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麻醉深度参数与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BIS临床应用

BIS临床应用
对术后患者调查发现,许多患者认为预防术后恶心呕吐 要比镇痛还要重要,且愿意自己多花钱缓解恶心呕吐。 Liu Meta分析发现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16%。
BIS临床应用(术中知晓)
术中知晓是指术后对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件可以回忆。 通常伴有无助、恐惧、疼痛感觉。术中知晓常伴有创伤 后应激紊乱。 发生率0.1-0.2%。高危人群可高达1%。
C无需测试患者 对刺激的反应
操作方法
F.将缆线连接到 监护仪的BIS模块 即可在监护仪上 读取BIS值
A.用酒精棉球 擦拭患者额部 及颞部皮肤 并晾干
B.将传感器的1号探头 贴额部鼻根上方5cm 4号探头贴一侧眉毛上方 3号探头贴在太阳穴处
操作 方法
E.将传感器接头 与缆线连接
C.按压传感器 探头的周围 确保已经黏牢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临床应用
简介
麻醉医师一直都在寻找一种可靠,客观,实时的麻醉深 度监测。 大部分麻醉药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麻醉深度应该在脑 电图上表现出来。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 ral index , BIS) 是将脑电图 的功率和频率经双频分析作出的混合信息拟合成一个最 佳数字,用0~100 分度表示 是第一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
BIS临床应用(苏醒加快)
许多研究证实应用BIS可加快苏醒速度表现在拔管时间 缩短。 如在麻醉最后15minBIS维持在60-75,拔管时间会进 一步缩短。
BIS临床应用
Cochrane rewiew 对1990-2007年的文献进行搜索, 20个RCT,4056例病人。
BIS指导麻醉缩短 睁眼时间 语言反应时间 拔管时间 定向恢复 PACU停留 2.43min 2.28min 3.05min 2.46min 6.83min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背景介绍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麻醉的深度和镇静状态需要得到良好的监测和调节。

目前,广泛应用的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主要有两种:脑电图(BIS)和自发电位监测(SEP)。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性能特点,并对其在全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比较。

BIS监测技术脑电图(bispectral index, BIS)监测技术是一种将脑电图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评估患者麻醉深度和意识水平的方法。

BIS监测的主要原理根据脑电波的频率、相位和振幅等变化,提供一个标志麻醉深度的定量数值,数值越低越表示越深的麻醉状态,反之则表示越清醒。

BIS监测技术是一种在全麻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容易使用:BIS监测技术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要求较低,通过一个机器来自动地获取数据,并提供相应的数据报告。

2.精确度高:BIS监测技术通过脑电波的频率、相位和振幅等变化,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麻醉水平。

BIS监测系统准确率高,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结果的情况,如术者的主观判断等。

3.快速反应:BIS监测技术可以及时获得数据和分析结果。

麻醉工作者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地检测是否需要加大或降低麻醉药物的剂量,来维持患者的安全。

SEP监测技术自发电位监测(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技术是一种测量皮肤自发电位的技术,它可以通过测量感觉神经传导时间来判断麻醉深度程度。

SEP监测技术主要通过检测脊髓前角神经传导速度来判断麻醉深度,其主要原理是:越深度的麻醉,感觉神经传导的速度就越慢。

SEP 监测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SEP 监测技术在探测麻醉剂量的变化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2.实时反应:该技术能够实时提供信息,有利于麻醉医生及时地调整麻醉剂量。

3.安全性高:SEP 监测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技术,有效地避免了其他检测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

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各参数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BS%
BS: Burst Suppression 爆发抑制比
在脑电图成等电或波形成“平”线时提 示,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脑电图信号在 过去30秒里的爆发抑制比。例如:爆 发抑制%=20读数时,就表示在过去 30秒里脑电图等电百分比为20%
临床意义: - 当爆发抑制比大于75%时,脑 电信号基本处于直线了。 - 具体的临床指导意义,目前临床 医生都无法确定,厂家也无法确定。
麻醉深度的概念(Depth Of Anesthesia )
麻醉深度
1847年,Plomley首先明确提出“麻醉深度”: 陶醉 兴 奋 深麻醉。 Guedel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痛觉消失期 (Analgesia),兴奋谵妄期(Delirium),外科手术 期(4级)(Surgical stage)和呼吸麻痹期 (Respiratory analysis)。 此后许多麻醉工作者开始描述一些体征来反映一定的麻醉深 度,而这些体征大多均与肌肉张力和反射有关。 1942年,肌松药开始在临床广泛应用,以前的判断标准已 不再适用。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Paralysed patient who feels pain!!!!!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麻醉过浅的主要危害
1、显著的应激反应 2、循环系统兴奋
3、内分泌紊乱
4、代谢异常
5、术中知晓(awareness)
6、耗氧增加 7、其他
为什么要进行意识深度监测?
全麻过深的主要危害
1、应激反应低下(不足) 2、生命中枢抑制 3、呼吸功能抑制(通气不足、呼吸停止) 4、循环功能抑制(血压显著下降、心搏停止) 5、难以满足手术需要 6、其他

