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地震观测台网

日本的地震观测台网
日本的地震观测台网

维普资讯 https://www.360docs.net/doc/5d451824.html,

水库诱发地震资料

过去,世界各国建设水库大坝工程,都是尽量避免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建设,更不会建 造在会发生强烈地震的断裂带上。许多断裂带都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才发现的。 过去的经验总结是:在弱震地区或地质构造稳定的地区,大型水库大坝会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强度可以超过历史上所记录的最大地震强度。 下面介绍世界上几个著名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案例: 1.印度科依纳水库诱发地震 印度科依纳(KOYNA)水库位于印度孟买城以南二百三十公里的地方,库容量 27.8亿立方米,水库面积116平方公里.科依纳水库于1954年开工建造,1963年完工。 科依纳水库大坝高103米,大坝体积130万立方米,大坝为粗石混凝土重力坝。印度 科依纳水库不但大坝底下的地基十分理想,而且水库所在地区的地质结构完整,从地质板 块学的观点来看米,这座水库是建造在印度板块上,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一部份。于几百年万前就已经形成。人们认为这种地质结构是最稳定的,即所谓的无震区,而且在水库 建造之前,也没有地震的记载。大坝位于前寒武纪地质带上,地质条件非常优越. 但是就在这里发生了至今为止记录在案的强度最大的地震。1963年科依纳水库竣工并 当即蓄水启用。在这之后,附近地区就小震不断,在1964年和1965年之间,最高一周地 震次数达四十多次。水库在1965年蓄满水,之后地震次数增多,强度加大,到1967年, 一周地震次数竟高达320次地震。在1967年9月13日发生了一次震级 5.5级的地震,1967年12月11日在大坝附近发生了为震级6.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为VIII度。 这次地震的震源就在水库大坝附近离地面9-23公里的地方。这次地震影响的范围很大,整个印度半岛的西半部份都能感觉到该次地震。由于水库诱发地震而直接死亡人数约为 177人,受伤人数超过1700人。该地区大批房屋倒塌或是受到严重损坏,成千上万的人无 家可归。科依纳水库的大坝虽然没有因地震而倒塌,但受到严重损坏,水泥大坝两面出现 了多处裂缝,有几处水都从裂缝处渗透出来。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补救。科依纳水库的发 电机组和涡轮机受到严重的损坏。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杜军 赵雁 西安三建建设有限公司 摘 要: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造成大量建筑的损毁,本文主要结合日本此次地震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的工程抗震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东日本大地震;隔振;消能减震;建筑法规;鲁棒性 东日本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建筑物的损害和财产损失,更引起了巨大海啸以及最高级别的核事故,其引起的次生灾害无论对人类生活还是自然生态都是损失巨大的,但是日本的建筑质量的优良表现展示了人类在灾害面前的智慧,借鉴邻国日本的此次地震经验来审视下我国的防灾和建筑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震害原因分析 1.1 地震客观原因 此次地震属于板块边缘地震,属于逆断层地震,此次地震矩释放能量3.6× Nm,Mw=9.0,能量相当于汶川地震30倍,破裂范围:南北长450km,东西宽150km;破裂速度: 2.0km/s,破裂持续时间:300S,比汶川地震多3分钟,最大断层滑移量:18m[1]。在震源附近K-NET筑馆观测点(宫城县),观测到2933 cm/ s2的强烈加速度。从茨城县到岩手县南部的广阔的范围内,超过200 cm/s2的强烈加速度传播。从东北关东地区,结果发现有最大超过5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特别是仙台平原,也有超过10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2]。由图3地震烈度分布图可以看出日本大部分地区均达到了6度(相当于我国烈度十度)。另外此次地震不但是震级高,而且还引发了十米高的海啸,建筑物不仅遭受了地震动,还遭受了海啸的冲击,所以经不起冲击的木结构房屋基本上被夷为平地,而抗冲击能力好的如钢筋混凝土房屋发生整体坍塌的比例小。(见图11) 2.2 隔振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方法是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3]。 图1:隔振示意图 图2:采用隔振的弹性建筑 如图1所示,普通居民住宅在基础设置隔震层,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可通过隔震层先耗散能量,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直接承受地面传来的地震波的风险,减少了建筑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又如图2:日本东京建了12座弹性建筑,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此次地震中甚至连玻璃都没有损坏。 我国新的抗震规范也提出了隔振与消能减震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明确隔振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设防地震 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可按高于本规范的基本设 ?82?

