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合集下载

3 细菌的理化性状与代谢

3 细菌的理化性状与代谢

需要
周浆间隙 受体蛋白 离子梯度 透性酶泵 磷酸转 移酶系
能量
高能磷酸 键(ATP) 电势能 高能磷酸键

营养物质的获取实施、完成,必经由生物膜半透性 完成
(三)细菌生长的条件因素

营养物质和能量 适宜的环境因子

营养物质和能量
– 碳源、氮源、水、无机离子、生长因子 – 提供原料、能量

– 肉汤培养基 – 普通琼脂培养基 – 蛋白胨水

增菌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基础培 养基中加入一些特殊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营 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

迟缓期 (lag phase): 适应、活化期 对数期 (logarithmic phase):迅速生长期,典型性 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新生、死亡平衡特征产物积累期

衰亡期 (decline phase):营养少,代谢物蓄积,菌体死亡
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吲 哚 试 验
大肠杆菌:+ 产气杆菌:–
阳 性
乙型副伤寒沙门 氏菌和变形杆菌
H2S试 验
含硫氨基酸 硫化氢 遇铁或铅
硫化物
试尿 验素 酶 对 照 阳 性 阴 性
变形杆菌 (尿素酶)
尿素
氨(碱性)
(2)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A 、具致病作用
1 、热原质(pyrogen) —— G—的内毒素(脂多糖);G+的致热性多糖 致热性 0.001ug/公斤 发热 耐热性 180℃ 2hr 250℃ 30min 去除方法:干烤、高压18磅 3hr、过滤吸附
附:细菌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
摄取营养的 方式
浓度方向 高——低

细菌生理学

细菌生理学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 表面积 带电现象
与染色、凝集、抑杀菌有关系 半透性 渗透压
6
二、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 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 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自养菌和异养菌。 •自养菌(autotroph):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 菌体成分。化能自养和光能自养菌 •异养菌(heterotroph):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合成 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异养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 和寄生菌(parasite)。
2
基本内容
细菌的理化性状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3
Hale Waihona Puke 一、 细菌的理化性状(一) 细菌的化学组成 成分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 元素 特有化学组成
4
化学组成

75-90%
5
蛋白质、糖类、脂质 核酸、无机盐
肽聚糖、胞壁酸、 磷壁酸、D型AA、 DAP、吡啶二羧酸
色氨酸
吲哚(靛基质)
+
二甲基氨 基苯甲醛
玫瑰吲哚(红色)
26
(+) (—)
IMViC: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 吲哚(indol)、甲基红(methyl red) 、VP 及 (citrateutilization)试验的合称. 例如 大肠杆菌为“+ + - -”
产气杆菌为“- - + +”
27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0
营养成分 糖类
功效作用 合成菌体成分;供给能量
氨基酸、蛋白质
合成菌体成分
磷、硫、钾、钠、 钙、镁、铁、钴、 锌、锰、铜等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讲义第3章细菌的生理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讲义第3章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理细菌的生理是研究细菌的营养、代谢、菌体各成分的生物合成、生长繁殖与生命活动的规律,以及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一)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和其他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相似,由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组成。

细菌体内还含有一些特有的化学物质,如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脂多糖(LPS)等。

细菌含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核酸。

RNA主要存在于胞质中;DNA则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

DNA作为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细菌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卵黄双抗培养基(EPV)细菌的DNA碱基配对是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嘌呤(G)。

每种细菌DNA中的G+C含量摩尔百分比有一定范围,变化不大,不受菌龄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可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1.带电现象细菌的蛋白质和其他生物细胞的蛋白质相似,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当蛋白质分子所带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时,为等电点。

革兰阳性菌等电点低,为pH2~3,革兰阴性菌的等电点稍高,pH为4~5。

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其pH高于细菌的等电点,细菌均带负电荷,尤以革兰阳性菌带负电荷更多。

细菌的带电现象与细菌的染色反应、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有密切关系。

2.表面积细菌体积虽小,但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远比其他生物细胞要大。

有利于菌体内外界的物质交换。

3.光学性质细菌细胞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在菌体上,一部分光被吸收,另一部分光被折射,故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