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一)临床体征和症状
1.意识状态
全麻时意识状态分清醒和麻醉(即睡眠)状态。

全麻状态下应达到对手术或其他刺激无体动反应,无流泪、出汗等表现。

2.心血管反应
血压和心率是反映全麻深度的常用指标。

血压和心率平稳常表明麻醉深度适当。

3.呼吸反应
在保留自主呼吸的全麻病人中,呼吸频率、节律和潮气量的变化也能反映麻醉深度。

4.其他
瞳孔大小、出汗、流泪、分泌物、体动和尿量等也能反映麻醉的深度。

(二)脑电图和诱发电位
脑电图(EEG)是利用头部电极记录脑电活动,并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来判断麻醉深度。

其分析复杂,干扰因素多。

双频指数(BIS)是计算机对脑电图进行分析的技术,对判断麻醉较有价值。

BIS值的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麻醉越浅,数值越大,麻醉越深。

诱发电位(EP)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内外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
物电活动。

分为体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

(三)内分泌功能
内分泌功能是反映应激中内环境变化的主要指标。

血糖、皮质醇、儿茶酚胺是典型的内分泌指标。

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白细胞介素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指标。

(四)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可供临床参考,如病人呼出气中的麻醉药浓度达
1.3MAC 时,其麻醉深度可适合95%的病人的手术要求。

脑电双频谱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现状

脑电双频谱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现状
原理:通过分析脑电波的频率和幅度,计算 BIS值,以反映麻醉深度。
BIS值与麻醉深度:BIS值越高,麻醉深度越 浅;BIS值越低,麻醉深度越深。
临床应用:BIS在临床麻醉中用于监测麻醉深 度,指导麻醉药物的用量和调整麻醉方案。
测量方法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是一种通 过测量脑电活动 来评估麻醉深度 的方法。
01
脑电双频谱指 数可以预测麻 醉并发症的发

03
脑电双频谱指数 可以指导麻醉剂 量的调整,降低 并发症的发生率
02
脑电双频谱指 数可以监测麻 醉深度,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04
脑电双频谱指数 可以预测麻醉苏 醒时间,提高麻
醉安全性
3
脑电双频谱指数在临 床麻醉中的应用挑战
技术难点
信号采集:脑 电信号微弱, 容易受到干扰
演讲人
目录

脑 电 双 频 谱 指 数 简 介

中脑 的电 应双 用频
谱 指 数 在 临 床 麻 醉

中脑 的电 应双 用频 挑谱 战指
数 在 临 床 麻 醉

中脑 的电 应双 用频 前谱 景指
数 在 临 床 麻 醉
1
脑电双频谱指数 简介
概念及原理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一种通过监测脑电 活动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指标。
安全。
02
预测术后认知功 能障碍:脑电双 频谱指数可以预 测术后认知功能 障碍的发生,有 助于采取预防措 施,降低术后并
发症的风险。
03
评估镇静药物效 果:脑电双频谱 指数可以评估镇 静药物的效果, 为临床用药提供
参考。

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麻醉深度原理及临床应用
不同手术对麻醉深度的需求
不同手术对麻醉深度的要求不同,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 深度,以确保手术效果。
麻醉深度与患者恢复
麻醉深度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过深的麻醉可能导致患者苏醒延迟、呼吸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恢复。
麻醉深度与术后疼痛
适当的麻醉深度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定期校准
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定期对麻醉深度监测设 备进行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
保养与清洁
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清洁,保持设备良好运行 状态。
存储与运输
遵循设备说明书,正确存储和运输麻醉深度监测 设备,防止损坏或性能下降。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研究
生物化学方法
血液气体分析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呼吸功能和麻醉深度对呼吸的抑 制程度。
代谢产物监测
监测体内代谢产物如乳酸、血糖等的变化,了解麻醉深度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03 麻醉深度与临床应用
麻醉深度与手术效果
麻醉深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适当的麻醉深度能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手术 效果。
THANKS
总结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麻醉深度的监测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型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的研究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
全。
详细描述
目前,麻醉深度监测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生理指标,如心电图、血压、呼吸等。但这 些指标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研究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如无 创颅内压监测、脑电双频指数等,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麻醉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麻醉的深度监测是麻醉操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麻醉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麻醉状态,确保麻醉效果的安全与有效。

