。
如何高效盘活山地城市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生活设施配套,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是山地城市建设的一大重难点。
本文以五指山主城区城市建设为例,基于城市现状建设,针对性提出相关建设策略。
以期为同类型山城建设提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存量规划;山地城市;建设策略1 前言近年来,由增量向存量规划的转型开始逐渐凸显[1],城市建设已逐步由传统的“摊大饼”式增量扩增转变为“精而细”式存量优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的目标[2]。
存量规划更关注城市的公共利益,倡导城市内部土地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
盘活存量,本质上是以“针灸式”及“小手术”的方式,对城市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历史风貌、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渐进改善[3]。
对于城市低效利用土地、闲置地、长期未建设等用地,优先完善城市公共及基础设施配套。
存量规划背景下,规划重点关注新增建设区域、近年建设区域以及老旧区域三类用地的分类建设指引。
对于新增建设区域,用地较为单一,优先用于设施配置以及安排城市产业发展。
近年建设区域,尤指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待完善区,该类区域建设程度高,且因建筑质量较好,往往更新改造难度大,多通过现状用地新增公服设施配套,完善区域设施服务水平。
老旧区域则多指城市旧工业区、老生活区、城中村等区域,该类区域内部生活环境较差,设施配套极不完善,整体更新改造更有利于土地的提质。
山地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类型,自然资源环境优美,但城市建设往往易受地形因素影响。
城市道路布局具有开放式的特点,道路轨迹比较自由,在整体布局感官上没有鲜明的规则变化[4]。
用地之间连贯性较差,且建设用地多带状分布,设施分布不均衡,覆盖面小服务半径不合理等,都成为山地城市建设一大难点。
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现代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山地城市这样的特殊地形下,传统的平面交通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成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重点探讨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标准,以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通过对立体交叉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希望为今后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展开,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立体交叉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探讨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立体交叉设计的必要性,展望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未来发展,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相关内容,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标准,旨在强调其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立体交叉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在山地城市中的优势和挑战,我们的目的是为城市规划者、设计师和政府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总结了立体交叉设计的必要性和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山地城市立体交叉设计的实践应用和进一步完善。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为推动山地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进步作出贡献,为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环境提供帮助和支持。
2.正文2.1 立体交叉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立体交叉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的立体结构和立体交通系统,将不同交通方式(如道路、轨道交通、步行道等)进行交叉连接,实现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契合地貌特征的山地城镇道路规划——以西南山地典型城镇为例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G r a n t N o . C D J X S 1 l 1 9 1 1 6 5 ) . ] 作者简介( B i o g r a p h y ) : 曹珂 ( 1 9 8 1 一) , 女,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 方向 山地城市设计。 [ C a o K e ( 1 9 8 1 一) , f e m a l e , P h d