菌数越多,浊度越大。

4.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使细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一)细菌的营养1.营养类型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需要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1)自营菌: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氮化物作为碳源、氮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大分子,其能量来自无机化合物的氧化(化学能),也可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光能),如固氮菌。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3)流动蒸汽消毒法
(4)间歇蒸汽灭菌法 应用:适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物质的灭菌
(5)高压蒸汽灭菌法
应用最广泛,灭菌效果最好 压力—103.4KPa(1.05kg/cm2) 温度—121.3℃ 维持时间—15~20分钟
应用:适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物品的灭菌
相同温度下,湿热的灭菌效力比干热大,原因: 1、蛋白质在有水的条件下,易变性 2、湿热穿透力强 3、湿热存在潜热
3.鉴别培养基 利用细菌分解糖类 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底物和指示剂, 通过指示剂的反应不同来鉴别细菌。
如:单糖发酵管、伊红-美蓝琼脂 培养基、克氏双糖铁琼脂等。
4.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抑 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利于所需细菌的生长。
如: SS琼脂
麦康凯培养基
第六节 细菌的分类
一、分类原则与层次
❖ 原则:传统分类、种系分类 ❖ 层次:界、门、纲、目、科、属、种 ❖ 在细菌中常用属和种、亚种、型(噬菌体
型、血清型、生物型等)
❖ 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 同菌株(strain)
❖ 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 特征的菌株
❖ 最具权威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殖体(包括结核杆菌)、真菌和大多数病毒 (包括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等)
含碘消毒剂:
皮肤黏膜、物体表面等
醇类消毒剂:
3、低效消毒剂 ——可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
细菌芽胞、结核杆菌及某些抵抗力较强的真 菌和病毒 (包括季铵盐类消毒剂(新洁尔灭)、氯己定 (洗必泰)、高锰酸钾等)
皮肤黏膜、物体表面、 地面等
(二)辐射杀菌法
1、紫外线 波长:265~266nm 原理:损伤细菌DNA 特点:杀菌力强、穿透力弱

细菌生理学

细菌生理学

沙门菌、变形杆菌+
Pb2S/FeS黑色沉淀
H2S 试验
(7)尿素分解试验
• 变形杆菌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氨, 使培养基变碱,以酚红为指示剂则变红, 为+。
• 沙门菌尿素分解试验-。
尿

对照
阳性
阴性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
• 合成代谢的特殊产物 • 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或毒性酶类 • 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 • 治疗药用作用:抗生素、维生素等
+1.5~2.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观察细菌动力 大量繁殖细菌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短期保存菌种
2、按形式不同分类:
固体平板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斜面培养基 半固体高层培养基
3、按用途分类:
(1)基础培养基 (2)营养培养基 (3)选择培养基 (4)鉴别培养基 (5)厌氧培养基
• (1)糖发酵试验
• 不同微生物利用糖的能力不同,即使同一种 糖,代谢途径不同、分解终末产物不同。


pH值下降,指示剂改变颜色,
试验+
酸+气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




(2)甲基红试验(methyl red)
葡萄糖
丙酮酸
各种酸类(甲酸、乙酸、)
pH≤4.5
指示剂甲基红变红,试验+
阳性
阴性
甲 基 红 试 验
4.气体 多数细菌生长繁殖需要O2与CO2 。 O2用以氧化营养物质产生能量,供细菌生长 繁殖之用。 CO2与体内某些有机酸结合参与 三羧酸循环和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大部分 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即可满足自身需 要,但少数细菌,如布氏菌、脑膜炎球菌等 在初次分离时需提供5%10%的CO2 。

细菌的基本性状

细菌的基本性状

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 磷壁酸
20~80nm
可达50层 50%~80% 有
5~10nm
1-2层 5%~20% 无
外膜
结构

三维空间 (立体结构)

