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总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

合集下载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重点总结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免疫病理学等内容。

下面是对该学科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淋巴器官和免疫分子组成。

其中,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肿瘤的侵害,并维持机体内部的稳态。

2.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主要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机体对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它包括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等。

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对感染的特异性反应,它通过抗原识别和免疫记忆来提供长期的保护。

3.免疫记忆的形成和作用免疫记忆是指在初次感染后,机体对该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更快速、更强烈和更敏感的反应。

免疫记忆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记忆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存活。

免疫记忆的作用是在再次感染时能够更迅速地清除病原体,从而有效地阻止或减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免疫调节的机制免疫调节是机体对免疫应答进行调控和平衡的过程。

它包括免疫刺激与抑制之间的平衡和免疫应答的调节与抑制等。

免疫调节的失调会导致免疫病理学反应,从而引发免疫相关疾病。

5.病原生物的分类和机制病原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病原生物按其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病原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机制使其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应答,从而引发感染和疾病。

总结起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病原生物的分类和机制等内容。

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免疫记忆的形成和作用等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免疫系统在抵抗疾病中的作用。

同时,对病原生物的分类和机制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疗。

大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感想

大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感想

大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感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生物医学专业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我深刻认识到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思考方向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感受和收获。

一、课程内容在课程中,我学习了许多关于病原微生物、人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它们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不同的疾病,如艾滋病、结核病、流感等。

人体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它能够识别并摧毁入侵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同时还能记忆这些病原微生物,以便下一次再遇到时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反应。

此外,我还学习了很多免疫相关的基础概念和实验技术,如抗体、淋巴细胞、免疫反应、ELISA等。

二、学习方法在学习该课程时,我认为要抓住两个关键点:记忆和理解。

由于内容较为抽象,记忆很重要。

同时,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深入理解了课程内容,才能够做到运用自如并且能够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对于记忆方面,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如制作Mind Map、整理笔记、复习课件等。

在理解方面,我注重查找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素材,通过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此外,与同学组队进行讨论和互相答疑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

三、思考方向学习一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细胞、蛋白质、分子等微观的东西,但是我们也需要思考这些知识如何与疾病的防治联系在一起。

例如,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来预防某些疾病等等。

此外,我也认为,“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比“这种病怎么治”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免疫应答等,才能更好地预防与治疗相关病症。

总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涉及多方面知识的课程,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学习并理解其中的内容,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点总结14、完全抗原: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可由半抗原与蛋白载体交联而成。

15、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抗原表位。

16、交叉反应:是指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某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

17、抗原的分类①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需在APC及Th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种。

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动物血清。

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

如人类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如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③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④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耐受原。

⑤根据产生的方式:天然抗原、人工合成抗原。

⑥根据物理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⑦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

18、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①2条相同的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③二硫键。

19、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IgM、IgD、IgG、IgA、IgE。

20、Fab作用:Fab段能与抗原结合,不过它是单价的,在体外条件下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结合反应。

2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效应①Fab段可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有效阻断抗原本身危害,体现其保护作用,被称为中和作用。

②Fc段能够与相应细胞膜上的Fc受体发生选择性结合,并介导相应免疫效应的产生。

2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①IgG: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收获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收获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收获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这两个学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的一些主要成果和收获包括:
1. 病原微生物学方面,通过基因测序、分子克隆、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的发展,在疾病诊断、治疗、疫苗研发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2. 免疫学方面,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例如T细胞受体与B细胞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免疫调节分子等的研究。

3. 产生了多种新型免疫治疗手段,例如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生物制剂的研究和应用使一些难治性疾病有了新的治疗方法。

4. 免疫的个体化与精准医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基于高通量技术的个体化医疗方案也得以发展。

5. 从宏观和微观上对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物学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包括自体免疫疾病、感染病以及肿瘤等多方面,对人类健康的保障以及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都有极大的帮助。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重点知识第一章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

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病原知识点总结

病原知识点总结

病原知识点总结概述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生物特性和影响方式,因此对病原体的了解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一、细菌1. 结构及特征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质体、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细菌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式和生长繁殖方式各不相同。