怎样描述一个地震-中国地震信息网

第二讲怎样描述一个地震? 2.1 常见的地震三要素 当某地发生了灾害性地震,大家经常可以从新闻媒体看到这样的报道:“据××地震台网测定,××年×月×日×时×分,在××地方(附以经纬度),发生了×级地震。”不管什么媒体,无论电视台、广播电台,还是报纸,也不管这次地震伤亡与经济损失有多大,只要报道,就一定会包括这次地震的时间、地点与震级。这就是描述一个地震最常见的三要素。 发震时刻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就是发震时刻。为了地震应急、救援和向公众通报震情,关于地震时间,只需要告诉大家,地震发生在哪一天几点几分就行了。可是对于某些科学研究来说,这就不够了。现在地震台网测定发震时间可以精确到0.1秒,有的还可给出更精确的结果。地震台网测定的发震时刻是地震断层开始破裂的时间。震源从开始破裂到整个断层破裂是有过程的。破裂的传播速度一般为2~3千米/秒。这样,一个强震的破裂长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千米,需要十几秒、几十秒或稍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破裂过程。对于一般的工作和普通老百姓来说,不必在意这十几秒或几十秒的破裂过程,还是可从宏观上认为,地震断层的破裂是瞬间完成的,给出精确到分钟的发震时间也就够了。 震源和震中地震发生的地方叫做震源。地震发生在地下,震源往往有一定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而破坏和灾害总是在地表。震源在地面上正对的地方,或者说,震源向地面的垂直投影被称为震中。这里往往是破坏最重的地方。 某观测点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与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震源、震中与观测点的关系,可从图2-1上一目了然,它们的连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震中距、震源深度与震源距的关系符合勾股定理。23 22

图2-1 震源、震中与观测点的关系图 当人们对于地球内部速度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途径有了基本了解,就可以利用各地震台记录地震波到达时间反过来推算,求得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另一方面,一次强震发生后,科学家们通过现场考察,根据破坏程度的比较也能确定震中位置。为了便于区别,通常把地震台网测定的震中叫做微观震中,而把宏观考察确定的震中叫做宏观震中。这两者在多数情况下,大体一致,有时会有明显差异。为什么会有差异呢?首先,它们的定义就略有不同。地震台网测定的微观震中是震源开始破裂的地方在地面的投影。宏观震中是地面上破坏最重的地方。开始破裂不一定是破裂最大的地方,它在地面的投影与破坏最重的地方有一些距离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的确定都可能有误差。 按震源深浅不同,也可把地震分为三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属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之间的地震,属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属深源地震。到现在为止,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达720千米。 世界上约95%的地震属浅源地震。我国的地震也大多为浅源地震,只有东北的东部,以及台湾以东海域有深震或中源地震。世 界上中源和深源地震的分布,将在第三讲介绍。25 24

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

报纸有关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一.统计 目的:研究并学习上海几家主流报刊基于各自定位,对重大事件进行连续报道的规模、结构、采编特点等。 研究对象:文汇报2011年3月12日至3月21日10期报纸 文汇报3月12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5条5922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4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2篇6408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5版:5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6版:10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6856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33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4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叶松亭徐晶卉陈惟任荃陈韵旭陆益峰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文汇报3月13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6条5067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8003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5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6版:6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0545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307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3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赵博徐晶卉王蔚陈惟任荃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4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2条3742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5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9篇5519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1篇

