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急诊介入手术的护理观察与护理配合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配合

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配合

·257·此次研究选取我院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探讨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现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包括55例男性和25例女性,年龄为38-67岁,平均年龄为(45.12±4.31)岁。

全部患者都通过临床症状、心肌酶检查、心电图检查等综合判定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1.2…方法1.2.1…手术方法患者在导管床上采用平卧体位,对患者右侧位置的股动脉实施穿刺处理,并将6F动脉鞘管送至其中,首先进行冠脉造影,确立出患者发生病变的具体位置、实际程度与相应范围,结合出现狭窄的实际程度超过50%,具有显著的临床症状表现,需要立刻执行介入手术治疗。

将导丝、球囊、引导管等提供给术者,借助外鞘管将6F 导引导管送至其中,将球囊导管和导引钢丝通过导引管送入且达到患者发生病变的具体位置,待球囊完成扩张之后,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可否进行支架的置入及其选择支架相应的型号。

1.2.2…手术中护理配合首先,确保静脉输液良好的通畅性,严格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电示波改变的情况,并对患者的主诉予以高度重视,一经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相应处理。

对于手术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相关器材应进行正确的传递,且对球囊、导丝、支架等器具的型号和有效其加以核对,确认没有错误之后便可将其打开,留存标识并进行病理备案的粘贴。

其次,对于患者的心率、血压、面部颜色、神志等方面的改变应予以高度关注,对相关压力数据信息精准记录。

手术过程中因为造影剂和导管等的刺激作用会导致患者出现室早、心率变慢等问题,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过程中因为球囊在充盈后会导致冠脉的堵塞,极为可能发生监护导联ST-T变化的情况。

急性心肌梗塞再通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问题,导致患者心前区位置出现较为强烈的痛感,因此需要予以高度关注,若是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作出汇报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处理。

患者介入术后的护理措施

患者介入术后的护理措施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然而,术后护理同样重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患者介入术后护理措施的详细阐述。

一、一般护理1. 生命体征的观察(1)心率、心律:患者术后应立即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心电图进行对比。

持续24小时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期并发症。

(2)血压:对血压不稳定者,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直至血压稳定后改为每小时测量一次。

(3)神志:观察患者术中用药后有无脑血管意外发生。

2. 休息及运动(1)经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直至压迫器拆除,减少术侧肢体用力提重物等动作。

(2)经股动脉穿刺:卧床24小时后,嘱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动作缓慢,避免突然用力。

3. 饮食护理(1)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避免牛奶、豆浆等易胀气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鼓励患者多喝水,可经静脉或口服补液,术后4~6小时内尿量应达到1000-2000ml,起到清除造影剂保护肾功能、补充血容量的双重作用。

4. 尿量观察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少尿、水肿、乏力等症状。

二、并发症护理1. 恶心和呕吐介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恶心和呕吐,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患者舒适体位,减少患者不适感。

(2)给予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3)必要时给予止吐药物。

2. 出血术后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给予以下护理措施:(1)导管拔出后,按压穿刺部位30分钟,并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和沙袋压迫6小时。