2. 能力细菌具有多种能力,包括生存、运动、感应、分泌等。

其中,一些细菌具有毒素产生能力,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

3. 分类细菌可以根据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如形态学特征、营养需求、生存环境、产气情况等。

根据不同分类方法,细菌可分为不同种类。

4. 疾病细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结核病、霍乱、破伤风、破伤风、肺炎等。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

二、病毒1. 结构及特征病毒是具有核心蛋白和外层蛋白的微生物颗粒,其结构简单。

病毒依靠宿主细胞进行生长繁殖,其感染方式有多种途径。

2. 能力病毒具有侵染、复制、繁殖等能力,可以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快速复制。

一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还可以产生毒素,对人体造成伤害。

3. 分类病毒可以根据多种特征进行分类,如DNA或RNA性质、包壳是否有凹陷、寄主是否有显性症状等。

根据不同分类方法,病毒可分为不同种类。

4. 疾病病毒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流感、白血病、艾滋病等。

目前,对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病毒药物和疫苗预防。

三、真菌1. 结构及特征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其结构包括菌丝、分生子、子实体等。

真菌依靠分解有机物质来生存,也可以对人体造成感染。

2. 能力真菌具有吞吐、分解、生长等能力,可以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

一些真菌对人体的毒素作用也很强。

3. 分类真菌可以根据菌丝产生结构、生殖特征、分生子的形态等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分类方法,真菌可分为不同种类。

4. 疾病真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念珠菌病、癣病、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治疗真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

四、寄生虫1. 结构及特征寄生虫是一类依靠寄生在宿主体内或体表的生物体,其结构包括头部、体节、尾部等。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节总论一、绪论1.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基本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⑴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功能:①维持菌体外形;②维持渗透压;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④脂多糖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内毒素。

结构特点:化学成分是肽聚糖。

(又称黏肽)Ⅰ:G-菌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是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⑵细菌的特殊结构:三、细菌的繁殖与代谢:㈠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⑴条件: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酸碱度(pH7.2~7.6)、温度(37℃)、气体⑵根据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四大类;2.生长方式与速度:⑴生长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繁殖速度极快。

⑵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㈡细菌的新陈代谢: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⑴对糖、蛋白质的分解⑵细菌的生化反应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⑶常见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㈢细菌的人工培养:最常用的是需氧培养法。

四、细菌的变异㈠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制:1.细菌的变异现象:①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异:包括L型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等;②抗原性变异;③毒力变异;④耐药性变异;⑤菌落变异。

2.细菌变异机制:㈡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⑴影响细菌学诊断:发生变异的细菌可以失去其典型的特征。

(L型变异)⑵预防耐药菌株扩散。

(药敏试验)⑶制备疫苗。

(减毒活疫苗)⑷检测致癌物。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⑸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质粒、噬菌体-载体-目的基因-受体菌。

五、消毒与灭菌㈠基本概念:1.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病原生物学总结

病原生物学总结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一章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

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6,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①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基本性状1.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胞壁的主要功能:维持细菌固有外形保护细菌免遭渗透作用的破坏和有毒物质的伤害与细胞膜一起参预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多种抗原表位,决定菌体的抗原性多种抗生素作用的靶点细胞膜的功能:渗透和运输作用(物质转运) 呼吸作用(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利用有关) 生物合成作用参预细菌分裂(中介体) 细胞质的功能:(1) .核糖体(Ribosome) 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又称为核蛋白体可游离于胞质中,也可结合在细胞膜上由RNA (70%)和蛋白质(30%)组成沉降系数为70S,由50S 和30S 两个亚基组成是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位点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80S,由60S 和40S 两个亚基组成 (2.)质粒(Plasmid) v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v 可独立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v 可携带信息赋予细菌某些特殊的遗传性状如耐药因子、细菌素、性菌毛、毒素等v 可自行丢失,赋予的性状也随之消失v 可通过接合或者转导的方式转移v 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v 常见质粒有F 质粒、R 质粒、Vi 质粒、Col 质粒 (3.)胞质颗粒v 又称内含物(inclusion) v 细菌营养储存物v 多糖、脂类、多磷酸盐组成v 可作为有些细菌的鉴定依据核质的功能:也称拟核(nucleoid) v 由双股DNA 组成,有少量RNA 、RNA 聚合酶和蛋白质v 无核膜,无组蛋白包绕v 控制细菌的遗传特性v 又称细菌的染色体(bacterial chromosome 2.G+/G-菌细胞壁的区别细胞壁G+ G- 强度较顽强较疏松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肽聚糖层数15- 50 1-2 肽聚糖含量多少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3.肽聚糖是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有青霉素作用位点4.脂多糖(LPS)是G-菌是内毒素,其构成和作用由3 部份组成:脂类A(为一种糖磷脂,是内毒素的毒性部份和主要成份,与细菌的致病性无关) 核心多糖(位于脂类A 的外层,具有属或者组特异性) 特异多糖 (决定了细菌种或者型的特异性) 5.细菌核糖体是链霉素和红霉素作用位点6.L 型细菌细菌L 型(bacterial L form) v 定义:细胞壁部份或者彻底缺陷的细菌称为--。

