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治分析
女性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女性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一、病因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腹膜炎,是结核病在腹膜的一种表现形式。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道播散到腹膜,并在腹膜内形成结核性肉芽肿,导致腹水的渗出和积聚,最终形成腹膜炎。
二、病理生理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腹膜后,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病灶的形成。
2.腹膜组织增生,并大量渗出纤维蛋白的液体,形成腹水。
3.腹水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细胞和炎症介质,对腹膜组织造成刺激和损害。
4.腹膜炎的发展会影响腹腔内器官的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腹膜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1.腹痛:呈进行性加重,常为持续性绞痛,可放射至腰背部或下肢,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腹水:腹部肿胀、腹围增大、腹水明显,伴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
3.消瘦、乏力、发热:由于全身炎症反应和病程长,患者常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4.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鼓肠音减弱等。
四、诊断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水等表现,进行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的检查。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抗体、结核菌素试验、腹水分析等,有助于确认结核感染和炎症程度。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检查可以明确腹膜积液和腹膜炎的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4.腹腔镜检查:对于疑似病情不明的患者,可以进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腹腔内情况,并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1.抗结核治疗:应及时使用标准的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持续治疗6个月以上,以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2.腹水排除:对于明显的腹水患者,可采用腹水穿刺排液,缓解腹胀和疼痛,维持电解质平衡。
3.对症支持治疗:如镇痛、抗感染、抗炎等支持治疗,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4.手术治疗:对于合并腹部脏器受累、引起肠梗阻或破裂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68例临床分析

结核性腹膜炎68例临床分析目的通过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
方法回顾性大庆市第二医院2005年至2010年68例确诊为腹腔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和腹部压痛,伴发肺结核占37%(25/68),腹部B超检查阳性(100%),腹水细菌学检查阳性占10%(3/30),结肠镜检查阳性占37.5%(3/8),腹腔镜检查阳性100%(5/5),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确诊占30%(9/30)。
结论腹部B超和腹水细菌学的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腹腔镜检查诊断阳性率最高。
对于诊断不明确,且患者拒绝行腹腔镜和剖腹探查者,亦可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标签:腹膜炎结核性腹腔镜诊断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腹膜炎,约占结核病的5%,仅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近年发生率有增多的趋势。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青壮年最为多见,其中尤以女性为多,男女之比为1∶2。
由于本病常合并有肠系膜淋巴结核病、胃肠道结核、女性盆腔结核等,故又常统称为腹部结核病。
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困难[1],误诊率高。
现对我院2005年至2010年以来诊断的结核性腹膜炎68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45例,年龄15~68岁(平均41.5)岁。
其中40岁以下49例(72.05%),病程8d~19个月(平均6.2个月)。
有明确结核接触史13例。
1.2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52例,盗汗50例,发热43例,消瘦、乏力40例,腹泻12例,便秘9例;腹泻与便秘交替15例,食欲不振48例,贫血20例,闭经3例。
黏液血便2例。
体征:腹水57例,腹壁柔韧感51例,腹部压痛60例,腹部包块12例(其中2例合并肠梗阻);合并肺结核13例,胸腔积液15例,肠结核5例,胃结核1例,浅表淋巴结结核1例,心包结核2例(其中1例心包结核合并肺结核),子宫附件结核2例。
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概述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腹膜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主要为倦怠、发热、腹痛与腹胀等,可引起肠梗阻、肠穿孔和形成瘘管等并发症。
结核性腹膜炎约占结核病的5%,仅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