第8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7版:2篇(体育新闻版)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6336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9261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6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江世亮王彦黄宇春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5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9条8734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7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6篇4946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6版:2篇(综合新闻/国内新闻) 第7版:1篇(文化新闻) 第9版:6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10版:2篇(财经新闻) 第12版:3篇(科教文摘)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8700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368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2幅 图片报道总量:7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唐玮婕本报记者:赵维光赵博黄春宇王蔚许琦敏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6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7条3908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8386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3篇 第3版:4篇(综合新闻) 第6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8版:1篇(教科卫新闻) 第9版:1篇(文化新闻)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9389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294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3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2016) .doc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2016) (2016年修订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 第三章地震监测台网的管理 第四章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进行,并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 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有关单位、个人建设的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是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补充。 第九条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应当坚持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中日灾难报道的差异

【摘要】在3月11日本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的表现得到了世界的赞许与肯定。在这一类灾难新闻中,对比国内的媒体报道,日本媒体在报道的采访、内容、导向性上有着许多值得国内媒体学习的地方,中国的媒体在对于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中需要对自己报道的标准、方法进行不断改进。 【关键词】灾难事件中日媒体新闻报道 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国媒体在这类事件的报道上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纵观这几年的灾难报道,中国媒体由于缺乏经验,在报道的方法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与中国相邻的日本是一个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有着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对比中国的汶川地震和日本最近发生的“3?11”特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中国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有得得改进的地方。 一、中日媒体在灾难事件采访上的差别 首先,在对比地震中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中国的媒体比较喜欢采访地震中的受灾群众,希望能够从他们的口中获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以及他们现在的情况。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受难群众是地震灾难的当事人,在他们身上必定具有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但为了尽快获得这些新闻,中国的一些记者在对于采访时机的把握上通常显得不够慎重。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可以见到像这样的情况:被埋者在废墟中奄奄一息,记者却要求暂停营救,先行采访,并阻止救援人员搬开悬挂在被埋者上方摇摇欲坠的天花板;在地震灾区临时医院里,医生正准备给伤员动手术,记者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并要求采访,导致医疗设备被污染,类似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在一些极端案例中,由于媒体的不当采访,间接导致了被采访者的死亡。 与之相对应的日本媒体,在“3?11”大地震中,日本媒体也会将采访的镜头对准灾民,但在采访的时机上,普遍遵循了不得干扰救援工作进行的原则。对于在废墟下进行的救援过程,日本媒体也会采取直播,但在其过程中,不会采访任何救援队员,因为担心影响救援进度,也不采访受害者家属,因为此时他们已痛苦万分,日本媒体认为任何强行采访在此时都只会给家属徒增伤痛。浏览日本关于地震的新闻,可以发现那些对惊魂未定的灾民进行采访的新闻很少,电视台的记者一般安静地拍下他们和生还的亲人、朋友拥抱或者沉默的情景。在采访时机的选择上,除了不干扰地震救援人员的工作之外,日本的媒体也非常注意灾民的心理情绪是否适合接受采访,避免由于自己的采访对其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除了选择采访对象与采访时机之外,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方式也表现出其职业素养。在汶川地震中,中国的一些媒体为了获取信息或在报道中突出某种目的,常常对采访对象采取“侵扰悲痛”式的采访,这种采访如果方式不当,就会对被访对象造成很大伤害,某电视台对女警蒋敏的采访就属于这一例子。 而日本媒体在面对这种可能会“侵扰悲痛”的采访时则表现出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问的内容通常也只是点到即止,绝对不会对受灾群众进行任何的追问。例如,一名主持人在采访一位灾民时,问到他“你的家人找到了吗?”当得到没有的答案时,主持人安慰他“请加油。”①短短的几句话中,已经传递出了很多的内容,而主持人此时并没有再继续追问他更多的关于其家人的情况。这种采访虽然比较短,但并不煽情、也不会侵害到被采访者的个人情感和尊严。总结日本媒体在地震灾难中的采访,其角度和语气都显得比较平和,话语中充满了人情味,采访的过程就是对灾民的一次安慰。 二、新闻图片的搜集、新闻素材的选取上的差别 中国媒体所选用的新闻图片通常喜欢将镜头对准受伤的灾民甚至是遇难者,一些报纸还将这种照片作为头版新闻图片来使用,为的是突出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但有可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内容清晰)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 饶扬誉孟慧付燕玲罗兰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 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烈度(IJMA,Intensity of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称为“震度”,从0到7度共划分为8个等级(表1)。除根据宏观地震现象外,日本的地震烈度主要考虑地震时地面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表1 日本地震烈度表 烈度(震度) 名称说明 加速度 (cm·s-2) 0 无感人无感觉,地震仪可以记录到。<0.3 1 微震静止的人或对地震特别注意的人能感到有地震。0.8~2.5 2 轻震多数人可感到,屏风仅有轻微的震动。 2.5~8.0 3 弱震房屋摇动,屏风咔咔响,电灯等垂吊物在摇动,容器内水面发生波动。8.0~25.0 4 中震房屋强烈摇动,放置不稳的花瓶等倾倒,器内水外溢,行人有感,人 逃屋外。 25.0~80.0 5 强震墙壁裂缝,墓碑、石灯笼倒塌,烟囱毁坏。80.0~250 6 烈震房屋倒塌30%以下,山崩、地裂、多数人无法站立。250~400 7 激震房屋倒塌30%以上山崩、地裂、有断层发生>400 在发布实时地震预警信息时,往往采用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Ir)[1]。为了进一步区分破坏性烈度的等级,常常把5度和6度进一步细分为5-、5+、6-和6+,表示5度弱、5度强、6度弱和6度强的震感。所以,实际发布的烈度有10个等级(负值烈度除外)。 实时地震烈度,是地震灾害速报和预警的基础,而核心是采用时间域近似滤波法。 以往,计算IJMA是在频率域进行滤波变换,往往需要在地震动结束时才能算出烈度值,地震预警的时间延误十分明显。后来改进了滤波方法,采用在时间域近似滤波方法[1],这样,就可以得到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值Ir,而时间序列内Ir的最大值Ia(近似地震烈度,发布系统自动舍小留大),就是与IJMA对应的地震烈度。 它和中国的12等级的地震烈度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地震烈度从Ⅰ度~Ⅻ度共划分为12个等级(见表2)[2]。评定烈度时,Ⅰ度~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功刀卓,青井真,中村洋光. 震度のリァルタィム演算法,地震第60卷第4号日本地震学会, P243-252,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7742-2008 中国地震 烈度表,2009. 表2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根据文献[2]整理)