本文将就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进行详细论述。

一、麻醉深度监测的概述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量和监测手段,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监测麻醉深度,麻醉医生可以获得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神经系统活动、意识与失去意识状态的信息,从而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种类,以达到安全、稳定、有效的麻醉状态。

麻醉深度监测系统有助于降低患者术中术后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二、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1. 临床评估方法:这种方法是麻醉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表现和行为反应进行判断。

例如,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肌肉松弛程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受到麻醉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2. 神经系统监测方法: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图(EEG)、颅内压力、以及神经肌肉活动情况等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其中,脑电图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脑电图的频谱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从而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

3. 物理参数监测方法:利用生理学指标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例如,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对患者的生理反应具有一定的时延。

三、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通过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理想的麻醉状态。

同时,麻醉深度监测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2. 麻醉下的监测与干预:在特殊情况下,如在麻醉片断间或在麻醉结束后,麻醉医生仍然需要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监测和干预。

这有助于避免术后意识恢复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F IMP
绿电极阻抗
黄电极阻抗
1-15
1-15
<5KΩ
<5KΩ
皮肤阻抗质量
皮肤阻抗质量
操作中注意事项
1.皮肤处理时不能使用酒精 2.尽量降低皮肤角质层厚度 3,电极片质量影响测试效果 4.注意监护仪通讯指数降低
电极片或脑电传感器固定位置
患者额头正中红电极为正电极 眉角左或右黄电极为参考电极
颧骨部位的绿色电极为负电极
麻醉三要素监测
MUSCLE RELAXANT 肌松 额肌电监测
HYPNOTICS 镇静 意识消失监测
Analgesics镇痛 ???
痛觉是大脑本能反应
随着对提取脑电信号的能力增强和脑电波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基本脑电波形和各自参数范围
脑电波基本参数和正常特征参数
波形名称 德尔塔波 塞塔波 阿尔法波 倍塔波 符号 频率(HZ) δ θ α β 0— 4 4—8 8—14 14—40 意识程度 脑能量值(μ V) 一阶差分 深睡 浅睡 半醒半睡 清醒 10—60 20—40 25—75 5—30 ≤3.1 ≤3.8 ≤9.4 ≤9.4 形态 ≥0.67 ≥0.5 ≥0.3 ≥0.18 谐波 ≤9 ≤11.2 ≤13.5 ≤8.4
• 心率值术中管理 • 血压值术中管理 • 意识值术中管理 基础心率值 基础血压值 知觉临界点
理想意识消失指数和伤害敏感指数趋势
麻醉中意识指数精确管理操作步骤
1.检查仪器皮肤阻抗值和SQI通讯指数是否在正常范围 2.镇痛药平时剂量的50%等镇痛起效后再进行下一步 3.推丙泊芬速度3毫克/分,并和患者对话,观察 IOC1 和IOC2值,IOC2值下降时,读IOC1值为失去知觉临界点 4.手术前,将IOC2控制在30-40之间,再调整IOC140-45。 5.手术十分钟后,减少镇静的药剂量。将IOC1值控制在 失去知觉临界点A下,我们的经验是A值减10. 6.手术快结束停麻醉药要等到缝针快结束再停镇静药