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近年来,结核性腹膜炎患病率逐年下降,但轻型、不典型者仍不少见,有时给诊断带来困难。
临床表现1.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盗汗、消瘦、贫血和水肿等;2.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3.腹部包块、压痛、膨隆及腹水征阳性、腹壁柔韧感;4.其他部位结核及并发症的相应表现。
诊断依据1.青壮年特别是女性患有肺结核或其他腹膜外结核的病人;2.发热、乏力、盗汗、消瘦;3.腹痛、腹胀、腹泻、便秘;4.腹部包块、压痛、柔韧感、腹水;5.X线检查有肠结核、肠粘连等征象;6.腹水检查为渗出液;7.腹水PCR检查阳性;8.腹水细菌培养及动物接种阳性。
治疗原则1.加强营养、适当休息;2.对症支持;3.抗结核药物;4.肾上腺皮质激素;5.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1.初治病人:(1)六个月疗程:2SHRZ/4HR、2EHRZ/4HR、2HRZ/4HR、2HRZ/4H3R2、2HRZ/4H3R3;(2)八个月疗程:2SHRZ/6HT;(3)九个月疗程:9HR;(4)十二个月疗程:2SHE/10HE。
2.初治失败的病人:更改方案,疗程至少一年,采用每日给药的方案,用以前未用过或用药时间很短的并且与过去用药无交叉耐药的3种药物,待病情控制后,至少用2种药物完成全疗程。
3.对渗出型或结核中毒症状严重的病人,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口服连续2~3周,减轻纤维化,肠粘连和肠梗阻的发生,促进腹水消减。
辅助检查1.注意颈部、腋窝部、皮肤、骨关节和盆腔有无结核病变。
2.直肠指检在直肠膀胱凹处有无结节状物。
3.可选择检查框限“A”“B”或“C”。
4.腹腔镜检查可发现腹腔及盆腔结核病变,需要时可作活检。
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治分析

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治。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结核性腹膜炎有明显的年龄趋势和性别趋势,多发生在40岁左右的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痛及腹水,有很高的误诊率,临床治疗上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结论结核性腹膜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漏诊误诊,因此需提高对其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与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治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9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72-02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弥漫性腹膜腔感染,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多发生于20至40岁的女性,因为机体的免疫程度不同,腹膜炎的病理表现也有所差别,主要有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三种,粘连型比较常见,还有三型互相并存的情况,称其为混合型,结核性腹膜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无特异性,因此常被误诊为胰腺炎或阑尾炎等,为了进一步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与治疗的有效性,本文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38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5个月-8年。
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34例患者的腹水征为阳性,9例患者月经紊乱,结核性腹膜炎三种分型:粘连型28例,渗出型11例,干酪型8例,混合型3例。
1.2方法1.2.1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血液学检查、常规腹水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检查。
1.2.2判断标准血液学检查:结合性腹膜炎的血液学指标中血沉增快,ppd试验强阳性。
结核性腹膜炎临床治疗研究

结核性腹膜炎临床治疗研究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腹膜慢性、弥漫性炎症。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数起病缓慢,症状较轻,少数起病急骤,以急性腹痛或骤起高热为主要表现。
由于其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因病理类型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1、全身症状:发热、盗汗是常见的全身症状,热型以低热和中等热居多,部分患者可出现弛张热。
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
2、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
当并发肠梗阻、肠穿孔或腹腔脓肿时,疼痛可加剧。
3、腹胀:由于腹水形成、肠功能紊乱或结核性腹膜炎导致的肠粘连,患者常感到腹胀。
4、腹部触诊:腹壁柔韧感是结核性腹膜炎的特征性体征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触及。
此外,还可能有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5、腹水:多数患者有中等量以下的腹水,腹水多为草黄色渗出液。
6、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部肿块,多位于脐周,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有时可伴有压痛。
二、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有轻度至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稍增高。
红细胞沉降率:多增快,可作为评估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本病。