日本9级特大地震简介(徐锡伟 )

日本9级特大地震简介 徐锡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9级特大型地震,地震持续时间达5分钟,诱发了超过10米高的海啸,不仅冲刷了日本东北部海岸建构筑物、船只、汽车等所有地面物品,还引起了火灾、核电站设施爆炸、核泄漏和上万人死亡,这不仅仅是日本的灾难,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引发了全球对核电站安全的担忧。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吸收有用的养分,有可能让我们今后更从容面对未来的地震灾害。 1地震基本参数 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东京时间) 地点:日本本州东部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322,东经142.369 震中: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 地震矩释放量:3.6×1022Nm,Mw=9.0 9级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及更西的欧亚板块之下的巨型逆断层上 (上图显示日本地震震源百年复发间隔的发震概率图:2011年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板块边界带上(蓝色矩形框内,是原来预测的多个小于8级潜在震源a, B1, B2, b, c, d, and e级联破裂的结果)

震源深度:24.4km 震源机制解见下图: 根据主震和余震和已有地震的准确定位资料和震源机制解等,可以推测发震断层: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北美板块及更西的欧亚板块之下的巨型低角度逆断层,属板块边界带地震。 发震断层走向:194.9度,倾向西,倾角14.9度。

用于约束板块俯冲带几何结构的地震分布图(据https://www.360docs.net/doc/5d451824.html,/earthquakes/eqarchives/subduction_zone/usc0001xgp/) 板块俯冲带发震断层倾角拟合(据https://www.360docs.net/doc/5d451824.html,/earthquakes/eqarchives/subduction_zone/usc0001xgp/)