契 合 地 貌 特 征 的 山地 城 镇 道 路 规 划
— —
以西 南 山地 典 型城 镇 为例
曹珂, 肖竞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重庆 4 0 0 0 4 5 )
摘
要 :为应对我 国城镇化进程 中城市建设逐渐 由平原转 向山区的发展趋势 , 探讨城 市建设 总体 层面不 同地貌 下
收 稿 日期 ( R e c e i v e d d a t e ) : 2 0 1 2—1 2一l 1 ; 改 回 日期 ( A c c e p t e d ) : 2 0 1 3— 0 3—0 7。
基金项 目( F o u n d a t i o n i t e m) :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资助 ( 批准 号 : 5 1 1 7 8 4 7 9 ) , 重 庆大 学研究 生科技创 新基 金资助 ( 基金编号 : C D J XS 1 1 1 9 1 1 6 5) 。 [ P r o j e c t s u p p o r t e d b y t h e N a i t o n a l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G r a n t N o . 5 1 1 7 8 4 7 9) , nd a he t I n n o v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山地小城镇规划思路探索——以陕西省商州区板桥镇为例

布置 , 并尽 量完 善 。在利 用原 有 路 网基 础 , 以减 少 对 原有 环 境 的破 坏, 从 而降低 建设 成 本 ; 同 时 灵 活运 用 “ 之 字路 ” 、 “ 半边 街 、 “ 爬 山 街” 等多 种形 式来 体现 山地 小 城镇 的特 色 , 形成 多 层 次 、 活 泼 洎 机 的山地 小城 镇道 路网 络结 构 。 三、 在不 破坏 原 有 生 态 环 境 的 基 础 上尽 可 能 进行 合理 规划 布
山地小城镇规划思路探索
西 部 社 会
山 地 小 城 镇 规 划 思 路 探 索
— —
以陕西省 商 州区板桥镇 为例
姬 巧 娟 7 1 0 0 6 5)
( 西安 市城 市规 划设 计研 究 院 陕 西 西安
【 摘
要】 本 文以陕南商州区板桥镇 为例 , 探 索山地 小城镇规划的指导 思想: 道路 系统是 山地 小城 镇的脉络格 局特 色; 在 不破 坏原有 生
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合理化规划布局 , 坚持 可持 续发展 的理 念。规划设计 理念 : 山地 小城 镇的 空间与节 点, 成为 富有 人情味 的生 活空 间; 镇 区中心道路设计要根据山势的特 点; 建筑特 色及风 貌环境应 充分利用当地民居 的建筑符号与空间特征。
【 关键 词】 山地 ; 小城镇规 划; 思路 随 着 我国城 镇化 进程 的加 快 , 在 大 都市 规 模 扩 张 的 同时 , 小 城 镇 也步 入 了一个 快速 发展 的时 期 , 山地小 城镇 较之平 原地 区面 临 更 复 杂的 问题 和矛 盾 。目前 , 我 国部 分 山 地城 镇 发 展 的现 状 为 : 地 方 为 了追 求城镇 发展 , 不 惜以牺 牲资 源为 代价 , 搞掠 夺 式开发 , 从 而导 致了这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 历史人文景观破坏 , 滑坡、 泥石流等 自然 灾 害频频 出现 , 环 境污 染 日趋 严重 等 j 。 了, 不 能太 过于 宽大 ; 次干 道则 结 合地形 及建 筑群 组 自由舒 展 , 灵 活
生态城市理念在山地城市规划实践中约初步探索

2 生态城市规划 目标和指标体系
2 . 1 生 态 城 市规 划基 本 目标 和 主要 原则 自生 态 城 市 概 念 提 出以 来 , 生 态 城 市 的
规 划建 设即 在世界 范 围内蓬勃 发 展 , 世界 各 国 陆 续涌 现 出一 大批 生 态 城 市 , 如伦 敦 、 东 京 等 国 际大都 市也提 出了生态 城 市 的规 划战 略 。 生
实践 经验 , 生 态 城 市规 划 的基 本 目标 是 : 以保 护 自然 为基 础 , 与环 境 承 载 能 力相 协 调 ; 具 有
保 障 人 人平 等 、自由、 人 权 的社 会 环 境 ; 采 用
可持 续 发 展的 生 产、 消费 、 交通 和 住 居发 展模 式, 实 现 清 洁生 产 和文 明消费 , 推 广生 态 产业
是 社 会一 经 济 一 自然 的 复合 城 市 系统 综合 评 价。 我 国官方 的生 态城 市评 价 指标 体 系主 要有
国 家环 保 总 局发 布 的 《 生 态县 、生 态 市 、生态
谐、宜居 的现代化 城 市构 建和 发展 具有极 其 重
要 的意义 。
1 引 言
城 市是 人 类聚 居的主 要载 体 , 是人 口高度
密 集、 人 类 活动 高度 集 中的地 域 , 也是 环 境 质 量 急剧 下 降 、 人与 自然 环 境 矛盾 最 为突 出、 生 态失 衡 最 为严 重 的地方。 改善 城市生 态 环境 、 促 进 城 市 健 康 协调 发 展 , 满 足 人们 向往 自然 【 文 章编号l
的生 理和 心理 需要 , 是 今后域 市发 展的 必然 趋
产生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以大理海东两个实际规划项目为例王晓宇【摘要】中国山地城市众多,但山地规划建设方法相对较少。
针对当前山地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建设问题,试图以大理海东新城两个实际规划项目为例,在山地建设模式、山地建设空间选择、山地交通组织、山地空间形态塑造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方法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山地城市、建设模式、空间选择、交通组织、空间形态、方法创新一、回顾与反思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城依山而固,城拥山则秀。
