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地震观测台网

合集下载

专业网站

专业网站

地质行业工作者必备网站:希望这些网站信息能给大家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和帮助!一、国家官方网站:1.中国地质调查局/2.中国国土资源部/3.中国地质学会/4.中国地质科学院/5.中国地质资料馆(可检索)/6.中国地质图书馆(可检索)/7.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可检索)/index.jsp8.新国家标准查询-工标网/new/index.jsp9.中国地质博物馆/index.asp10.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2009/index.htm二、地学综合网站:1.中国地学网/2.全球矿权网/3.中国矿产资源网/index.aspx4.中国有色网/5.中国物探信息网/6.石油地质网/7.煤炭网/三、百科查询网站:1.地学百科/2.石油百科/bk/3.地质学术语查询/pro/view.php?id=880 4.全球矿权网--矿权百科/News/baike.aspx5.地质词典/四、地质专业论坛:1.地学论坛/?fromuid=5310 ;2.华夏土地论坛/?fromuid=91634 ;3.科学网-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板块/showforum-51.aspx 4.筑龙建筑论坛/forum/5.中国矿业论坛//6.小木虫论坛-地学板块/html/f261.html7.化石网论坛/8.中国陨石爱好者论坛/bbs/9.东南西北人/dzcn/index.php10. 风雨论坛/forum/index.php11.地球化学论坛/index.php12.上帝之眼/index.html13.岩土论坛/14.地质工程网论坛五、地学期刊网站1.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2.期刊界-搜索引擎/3.《中国地质》/ZTfuwu/QKchuban/XSqikan/ZGdizhi/4.《地质通报》/ZTfuwu/QKchuban/XSqikan/DZtongbao/ 5.《现代地质》6.《地质论评》/georev/ch/index.aspx7.《地质学报》中文版:/dzxb/ch/index.aspx英文版:/dzxben/ch/index.aspx 8.《岩石学报》/ysxb/ch/index.aspx9.《矿床地质》/ch/index.aspx10.《地球科学》/11.《地学前缘》/ScienceWeb/magazine/frontiers.asp六、地学名人博客1.刘继顺科学网博客/u/yuelugj/2.刘继顺新浪博客/yuelugj ;3.朱志敏科学网博客/u/weah0500/ 4.刘玉平科学网博客/u/刘玉平/七、国外地质网站1.美国地质调查局/2.英国地质调查局/3.美国地质学会/4.国际地质科**合会/5.地质网/八、地质人才招聘1.宾果职位搜索引擎/2.中国地矿人才网/3.中国矿业人才网/4.万行矿业人才网/5.矿产英才网/6.矿业矿产人才网/九、地质院校网站1.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3.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4.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5.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6.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7.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桂林冶金地质学院)/8.中国石油大学(原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华东:/9.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10.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11.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12.西北大学地质系/jxyd/models/cn/index.htm13.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14.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其他一些有用网站:一、政府机构:[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90000014[2] /nsfc/cen/00/kxb/dq/index.ht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3] /index.jsp国土资源部[4]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5] /建设部[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8] /国家重点实验室[9] /863_105/index.html 863计划[10] /tztg/200703/t20070327_42369.htm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2007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11] /index.html 973计划[12] /index.asp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3] /上海地震信息网站。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编制说明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编制说明

地震行业标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地震烈度速报可在地震发生后通过观测仪器直接提供地震烈度,快速生成地震影响强度和范围,为人员伤亡估计、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救援决策和工程抢险修复决策提供依据。

地震监测台站越密集,对地震影响场的了解就越全面和详细。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规程是规范、科学进行地震烈度速报工作的基础。

目前,日本、美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并制订了统一的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

2011年5月15日,依据中震法函…2011‟14号“关于征集2011年地震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建议的通知”,编写组提交了地震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地震仪器烈度”。

2011年9月26日,中震函…2011‟351号“关于下达2011年地震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批准制订工作立项,项目“地震仪器烈度”由工程力学研究所负责。

