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的文学艺术与价值观
从庄子的文化传承看其时代价值

从庄子的文化传承看其时代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庄周的代表作品,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庄子的文化传承中发现了其时代价值。
首先,庄子的文化传承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思维方式。
庄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他通过寓言、譬喻等手法,将抽象的哲学观念融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使其思想更加易于理解和传播。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哲学思考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庄子的文化传承强调了人的自由与自主性。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他认为,人应当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真实。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人们在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内心平静与自由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庄子的文化传承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与多样性。
庄子提出了“万物归一,一归于道”的观点,认为万物虽各有差异,但都是道的表现形式,都应得到尊重。
他反对权威主义和规范化思维,主张个体的独立发展和多样性的存在。
这种观念对于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个体自由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庄子的文化传承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庄子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和生态环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对于当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引导人们建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行动。
综上所述,从庄子的文化传承中可以看出其时代价值的重要性。
庄子的思想方式、个体自由与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庄子的文化传承,深入研究其思想,将其智慧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庄子的诗意

庄子的诗意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庄子的作品充满了诗意。
他的文字富有想象力和韵律感,语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他运用了大量的寓言、神话和比喻,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其次,从哲学角度来看,庄子的思想也充满了诗意。
他强调“道”的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
他将“道”比喻为水,认为水具有润泽万物、包容万物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引申出“道”的内涵。
同时,庄子也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最后,从人生观角度来看,庄子的人生观也具有诗意。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和快乐,而不是被名利所束缚。
他倡导“逍遥游”,即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观体现了庄子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
综上所述,庄子的诗意体现在他的文学、哲学和人生观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快乐和真理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如下是有关《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先秦说理散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其文学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
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有“寓言十九”的说法。
《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
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2)超常的想象力,奇特的形象世界《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数量之多,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
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3)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庄子》中奇幻的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
庄子的散文及其文学价值分析

庄子的散文及其文学价值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庄子的散文风格独特,其思想深邃,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庄子的散文特点、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庄子》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庄子的散文特点体现在其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
庄子的散文通常以寓言的形式呈现,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和动物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哲学观念具象化,使其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他用蝴蝶的自由飞翔来比喻人的心灵自由,用大鱼放归大海来比喻人的自由追求等。
此外,庄子的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散文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其次,庄子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首先,庄子的散文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魅力。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张“道”与“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内心的宁静。
他反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主张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庄子的散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和贪婪的,但也强调人性的善良和自由追求的重要性。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使庄子的散文更具普遍性和深度。
最后,庄子的散文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反对功利主义和权力的追逐。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庄子的散文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唐代的文学家韩愈、宋代的文学家苏轼等都受到庄子的思想启发。
此外,庄子的散文也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综上所述,《庄子》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著作。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摘要: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智者,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在学习其思想的精髓,从后人对他的著作的解读来看,他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影响着喜爱并探寻《庄子》的人们。
本文主要从庄子自我标榜的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开阔的价值观体系两方面来论述庄子的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一、境界有大小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
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