在几千年的中国城建法则中,山一直是影响建城营国的重要因素。
如今在全国660个设市城市中一半以上属于山地城市的范畴,然而在国内关于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一直较少,且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可操作的规划技术办法不多。
自八十年代以来,黄光宇教授创建的《山地城市学》对许多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建立的山地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和空间结构模式广泛应用在西南地区山地城市之中。
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有些山地城市基本特征却面临破坏甚至消泯。
“山地当成平地建”的现象屡屡发生。
一条条生动的山脊线被生硬的建筑轮廓线所取代,一个个优美的山头被杂乱的建筑群所埋藏,城市的生态性和景观性受到严重威胁。
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思路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指导建设的具体规划方法应结合城市发展的综合要求继往开来,开辟新的规划思路与方法。
基于近期在云南大理开展的两个规划项目,我们致力在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积极突破,在理论方面发扬与创新《山地城市学》,研究山地城市规划新方法;在实践方面指导山地城市实际建设,建立山地城市建设新模式。
二、项目背景云南大理,一座令人神往、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山地城市。
2009年我们有幸在这里承担了《大理海东新城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理民族生态居住示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项目(以下分别简称《控规》与《修规》)。
纵观大理全市格局,属于横断山脉的苍山和属于哀牢山脉的东南群山如双臂将洱海捧在手中,大理众多城镇如明珠般镶嵌在环洱海项链之上。
在“打造滇西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引领下,“保护海西、开发海东”的战略思路逐步明晰,这座城市发展的重点将从大坝如平川、拥有千年辉煌、却已“密不透风”的海西转移到山形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却“海阔天空”的海东。
两个规划项目基地均属于海东新城的中心城区,位于洱海东面,远可观阅苍山,近可俯览洱海,与大理古城隔海相望,可谓“风花雪月”尽收眼底。
距大理市区下关仅16公里。
片区对外交通便捷,拥有机场、大丽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是进入大理的门户与窗口。
面对优势与挑战,要在山多地少的海东建设一座山城相融、功能完善、品质高端、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区绝非轻易而举之事。
我们希望海东借助城市的品牌,实现定位国际化、特色差异化、功能多元化、品质高端化的发展,在规划中确保山体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平衡,充分利用山地特色,打造大理城市空间、功能以及发展模式创新突破的平台,最终实现海东“既是城区,也是景区”的建设目标。
三、项目研究重点海东片区地形复杂、景观优越。
规划设计的关键在于山地建设模式、建设空间选择、山地交通组织、山地空间形态塑造四个方面。
我们通过海东两个项目作为研究基础,从控规、城市设计、修规至上而下的三个层次比较系统深入地探讨山地城市的建设开发模式。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对项目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等重大任务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和发挥海东的魅力和优势,建设和谐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
(一)山地建设模式选择在中国众多的山地城市中,城市建设通常有两种模式:第一种通常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城市只能选址于山体之间的峡谷、坝地之间。
这样的建设方式对山体基本没有破坏,更多体现出人类对山体、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第二种方式常出现于低山矮丘地区,城市往往会“爬”上山头,或环山而建,或呈簇群状沿山体走势分布,这样的城市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富有层次、特色鲜明或生硬平淡、杂乱无章。
海东片区山地却有异于两种通常的模式,由于海东片区的山体具有一个显著特征——“顶坡平缓、边坡陡峭”,在规划之初便制定了颇有“占山为王”意味的开发思路,即“开发山下山顶,保护山腰”的开发模式。
这样的建设模式对最不易建设的山腰部分进行控制,作为生态绿化与防护处理;而山下平坦,可成片开发,山顶则结合多个山头、以组团式进行开发建设,使城市犹如“金镶玉”一般,镶嵌在绿色的山体绿化拥簇之中。
但是,回归实际而理性的规划工作,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界定具体的建设用地范围将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二)山地建设空间选择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山地建设空间的综合判断:1、用地适宜性判断用地适宜性评价采用三步筛选法,第一步利用GIS系统对基地地形地貌(坡度、坡向、高程)进行总体评价,确定适宜建设空间总体范围;第二步采用特尔菲方法采集多个因子进行叠加筛选,包括冲沟、陡坎、村落、水文、林带、山顶制高点、景视线景观廊道等,明确需控制保护的空间区域;然后叠加两个选择结果,最终确定基地的适宜建设空间范围。
