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寿善治疗慢性肝病经验论文
硒酵母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硒酵母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硒酵母片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5~2008年我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以观察硒酵母片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治疗组给予硒酵母片150 μg,每日2次口服,疗程3个月;肝功能异常时给予5%葡萄糖200 ml中加入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每日1次静点。
对照组肝功能异常给予5%葡萄糖200 ml中加入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每日1次静点。
肝功能正常时停药观察。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肝纤维化指标治疗组明显改善,对照组无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硒酵母片在改善乙肝患者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阻断纤维化进展等方面有较好疗效。
标签:硒酵母片;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约3 000万。
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的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
治疗乙型肝炎,阻断肝纤维化,肝癌进展,提高乙肝患者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采用硒酵母片(牡丹江灵泰药业)治疗慢性肝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5~2008年我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80例(所选病例符合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血清学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全部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治疗组中男32例,女8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平均46.1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1.5年,平均5.5年。
对照组中男31例,女9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0岁,平均45.5岁;病程最长14年,最短1.2年,平均5.1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
结果:对照组45例患者,经过一般的护肝药治疗,有效率为35.56%;治疗组48例患者,经过一般护肝药加苦参素治疗,有效率为68.7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苦参素;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些年,苦参素注射液(博尔泰力)做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新型中药被临床推广[1]。
本院2006年3月~2010年2月收集应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48例,与45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3例均为2006年3月~2010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的患者,符合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且未接受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剂的治疗。
1.2 分组与治疗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5例,两组一般资料统计性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采用苦参素注射液(宁夏博尔泰利药业股份公司)治疗,总疗程为90 d,每次400 mg,1次/d,连用30 d,之后每次400 mg,每天2次,连用60 d,肌内注射,同时要使用1 d的护肝药(水飞蓟素、肌苷、维生素C等);对照组只使用一般的护肝药。
1.3 观察指标①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eAg用ELISA法检测;HBVDNA用PCR法检测。
②肝功能,即血清ALT复常率用全自动生化仪于治疗1个月末、第2个月末和疗程结束时测。
③不良反应。
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血、尿常规及肾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HBVDNA、HBeAg均转阴;有效:HBVDNA、HBeAg其中一项转阴;无效:HBVDNA、HBeAg无一项转阴。
名医吴寿善

简介如下 。 1 学识渊博 经验 丰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少, 大便溏薄不爽 , 舌红苔黄腻 , 脉弦滑。实验室检查 : 丙转氨 谷
吴师曾讲 授《 温病》 在学术 上多受 叶天士 、 , 吴鞠 通 的影 响,
造诣颇深。又对《 内经》 《 、 伤寒论 》 《 匮要 略》 的治 疗肝 病 、金 中
诊疗思想有所研 究。在近 五十年 的临床 实践 中, 吴师反 复探索 , 不断总结 , 对肝 病中的急慢 性肝炎 、 肝硬 化 、 肝腹 水和肝 癌 的治 疗, 具有 自己的一套理、 、 、 法 方 药。师承者 只有不 断研 究 、 体会 , 领悟其经验 , 方能 掌握 其治 病 的理 、 、 、 , 运 用 于 临床 。 法 方 药 并 如急性肝炎有黄 疸和无黄疸型之分 , 而其病机 皆为湿热 蕴结 , 疫
调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 综合分析 , 强调因人、 因时、 因地制宜,
是治病 的利器。但对微观 的“ ” 病 的认识 , 有时 不免笼统 。吴师 以为中 医治病只有 以辨证论治 为基 础 , 辨病论治 为辅助 , 才能使 中医的诊疗过程 进一步 完善 。吴 师这种 既重视 辨证论 治 , 又强
