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十一讲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中国当代作家 茅盾生平介绍 作品介绍 PPT模板

成长经历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 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 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 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 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 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 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 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 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一个人的死》《少年印刷工》《三人行》《劫后拾遗》 《蚀·三部曲》《含《幻灭》《追求》《他们的儿子》《路》《多角关系》
小说作品
短篇小说
《保施》《少年印刷工》《创造》《大鼻子的故事》 《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 农村·三部曲(含《春蚕》、《秋收、《残冬》) 《野蔷薇》《林家铺子》《诗与散文》《烟云》 《有志者》《自杀》《宿奔》《色盲》《喜剧》
第二部分
成长经历
performance in workplace execution comes from careful execution workplace execution comes
成长经历
爱情婚姻
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亲。1918年春节,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 成婚。 从此两人一直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直至1928年茅盾东 渡日本,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与之同行。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两人关系密切并 产生了感情,在这种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 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果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 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 解放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于 工作。“文革”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 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7
第十一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1

▪ 2、人物:
▪ 茅盾在小说中通过现代都市代表人物以及各 类形形色色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的沉浮,来传 达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同时又在这一 复杂的关系网中再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物。主要人物吴荪甫周围有名有姓的人物就 有近百位之多,他们在金融市场的交易所里 明争暗斗,在吴公馆里出谋划策,在裕华丝 厂和轮船公司中上窜下跳,甚至伸展到骚动 的农村“双桥王国”、军阀混战的前线。
▪ 五、《腐蚀》
▪ 这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以“皖南事变”前后国民 党政府“陪都”重庆为背景,斗争锋芒直指国民 党法西斯特务统治和他们反共反人民、卖国投敌 的政治路线。
▪ 这部作品是赵惠明的一束日记,作者采取了最能 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日记体裁。充分发挥了善于 深刻细腻地刻划人物心理活动的特长。
▪ 作品在特定的处境中多方面地揭示了赵惠明的复 杂的内心世界,越惠明受骗、犯罪而又不甘于堕 落所引起的矛盾和痛苦,她的“自讼、自嘲、自 辩护”,以及在觉醒自新过程中所经历的决裂、 斗争,写得细腻真切。
▪ 《蚀》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 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 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作者试图表现 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几个时期:幻 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的特点在于:
▪ 第一,茅盾善于大规模的描写社会现实;
▪ 第二,善于塑造女性形象,特别是所谓“时代 女性”形象的刻刻画;
▪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具有最 广泛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
▪ 3、翻译(略) ▪ 4、小说大家
▪ 二、茅盾对小说文体建构的贡献——开创了新 的文学范式:
▪ 我们这里讲的文体是指一种文化存在方式,是 指一定的话语系统所折射出的作家独特的个性 体验、主体意味、思维方式以及其他社会历史 文化精神,是由作品类型、结构模式、叙述话 语等因素构成的文学审美风范。茅盾在重视文 学的社会意义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小说文体的建 构,对小说文体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茅盾茅盾》课件

《子夜》的故事背景与主要人物
故事背景
《子夜》以北方边疆为背景,描绘时局动荡和人民 痛苦。
主要人物
茅盾刻画了一群身处战乱中的普通人,反映他们的 忍耐与奋斗。
《子夜》的主要情节与主旨
1
压迫与反抗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民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抗争和反抗的故事。
2
牺牲与希望
茅盾描写了人们为了信仰和自由的目标而牺牲自己,同时传递出对未来的希望。
《茅盾茅盾》PPT课件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本课件将介绍他的生平、成就、及其代表 作品,同时深入探讨茅盾小说的主题、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茅盾的生平介绍
1 早年经历
茅盾生于1896年,参与五四运动,积极投身文化革命。
2 学术背景
他曾留学日本,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研究。
《家》的主要情节与主旨
1
家庭团结与挣扎
小说呈现了一个家庭面对困境,克服困
农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的变革
2
难并保持团结的故事,传达了家庭的重 要性。
茅盾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农民的艰辛与努
力。
3
人性的复杂性与真情流露
作品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以及他们面对生活变化时不同的选择。
茅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普通人物的生动刻画
茅盾通过对普通人物的细致描写,让他们栩栩如 生,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符号意义与社会象征
茅盾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性,代表着特定的 社会角色和价值观。
精神与心理层面的塑造
他善于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呈现人性的 复杂性和真实性。
生动对比与冲突
茅盾及其《子夜课件