(2)术后24小时内安定平卧,穿刺一侧的下肢制动,不得坐起,术侧下肢禁止屈髋。

(3)大小便用便盆、尿壶,不得下床。

3. 疼痛介入术后患者一般会出现持续性疼痛,护理时应给予以下措施:(1)观察疼痛部位、程度,评估疼痛原因。

(2)给予止痛药物,如吗啡、布洛芬等。

心脏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心脏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镇静和麻醉
确保患者舒适,根据需要提供镇静和局 部麻醉。
造影剂注射
根据需要注射造影剂,以帮助医生观察 血管情况。
术后护理
1 监测患者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其他生命体征,注意可能的并发症。
2 伤口处理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感染。
3 家属教育
向患者家属提供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和必要的健康宣教。
合并症的护理
1
血管并发症
监测出血和血肿的迹象,及时处理并提
心律失常
2
供必要的护理。
监测心律情况,及时检测和处理心律失
常。
3
血管痉挛
密切观察血管痉挛迹象,提供疗。
采取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和处理 感染。
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 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 遵循感染控制措施,保持手术室环境的卫生和洁净。
心脏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了解心脏介入治疗的过程以及其在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
心脏介入治疗的护理准备工作
设备准备
确保心脏介入治疗所需的设备和药物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校准。
患者准备
评估患者病史和体征,为心脏介入治疗做好个体化的准备工作。
手术室准备
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安静,并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
术前护理
评估患者
详细查看患者病史、体检和检查 结果,确保患者适合接受心脏介 入治疗。
取得患者同意
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和风险,取 得患者或家属的明确同意。
核对身份
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手术部位,以 避免手术错误。
手术过程中的护理
1
导管插入
2
准确插入导管,将其引导至心脏血管。

心脏介入患者术后护理措施

心脏介入患者术后护理措施

一、概述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技术对心脏疾病进行治疗。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介入患者术后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二、术后护理措施1. 病房环境(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室温适宜,湿度适中。

(2)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心脏负荷减轻。

2. 心理护理(1)术后患者心理压力大,护士应关心、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2)耐心讲解术后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康复过程。

3. 生命体征监测(1)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2)术后1小时内每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心率、呼吸、体温,随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测量频率。

4. 穿刺部位护理(1)术后24小时内,穿刺部位需加压包扎,防止出血。

(2)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

5. 药物护理(1)术后按医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2)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及时告知医生。

6. 饮食护理(1)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2)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7. 活动与休息(1)术后1-2天内,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术后3-7天,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散步、慢跑等。

(3)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以防血栓形成。

8. 伤口护理(1)术后伤口需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9. 定期复查(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等时间节点,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2)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10. 家庭护理(1)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自我监测生命体征的方法。

(2)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注意事项,如避免感冒、预防感染等。

三、注意事项1. 术后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得随意停药。

心脏介入相关护理知识

心脏介入相关护理知识

心脏介入相关护理知识1. 引言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技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护理人员的角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脏介入相关护理知识,包括患者评估、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的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内容。

2. 患者评估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症状、体征等。

此外,还需要检查患者的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和尿液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手术风险。

3. 术前准备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协助患者进行清空肠道,以减少手术风险。

其次,需要确保患者的静脉通路畅通,以便输液和给药。

此外,还需要确保患者的心脏介入器械和材料准备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4. 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心脏介入手术的过程复杂,需要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操作。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手术室环境干净整洁,器械齐全,手术床位安全可靠。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测、麻醉药物管理等工作。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记录。

5. 术后护理心脏介入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

首先,需要对患者的术后伤口进行处理和护理,以预防感染和出血。

其次,需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率、呼吸和血压等。

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液体管理、疼痛管理和药物管理等。

最后,还需要教育患者和家属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并定期进行随访。

6. 并发症预防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有一定风险的手术,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需要保持手术室环境干净整洁,减少感染风险。

其次,需要确保患者的身体平衡和稳定,避免肺部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

此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7. 结论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段,护理人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措施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措施

一、概述心脏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心脏疾病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顺利恢复。

二、术前准备1. 术前一日,患者需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口服安眠药。

2. 术前清洁手术区皮肤,一般为右侧腕部、右侧大腿根部。

3. 穿刺留置针,术日晨空身穿病员服,摘下首饰、活动假牙。

4. 股动脉手术创口的患者,应准备盐袋、尿壶、便盆、吸管等。

5. 手术当日可进食少量清淡易消化食物。

6. 如果是接台手术,请耐心等待通知。

三、术后护理1.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穿刺部位护理(1)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2)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根据医生指导,适时调整压迫时间,防止出血。

3.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4. 迷走神经反射心脏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休克,护士应提高认识,重视观察及护理。