该病人 曾在 院外 反复腹 水治疗 效果不显著 , 纳差 , 腹胀 , 尿黄少 , 腹 大如 臌 , 双足 不肿 , 口干不喜 饮 , 大便不 爽 , 红 、 苔 , 沉 舌 少 脉 细。予清利湿热 , 活血化 瘀 , 气健脾 为法。药用 : 陈 2 g 茯 益 茵 4, 苓 1g 白术 1 g黄 芪 2 g 生 大黄 6 , 军 1 g 鳖 甲 1 g 丹参 5, 5, 0, g熟 0, 5,
论养阴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论养阴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签:养阴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理论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由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人体所致,属中医温病范畴,其起始病因是湿热疫毒之邪侵犯机体,留滞经络,伏于肝脾,引起肝郁气滞,肝郁日久化热,气滞血瘀亦可化热,疾病后期引起肝肾阴虚或肝肾阳虚。
有热必伤阴津,正如吴鞠通所谓“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
可见,慢性乙肝从发病初期到后期都有阴伤表现。
对于治疗,吴鞠通强调“温热为法,法在救阴”,叶天士认为“留得一分阴液,便存得一分生机”。
说明养阴法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1 养阴法理论溯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灵枢·本神》言:“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张仲景《伤寒论》对养阴法有诸多描述,所用方剂寓有保阴津之意,如白虎加人参汤、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猪肤汤、麻子仁丸、猪苓汤等,而芍药甘草汤为酸甘化阴的代表方,柔肝复阴之首方。
朱丹溪尤其注重养阴法,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为后代医家所重视。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吴又可《温疫论》在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创制了柴胡养荣汤、承气养荣汤、蒌贝养荣汤。
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薛生白《湿热病篇》在治疗湿热时,重视提早保护阴津,强调疾病早中期重在祛邪,消除伤津的病因,极期祛邪养阴并举,末期宜远过于滋腻药物以防邪恋。
吴鞠通《温病条辨》始终贯穿着“存阴”思想,提出”保津护液为第一要法”,并告诫“不可纯用苦寒也,若服之反燥甚”。
王士雄《温热经纬》博采众长,将古今思想融于一炉,提出“甘寒濡润以生津、清热泻火以坚阴、咸寒滋养以育阴、疏瀹气机以布津”的思想[1]。
疏肝养阴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疏肝养阴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在肝病治疗中应用疏肝养阴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200例肝病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00例患者运用临床常用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100例患者运用中医疏肝养阴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中,76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中,61例显效,16例有效,23例无效,有效率为77.0%。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为6.0%,对照组为17.1%;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肝病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应用疏肝养阴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临床症状能够明显缓解,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疏肝养阴法;肝病治疗;临床应用肝病是我国人群中相对常见的一种疾病,肝病的主要特点是容易复发,治疗难度系数高,进而将其列为临床治疗中相对难治的一种疾病。
在对肝病患者实施治疗时,运用西药治疗的费用相对较高,而且会引起多种副作用,因而临床主要选择的方法是中药治疗[1]。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导致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因而,在对肝病治疗中,中医的疏肝养阴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200例肝病患者,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200例肝病患者,其中132例为男性,68例为女性;年龄在26~81岁之间,平均为(58.2±2.6)岁;病程在3~15年之间,平均为(5.83±1.42)年。
肝病类型主要有:甲肝、乙肝、丙肝、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以及肝癌等。
将所选的患者均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运用西药进行治疗,具体为:运用恩替卡韦片(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19)进行口服治疗,每次1片,每天1次。
复方鳖甲软肝片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纤维化作用的观察

降, 与治疗前 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与对 P< .5 ; 照组 的治疗后 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0 ) P< .5 。治
疗组抗纤维化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 2 。
表2 2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变化 比较
组别
治疗组 ( = 3 n 3) 对照组 ( 3) = 2
福韦酯联合应用的治疗组 , 以及单独应用阿德福韦酯的对 照组 , 疗程均为 1 , 年 期间不服用其他抗纤维化及调节免疫 药物。比较 2组肝功能 、 乙肝 5项指标 、 B - N 肝纤维化 指标的变 化。结果 : 疗组 的肝功复常率 、 B A / B A H V D A、 治 H e gH e b转换 率及 H VD A B1
