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奔驰成立十周年大事记

北京奔驰成立十周年大事记
北京奔驰成立十周年大事记

?北京奔驰成立十周年大事记

?2005年

?8月8日,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国汽车制造业终于迎来了世界汽车工业的翘楚。?

?12月22日,首批梅赛德斯?奔驰E级轿车正式上市,成为首都汽车制造业走向高端化的起点。

?

?2006年

?9月15日,北京奔驰新工厂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成,中国最先进的世界级汽车制造工厂就此诞生。

?

?2007年

?9月5日,北京奔驰正式成为中国网球公开赛首席赞助商。在九年光阴的见证下,“星驰神网”逐渐成为了今天

跨界携手、强强联合的典范;

?

?12月3日,首批国产梅赛德斯-奔驰C级轿车正式下线。梅赛德斯-奔驰的车身上就此烙印下“北京奔驰”四个字。?

?2008年

?10月2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女士访问北京奔驰,并参加了第25000辆国产奔驰车下线仪式。她感言:非常高

兴地看到,国产奔驰的品质和德国制造的奔驰一样好。

?2009年

?9月30日,第一辆以PbP模式生产的梅赛德斯-奔驰C 级轿车驶下生产线,北京奔驰就此完成从整套散件进口

到零部件批发进口的转型,迈出了豪华车本地化生产的重要一步。

?

?2010年

?1月26日,原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资方变为北京汽

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戴姆勒股份公司、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由此,北京奔驰的工作重心全部转向梅赛德斯-奔驰业务。

?

?5月28日,北京奔驰业务转型后的首部作品——梅赛德斯-奔驰全新长轴距E级轿车正式下线,中国消费者迎

来了第一款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大奔”。

?2011年

?6月28日,《北京奔驰发动机工厂、研发中心和新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在德国柏林总理府签署。中德股东双方

迈出了战略合作的重要一步,为北京奔驰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月2日,首辆GLK级豪华中型SUV正式下线,北京奔驰产品阵容再添新员,并踏上冲击中国豪华汽车市场

领先位置的征程。

?2012年

?5月30日,月产第10000辆国产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下线,北京奔驰的生产制造能力迎来了质的飞跃。

?

?12月3日,北京奔驰正式颁布了由“客户至上、责任感、诚信”三个要素构成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签署、颁发

了特别强调合规内容的《北京奔驰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建设愈加完善。

?

?2013年

?11月18日,北京奔驰发动机工厂竣工投产。这个德国本土以外的首个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发动机工厂,使北

京奔驰实现了从单纯整车生产到生产核心零部件、掌握核心制造工艺的本质转变,填补了国内豪华汽车制造企业仅能完成发动机本土装配却无法实现本土制造的空白。

?11月19日,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双方分别在全面战略合作交割书上签字,北汽股份对北京奔驰持股比例增加到

51%,被誉为“北戴合”的合作项目历时两年后圆满完成,双方实质性地进入了全新的合作时期。

?

?2014年

?3月28日,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公司就进一步扩大北京奔驰的产能共同签订协议,双方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

?6月26日,北京奔驰发动机工厂生产的缸体、缸盖、曲轴三大发动机核心部件出口德国。北京奔驰就此正式被

纳入了戴姆勒全球采购供应链体系,让中国制造登上了世界豪华汽车工业的舞台。

?7月25日,全新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C级车正式下线,刷新了豪华轿车本地化生产的标准。这是北京奔驰各

大重点战略项目实施以来,首辆下线的新车型,充分体现了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公司全面致力于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共同承诺。

?

?11 月28 日,北京奔驰生产的第50万辆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下线,强大生产制造能力成为了梅赛德斯-奔驰

发力中国市场的核心动力。

?2015年

?4月8日,首辆国产GLA级高端紧凑型SUV下线,NGCC工厂也随之正式投产。北京奔驰就此成为戴姆勒全

球,也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前驱车、后驱车和动力系统三大平台的豪华汽车合资企业,具备了生产更多梅赛德斯-奔驰全球畅销车型的能力。

?4月24日,国产梅赛德斯-奔驰标准轴距C级车正式下线,并与长轴距C级车双剑合璧,全面满足了中国用户

对于驾驶乐趣与尊享空间的双重需求。

?

?

?6月29日,北京奔驰距月产量突破10000辆仅37个月时间,又实现了月产20000辆的突破,产能的迅速提

升为终端市场的优异表现提供了保障,使越来越多的国人拉近了自己与星徽梦想的距离。

?2015年7月9日,发动机工厂二期项目正式投产。至此,戴姆勒首个海外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发动机工厂宣

告全面落成,北京奔驰平台化战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制度说明

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制度”之所以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是以有效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即有强制力保证其执行和实施,否则制度的约束力将无从实现,对人们的行为也将起不到任何的规范作用。只有通过执行的过程制度才成为现实的制度,就像是一把标尺,如果没有被用来划线、测量,它将无异于普通的木条或钢板,只能是可能性的标尺,而不是现实的标尺。制度亦并非单纯的规则条文,规则条文是死板的,静态的,而制度是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动态的,而且是操作灵活,时常变化的。是执行力将规则条文由静态转变为了动态,赋予了其能动性,使其在执行中得以实现其约束作用,证明了自己的规范、调节能力,从而得以被人们遵守,才真正成为了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