通常这一步是对山地可建设空间范围进行了轮廓性的勾勒,对控规中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布局具有指导作用。
2、山地功能价值判断用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从用地建设条件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对于景观优势突出的海东片区,山地景观价值对山地开发建设往往具有更重要的引导性。
因此我们在适宜建设山地空间中进一步开展功能价值判断,主要对区位、交通、坡向景观价值,以及用地规模(较小规模的用地较为零碎,会影响开发的经济性)进行要素因子权重计算,根据综合结果判断建设空间开发的操作性,并为确定每个规模地块功能性质提供指导。
3、山地用地边界控制在山地城市控规编制中,如何相对准确地界定用地边界是影响规划方案合理性的关键之一。
在大理的两个项目实践中,我们首先以适宜建设空间选择为基准范围,在地形图中以变坡线为边界控制首要因素,即在对山体坡度分析的基础上,参照25%这一适宜坡度分水岭,同时避让三个方面的因素:冲沟、陡坎为主的地质因素、林地、旧村、公墓等客观因素、以及制高点和视觉景观廊道(通常控制在30-50米之间),在综合边界叠加下,获取建设用地的最终边界。
4、开发时序性判断为指导用地实际开发,对山地空间进行总体纵向判断和横向判断,侧重于对开发条件成熟度的判断,以此明确山顶、山腰、平地以及近海区域、腹地区域、后方区域等不同空间的开发方向和时序。
在控规中,我们通过可行性判断得出“由海边到山边,从山上到山下”的总体开发时序思路。
(三)山地交通组织山地交通组织应充分体现整体性、可达性、生态性、经济性四个方面的要求。
在大理两个实际项目中,我们对深圳、香港、法国戛纳、尼斯、美国旧金山等多个国内外山地城市进行了案例研究,在道路交通方面具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在道路选线上,均遵循顺应等高线这一基本原则,极大程度保护山体,同时满足车行的舒适性。
二是在道路系统上采用“大密度、小宽度”的方式组织,通过4米-10米的小断面道路系统串联山地建设用地,三是在道路线性方面大多采用“S”曲线线型或“人”字形线型,在道路转弯处理方面比较灵活,在部分坡度限制较大地方甚至可见2-3米的转弯半径,但加宽的弯道或缓冲地带可提供了景观或功能上的需求。
在大理的两个具体规划项目中,我们对案例中的经验进行实践,并结合山顶平缓、山腰陡峭的实际情况,在道路结构上采用“主线+组团”的方式进行组织。
即通过8-10米的内部主路将各个山头建设用地进行串联;同时在各组团内根据坡度情况采用4-6米道路进行环状或S状两种方式进行选线;在交通组织中采取人车分流的方式,在垂直等高线的方向利用景观通廊、改造后冲沟建设步行系统;在静态交通方面,我们提出道路局部拓宽停车、地下停车、半地下通车三种方式,尤其在山地较为复杂的海东片区,半地下停车具有较好的建设条件。
(四)山地空间形态塑造影响山地空间形态的核心要素主要源于功能布局与空间布局。
在功能布局方面我们确定山下以公共功能为主、山上以居住功能和特色旅游功能为主的开发思路,这样从根本上避免了大型共建设施对山体的破坏,同时山上以居住为主的功能布局将更适宜组团式开发建设的总体构思。
空间布局是影响山地空间形态的关键。
其中包括建筑高度、体量、整体轮廓线、层次划分等等。
为此,我们通过对海东片区进行空间模型研究分析,确定以下几个原则和控制方法:1、山下高强度开发、山上低密度建设。
2、山下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局部标志性建筑高度可以突破,但考虑到大理城市大环境与城市特质,建议不能超过100米,且远离山体;山上高度严格控制在11米以下,使山上开发建设融入山体。
3、山下建筑群天际轮廓线应与背景山体呼应,应预留不少于30%的山体景观面。
4、空间布局在组团式结构的前提下,根据等高线分台地建设,但台地之间严格禁止裸石堡坎,尽量采用自然缓坡予以过渡。
5、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内山体制高点,采取建设标注构筑物等方式突出该区块空间识别度;并与周边景区、标志物进行视线廊道联系,保证视线通透性。
6、对现状和建设当中出现的山体创伤面采取自然绿化防护与人工建筑两种方式进行遮蔽,保持山体景观延续性。
7、以视觉设计方法,对山下、山上的整体建设形态进行具有层次的空间划分和形象设计,利用海东与海西隔海对峙的空间格局,构成“海东看海西——苍山洱海、风花雪月;海西看海东——城若天堂、繁星似锦”的美丽画卷。
总之,山地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通过对山地城市建设模式、空间选择、交通组织、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希望探索更具理性的规划建设思路和方法。
当然,该系统方法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 黄光宇著,山地城市与建筑文化丛书--山地城市学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 李和平著,山地城市规划的哲学思辩城市规划1998年03期19983 胡纹刘涛著,“重点受控”与“局部放任”——山地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之一建筑学报1997年12期19974 鹿勤著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1995年02期19955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著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