1 7 3 2 . 6 . ± 85 9 . ±1 . ‘ 57 94 196 2 . 6. ± 61 l2 5±l . 1. 43
注 : 治疗后 与治疗 前 比较 :P< .5 治疗后 治疗 组与对 照组 比较 : 本组 ‘ O0 ; P< .5 00 。
降解 。各 中药 协同作 用 , 相得 益 彰。具 有 软坚 散 结、 化瘀解毒 、 益气养血 、 扶正祛邪的功效 , 改善 肝脏的
血液循环 , 防止肝细胞损伤和促进肝细胞恢 复 , 起到防 治肝纤维化 的作用。国内周光德 等 通 过临床病理研 究证实 , 复方鳖 甲软肝片可抑制贮脂 细胞增殖 , 减少胶 原蛋白合成 ; 降低胶原蛋 白在肝 窦及 Ds i e间隙过量沉 s 积; 溶解和 吸收 已形成 的肝纤 维 化 ; 制 肝 星状 细胞 抑
甲软肝片( 内蒙 古福瑞 制药有 限公 司生产 05 / , . g 片) 1
日3 , 次 4片/ 。疗程均为 1 次 年。 3 观察指标
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治疗原发性肝癌40例

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治疗原发性肝癌40例摘要:目的:观察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20例)均采用相同的西药保肝、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同时加用扶正解毒祛瘀化痰基本方治疗,并与西药复方斑蝥胶囊治疗20例作疗效对比,2个月为1例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改善情况、生存质量卡氏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AFP值变化情况。
结果: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治疗组症状改善率为77.5%,同时使60.0%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血清AFP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能改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发性肝癌;临床观察笔者为全国名老中医第五期师承学员,师承导师为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盛国光教授,同时为吴寿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根据两位导师从“毒痰瘀虚”四大证候要素辨治慢性肝病的原则,应用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治疗原发性肝癌40例,获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病例系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门诊患者,均符合2001年9月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正式通过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且属于国际抗癌联盟(UICC)肝癌TNM分期不适合手术治疗的中晚期患者。
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2:1)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4岁,平均55岁。
有病理证实者28例,其他为临床症状加B超和CT或CT加肝动脉造影,结合AFP检测做出诊断。
1.2 诊断标准与观察标准1.2.1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①AFP≥400ng/ml,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转移性肝癌,并能触及肿大、坚硬及有大结节状肿块的肝脏或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
②AFP<400µg/L,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转移性肝癌,并有两种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或有两种肝癌标志物(DCP、GGTⅡ、AFU及CA19-9等)阳性及一种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
探讨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间收治慢性肝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2例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呋塞米等保肝、利尿对症处理药物治疗,而实验组42例予以益肝汤为主方的养阴活血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凝血功能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纳差乏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对比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提示,实验组ALT、AST水平以及PT、APTT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益肝汤为主方的养阴活血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肝炎能达到与西医疗法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对于肝功能和凝血机制的恢复意义显著,能有效降低肝性脑病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改善预后,故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养阴活血法益肝汤慢性肝炎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114-02我国是肝炎病毒感染大国,虽然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但仍有8.3%左右的病毒携带人群。
同时,我国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诱因为乙型病毒性肝炎。
