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 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1 / 12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 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最新资料推荐------------------------------------------------------ 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梳理【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重要虚词】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六)【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课外练习答案(12分)16.(4分)(1)振兴(2)质朴(3)料想(4)美好17.(2分)A18. (5分)答案示例: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评分说明:“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为6点,1点有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9. (2分)评分量表:20.(5分)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1分),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1分),导致失败。
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1分),另一方面立学兴儒(1分),以德化人(1分),取得成功。
21.(1分)D22.(2分)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1分),引出后文“客”的感叹(1分)23.(2分)C24.(3分)D25. (4分)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1分),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1分)。
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1分),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1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三、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④忌不自信:相信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docx

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 董之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能而任之(“ ”同“ ”,拔).二、古今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古:木的根。
今:指事物的本。
)..2.既得志,情以傲物(古:放情感,即“ 傲”。
今:尽情。
)..3. 壅蔽,思虚心以下虚心:古,使⋯⋯虚。
今:一种虚的美德。
..4. 傲物骨肉行路骨肉:古: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生骨肉..三、一多1.盖( 1)善始者繁,克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 2)盖在殷,必竭以待下(,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
)2.(1)必竭以待下(心)(2)能可欲(如果)3.下(1)壅蔽,思虚心以下(臣下的意)(2)臣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溢,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当而立(着,面)(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之志哉(怎么)(3)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境。
(6)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1)信者效其忠:。
(2)愿陛下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求。
(4)不求达与侯:追求。
(5)府史此,因求假:求。
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功:医治。
(3)不效治臣之罪:治。
9.克(1)能克者盖寡:能。
(2)然操能克:。
(3)公乃与克日会:定。
(4)克己复礼仁:束。
四、重点虚1.之( 1)臣求木之者构助,用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构助,的。
( 3)取之易而守之乎?代,指代天下。
2.以(1)盖在殷,必竭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2)董之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魏征: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其为人直言进谏,推行王道,主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薄赋敛”“轻租税”等,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疏: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二、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与名句默写一、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½ 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宾语前置),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使……安宁)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宾语前置),惧满溢则思江海下(处于……之下)百川,乐(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结束>虑壅蔽则思虚心(使心谦虚)以纳下,想谗(形作名,说坏话的人)邪(形作名,邪恶的人)则思正(使……端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恶人),恩(名作动,赐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使……光大)兹九德,简能(形作名,有能力的人)而任之,择善(形作名,好的意见)而从之,则智者尽(形作动,竭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2、当:当神器之重()
3、景:承天景命()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
6、作:将有作()
7、牧:则思谦而自牧()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10、简:简能而任之()
二、古今异义
①必固其根本(古:()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②则纵情以傲物(古:()今:尽情。
)
③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今:谦虚的美德。
)
④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今:认为。
)
⑤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
今:走路。
)
三、词类活用
①貌恭而不心服()
②江海下百川()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惧谗邪()择善而从之()
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居安思危()
④智者尽其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塞源而欲流长者()能克终者盖寡()
⑤必固其根本()知止以安人()
正身以黜恶()思虚心以纳下()
宏兹九德()何必劳神苦思()
四、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④忌不自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②当场()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各当时而立法()
⑤当高罪死()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
6、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
②然操虽能克绍()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
④克己复礼为仁()
7、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9、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
③垂拱而治()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五、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六、积累成语
(1)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
牧是养性之意。
(2)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3)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6)居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chánɡ)必浚其泉源(jùn)
B.况于明哲乎(zhé)塞源而欲流长也(chánɡ)
C.盖在殷(yīn)载舟覆舟,所宜深慎(zài)
D.虑壅蔽(yōnɡ)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2.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
B.盖在殷忧殷:深
C.则思谦冲以自牧牧:放牧
D.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5.对下列句中的“以”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②振之以威怒③则思知足以自戒④董之以严刑A.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①③用法不同,②④用法相同
D.①③用法相同,②④用法相同
6.下列句子,与“振之以威怒”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董之以严刑
C.则思知止以安人
D.则思三驱以为度
7.从句间关系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
B.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8.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皇帝掌握着帝位的重权。
B.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有所作用,就想一下适可而止使人得到安定。
C.虽董之以严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
D.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将惩罚施加于人,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二、阅读理解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圭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圭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圭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圭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9.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安:
(2)以其善善而恶恶也以:
(3)恶恶而不能去去:
(4)称为至善至:
(5)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以:
10.运用“字字落实法”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2)善善而恶恶。
(3)齐桓公之郭国。
(4)臣窃以为圣心是之。
12.郭氏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3.王圭引用“恶恶而不能去”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说的?
参考答案
一、1.A.(长zhǎnɡ)
2.C(牧:养)
3.C(古今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4.D(名词作动词,其余为使动用法)
5.D(①③为表目的的连词,②④为介词“用”)
6.B(振—震)
7.B(介词结构后置)
8.A(递进,其余为假设)
9.B(作:建造、兴建)
二、10.(1)哪里(2)因为(3)除去、除掉(4)极、最(5)把
11.(1)残害了那男人而收留了他的老婆。
(2)喜欢好人,厌恶坏人。
(3)齐桓公到郭国去。
(4)我私下认为陛下是肯定这种做法的。
12.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13.王圭引用这句话,针对的是太宗认为“贼杀其夫而纳其室”“不道”而自己却做着同样的事——把美人留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