水库诱发地震简述

水库诱发地震简述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会引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是人工湖在蓄水初期出现的、与当地天然地震活动特征明显不同的地震现象,亦简称为水库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具有多种成因,其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为人们所认识。水库诱发地震是涉及地震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结构抗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 本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有34个国家的134座水库被报道出现了水库诱发地震,其中得到较普遍承认的超过90处。有4例发生了6级以上地震,他们是中国的新丰江(1962年,6.1级)、赞比亚─津巴布韦的卡里巴(Kariba,1963年,6.1级)、希腊的克瑞马斯塔(Kremasta,1966年,6.3级)、和印度的柯依纳(Koyna,1967年,6.5级)。 发生在坝址附近的强震和中强震,有可能对大坝和其它水工建筑物造成直接损害。已知挡水建筑物遭受损害的有两个震例(表1),尚未发生过大坝因水库地震而溃垮或严重破坏的情况。水库诱发地震对库区及邻近地区居民点的影响则更为常见,强震和中强震会给库区造成人员伤亡,带来重大物质损失。即使一般的弱震微震,也会对震中区造成一定危害,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是库区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我国迄今已报道出现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有25例,其中得到公认的有17 例(见表2),是世界上水库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高坝大库中出现诱发地震的比例明显偏高。我国(含香港和台湾)已建成的百米以上大坝32座,出现了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0座,发震比例超过31%;其中1979年以后蓄水的17座百米以上大坝中有8座发生水库地震,发震比例高达4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水库诱发地震的强度来看,全球发生6.0级以上强烈地震的仅占3%, 5.9—4.5级中等强度的占27%,发生4.4—3.0级弱震和3.0级以下微震的占到70%(分别为32%和38%)。在我国这一比例相应为4%、16%和80%。但是水库诱发地震往往出现在历史地震较平静的地区,强烈和中强水库地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了当地历史记载的最大地震,许多发生弱震和有感微震的情况,也是当地居民记忆中未曾有过的重大事件。 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由回顾性研究逐渐转变为前瞻性研究。近20年来,几乎全部拟建的大(1)型和多数大(2)型水利水电工程,对诱发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作出前期论证,数十个重大工程在蓄水前提出过正式预测意见。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始终紧密结合工程建设和工程抗震安全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成因机制、判别标志、评价和预测准则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逐渐形成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特别在研究和确定工程的抗震对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表2 中国水库诱发地震震例基本情况一览表

水库到底能诱发多大地震

水库到底能诱发多大地震? 2008年汶川5.12地震后,社会上有些人将地震的发生归咎于西南地区的水电建设。到底什么是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到底能诱发多大的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由于水库蓄水而引起水库区以及库水影响所及的邻近地区新出现的地震现象。世界上首次有关水库诱发地震的报道是美国的胡佛大坝。1939年春,胡佛水库水位上升至运行水位后不久,出现地震高潮,最大震级达到5级。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坝高大于15米的水库大约有3万座,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比例不足0.3%且分布在29个国家;全世界大于6.0级的水库诱发地震有4起,分别是我国的新丰江水库地震(1962年3月19日,6.1级),赞比亚—津巴布韦边界的卡里巴(Kariba)水库地震(1963年9月23日,6.1级),希腊的克里马斯塔(Kremasta)水库地震(1965年2月5日,6.2级),印度的柯依那(Koyna)水库地震(1967年12月10日,6.3级)。我国坝高大于15米的水库约有1.9万多座,而坝高30米以上的水库约5700座,自从新丰江水库发生6.1级水库诱发地震至今,比较公认的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有33个,除新丰江以外,震级均在5级以下。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最多的国家,也是对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最深入的国家。我国学者根据库区工程地质条件把水