《子夜》所反映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促使现代人思考民族命运和未来发展,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谢谢聆听
《子夜》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子夜》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 过对人物、场景、情节的细致刻画, 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反映时代背景
《子夜》通过描绘上世纪30年代上海 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革,为现代 文学创作提供了反映时代背景的范例 。
《子夜》对现代人思想的启示
思考人生价值
《子夜》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现代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 我。
05 《子夜》的现代意义
《子夜》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反映社会矛盾与冲突
《子夜》通过描绘上世纪30年代上 海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当 时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民族危机,对现 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
关注民生问题
《子夜》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和 斗争,对现代社会关注民生问题、推 动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启示作用。
04 《子夜》的影响与评价
《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文学价值
《子夜》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 碑之一,标志着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巨大贡献。
作品在文学技巧、人物塑造和情节安 排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 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映时代背景
《子夜》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 上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成为 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参考。
茅盾的文学成就
01
茅盾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其 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茅盾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生平及文学成就一、生平茅盾(1896-198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1896年,1981年逝世,享年86岁,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所用的笔名。
茅盾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的秀才,思想比较开明,注重自然科学,希望儿子学实业,没想到茅盾却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父亲早逝,茅盾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的。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大家闺秀,通文理,有远见,对孩子们要求严格,茅盾称自己的母亲是他"第一个启蒙老师",非常敬佩。
茅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因为家里穷中止了学业,同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作编辑。
1920年开始主持《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同年11月接编并且开始着手改革《小说月报》,1920年年底至1921年1月,和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文学建设理论。
二、文学成就茅盾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新文学理论倡导、新文学创作批评、外国文学介绍和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
(一)新文学理论建设在1927年茅盾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前,其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和批评上。
从"五四"时期提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1925年之后向前推进,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他都是核心人物之一,可以说,茅盾为我国现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所提出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对于文学研究会宗旨的形成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茅盾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高兴时的游戏与失意时的消遣,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
"为人生"这一命题的反命题,不是后来出现的创造社的"为艺术",而是民国初年的通俗小说如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等"全然脱离人生的滥调的中国式的唯美的文学作品"。
茅盾ppt(29页)

• 1918年,回乌镇与孔德沚结婚。
重译
• “真正的名著应该提倡重译, 要是两个译本都好,我们可以 比较研究他们的翻译方法,对 提供翻译质量很有好处。”茅 盾提倡名著多有几个译本,让 名著的译本“百花齐放”。
重译 示例
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 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 (Mrs. Reed, 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 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 and a rain so penetrating, 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now out of the question.
• 1921—1926年间,茅盾在《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等刊 物上发表了包括匈牙利、波兰、捷克、芬兰、智利、巴西、 乌克兰、犹太等弱小国家与民族的小说和诗歌译品百余篇.
• 1927年至1928年又先后完成发表《幻灭》、《动摇》、《追 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作品 。
个 人 生 平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 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上课用课件

茅盾出现的意义
(一)“社会剖析派”的创始人。 (二)彻底改变了“五四”中、长篇小 说的幼稚状态,使其走向完善。 (三)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 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大大提高了中国 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 的可能性。
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
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轻的翻译 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 2 、大革命时期( 1927—1929 ):“矛盾“的茅盾。 3、日本时期(1929——1930):创作成熟期. 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煌期。 5、抗战时期(1937—1945):继续创作期。 6.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1949—1981)。
•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以茅盾为首革命现实主义作 家创作的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 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 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 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 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 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 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 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 因而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茅盾的《子夜》、叶紫 的《丰收》等。
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
《子夜》初版封面
• • • • • •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 茅盾小说创作反映人生可分为三种: 一是“悲观”人生。 二是“悲剧”人生。 三是“自新”人生。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的 三个基本特征: • 一是民族性。 • 二是批判性。 • 三是革命性。
• 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7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 教官和《民国日报》总主笔 •1929年,茅盾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集《野蔷薇》,完成长篇小说《虹》
茅盾及作品赏析ppt