术后应帮助患者平卧,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指导患者多喝水,预防血容量不足。

5. 术后活动(1)术后24小时内,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术后24小时后,可根据医生指导,逐渐增加活动量。

6. 饮食护理(1)术后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2)适当增加热量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注意补充维生素。

7. 出院指导(1)患者出院后,应继续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4)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四、总结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穿刺部位护理,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患者的护理与抢救配合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患者的护理与抢救配合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患者的护理与抢救配合在心肌梗死中使用急性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很快的对患者的心肌灌注,能够有效的对血管进行开通,以此来减少心肌缺血率,提高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的陈功率。

但是在急诊科室中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会随时的出现窦性心动缓,心室颤动,室性心动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比较急的心率失常的状况或者时血压出现急速的下降,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的状况,从而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影响,特别是心室颤动在手速过程中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现象,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抢救则会造成患者的死亡,所以在手术的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密切的进行监护,在发生状况是及时的采取解决的措施,以此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收入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和护理方法进行如下探讨。

标签:冠状动脉介入术;护理;抢救配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中入住的82名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男66名,女16名,年龄33~92岁。

1.2 方法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采用经右桡动脉或经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动脉鞘管注入5000~9000 U的肝素,再从左边,右边的冠状动脉做立体造影,左边的冠状动脉再造影的时候每次只注射3~6 mL的造影剂,儿右边的冠状动脉在做造影的时候每次只注射2~4 mL的造影剂,手术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心电除颤仪来监测动脉内压力和心电图。

1.3 结果本次研究的82名手术患者中,共有32名患在心率失常方面出现了不同的状况,其中包括了5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患者,8名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0名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患者,9名心室颤动患者。

另外还有29名患者出现了血压下降的情况,25名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状况,30名患者出现了胸痛加剧的状况,通过使用药物治疗,电击除颤,临时起搏器安置,主动脉球囊反搏等紧急处理之后,手术成功并且送回病房。

心脏介入术的护理

心脏介入术的护理
3
伤口护理
4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情况,防止 感染和并发症。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 率和体温,及时发现异常。
药物管理
按照医嘱准确给予药物,同时注意不 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处理并发症
1 血管并发症
注意血管损伤、血肿和 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
采取洁净操作和感染控 制措施,预防术后感染。
康复运动
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力量 训练和伸展运动,促进心脏功 能康复。
健康饮食
放松技巧
教育患者选择低盐、低胆固醇、 富含纤维和抗氧化物的食物。
教授患者放松和应对压力的技 巧,促进身心健康。
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 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
心脏介入术的常见问题
术前焦虑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情绪,提供支持和 鼓励。
手术风险
向患者和家属详细 解释手术风险,并 回答他们的疑虑。
术后不适
积极监测患者的症 状,适时给予合理 的缓解措施。
远期预后
与患者讨论手术的 远期预后和生活质 量改善的潜力。
心脏介入术后的康复措施
心脏介入术的护理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心脏介入手术的全过程,包括术前准备、术 中护理、术后护理,以及监测和评估。我们还将探讨处理并发症、心脏介入 手术的常见问题以及术后的康复措施。
术前准备
1
病历评估
收集患者的病历信息,包括既往病史、
体征监测
2
过敏史和用药情况。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
准确记录手术的时间、用药和操作过程,以 便后续追踪和评估。
术后护理
恢复室观察
情绪支持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 者在术后恢复期间稳定和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急诊介入手术的护理观察与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4-08-21T15:41:52.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0期供稿作者:陆赟
[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世界上四大危及人类健康生命的一种高发性、致死性疾病[1]。

陆赟
(宜兴市人民医院 2142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观察及护理配合。

方法:择取2013.05-2014.05期间在我院接受心脏急诊手术治疗的37例患者,针对其临床护理观察及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探析。

结果:本组37例患者经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治疗中,30例患者直接进行介入治疗,7例患者由于病情变化无法进行急诊介入治疗而择期手术。