库诱发地震分为塌陷型、卸荷型和构造型三种类型。前两者是水库诱发地震中最常见的类型,震例较多,但震级一般不超过3级;而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概率极低,但其震级较高,有的可达中强震水平。 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特征是:在时间上,诱发地震的产生和活动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开始发震时间70%发生在蓄水至正常蓄水位期间;在空间上,水库地震的震中大多分布在水库及其周围5公里范围内,且相对集中在一特定范围;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很浅,震源深度小于5公里。由于震源浅,水库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均较同震级天然地震高,但影响范围较天然地震小很多。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相对小,对坝址区的影响烈度一般均小于地震基本烈度。因此,水库诱发地震一般不会对大坝产生危害,但可能会对临界稳定状态的滑坡体和未经抗震设防的民居产生影响。 工程实践使很多学者逐渐认识到,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多为高坝大库。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烈度绝大多数均小于场地地震基本烈度,更小于大坝的抗震设计烈度,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很小。尽管如此,我国政府及地震主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水电行业的相关规程规范中,也对水库地震的监测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坝高大于100米,且水库库容大于5亿立方米的水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有强有弱,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一个里氏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一个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的总和。1995年1月2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是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

东日本大地震日语新闻集锦(日文原文)

1【原発爆発】蒸気の微量放射性で躊躇か 2011.3.15 09:08 クリックして拡大する 東日本大震災後に相次いで爆発が起こった東京電力福島第1原子力発電所の衛星画像。左下から第1号機~第4号機の順で並び、煙を上げているのは14日に爆発した3号機=14日、福島県大熊町(ロイター) 相次いで起こった福島第1原発の1、3号機の原子炉建屋の爆発。2号機についても、燃料棒全体が露出したことが判明し、“最後の手段”である海水注入が始まったが、予断を許さない状況が続いた。原子力安全?保安院によると、15日午前6時過ぎ、福島第1原発の2号機で爆発音があった。爆発を防ぐ手立てはなかったのだろうか。研究者に聞いた。 大阪大の宮崎慶次?名誉教授(原子炉工学)は「マグニチュード9.0という巨大地震による激甚災害なので、やむを得ない面がある」としたうえで、「個人的には、爆発という事態は避けられた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う」と話す。 今回の爆発では、原子炉内に冷却水を入れる非常用発電機に不具合が生じ、ベント弁(格納容器の蒸気を外部に放出する弁)や代替注水にも手間取ったとされるが、宮崎名誉教授は「外部電源や非常用発電機が使えなくても対策は必ずあるはず。バッテリー(の電気)が弱る前にもっと早くベント弁を開いていれば、蒸気を放出することができて、格納容器と原子炉内の圧力を下げることができていたはずだ」と話す。 ただし蒸気は排気筒から放出される際、初期には微量ながら放射性物質を含んで大気中に出てしまう。宮崎名誉教授は「東京電力側に、蒸気を大気中に出すことへの躊躇(ちゅうちょ)はなかったか。マニュアルは正しかったか、職員が正しく理解していたかなど、今後の検証が必要だ」とみる。 2 首相「冷静に行動を」=政府?東電が統合対策本部-福島原発事故 菅直人首相は15日午前、東日本大震災で被害を受けた東京電力福島第1原子力発電所の事故について、首相官邸で記者会見した。首相は第1原発周囲に高濃度の放射能が漏れ、今後も漏えいの危険があると説明。新たに原発周辺20~30キロ圏内の住民に屋内退避を求めた上で、「国民には大変心配を掛けるが、冷静に行動してほしい」と呼び掛けた。 首相は、福島第1原発の放射能漏れについて「濃度がかなり高くなっている。さらに漏えいの危険が高まっている」と指摘。続いて会見した枝野幸男官房長官は「身体に影響を及ぼす可能性があることは間違いない」と述べた。 一方、政府と東京電力は同日朝、福島原発の事故に一体となって対応するため、首相を本部長とする「福島原発事故対策統合連絡本部」を東電本社(東京?内幸町)に設置し、初会合を開いた。席上、首相は「あなたたちしかいない。覚悟を決めてほしい」と事故処理に全力を尽くすよう求めた。首相は東電に午前5時半すぎから約3時間滞在した。