建国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 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的茅盾负责国家文化事 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文学 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 物 影 响
文学奖项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生前遗愿,将自己的25万元稿 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一个文学奖项。是我国具有最高荣 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叁
小组感触
第九段 斥责那些贱视民众、 顽固倒退的人们, 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肆
艺 术 特 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 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 日根据地广大军民
文笔婉曲,结构谨严
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 赞颂白杨树“不平凡",当 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 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 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 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 。
语言凝炼,文字优美
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 无垠”,写高原的“平”,用 “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 ,则用“伟岸”、“挺拔”、 “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 ”。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 ”,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 情的变化。
肆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 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 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 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 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
“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
的嘲讽。
肆
创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 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 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 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 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
茅盾真是一个大师,天才中的天才,文笔是我读过所 有作家中最好的之一。茅盾的作品的文笔之好就好像 卓越的大师信手拈来,文字的张力十足,丰富而不赘 余,他的风格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如鲁迅等人风格完全 不同,并且我认为他的文学胜过他同时中国作家一个 档次。他的文字可以浪漫如《创造》中娴娴的进步与 君用的未来主义的冲突于缠绵,也可以深沉如《残冬》 《春蚕》中人民生活困苦的呼喊。但是茅盾的长篇小 说读来真的是有些晦涩艰难,他的《腐蚀》《子夜》 还是感觉没有读好,没有读出感觉与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这是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一部力作,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读
.
20
者的强烈反响。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 影《林家铺子》
21
--小说家吴组湘
茅盾当之无愧为我国现代新文学发展拓路奠基的 重要先驱者,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家, 近年来被文学史界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 坛主
.
4
1、茅盾生平及创作与文学成就
(2)“茅盾”笔名的由来 (3)说说“茅盾文学奖” 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设立 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也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每三年评选一次 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
(3) 长篇小说《虹》简析
《虹》被看作茅盾早期小说创作中又一部重要的作
品,也是茅盾思想发生变化后的一部实验之作。
主人公:梅行素
.
7
2、《蚀》三部曲与长篇小说《虹》
(4)茅盾早期创作的特点 首先,真实、直接、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作品
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其次,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群像 ①与时代共沉浮 ②爱情观念更新 ③心态矛盾,体现了时代特征 最后,茅盾的早期创作还体现了出色的心理描写
《锻炼》等 “文革”期间,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
“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
3
1、茅盾生平及创作与文学成就
“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小说方面有两位杰出的 作家,鲁迅在前,茅盾在后。茅盾之所以被人重视, 最大缘故是在他能抓住巨大的题目来反映当时的 时代和社会;他能懂得我们这个时代,能懂得我 们这个社会。他的最大特点便是在此。”
.
10
4长篇小说《腐蚀》
《腐蚀》以“皖南事变”前后的重庆为背 景,描写了一个女特务赵惠明的一段经历。 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透过赵惠明矛盾复 杂的心理活动和记述,把“皖南事变”等 重大历史事件侧面表现出来,充分暴露了 蒋介石集团特务统治的罪恶
.
11
5、中、短篇小说创作
中、短篇小说以《林家铺子》和《春蚕》 为代表。这两篇小说都创作于《子夜》同 年的1932年,是作家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 会现象计划的一部分。 (1)《林家铺子》故事情节 (2)《农村三步曲》 ①《春蚕》②《秋收》③《残冬》
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
5
2、《蚀》三部曲与长篇小说《虹》
(1)创作背景
(2) 《蚀》三部曲赏析
《幻灭》通过主人公静女士不断追求、不断 幻灭的过程来展开故事。静女士在理智上 渴望追求、寻索,感情上却每遇挫折便消 沉幻灭,而幻灭并不持久,寂寞之后又要 寻求,于是处于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循 环中
.
.
12
6、推荐阅读书目
(1)《子夜》 (2)《林家铺子》
.
13
.
14
.
15
.
16
1938年春,茅盾与夏衍、. 潘汉年摄于广州黄花岗 17
1940年,茅盾搬到鲁迅艺术学院,在鲁艺茅盾为文学系讲课, 题目是《中国市民文学概论. 》。这是茅盾讲课时的情景 18
1943年. 的茅盾
19
1941年夏,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连载于邹韬奋主编的《大众
“中国没有走向资产阶级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
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 民地化了”
3、长篇小说《子夜》
(3)《子夜》故事情节 (4)《子夜》的人物形象
中心人物:吴荪甫 另一重要人物:赵伯韬 (5)《子夜》的艺术成就 ①.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中塑造形象 ②波澜起伏、有条不紊的结构 ③细腻简洁的心理描写 ④精细明快、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席评论家 参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 建国之后,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
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文革期间,挨批靠边 1981年辞世
.
2
1、茅盾生平及创作与文学成就
(1)生平与创作 在流亡期间,创作《幻灭》、《动摇》、《追求》
(合称《蚀》三部曲)和长篇小说《虹》 左联期间写出《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创作《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
第十一讲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教学内容1、茅盾生平及创作与文学成就 2、《蚀》三部曲与长篇小说《虹》 3、长篇小说《子夜》 4、长篇小说《腐蚀》 5、中、短篇小说创作 6、推荐阅读书目
.
1
1、茅盾生平及创作与文学成就
(1)生平与创作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十岁丧父,母亲 ----“人生第一个启蒙老师” 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
才能,细腻、手段丰富的心理描写 才能
.
8
3、长篇小说《子夜》
(1)《子夜》的题目寓意
“子夜”即半夜,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以此象 征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黑暗后面是黎明、 光明,又暗示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趋势,表达了 通过黑暗走向黎明的信念。
(2)《子夜》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茅盾“产生了大规模 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他希望以艺术形 象展示他对当时中国社会情势的思考,完整地描 摹社会生活的全景图,使历史艺术化
6
2、《蚀》三部曲与长篇小说《虹》
(2) 《蚀》三部曲赏析
《动摇》是三部曲中的第二篇,小说以主人公方罗 兰在大革命斗争最激烈时的“动摇”性格为主, 同时也展示了大革命中存在的令作者也感到困惑 的问题
《追求》的文本时间是大革命失败后。作品以一群 知识者精神上的苦闷、悲观及在幻灭中追求,却 遭受厄运的过程,深刻展示了大革命失败对知识 者精神的打击,再次强化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幻灭 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