v 形成机制:自发形成或者人工诱发--肽聚糖的结构遭破坏或者合成受抑制而形成v G+ 菌的L 型细菌称为原生质体;G- 菌的L 型称原生质球细菌L 型特性v 可以见于细菌、螺旋体、真菌等v 形态改变,呈多形性、球状、杆状、丝状v 大小不一,着色不均v 染色性改变,多为革兰阴性v 仅能在高渗环境中存活v 菌落: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样” v 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和心内膜炎v 常发生于作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v 常规细菌学检查阴性7.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荚膜鞭毛菌毛芽孢荚膜的功能: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抗干燥作用粘附作用-有助于细菌的定植S 层协助黏附鞭毛的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抗原性-诱导产生抗体鉴别细菌—根据动力和抗原性诱导炎症反应菌毛普通菌毛: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接合时可传递遗传物质芽胞的功能:强大反抗力--灭菌的标准芽孢在菌体中的位置、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 用于鉴别细菌8.细菌的生化反应(糖发酵、IMViC 试验) 的应用细菌的生化反应(biochemical reaction) 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对糖的发酵:VP 试验甲基红试验单糖发酵试验对蛋白质的分解: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其他试验:尿素酶试验枸橼酸利用试验IMViC:吲哚(I)甲基红(M) VP (Vi) 和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 试验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致病性与治疗作用v 热原质:细胞壁脂多糖,引起机体发热反应v 毒素和侵袭性酶: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v 色素:分脂溶性和水溶性,用于细菌的鉴别v 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生长和肿瘤细胞生长v 细菌素:抑制产生细菌素的亲缘菌生长v 维生素:如维生素B、维生素K 10.生长繁殖条件、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生长曲线 (1) 充足的营养物质:基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特殊生长因子(2) 适宜的酸碱度:最适宜为中性或者弱碱性 (pH 7.0~7.6) 特殊如霍乱弧菌在pH 8.0~9.2 中生长良好结核分枝杆菌pH 为6.5~6.8 (3)合适的温度:最适宜37℃ 特殊嗜冷菌在10℃~20℃嗜热菌在50℃~60℃ (4)必要的气体环境: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生长曲线:v 迟缓期1~4h v 对数增殖期8~18h 细菌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最典型v 稳定期v 衰退期11.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一、表型特征分类传统分类法依据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等数值分类用电泳、色谱、质谱等对细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计算机—数值化分析二、种系分类DAN G+C mol%测定;核酸同源值测定;核蛋白RNA 碱基序列测定第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的变异现象都包括那些?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2.细菌的遗传物质有那三种?细菌染色体特点:双股环状DNA ,缠绕成网状无核膜,附着在横隔中介体上或者胞膜上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 -p31 (转录形成mRNA 直接翻译成多肽) 双向复制功能结构特点:致病岛定义:致病菌染色体上载有编码外毒素、黏附素及侵袭性酶等致病作用的多个毒力基因,称为致病岛或者毒力岛特点:份子量很大,通常20kb~100kb 可在细菌的种内和种间传递,使其他细菌获得新的致病性意义:揭示细菌致病机制的捷径(是研究病原菌功能基因组的重要方法) 质粒的特性: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严紧型/松散型) 携带的基因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新的表型可以自行丢失与或者人工消除--失去所赋予的性状可通过接合或者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分为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两种质粒转位因子有那些:F 质粒(fertility plasmid) 致育性,编码性菌毛F+, F -R 质粒(resistance plasmid) 接合性/非接合性Vi 质粒(Virulence plasmid) 编码毒力因子Col 质粒(coliciogenic plasmid ,细菌素质粒) 编码大肠菌素代谢质粒--编码相关的代谢酶3.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有哪几种?细菌的基因转移方式有5 种: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耐药质粒可经哪些方式传递?4.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有哪两种后果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5.