地震监测和震情应急工作的情况汇报

地震监测和震情应急工作的情况汇报 县位于四川省XX市南部,是省定贫困县、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革命老区县、国家重点工程——瀑布沟水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2008年“5-12”汶川巨大地震破坏烈度高达ⅷ~ⅸ的国定重灾县(其地震破坏烈度是在ⅵ的基础上异常增高两、三度)。汉源全县幅员面积2382平方公里,辖8镇25乡(其中5个少数民族乡),现有行政村191个、社区19个。全县总人口32万(其中城镇户籍人口3万,农村户籍人口29万)为XX市县(区)级人口之最。居住着汉、彝、藏、回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 XX县防震减灾局(前身为XX县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自上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防震减灾工作已历经40余载,地震监测从建立之初的一两个监测点的模拟人工观测到现在的数字化无人值守台、点的建成,无论技术的进步还是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监测能力均得到了提高,逐渐向现代化地震观测系统迈进。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工作也从无到有不断增强,自2000年以来全县主要建制镇新建房屋都进行了相应抗震设防管理,特别是因兴修国家重点能源工程项目瀑布沟电站(水库大坝186米高,库水湖面为88平方公里为四川全省最大人工湖,装机容量360万千瓦,已于2009年底蓄水发电并网)而迁址新建的罗卜岗XX县城和库水区淹没乡

镇,都因库水淹没和5-12巨大地震严重破坏双重原因而在重建工程中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目前,全县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建设正在由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牵头不断兴建和完善。而地震震情应急管理和实施工作开展由县防震减灾局全力承担,现今条件有限设施不足装备很差亟待解决。 一、汉源地震地质简况 XX县域处于扬子地台和甘孜地槽过度带上的康滇地轴与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的交接区附近。XX 县域内的构造多以北西向展布的断裂和褶皱为主,伴以出现一些北东向的断裂。西部为刚性花岗岩体,东部为多数地区出露震旦纪地层,并伴以下古生代地层,宜东~九襄一线还出露有上三迭~下侏罗纪地层。九襄、富林露有第三纪地层。 XX县域主要构造形迹是一系列北西向的断裂和褶皱,断裂主要有四条分别是:金坪断裂、九襄~片马断裂、马烈断裂和安乐断裂和罗锅坪断裂。据历史记载,在XX县辖区内发生的中强地震有1216年6月25日清溪北西5级地震,1957年8月9日汉源-洪雅-荥经交界处级地震。汉源受周围强大地震波及较突出,主要受来自西边鲜水河地震带、南边的安宁河地震带和东边的洪雅~峨边地震区所发生地震的影响,包括这次5-12汶川巨大地震震害损失惨重。 1786年6月1日磨西级地震对汉源的影响烈度在县城区以西大部分地域

新版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GB18306 2015 的主要变化 刘晓东

中国标准导报 2015 / 09 中国是一个多震灾的国家。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百年来的资料表明,中国平均5年左右就会发生1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10年左右就会发生1次8级以上地震。依据地震区划图提高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和土地利用规划水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2015年5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标准将于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GB 18306—2015的发布实施,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 一、标准的修订背景 2000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地震台网布局更加合理,并逐步实现了地震观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实现了对中国大陆全覆盖监测。同时,实施了国家GPS观测系统一期、二期工程,中国大陆形变监测和地球物理场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针对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断层调查。观测系统的完善和大规模的调查,获取了大量的新资料。与此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了中国大陆强震机理、强震危险预测关键技术等重点项目研究,对中国大陆强震危险性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一些先进的模型和关键技术。 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10多年来,该标准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汶川“5?12”8.0级地震、日本东北太平洋海域“3?11”9.0级地震等国内外特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的经验教训,对防范特大地震的灾难性后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需求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地震区划图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也要求地震区划图应适时更新。依据新资料、新成果和新认识,对GB 18306—2001进行修订势在必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中国地震局于2007年启动了GB 18306—2001的修订工作。经过地震系统内外广大地震、工程等多个领域科技工作者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版地震区划图的编制。 二、技术要素的修订 GB 18306—2015的编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公众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问题,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技术上,充分吸纳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资料;使用上,采用双参数调整,并提出“四级地震作用”取值;结果上,消除不设防区,全国设防参数整体上有了适当提高。在GB 18306—2015的地震区划图编制过程中,中国地震局与住建、水利、核电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并广泛征求吸纳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级地方政府等多方意见与建议。与GB 18306—2001的地震区划图相比,GB 18306—2015的地震区划图基础资料更加扎实,技术依据更加充分,科学认识更加全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工程适用性。 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地震安全政策的变化, 新版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的主要变化 刘晓东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国内外微地震检测技术现状与应用