故对于肝炎患者病情进展的监测,并予以科学有效的治疗,以及尽早发现和预防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前西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保肝、对症治疗,如利尿、补充白蛋白等,但总体疗效不佳,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西医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肝炎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通过对比中医养阴活血法和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差异,分析探讨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取得一定进展,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自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间收治慢性肝炎患者84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37~60岁,平均年龄48.2±7.6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寿善治疗慢性肝病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35-01【摘要】慢性肝病属中医学积、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是由感受疫毒,情志郁结,劳欲过度,饮食不节等伤及肝经、损及肝络、迁延日久、渐积而成。
【关键词】肝病;辨证论治;专家经验;吴寿善吴寿善是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教授、著名专家,长期潜心于肝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形成了科学独特的辨证及处方用药规范,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肝病的宝贵经验,善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病,尤其在治疗慢性病毒炎肝炎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笔者随师门诊学习一年余,裨益颇深,现将其辨病辨证思想及临床处方用药特点分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吴师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而慢性肝病的病因病机不外是正虚邪恋,邪毒羁留营血,即湿热疫毒之邪,侵入气分,血分,直接影响肝、脾、肾以及气血阴阳。
其病机复杂,始终处于虚实夹杂的矛盾中,正盛邪衰病情好转,邪盛正衰则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2 辨证分型吴师根据慢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常将其分为湿热蕴结、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用分型论治,分期论治,基本方论治等形式,疗效显著,现将典型病例简介如下。
2.1 湿热蕴结型:周某,男,30岁,有乙肝病史6年余。
于2010年9月因“身目尿黄,纳差一月余”就诊。
患者一月余前劳累后出现身目黄染,纳差,乏力,恶心欲呕,腹胀,小便短少,色黄如茶色,大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965u/l,谷草转氨酶802u/l,总胆红素 9 0 μmol/m l。
乙肝标志物检测阳性,hbv - dna2.3× 1 0 5 c o p i e s /ml。
诊断为黄疸。
病机为湿热之邪熏蒸肝胆,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胆汁外溢,脾胃运行失司。
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用吴师经验方:茵陈、丹参、白花蛇舌草各24g 、茯苓、连翘、金钱草、车前子、郁金、蒲公英各15g、金银花、黄芩各10g,制大黄 6g。
嘱病人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勿食海鲜及动物内脏。
用上方随症加减两月余,患者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1.0×1 0 3 c o p i e s / ml(转阴)。
按:慢性肝病湿热疫毒临床上内伏血分者多见,凡湿热内蕴型吴师用此方加减,如血瘀血热者,加槐角炭配地榆炭以凉血活血;大便溏泄不爽者用升麻配黄连以清热燥湿止泻;呕吐者用竹茹配代赭石降逆止呕。
2.2 肝郁脾虚型:刘某,女,53岁,有乙肝病史20余年,于2010年12月因“胁痛,腹胀三月”就诊。
患者三月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胁肋胀满疼痛,纳食减少,脘痞腹胀,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弦。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80u/l,谷草转氨酶65u/l。
总胆红素12.3μmol/m l(正常),b超示:早期肝硬化。
乙肝标志物检测阳性,hbv – dna3.4× 104 c o p i e s / ml。
诊断为肝积。
病机为邪扰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致肝郁脾虚。
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利湿为主。
方用吴师经验方:茵陈、丹参、太子参、白术、车前草、二芽各15g,茯苓、黄芩、陈皮、香附、半夏、薏苡仁、高良姜、鸡内金各10g。
嘱注意休息,调畅情志。
守上方加减调理月余,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复常。
按:这一证型与情志失有关,合并痰湿者,吴师常用二陈汤,平胃散,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加减。
2.3 气滞血瘀:王某,男,56岁,有乙肝病史30余年,于2011年1月因“反复肝区不适三年,再发加重半月”就诊。
患者三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感肝区隐痛不适,近半月明显加重。
面色晦暗,偶有胁肋刺痛,可见蜘蛛痣数枚及肝掌,腹部触诊肝脾肿大且质地较硬,舌质暗,脉沉弦细涩。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12u/l,谷草转氨酶59u/l, b超示:肝硬化代偿期。
诊断为肝积。
病机多为毒邪入于血分,不得透达,肝气不舒。
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常用中草药有茵陈、丹参、白花蛇草各24g,柴胡、赤白芍、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各15g,郁金、丹皮、五灵脂各10g。