腹水检查:腹水多为草黄色渗出液,比重一般超过 1018,蛋白含量在 30g/L 以上,白细胞计数超过 5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
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增高对诊断有一定意义。
腹水涂片找结核菌和结核菌培养的阳性率较低,但腹水结核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涂片结核菌染色检查有一定价值。
其他:血清 CA125 水平在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中常升高,但经抗结核治疗后可下降,对诊断和疗效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结核性腹膜炎检验诊断

结核性腹膜炎检验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本病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常合并腹腔内结核病变,包括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输卵管结核等。
1 临床表现结核性腹膜炎由于原发病灶和病理类型不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起病缓急不一,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多数患者起病缓慢、隐匿,少数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等。
一些不典型的病例易被误诊。
本病的主要表现有:1.1 发热以低热和中等热多见,少数渗出型和干酪型患者常有弛张热,体温可高达40℃,伴有明显的毒血症状。
大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乏力、盗汗、消瘦等表现。
1.2 腹痛早期腹痛可不明显,后期出现持续性隐痛和钝痛,以脐周和下腹多见,部分为全腹。
伴肠粘连梗阻时,可出现阵发性腹痛。
1.3 腹泻为胃肠道功能紊乱表现,腹泻较常见,多为糊状便,每日2~4次。
部分患者可有便秘,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2 检验诊断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表现为呈渗出液的改变,其检验指标主要包括腹水常规检验、腹水生化检验以及血液中与结核病相关的检验。
2.1 腹水常规检验结核性腹水大多数呈渗出液改变,偶尔可见血性或乳糜性;腹水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腺苷酸脱氨酶活性明显增高;腹水中找结核菌可协助诊断,但阳性率较低,腹水培养或动物接种阳性率稍高。
2.1.1 腹水外观一般为草黄色。
在含有大量红细胞时,可呈粉红色。
2.1.2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腹水在正常时也含有少量细胞成分,腹水白细胞总数对该疾病的诊断意义不大,但白细胞分类有一定价值。
淋巴细胞增多,特别是淋巴细胞占细胞总数的0.58~0.90时,常为结核性病变。
但也应考虑到淋巴瘤、肉样瘤和慢性风湿病,癌性腹水中有2/3的病例淋巴细胞在0.50左右。
嗜酸粒细胞增多较少见,一般<0.10。
在结核性腹水的吸收期,腹水中的嗜酸粒细胞也可增多。
漏出液间皮细胞常在细胞总数中占较大比例,但在渗出液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核性腹水间皮细胞占细胞总数可大于0.05。
结核性腹膜炎的诊疗与护理

结核性腹膜炎的诊疗与护理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腹膜慢性、弥漫性炎症。
本病的感染途径可由腹腔内结核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而来。
前者更为常见,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输卵管结核等,均可为本病的直接原发病灶。
以中青年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为1.2〜2.0:1。
女性多于男性可能是盆腔结核逆行感染所致。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多继发于体内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
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
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
人型与牛型结核菌株皆是专性寄生物,分别以人与牛为天然宿主。
两者对人、猴和豚鼠有同等强度的致病力。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的途径大多以腹腔脏器的活动性结核病灶直接蔓延为主,少数由血行播散引起,常见原发病灶包括粟粒性肺结核及关节、骨、睾丸结核,并可伴结核性多浆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二、病理病理特点可分为渗出、粘连、干酪三种类型,以前两型为多见,且可混合存在。
1.渗出型腹膜充血、水肿,表面覆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可伴黄(灰)白色细小及融合之结节。
腹腔积液量中等以下,草黄色或淡血性,偶为乳糜性。
2.粘连型大量纤组织增生和蛋白沉积使腹膜、肠系膜明显增厚。
肠祥相互粘连可发生肠梗阻。
3.干酪型多由渗出型或粘连型演变而来,可兼具上述两型病理特点,并发症常见。
以干酪坏死病变为主,坏死的肠系膜淋巴结参与其中,形成结核性脓肿。
病灶可向肠管、腹腔或阴道穿破而形成窦道或瘘管。
三、临床表现本病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者以急性腹痛、高热为主,极少数起病隐匿者无明显症状,仅腹部手术时偶然发现。
1.症状(1)全身症状结核毒血症状常见,主要是发热和盗汗,以低热或中等热多见。
约1/3患者有弛张热,少数可呈稽留热。
严重结核病如渗出型、干酪型,或伴有粟粒型肺结核、干酪型肺炎的患者,呈现高热并伴明显毒血症状。
大部分患者伴有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表现为舌炎、口角炎等。
结核性腹膜炎60例临床分析

[ 王宏 ,刘文 曲. 1 ] 结核性腹膜 炎并肠梗阻诊治体会 [. J 腹部外科 , ]
20 1 ( )2 ~ 3 0 4,7 1 :0 2 .
疗程结束时临床治愈 5 例 , 8. 好转 5 , 8 %; 0 占 3 %; 4 例 占 . 3
无改变 3例 , 5 恶化 2例 , 33 占 %; 占 . %.