二维空间 (平面结构)
G+菌
G-菌
青霉素
抑制
转肽酶
溶菌酶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 细菌的L型 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常发生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 根据细胞壁缺陷程度分: 原生质体(完全失去细胞壁,见于G+菌,仅在高 渗环境中存活) 原生质球(细胞壁部分缺损,见于G-菌,在高渗 或非高渗环境中均能存活)
中介体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三)细胞质(cytoplasm) 1.核糖体(ribosome):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超微颗 粒,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胞质颗粒(如:白喉杆菌异染颗粒)
3.质粒(plasmid)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段环状闭合的双 链DNA分子。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或高渗环境抑制、杀灭细菌。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4. 半透性
♦ 特点:细菌细胞壁、细胞膜都有半透性, 可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
♦ 意义:有助于细菌吸收营养、排除代谢
产物。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5. 表面积
♦ 特点:细菌细胞个体小,单位体积内表
面积巨大。
♦ 意义:有利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故细 菌代谢旺盛、繁殖迅速。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 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生长曲线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C
吲哚试验
试剂:蛋白胨水培养基
原理:分解色氨酸产生 吲哚,与吲哚试剂形成 红色化合 结果判断: 阳性:上层变红 阴性:不变色 (—) 吲哚试验 (+)
I 大肠埃希菌 产气杆菌 + -
M + -
Vi +
C试验 +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与医学有关的产物)
利用分解代谢的产物和能量,合成新的物质
合成 产物
back
back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培配置而成的,专供微 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分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 养基、 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按其物理状态分类: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中
--分离培养
菌落(R型)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学
主要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质;
2.细菌的生长代谢;
3.细菌的人工培养; 4.细菌的分类;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化学组成
水: 占细胞总重等 无机离子: 钾、钠、铁、镁、钙等
特有成分: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等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水 蛋白质 糖类 无机盐 脂类 核酸
殖 的 条 件
①对氧气要求:专性需氧菌 微需氧菌 4、对气体要求 兼性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 ②对CO2要求: 5% CO2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以二分裂法进行无性
繁殖,多数细菌每20-30分
钟繁殖一代,少数细菌如结
核杆菌的代时为18-20小时。
• 若以大肠杆菌每20min分裂一次的速度计算, 一个细胞连续分裂48h或144代之后,可以 产生2.2×1043个子细胞,其质量将超过 2.2×1025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680倍。显 然这种条件是不可能在自然界存在的。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八章 细菌的基本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八章 细菌的基本特性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1.基因突变 突变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不 可逆转的改变,从而导致的遗传性变异。
2.基因转移与重组 遗传物质由一个细菌(供菌)转移 至另一个细菌(受菌)体内的过程,称基因转移。转 移后的基因与受菌体的基因组重新整合在一起称重组, 并使受菌获得某些供菌的特性。基因转移有四种方式:
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菌体固有形态 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的外环境 3.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 4.决定菌体的抗原性 5.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1)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生物细胞 所特有的物质。其结构由聚糖骨架、四链侧链和五肽交 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 聚糖结构如图:
(1)转化:供菌游离的 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并 与自身 DNA 进行整合重组,使受菌获得某些供菌的生 物学特性。
(2)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 (质粒)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从而使受菌获得新的生 物学性状。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遗传 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体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生物 学性状。 (4)溶原性转换: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 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利用密闭的蒸汽容器灭菌,通常在 103.4Kpa(1.05Kg/cm2) 蒸汽压力下,容器内温度可达到灭菌目的。凡耐高温、耐湿 热的物品均可用此法灭菌。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好,这 是因为:湿热比干热穿透力强;湿热中细菌的菌体蛋白 较易凝固;湿热蒸汽含有大量潜热,能迅速提高被灭菌 物品的温度。
黏附作用; 鉴别细菌。
2.鞭毛 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帮助运动
鞭毛功能 与致病性有关 鉴别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气体要求
兼性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