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寓言形式丰富多彩。
《庄子》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如“蝴蝶梦”、“齐物论”等,通过寓言讲述哲学思想,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辞藻华丽,文采斐然。
《庄子》中常使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试图解决人性的问题。
《庄子》中详细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意义,呼吁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摆脱外在的烦恼和追求,追寻真实的自我。
四、倡导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世界本无常,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唯有自由自在、随性而动,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庄子艺术特色简答论述

庄子艺术特色简答论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中。
庄子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凡的思辨能力:庄子的思辨能力非常出众,他擅长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引发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寓言和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哲学观念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使人们易于理解,并且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
庄子的思辨能力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哲学意味,并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2. 唯美的意境描绘:庄子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神奇的事物,他通过细腻而独特的描写方式,将这些景象展现得生动而美丽。
庄子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奇幻和唯美的意境。
他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让人们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性。
3. 独特的幽默和讽刺:庄子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嘲笑,揭示了人类的愚昧和虚伪。
庄子善于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他的思想,使人们在笑声中思考人生和存在的意义。
他的幽默和讽刺让他的作品富有趣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
4. 深邃的哲学思想:庄子的作品中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思想,他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
庄子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哲学性。
他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使人们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庄子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的思辨能力、意境描绘、幽默讽刺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上。
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性、思想性和哲学性,通过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对生命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庄子的艺术特色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艺术财富。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的文学艺术与价值观一民先生【摘要】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形成为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
2、庄子“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对古世文艺创作理论影响深远。
3、庄子“得意忘言”论及其对文艺理论批评的影响,它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已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从而获得“言外之意”。
4、庄子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在他所强调的“道”是最高真理,是理想的境界,可用虚拟的超现实的神话、寓言故事来表现,对后世作家诗人影响巨大。
【关键词】崇尚自然虚静、物化得意忘言浪漫、象征序言庄生晓梦迷蝴蝶之庄生,他就是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高人。
我们从其《庄子.秋水》篇所载楚王使人聘庄周任职,庄周不应可知,他庄周确实是个鄙弃功名富贵,淡薄利禄的隐者。
也因其这种隐士思想在作怪,才至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不满现状,努力逃避现实,自甘于贫贱的缘由吧。
庄周,乃战国时宋之蒙人,因出生低微,家贫终身不仕。
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
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其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荷宿命论的特点。
其所著《庄子》五十二篇中,现仅存三十三篇。
后人认为内篇七篇乃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或后来道家所作。
庄生之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
庄生之著作,主要是阐明其个人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
但因为“其学无所不窥”,又因为他“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还因为“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对后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发生了明显的影响,所以庄周同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家的关系就显得很密切了。
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关于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之蒙人,比儒学大师孟子稍晚些。
庄子有奇才,据《史记》记载,楚王曾以“千金”聘其任宰相,但被他谢绝了。
因庄子对当时黑暗现实非常痛恨,抱有一种极为愤激之情。
故他对当时社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感到它已经无可救药了。
我们一经读古史观其书,自不难明白庄周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无疑与其所处时代和所在地域有关。
我们知道,庄周所生所长的那个楚国,时值战国七雄纷争,楚君昏庸,南方水乡正遭日削月割的时候。
那时,楚怀王、顷襄王父子尽管有屈原这等杰出人臣鼎力效命,但一心亲秦议和甘为群小所包围的怀王、顷襄王父子最终不仅没有信任忠臣反而还流放了忠臣。
是因此,则庄周此等隐士怎愿入仕呢?也因其或许有先见之明的缘故吧,庄周很早就告诫过屈原说:“世间无可挽留的东西就不必要挽留。
”仅凭此,我们即可知晓他对当时社会现实极端不满。
而且,这种不满就进一步推出都怪当时战乱和剥削造成华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日比一日痛苦不宁。
为此,他不得不大骂王公贵族是“昏上乱相”。
固然,后世文人怎不会效仿他也走消极反抗现实的道路呢!为此,他才悲观失望,隐居出世,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
此前曾有人说他是贵族阶级消极悲观的思想代表,到今天又仍还有人说他是反“异化”代表,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并对文明社会所带来的黑暗灾难的反抗与否定等等。
而笔者认为,庄子思想是社会大变动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时找不到出路的广大群众的情绪表现。
他们希望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过着一种不受别人奴役、压迫而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个不受侵犯,绝对自由的环境。
他们对人间的种种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贪婪掠夺,攻伐杀戮等等,都痛恨到了极点,认为只有复归自然才能摆脱得了这一切。