二、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地震应急响应与处臵技术”方面,明确指出发展“地震和地震烈度的速报”、“重要工程设施预警与紧急处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我国2020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并明确将“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臵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到2020年,要“建成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本项工作是落实《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日本海洋实时监测系统DONET简介

日本海洋实时监测系统DONET简介

日本海洋实时监测系统DONET简介申中寅【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观测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也方兴未艾.而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海底有线实时监测的成功先例,为我国相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及借鉴.其中日本海底有线实时监测系统DONET始建于2011年,专注于海底地动―水压信号的高效采集,旨在监视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和海啸事件.本文主要介绍DONET的硬件布局、搭建流程以及科研产出情况,并简要介绍我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基本信息.【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7页(P34-40)【关键词】海底观测网;DONET;日本南海海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作者】申中寅【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引言伴随海底通讯产业的发展,水下供电及数据传输技术日趋成熟,海底有线实时观测成为继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之后新兴的海洋调查方法。

其搭建方式大致可分为既有线路改造和新系统架设两种。

前者主要基于20世纪90年代停用的太平洋海底通信线缆,如美国的 H2O(Hawaii-2 Observatory)和日本的 GeO-TOC (Geophysical and Oceanographical Trans-Ocean Cable)。

后者则以加拿大NEPTUNE系统(North-East Pacific Time-Series Undersea Networked Experiments)为代表,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所规划建设的一系列海底有线观测项目[1]。

NEPTUNE以陆基台站为起点沿海底向外洋延伸通信供电线缆,后者藉由特定连接装置搭载一系列固定观测仪器(搭载化学传感器及水样采集装置的自动升降浮标、流向流速计、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声波层析成像仪和浮游生物相机)和海底接地型观测仪器(海底观测平台、地震仪和重力仪)。

基于强震动记录确定的场地卓越周期

基于强震动记录确定的场地卓越周期

基于强震动记录确定的场地卓越周期陈永新;迟明杰;李小军【摘要】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 thre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dominant period based on the strong motion records,they are ① the Fourier spectral analysis method of surface records;② horizontal/vertical Fourier spectral ratio method; ③ surface/underground Fourier spectral ratio method. Several hundred strong motion records from two bedrock stations and two stations on site class Ⅲ in the KiK-net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network in Japan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ite dominant period.It is concluded that,on the bedrock site,the dominant frequency obtained from the three methods are scattered due to the hard rock site condition which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ground motion.On the soil site,the overlying soil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ground motion,and accurate valuesof dominant period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three methods.The domi-nant frequency from the surface/underground Fourier spectral ratio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at from the surface horizontal/vertical Fourier spectral ratio method whose result is uncertain on some soil sites.%本文介绍了3种根据场地强震动记录获取场地卓越周期的方法:①地表记录的傅里叶谱分析法;②地表水平/垂直傅里叶谱比法;③地表/地下傅里叶谱比法。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编制说明中国地震局.doc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编制说明中国地震局.doc

地震行业标准《仪器地震烈度计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地震烈度速报可在地震发生后通过观测仪器直接提供地震烈度,快速生成地震影响强度和范围,为人员伤亡估计、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救援决策和工程抢险修复决策提供依据。

地震监测台站越密集,对地震影响场的了解就越全面和详细。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规程是规范、科学进行地震烈度速报工作的基础。

目前,日本、美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并制订了统一的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

2011年5月15日,依据中震法函〔2011〕14号“关于征集2011年地震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建议的通知”,编写组提交了地震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地震仪器烈度”。

2011年9月26日,中震函〔2011〕351号“关于下达2011年地震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批准制订工作立项,项目“地震仪器烈度”由工程力学研究所负责。

二、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技术”方面,明确指出发展“地震和地震烈度的速报”、“重要工程设施预警与紧急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我国2020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并明确将“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到2020年,要“建成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本项工作是落实《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地震案例之311日本地震

地震案例之311日本地震

地震案例之311日本地震基本介绍历史背景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恐为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

而由于地处地壳板块交界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日本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也不计其数。

20世纪日本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9月1日。

里氏7.9级地震袭击日本关东地区,受灾城市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和山梨等地,死亡99331人,下落不明43476人,受伤103733人,200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