细菌的基本性状②--细对菌的C生理O2要求: 5% CO2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以二分裂法进行无性 繁殖,多数细菌每20-30分 钟繁殖一代,少数细菌如结 核杆菌的代时为18-20小时。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 若以大肠杆菌每20min分裂一次的速度计算, 一个细胞连续分裂48h或144代之后,可以 产生2.2×1043个子细胞,其质量将超过 2.2×1025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680倍。显 然这种条件是不可能在自然界存在的。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学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主要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质; 2.细菌的生长代谢; 3.细菌的人工培养; 4.细菌的分类;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化学组成
水: 占细胞总重量75%-90% 有机物: 碳、氢、氮、氧、磷、硫等 无机离子: 钾、钠、铁、镁、钙等
衰老 产生外毒素 不用于研究 抗生素,芽胞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细菌生长曲线意义
• 迟缓期:细菌代谢活跃,但不繁殖。 • 对数期:细菌快速繁殖,数目呈几何级数
增加;细菌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最典 型、对抗生素最敏感。 细菌鉴定选用此期为佳。 • 稳定期:活菌数和死菌数几乎相等,代谢 产物形成较多。 • 衰亡期:细菌总数下降,代谢逐渐停滞。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在适宜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过程有规律性,
在坐标图上可绘制出一条生长曲线。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规律
迟缓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lag phase)(logarithmic phase )(stationary phase )(decline phase )
称:细菌的生化反应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 附:硫化氢(H2S)试验 • 试剂:含有胱氨酸及
醋酸铅(或硫酸亚铁) 的培养基 • 原理:凡能分解含S氨 基酸细菌,可产生H2S, 与铅/铁离子结合后产 生黑色沉淀 • 结果判断: • H2S阳性 有黑色沉淀 • H2S阴性 无黑色沉淀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特有成分: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等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二、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 半透明
体表面积 体积小、表面积大
带电现象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pI pI
2~3 4~5
中性环境带负电荷
其带电现象与染色反应、凝集反应、抑菌和杀
菌作用等密切相关。
半透性
细胞壁、膜有半透性
渗透压
革兰阳性菌 20~25大气压 革兰阴性菌 5~6大气压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1. 自养型 2. 异养型 腐生型;寄生型。
病原菌都是异养菌。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三)细菌的营养物质
• 水:重要溶剂 • 碳源(糖):菌体成分、能源 • 氮源(氨基酸、蛋白胨):菌体成分原料 • 无机盐:菌体及酶的组分、能量储存及转运、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与医学有关的产物)
利用分解代谢的产物和能量,合成新的物质
合成 产物
与致病性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
热原质
毒素和侵袭性酶
用于细菌鉴定的合成代谢产物
细菌素
维生素
可被人体利用的合成代谢产物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细菌各个生长时期的比较
生长特点 迟缓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维持时间
1-4h
8-18h
24h左右 24小时之后
活菌数量 稳定增加少 对数增长 维持平衡 逐步减少
生长速率 细胞代谢
适用范围
迟缓 非常活跃
培养初期
最大速率 活性高 而稳定 形态、染色 药物敏感 保存菌种
速率降低 死亡增加 活性稳定 活性降低,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长代谢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生物氧化
1. 发酵:以有机物为受氢体
基本途径:糖酵解途径 (Embden- Meyerhof parnas, EMP),厌氧途径
1葡萄糖 2丙酮酸
2ATP+2NADH2
2. 需氧呼吸:以无机物为受氢体
1葡萄糖 CO2+H2O+38ATP 3. 厌氧呼吸: 1葡萄糖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2ATP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七)细菌的代谢产物
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特点: 1. 代谢活跃;
2. 代谢类型多样化。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1.细菌分解性代谢产物及生化反应
细菌种类不同——细菌酶不同——分解物质能力不 同——代谢产物不同——鉴别作用
根据细菌具有不完全相同的酶, 能分解不同营养物质, 及产生不通代谢产物的特点, 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
C:发酵、产酸产气 +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AB C
吲哚试验 试剂:蛋白胨水培养基 原理:分解色氨酸产生 吲哚,与吲哚试剂形成 红色化合 结果判断: 阳性:上层变红 阴性:不变色
(—) 吲哚试验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
大肠埃希菌 产气杆菌
IM ++ --
Vi C试验 -++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H2S试验阳性
常见的生化反应

VP试验


甲基红试验
发 酵
糖发酵试验



吲哚试验

的 发
硫化氢试验

其 他
尿素酶试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 附:单糖发酵试验 • 试剂:含不同单糖的蛋
白胨水培养基 • 指示剂-溴甲酚紫 • 内置一小倒管(观察有
无气体产生)
结果判断:
A: 不发酵 - B:发酵、产酸 +
高浓度
三个主动转运系统:
1. 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 2. 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 3. 基团转移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①水
五、
②碳源

1、营养物质 ③氮源

④无机盐

⑤生长因子 有些细菌需要
长 2、温度 37℃

3、P气要求:专性需氧菌

微需氧菌

调节渗透压与繁殖及致病相关 •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细菌生长必需,而
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 如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流感嗜血杆菌 X因子(高铁血红素)
V因子(辅酶Ⅰ或Ⅱ)
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理
(四)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被动扩散: 高浓度 浓度梯度 低浓度
主动运输:低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