所以,庄子的思想是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的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则给予最大的肯定与赞扬。
庄子在哲学上也和老子一样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对“道”的理解,和老子不完全相同。
他认为“道”就是“无有”。
不过,尽管他对“道”的内容理解不同,但却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道”的体现,“道”有着它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在这里,请我们先看《天道》摘录:“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与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以上几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最乐于称道的,就是书籍了。
书上所载,不过是一些语言,语言确有其可贵之处,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所要表达的那种意。
而意是一种存在,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再如:“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专靠形色名声是始终不会了解“道”的真情的;懂“道”的人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在那里高谈阔论的,却又都是不懂得“道”的人,那么,世人如何会认识“道”呢?庄子强调要尊重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
故他在《逍遥游》中指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这样就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使人的个性、人的“情”和“欲”要完全顺乎天然。
故他反对儒家的“以道制欲”、“以礼节情”,进而对儒家思想又有新的突破作用,实际上起着一种使人性发展从儒家的“道”和“礼”束缚下解放出来的积极作用。
庄子此类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为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
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为的天然之艺术,而人为先进人物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且还会妨碍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
对人的任其自然审美意识起着一种破坏作用。
但是,庄子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人为的艺术,他着重论述了人如何在精神上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生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世人因为珍视语言而保存书籍,世人虽然珍视书籍,可我还是认为书籍是不值得珍贵的。
这种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凿痕,而达到目的天生化成的程度。
这才是庄子论艺术创造的真正精义所在。
历来受庄子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没有一个否定艺术创造,而且都是极为重视艺术创造的,凡要求无任何人为造作之迹,而完全合乎天然而已。
庄子对他所理解的天然艺术境界,有过许多生动描绘,这就是音乐上的“天籁”、“天乐”,绘画上的“解衣般礴”,文学上的出乎“言意之表”。
他要《齐物论》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
此是按“人为”因素之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人籁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造作,属于最低层次。
地籁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孔窍,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要靠风力之大小来形成不同的声音美的。
天籁则是从窍的“自鸣”之美,它们各有自己天生之形,承受自然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
天籁是最高层次的音乐美。
符合于“天籁”的音乐,称为“天乐”。
《天道》篇云:“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他庄生曾说:“大音希声,故听之不闻;大象无形,故视之不见;道无不在,故充满天地二仪,大无不包,故囊括六极。
”郭象答曰:“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
”至于绘画方面,庄子欣赏的是“解衣般礴”式的绘画。
庄子认为用笔墨所能画出来的画,都是有局限性的,总不如自然本身来得美。
这种对绘画的要求,其实也不是不要画,而是要求人在主体精神上实现与道合一,这时画出的画就没有人工痕迹,而真正地与自然合一了。
那么从运用语言文学来写作(包括文学在内)之说,即要不受语言文字局限,而求之于“言意之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妙理”。
这里,庄子所说的“道”是语言不能表达的心意,是不能擦致的。
因为用语言去论说,用心意去思索,都属于“人为”的努力,这是无法达到的。
只有无言无意,任其自然,才能真正领会“道”的妙理。
“大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绘画、文学所竭力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庄子把哲学上的境界具体发展为艺术上的境界。
这固然看出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全之美”,而不是“偏之美”。
人为造作的艺术总是不能体现出全美而只能表现其偏美。
因此,无弦琴之音,可以由人们去自由想象,不能有任何“人为”之限制,是最自然,也是最完美的,“全之美”和“偏之美”也是一种整体美与部分的关系,他对后来文艺创作上的重要影响之一是追求整体的美,即所谓“以全美为工”(司空图语)。
二、“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要想在艺术创造上实现“天籁”、“天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如此的理想境界,庄子认为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状态。
“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虚静”从认识论角度看,有它的双重性。
一方面它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
另一方面,它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处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这种特点和后来荀子讲“虚静”时提出要达到“大清明”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虚静”后来对文艺创作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是它的消极方面,而恰恰是积极方面。
在此,我们可通过对《逍遥游》这篇文章进行解说可知: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它变化成为鸟,鸟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远,它只要振臂而飞,其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
在《逍遥游》里,庄周还借助《齐谐》所描述的“当鹏迁往男孩的时候,在水面上举翼击水,水浪远达几千里。
它还乘着旋风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那么疯=风就在它的下面了,然后才乘风而行。
鹏背负着青天,没什么能够阻挡着它,它这才能够打算往南飞。
但庄生还用了蝉和小鸟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们一下子起飞,但只要一碰到榆树、檀树就会停下来。
有时候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这是用它来反衬碰的巨大力量。
像蝉和小鸟这样的小人还能够飞向数万里高空再向南飞吗?这是不自量力“小人”所难以比得上的。
庄生再采用象征等这样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推出知识少的人是不能跟知识多的人相比的,年寿短的人是不能跟年寿长的人相比。
世上最短的生命是细菌。
因为这一菌类不知道每年有春夏秋冬,甚至还不知道每月的开头和结尾,这是短寿的生命。
至于长命的,那就是楚国南边有冥灵这种树,它以五百岁为一年。
庄生还提到远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大椿树,以八千岁为一年。
可彭祖却因长寿而闻名。
于是作者进一步通过象征手法进行阐述: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君上心意而取信于一国的人,他们看待自己。
至于顺应天地的自然之性,把握自然之气的变化,而在无碍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待什么呢?所以说,处于最高境界的人无自我,超乎自然的神人不求功业通达事理的人不求名声罢。
庄子把“虚静”看作是人的认识之最高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后,人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其内在规律都能了如指掌,一清二楚,而不会受任何具体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