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1) 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诊断:注意形态结构生化反应等变异(如L 型) 预防:--疫苗的制备;治疗:防止耐药性产生---药敏、联合、足量、不滥用; (2) 用于测定致癌物质:Ames 试验 (3)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质粒指纹图谱法 (4)用于基因工程: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生长素等生物制剂6.名词概念:S- R变异:由光滑型(smooth,S)变为粗糙型(rough ,R),称为S-R 变异H-O 变异:有特殊结构的细菌有时失去荚膜、鞭毛或者芽孢,但失去的荚膜或者鞭毛有的尚可恢复,这种失去鞭毛的变异称H- O 变异R 质粒: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递的,称接合性R 质粒另一类是不能通过接合传递的,称非接合性耐药质粒,但可通过噬菌体传递F 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Vi 质粒:是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毒力质粒)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 片段并整合到自己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普遍性转导:供体菌染色体任何一个基因都有机会被转导,故称为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溶原性细菌经诱导后,前噬菌体从宿主菌染色体上脱离时发生偏离差,只能将前噬菌体两侧的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基因转移至受体菌的遗传性性状发生改变,称为局限性转导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溶菌周期:在宿主菌内的增殖和裂解细菌的过程称为溶菌周期,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等四个阶段plaque PFU :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浮现透亮的溶菌空斑,称为噬斑(plaque) 每一个噬斑普通系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后形成,若将噬菌体按一定倍数稀释后感染细菌,通过噬斑计数,可测知一定容积内的噬斑形成单位(pfu) 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溶原状态: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 条件致死性突变株:ts 突变株第四章消毒与灭菌1 消毒、灭菌的概念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因子,但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杀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芽孢2 不同消毒灭菌方法及其合用对象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超声波杀菌法其它物理抑菌或者杀菌方法热力灭菌法:包括湿热和干热 (一)干热灭菌法焚烧:仅合用于具有传染性的废弃物或者尸体等烧灼:合用于接种针、接种环、试管口和瓶塞等干烤或者干热灭菌器:160~170℃ 2 h 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玻璃和陶磁器皿等,并可破坏内毒素红外线: (0.7~1000μm 波长的电磁波) 医疗器械和餐具等微波:波长1~300nm,常用2450MHz 和915MHz 消毒餐具等 (二) 湿热消毒灭菌法v 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 § 61.0~62.8℃ 30min;或者71.7℃ 15~30s § 可分别杀死啤酒中、牛奶中的细菌v 煮沸法100 ℃ ,5min,食具、注射器等消毒§ 细菌芽胞则需1~2h § 个别细菌的芽胞需3~5h 才干杀死(如肉毒梭菌) v 流通蒸气法:100 ℃15-30min 杀死细菌繁殖体§ 间歇蒸汽灭菌法(fraction sterilization) 100 ℃ 15-30min-37 ℃24h×3 天,可杀死芽胞v 高压蒸气灭菌法:(灭菌器) v 压力— 103.4KPa (1.05Kg/cm2) v 温度—121.3 ℃ v 时间— 15-20min v 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v 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v 预真空高压灭菌法v 湿热与干热消毒灭菌法比较v 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和特点,合用对象v 蒸气灭菌法、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灭菌特点与应用v 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第8 章化脓性细菌1.SPA 的定义与应用(p81-82 )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 ) 课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抗原可以与IgG 抗体的Fc 段非特异结合,发挥:抗调理--抗吞噬作用;协同凝集试验--用于辅助诊断书:90%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存在的、具有属特异性的单链多肽可与人和动物lgG1、lgG2、lgG3 、lgG4 的Fc 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干扰吞噬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