30s计算一个平均值,爆发抑制比出现数值就说明 脑电波出现终断,脑细胞处于零电位,脑细胞就不 会进行氧气置换,手术患者会出现术中缺氧,术后 苏醒时间就会很长。
麻醉深度各参数使用范围
名称(英文) 名称(中文) 测试范围
术中最佳控值
临床评价内容
IOC1
IOC2
脑电意识指数
伤害敏感指数
0-99
0-99
40-60
红绿俩电极皮肤阻抗相差小于3
谢谢大家!
Adaptive Neuro Fuzzy Inference System
IoC2伤害敏感指数
Adaptive Neuro Fuzzy Inference System
IoC1意识指数
Burst Suppression 爆发抑制比
伤害敏感指数
伤害敏感指数
IoC1与EMG曲线
IoC2曲线
Nociception
加瑞芬太尼
伤害敏感指数基本特征
1.诱导期伤害敏感指数趋势后降,复苏期先达到峰值 2.先用镇痛药,伤害敏感指数不降,只有意识消失指 数降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伤害敏感指数速降趋势
伤害敏感指数基本特征
1.当术中伤害敏感指数达到99的时候,加镇静药可速降该指数 2.当镇痛药和镇静药速推时,伤害敏感指数趋势和意识消失指 数趋势不宜观察到失去知觉临界点。
名词解释: 频 率:一秒种内波形重复出现的次数 脑能量值:脑电波的波幅值称为脑能量值,代表脑电活动的大小 一阶差分:离散函数中连续相邻两项之差。γ(K)=X(K*1)-X(K)
谐 形 波:基波以外的频率形式表现的电流 态:脑电波形态的变化规律,低频率为“塔”形,高频率为“波浪”形
伤害敏感指数监测与计算机理
脑电波基本参数和正常特征参数
波形名称 德尔塔波 塞塔波 阿尔法波 倍塔波 符号 频率(HZ) δ θ α β 0— 4 4—8 8—14 14—40 意识程度 脑能量值(μ V) 一阶差分 深睡 浅睡 半醒半睡 清醒 10—60 20—40 25—75 5—30 ≤3.1 ≤3.8 ≤9.4 ≤9.4 形态 ≥0.67 ≥0.5 ≥0.3 ≥0.18 谐波 ≤9 ≤11.2 ≤13.5 ≤8.4
名词解释: 频 率:一秒种内波形重复出现的次数 脑能量值:脑电波的波幅值称为脑能量值,代表脑电活动的大小 一阶差分:离散函数中连续相邻两项之差。γ(K)=X(K*1)-X(K)
谐 形 波:基波以外的频率形式表现的电流 态:脑电波形态的变化规律,低频率为“塔”形,高频率为“波浪”形
理想化脑电波形的能量值区间
肌松监测和脑电监测
• 肌松监测是通过放电刺激肌肉再提取 肌电信号来计算肌电指数评价肌松程 度的,肌松监测影响脑电信号的提取 • 脑电监测不同厂家电极位置变化原因 • 脑电监测中的额肌指数只能起到参考 • 脑电监测额肌指数与心电监测呼吸率
爆发抑制比概念
意识指数与爆发抑制比有关联但是不同的概念,不 同患者出现爆发抑制比其意识指数是不相同的
通过疼痛理论假想镇痛学说
疼痛
生理和心理复杂反应
认知层面 主观意识 生物层面 客观反映 镇静后评价
镇痛
镇痛药抑制对痛敏感程度 有知觉 抑制不住主观意识敏感度 无知觉 可抑制客观对痛敏感程度
伤害敏感指数临床意义
1.填补了麻醉深度缺少镇痛监测的空白 2.完善意识指数在手术麻醉监测的功能 3.为实现临床精确麻醉提供了理想设备 4.对复杂的疼痛监测向前迈进坚实一步
能量峰值
意识指数
伤害敏 感指数
麻醉 状态
脑电波基本 波形
伤害刺激 镇痛药物
脑电参数计算模式
伤害敏感指数和意识指数
Frequency Ratio 5 频段5 Frequency Ratio 6 频段6 Frequency Ratio 7 频段7 Frequency Ratio 8 频段8 Frequency Ratio 1 频段1 Frequency Ratio 2 频段2 Frequency Ratio 3 频段3 Frequency Ratio 4 频段4
脑电麻醉深度 参数与临床运用
深圳 威浩康 卞汉道
麻醉过深对大脑的危害
麻醉过深会使大脑老化失去神经元,大脑的重量会减少 10%,一位60多岁人术后的大脑相当于一个80岁的大脑
Hale Waihona Puke IoC1与EMG曲线IoC2曲线
Nociception
资料来源:美国杜克大学特里G.芒克,医疗器械专家麻醉 科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
意识指数在手术麻醉中存在的困惑
评价镇静程度存在两大疑惑 1.意识指数术中控制在上限会出现术中知晓 2.意识指数术中控制在下限会出现镇静过深
意识消失指数失去知觉临界点确定
如果在平面上能确定患者在诱导期失去知觉临界点, 相信每位麻醉医师都能将患者的镇静程度在术中控制 在合理的精确范围内。
生命参数与脑电参数管理
30-50
诱导25 复苏75
评价镇静程度
评价镇痛程度 确定失去知觉 避免术中知晓 评估面部肌松
避免麻醉过深 评价脑死亡
EMG
面部肌肉指数
0-99
BS
爆发抑制比
0-99
常规手术 不出数值 越大越好 <5KΩ
SQI POS IMP
通信指数 红电极阻抗
0-100 1-15
仪器工作质量 皮肤阻抗质量
NEG IM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