1 诊断、 . 4 治疗方 法
诊断 主要依据 症状 、 体征 、 腹水 检
验 、 细胞沉 降率 , 红 结合 x线 、 腹部 B超 、 T检查 综合 判 断。 C 对 临床诊 断为结 核性 腹 膜炎 的患者 均给 予联 合抗 结 核 治 疗
( H E /0 R 案 ) 强 化治 疗2个 月 , 固 1 2 R Z1 H 方 , 巩 O个月 , 总疗程
结核抗体 阳性 1 5例。
性腹膜炎 的预后有较 大的影响 。 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要获取细
胞 学及 病理依据非常 困难 , 其临床诊 断无统一标 准 , 大部分病 例是依据症状、 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的。 笔者认 为 , 诊断 结核性腹膜炎时可参考 以下依 据 : ①有腹 痛 、 腹胀 、 腹水征 、 腹 部揉 面感或粘连性包块等典型的腹部症状 和体征 。 ②有肺结核 或 腹膜外结核的病史。 ③有发热 、 盗汗、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活 动性结 核表 现。④腹 部 B超或 C T检查发现腹水或包块 , 腹膜
③胸部 x线 : 继发型肺结核 3 , 5 , 例 胸水 例 心包积液 1 ; 例 ④结
基层医学论坛 2 1 年 1 02 月第 1 卷第 1 6 期
肠镜发现肠结核 3 ; 例 ⑤腹部 x线片见腹 腔内大小不等 的斑点 状或结节状钙化影 1 ;⑥化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4 例 , 0例 5 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5-07-01T15:02:31.6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蔡红英
[导读] 通过多种实验室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联合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法,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蔡红英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 561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诊断、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 年5 月到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基本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结果。
结果:经治疗后,显效39 例,有效19 例,无效12 例,治疗有效率为82.9%。
其中,渗出型、干酪型、粘连型和混合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
25.0%、95.0%、90.0%,干酪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通过多种实验室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联合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法,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287-01
结核性腹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腹膜炎之一,指的是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造成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1],肠系膜结核、肠结核、阑尾结核、输卵管结核等都可能经由血液或者淋巴循环等播散至腹膜,引起感染。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诊断、治疗的方法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5 月到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有31 例和39 例,患者的年龄在12 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2.4)岁;其病程在0.5 个月到6 年之间,平均病程为(0.9±0.4)年,其中病程≤ 0.5 年的有60 例,占85.7%。
按照病理类型分,渗出型、干酪型、粘连型和混合型的患者分别有28 例、12例、20 例和10 例。
患者中合并有肺结核的有21 例,合并肠结核的有8 例,合并有泌尿系结结核的有4 例,合并有结核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分别有11 例和7 例。
入院前有结核病患病史的患者有11 例,有明确结核接触史的患者有5 例。
所有入选的患者均未合并肝源性、心源性或者肾源性腹水的情况,排除合并腹腔肿瘤或者肝硬化等疾病。
患者均有腹痛(56 例)、腹胀(69 例)、腹泻(29 例)、恶心(31 例)、呕吐(29 例)、发热(43 例)、全身乏力(21 例)、盗汗(23 例)、消瘦(20 例)、便秘(18 例)等主要临床症状,部分女性患者还合并有闭经的症状,共3 例。
对患者进行常规查体可见,15 例患者有腹部包块,20 例患者有腹部柔韧感,31 例患者腹部压痛表现,47 例患者有腹部移动性浊音。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患者入院后常规对其腹水检查和血液学指标检查。
观察患者的腹水颜色与性状(渗出液多为草黄色,常规静置后轻度浑浊),并对其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测定,腹水总蛋白> 30g/L,白细胞水平0.5×109 < WBC < 1.5×109。
经常血液学检测可见血沉升高,并可高达10cm/h,血清CA125 值在77.4U/ml-1313.6U/ml之间,超出正常水平。
影像学检查:分别对患者实施胸部 X 线、B 超或者多螺旋CT扫描,胸部X 线检查多可见感染、胸腔积液或者胸膜改变等情况,B 超检查可以观察患者是否合并腹膜增厚、钙化或者有积液表现,多螺旋CT 扫描多可见患者的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等发生改变。
1.2.2 治疗方法
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在常规保肝治疗和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病情较轻的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采用异烟肼0.3g、吡嗪酰胺1.5 g、利福平0.45g、乙胺丁醇0.75 g 口服四联抗结核治疗,疗程12 月。
对合并腹水的患者给予放腹水及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经腹腔灌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抗结核药。
病情较严重,无法经保守治疗获得理想效果的可以给予粘连松解手术、瘘道切除术或者肠部分切除术等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2]
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以治疗后患者的腹部压痛基本消失,腹部包块接近消失,腹水降低量超过50% 为显效;以患者存在轻度压痛,腹部包块缩小,腹水显著减少,但减少程度不足50% 为有效;以患者无法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显效39 例,有效19 例,无效12 例,治疗有效率为82.9%。
其中,渗出型、干酪型、粘连型和混合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27/28)、25.0%(3/12)、95.0%(19/20)、90.0%(9/10),干酪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3 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较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又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加上其本身容易并发其他疾病或者集中病理类型(包括干酪型、粘连型、渗出型等)同时存在,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
本文分别对患者实施了血液学指标检查、腹水实验室检查与性状观察、影像学检查等联合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诊断信息,特别是CT、B 超等检查手段可以对腹膜增厚、腹水、肠系膜网膜粘连、结核结节等进行清晰显示,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而结合诊断结果和病情等给予不同的治疗,则对缓解炎症、抗结核,提高腹水的吸收,减轻腹腔粘连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干酪型患者,其他病理类型经治疗后有效率均在90% 以上,这可能与干酪型患者以坏死病变为主有关,但总的来说治疗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莫琼.30 例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1,6(7):39-40.
[2] 汪发勇,汤海涛,潘宏年,等.27 例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治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6):995-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