守方加减三月,症状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
按:血瘀重者加三棱配莪术,脾阳虚者可用理中汤加减。
2.4 肝肾阴虚型 :张某,女,62岁,有慢乙肝病史15年,于2010年10月因“乏力,多梦半年”就诊。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失眠多梦,右胁隐痛,腰酸腿软,头晕目涩,心烦口干,舌体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60u/l,谷草转氨酶50u/l,b超示:肝胆脾未见占位性病变。
诊断为肝着,病机多为肝阴亏损,累及肾阴而致肝肾阴虚。
治疗以滋肾柔肝、健脾益气为主。
方用一贯煎加减,茵陈、茯苓、沙参、生首乌、猪苓、栀子炭各15g,熟地、麦冬、陈皮、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炙远志各10g。
守方月余,症状好转,肝功能复常。
3 讨论吴师认为慢性肝病虽多为感受湿热,疫毒,但临床用药需慎用苦寒之品,易致脾胃受伤,元气暗耗,或正气不足,病情反复。
主张使用辛凉轻平之品,如二花,连翘之类,配以茵陈,黄芩等。
肝病日久,必致阴虚,不宜重补,可用苏梗,白芍等药辛开苦降。
目前乙肝在国内尚无特效药,且肝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肝病患者多心情抑郁,吴师提出调畅情志,事半功倍,在鼓励病人按时服药改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力求让病人无服药之不适或不便。
然吴师学古而不泥古,认为单独中药治疗有其局限性,需配以抗病毒、护肝、降酶、调节免疫的中成药或西药治疗,对恢复肝功能,乙肝标志物转阴甚为有效。
而肝硬化失代偿脾功能亢进有手术指征者,宜早行脾切除术,对病人预后有很大影响。
同时主张个体化用药,认为有婚育要求的病人,需慎用核苷类药物,符合干扰素使用标准者可酌情使用,并配以中药调理,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中西合治,直达病所。
作者单位:430061 湖北中医药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332页)②间接作用:是指手法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反射作用,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4]对长期抑制便意而至的便秘具有心理治疗作用。
本组实验表明,采用穴位指压和腹部按摩可以有效改善ami患者的排便情况。
实验组便秘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排便比较规律,且大便不干燥,排便时不需费力,感觉较舒适。
腹部按摩及穴位指压安全,有效,并不影响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患者较易接受,不需特殊设备,且普通医护人员和家属均能掌握此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thompsom wg, longstreth gf, drossman da, 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nd functiominal pain[j]. gut,1999,45(suppl2):ⅱ43-47.[2]郜玉珍,孟海英,常晓晓,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饮食护理的研究现状[j]。
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32.[3]苏永静,张小燕,吴婉玲,等。
饮用鲜梨汁对卒中后便秘的预防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81。
[4]罗才贵,刘明军。
实用中医推拿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作者单位: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333页)辨证为肝郁化火之经行乳房胀痛,治以疏肝清热,方用逍遥散加味,处方:柴胡10g,当归12g,白芍20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薄荷2g,丹皮10g,栀子10g,香附15g,黄芩10g。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5剂后,心情好转,口已不干苦,脉以不数,改服逍遥丸,调理1周。
后因它病来诊,告知前病已经痊愈。
按:经行乳房胀痛是指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痛,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多由七情内伤,肝气运行不畅,脉络欠通,或因肝肾精血不足,经脉失于濡养所致。
本例属肝气郁结,失其调达,经行阴血下注冲任,冲脉隶属于阳明而附于肝,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气失疏,乳络不畅,且有化热之象,故用逍遥散疏肝解郁加丹皮、栀子、黄芩清泄郁热而收功。
4 乳癖案例4,患者,女,2008年6月16日初诊。
左侧乳房胀痛伴肿块半年,经前痛甚。
曾服乳癖消,疼痛缓解,近日因心情不舒加重,触诊左乳外上象限触及约3.5cmx2.0cm大小,形态呈圆形,质地中等,界限欠清的包块,触痛明显,推之可移,不与皮肤粘连,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为肝郁痰凝之乳癖,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处方: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5g,瓜蒌10g,浙贝母15g,半夏10g,牡蛎30g,甲珠6g,夏枯草15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按:乳房部位出现形态大小不一的硬结肿块,称为乳癖。
本病名称最早见于汉《中藏经》。
清《疡科心得集》对该病的症状描述较为具体,其说:“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
《疡医大全乳痞门主论》说:“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也。
”故用逍遥散疏肝解郁,余药化痰散结,药证相合而收功矣。
5 结语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疏肝理脾的功效,笔者所收案例,虽病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其病机相同,所以,逍遥散一投,效如桴鼓,此异病同治之趣也。
作者单位:034000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