国内外微地震检测技术现状与应用 一、国内技术应用现状 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1、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截止2011年11月,东方物探公司已成功对11口钻井实施了压裂微地震监测。 2、同年,华北油田物探公司针对鄂尔多斯工区大力推广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不断提高储量动用率及单井产量的要求,2011年年初就对微地震检测技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对检波器、记录仪器、处理软件进行实际考察。 他们与科研院校合作,在鄂南工区富县牛东4井与洛河4井开展微地震监测裂缝评价技术攻关,采用微地震技术对储层压裂进行监测,结果与人工电位梯度方法(ERT)监测结果一致。该公司还通过组建微地震监测项目组,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与科研院校“高位嫁接”,开发微地震检测特色技术,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3、近年来,胜利油田积极开展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并把它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技术储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非常规油气藏将成为胜利油田的一个重要接替阵地,而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是非常规油气藏勘探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新技术。 通过开展对国内外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现状、微地震压裂检测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及裂缝预测方法、目前成熟的处理反演软件、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应用实例分析等方面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的技术特点、技术关键、技术实用性及其发展方向,为胜利油田下一步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为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服务。 二、国外技术研究与应用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矿业局就开始提出应用微地震法来探测给地下矿井造成严重危害的冲击地压,但由于所需仪器价格昂贵且精度不高、监测结果不明显而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推广。 近10年来,地球物理学的进展,特别是数字化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小范围内的、信号较微弱的微地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为了验证和开发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岩石工程(如地热水压致裂、水库大坝、石油、核废料处理等)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国外一些公司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联合,进行了一些重大工程应用实验。如1997年,在美国德州东部的棉花谷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水压致裂微地震成像现场实验,以验证微地震成像技术的实用价值。该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证明微地震成像技术相对于其它技术来讲,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经济实用及可操作性强,很有发展潜力。 美国之所以成为目前世界上页岩油气开发的领跑者,就是因为它已经熟练掌握了利用地面、井下测斜仪与微地震检测技术相结合先进的裂缝综合诊断技术,可直接地测量因裂缝间距超过裂缝长度而造成的变形来表征所产生裂缝网络,评价压裂作业效果,实现页岩气藏管理的最佳化。该技术有以下优点: ①、测量快速,方便现场应用; ②、实时确定微地震事件的位置; ③、确定裂缝的高度、长度、倾角及方位;

微地震检测技术简介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随着非常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藏的开采开发,压裂技术在储层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评价压裂施工效果的关键且即时的技术之一。根据微地震监测处理高精度地反演微震位置,从而预测压裂裂缝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对压裂施工效果进行跟踪及评判,同时也为后期油气藏的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第一节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与发展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与地震勘探相反,微地震监测中震源的位置、发震时刻、震源强度都是未知的,确定这些因素恰恰是微地震监测的首要任务。微地震是一种小型的地震(mine tremor or microseismic)。在地下矿井深部开采过程中发生岩石破裂和地震活动,常常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由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通常定义为,在开采坑道附近的岩体内因应力场变化导致岩石破坏而引起的那些地震事件。开采坑道周围的总的应力状态。是开采引起的附加应力和岩体内的环境应力的总和。 一、技术背景 岩爆是岩石猛烈的破裂,造成开采坑道的破坏,只有那些能够引起矿区附近的地区都受到破坏的地震事件才叫做冲击地压或煤爆、“岩爆”。对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性的研究表明,矿震不一定全都发生在开采的地点,且不同地区的最大震级也不相同,但矿震深度一般对应于开采挖掘的深度。每年在一些矿区的地震台网能记录到几千个地震事件,只有几个是岩爆。在由开采引起的地震事件的大的系列里,岩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对矿山地震、微地震及冲击地压的观测具有一致性,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必须区别对待。 二、微地震技术的发展 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