自此之后的70年间,日本发生了几十次7级以上大地震。

人员伤亡数较大的几次包括,1927年3月7日,日本西部京都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地震,造成2925人死亡。

1933年3月3日,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

1943年9月10日,日本西海岸鸟取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1083人死亡。

1944年12月7日,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998人死亡。

1945年1月13日,日本中部名古屋附近三川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2306人死亡。

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1443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是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发生的最严重地震,甚至被称为20世纪日本经历的、除原子弹袭击之外的最大灾难。

这场发生于日本西部神户市及附近地区的地震震级为里氏7.3级,但由于震中处于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市区,死亡及失踪人数达6437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21世纪日本第一次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0月23日日本中部新潟的里氏6.8级地震,67人死亡。

就在此次宫城县特大地震发生前两天,也就是3月9日,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也发生过7.2级地震,或为此次地震的“前震”。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26秒\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26秒,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属浅源地震。

地震行业标准《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

地震行业标准《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

地震行业标准《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编制说明1 任务来源2013年6月18日,中国地震局下发了《关于印发2013年地震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震函〔2013〕113号)。

2 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近年来,我国从汶川、芦山、九寨沟等大地震中吸取了强震动观测经验和教训,取得了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对观测数据质量的影响的新认知。

社会和经济需求推动了我国强震动台网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除国家和地方政府外,大型国企在核电站、水库大坝、高速铁路、大跨桥梁等重要工程项目中也建设了大量台站,然而,对于大规模台站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一直缺少科学和规范化的指导,因此,《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的颁布,将助力于我国强震动台网的高效运行,服务于我国工程抗震的新突破和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保障强震动台网的高效运行,结合省级和国家级中心运行维护工作的特点,满足强震动台网的运行维护、数据产出以及相关技术和管理要求,面向各级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人员编制了本规范。

3 工作简况3.1 本规范主要参加单位(暂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工业大学、云南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

3.2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暂略):3.3 主要工作过程从标准编制启动到目前共召开了5次工作会议,多次个别征求意见,第一次会议上编制组提出了“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与管理规程”编制计划和编制大纲,并与其他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

后3次工作会议分别对已完成的规程修改草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规程使用对象分两个层级(省级和国家级),远程检查、数据汇集和原始加速度记录信息报送时间节点,实时和事件传输的仪器采样率参数,震级统一使用M震级,台网监控使用专用软件等修改意见,参见附录。

最后一次工作会议认为总体信息足够反应强震动运维工作,但是,专家对规范架构上有不同意见,一是建议由总则、内容、操作代替原来技术指责、内容、省级中心和国家级中心。

我国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台网观测条件质量评定

我国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台网观测条件质量评定

我国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台网观测条件质量评定
焦远碧;吴开统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1990(006)004
【摘要】本文简述了我国地震台网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台站地理分布特点。

文中介绍了区域地震台网监测地震的能力和台网观测条件质量评定的方法,并将全国划分为0.5°×0.5°的小区域,计算了台网对M_L=1.0,1.5,2.0,2.5,3.0,3.5,4.0地震的监测能力和观测条件质量,讨论了目前我国台网对首都圈、华北地区、东部地区和全国范围的地震检测情况,提出了一些地区改善观测条件的设想。

【总页数】7页(P1-7)
【作者】焦远碧;吴开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82
【相关文献】
1.阈值监测技术在禁核试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J], 王燕;刘俊民;王海军;唐恒专;李靓;唐伟;刘哲函
2.中国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和台站检测能力评分(2008-2015年) [J], 王亚文;蒋长胜;刘芳;毕金孟
3.金昌无线遥测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的初步评定 [J], 周明辉;许延军;赵成文
4.皖南地区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分析 [J], 袁勇; 周冬瑞; 谢石文; 郁建芳; 韩成成;
杨波; 王琐琛
5.长河坝—黄金坪水库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分析 [J], 杜瑶;吴彤;冯薪;丁勇;赵昱;郑昭;王宇玺;王余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