全部患者均治疗成功,仅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并发症。

结论: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严格周密的护理观察及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减少临床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心脏急诊介入手术观察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328-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世界上四大危及人类健康生命的一种高发性、致死性疾病[1]。

介入性心脏手术是通过有创性心导管治疗与研究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学科。

心脏急诊手术的风险较高,需要严格周密的护理观察及默契的护理配合,以利于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现择取2013.05-2014.05期间在我院接受心脏急诊手术治疗的37例患者,进一步探究其护理观察、护理配合情况,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3.05-2014.05期间在我院接受心脏急诊手术治疗的37例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23例。

年龄均在29-87岁之间,平均年龄(47.86±4.08)岁。

就诊至血管开通时间为(53.46±22.58)分钟。

其中,12小时内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者12例,高危不稳定心绞痛者14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者11例。

1.2方法
1.2.1心律失常的观察及除颤
介入治疗期间,尤其是手术过程中,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是因为右冠状动脉发生阻塞造成的,该类患者病情非常危重,病死率很高,特别是对右冠状动脉彻底堵塞的年轻男性患者,手术操作时在开通血管的瞬间很容易出现室颤。

室颤是导致死亡的关键因素,但是室颤能够利用除颤而恢复。

因此,及时发现室颤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严格周密观察患者的心电示波,如果发现室颤波形,应及时进行除颤,将除颤时间缩短在5秒以下。

一般情况慢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因为病程时间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侧枝循环建立,需要紧密的观察病情。

1.2.2心脏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
以往试验研究指出,直接 PCI,特别是应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时[2],可以明显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近期及远期临床预后情况。

同时,减少了患者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对全部发病至就诊时间小于12小时的心肌梗死患者可以直接实施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并且要求由经验丰富的介入医生操作,把入院到治疗时间控制在90分钟范围内。

在最初2-3小时再次灌注治疗的时间对患者死亡率深远影响。

开始治疗时间越早、病死率越小。

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所以护理人员应该24小时听班,随时做好接到手术通知的准备,30分钟内必须到岗。

护理人员还应该明确分工,准备好抢救药物及仪器。

注意接送患者时,应连接好2个三通,确保术中抢救给药,同时固定妥善,前后各加用1条宽胶布,规避关节处,以便手术抬手。

在全部准备工作中均应有条不紊,一切妥善后通知急诊推入患者。

加强工作效率的提高,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及习惯。

2 结果
本组37例患者经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治疗中,30例患者直接进行介入治疗,7例患者由于病情变化无法进行急诊介入治疗而择期手术。

全部患者均治疗成功,仅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心脏急诊手术治疗易产生多种临床并发症,主要包括:肾功能损害、低血压、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脑血管栓塞、卒中、心肌梗死等,甚至死亡[3]。

这些临床并发症大多数是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导致的,还有一些与医生操作有关。

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时,必须及时发现,遵照医嘱及时用药及处理。

高质量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手术医生的手术压力,全神贯注的投入手术中。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介入治疗因为其存在有创,均会发生并发症。

冠状动脉介入并发症根据部位不同分成造影剂并发症、大血管损伤、冠状动脉并发症、介入通路局部并发症等。

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各种各样,例如对冠状动脉病变解剖、治疗方案制定有误,医生操作技术不熟练,术前对高危患者手术风险评估不充分,对并发症的发现、处理未及时,缺少科学依据及正确方法,对造影剂的特点、患者肾损伤不良反应缺少充分认知等。

这些临床并发症尽管发生率较小,但是严重时将是患者生命安全的极大隐患,应该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所以,严格的护理观察、默契的护理配合是心脏急诊手术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可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黄林芬,赵秀英.急诊介入手术的护理31例[J].实用护理杂志,2011 ,18(2):7-8.
[2]刘云凤,董燕妮,汤日晓,等.心脏破裂急诊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医药导报,2011,13(35):472-473.
[3]陈利芳,余健.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的护理配合[J].广东医学,2011,32(4):535-5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