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原因: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计算机的网络性;超文本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
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储存、传播、表现的载体,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特点:A表现性——教学媒体具有能够表现事物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能够将教育内容形象化地展示,形成一定的表现力。
B重现性——教学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使已经加工和储存的信息得到重现。
C参与性——教学媒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形成适时互动,较强的参与性。
D差异性——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范围,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区别。
多媒体技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表现形式和计算机集成在一起,并可进行人机交互的技术。
多媒体课件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加工、传递、转换和检索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或者系统。
对文字的设计:文字要简洁、突出重点;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形;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
声音的作用:解说、范读、范唱;表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与学生思考问题。
对声音的设计: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音乐和音响不能用得过多,用得过度反而是一种干扰信息;背景音乐要舒缓,不能过分的激昂;要设定背景音乐的开关按钮或菜单。
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选题准确,重点突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制作画面精美;配音效果完美;交互性强;衔接性好;制作过程精细。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突出“现代”二字是为了要更多地注意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作了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综合国际上的成果和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从上面所列举的教育技术定义来看,我国多数专家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大体上同意美国AECT94定义,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作了适当的扩展,这些扩展主要表现在三个面:
1.强调要有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2.把研究对象由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扩展为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
3.强调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突出“现代”是体现在:
(1)更多地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
(2)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3)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科学化、系统化。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04
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技术更新换代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面临 不断更新换代的压力,新技术的引入需要 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培训和学习。
VS
解决方案
建立技术更新换代的规划,提供教师定期 的技术培训和学习机会,加强技术支持和 服务,以确保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 。
网络教学的实施与管理
总结词
远程教学、在线互动、实时反馈
详细描述
网络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是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远程 授课和互动,同时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辅助。
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
总结词
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科学决策
详细描述
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是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数据驱动决策 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教育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为教学 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准教学和科学决策。
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特点,能够实现个 性化、差异化、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20世纪初,幻灯片、电影、录音等媒体在 教学中的应用,称为“视听教育”。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的兴起,称为“计算机辅助教育” 。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 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称为“信息技 术教育”。
21世纪初,以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游戏 化学习为代表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出现,称为 “数字化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教育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名词解释

现代教育技术的名词解释现代教育技术是由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组成的,用于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
它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系统设计、教育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教学系统、多媒体、课程开发、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等。
其中,多媒体课件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多媒体信息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的软件。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远程教育是指有一定地理距离,采用特殊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技巧、特殊的电子或其它科技传播方式、特殊的组织与行政作业配合传播学习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和学习目的。
教学设计是以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与程序为目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教学系统是指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
多媒体是指多种媒体形式的组合,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技术。
课程开发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调整这三个阶段方案的开发。
信息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看信息就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本质及规律的描述,其价值体现在差异之中。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加工、利用、交流和控制等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其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现代教育理论包括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
对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的现代教学理论有布鲁纳(Bruner)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斑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等。
对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的现代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现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树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重视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2.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简单地说,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其中在学校是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优势,形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3.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目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既要重视优化“教”,更要重视优化“学”;既要重视“资源”,更要重视“过程”的研究和开发。
通过优化教与学的资源,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开发信息化教学软件,以探索并建构信息化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
4.系统方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思想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步骤的精心设计、实施,要求教学各要素有序进行,并随时进行评价和修正。
发展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
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包括: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智能)技术。
2、教育技术的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4、教育技术、教学技术和电化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概念的本质上来看,教育技术、教学技术与电化教育都是相同的,都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优化。
但是从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教学技术、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5、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6、信息素养包括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个个方面的内容。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8、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的更良好发展。
第四章视听媒体辅助教学1、媒体:是传播与储存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传播与储存教学信息的工具现代教学媒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储存并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用来传递信息;二是软件,用来储存信息。
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技术

在线学习平台案例
在线学习社区
通过在线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学习环境和社交网络。例如,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中分享学习经验、讨论 问题和交流想法,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和自我发展。
在线游戏化学习
通过将学习内容与游戏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使用在线游戏化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游戏中 学习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提高学习效率。
拓展学习资源
通过网络等技术,学生可以获 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种
在线课程、学习软件等。
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
技术成本高
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投 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硬件设备和
软件资源建设。
教师技能要求高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需要教师 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否 则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学生信息素养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也强调对教育过程的设计和管理,通过对教育过程的优化和调控,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区别
传统教育技术主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和传递,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更加强调学生的 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育技术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而现代教育技术则 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为指导,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对教育环境、教育过程和 教育结果进行优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各种教育媒体、教育资源、教育软件和教育平台等,这些技术 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和互动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 自主学习。
CHAPTER 03
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最新整理)现代教育技术

(最新整理)现代教育技术
1
现代教育技术
2021/7/26
2
目录
第一编 理论篇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
述 第二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
改革 第三章 教学设计
第三编 理论篇
第十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 网络教育资源概述 第十二章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第十三章 网络教育环境资源
第二编 媒体篇
2021/7/26
15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
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网上通信、远程通信 等技术引入学校教育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重视学生个人需求、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提倡小组学习和 自学。
最后、现代教育将使学校进一步开放,是全社会的教育资 源更合理的配置。
2021/7/26
12
(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3、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达到最大教育效果的操作: (1)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育目标 (2)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的测度 (3)选择和使用最优的教学活动 (4)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
2021/7/26
13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及特征 1、定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 和意愿。
(2)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3)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 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4)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 创造了“接受”的气氛。
2021/7/26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不会取代教师,但是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用科技的教师!
zhongjiuzhou
1
感受现代教育技术
2
漫谈现代教育技术
3
教育技术与教师信息素养
4
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目录
教育技术的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IT的大众化,产生了信息文化概念
• 信息素养教育
– IT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什么是信息素养
人文层面 技术层面
• 信息意识与情感
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他IT来解决工作、生活中 问题的意识与积极态度。
•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 事非法活动,知道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和其他 计算机犯罪活动。
• 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者:
–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研究者 – 全国电教系统的专业人员,包括中央及省、市、自治区的电
教馆人员以及各学校的电教人员 –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应用的相关人员,以及相关学科的
教师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 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 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 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 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 作为专业
本科、硕士、博士专业——教育技术学 教育硕士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 作为教师教育的必修课 • 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 • …… ……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 1. 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2. 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3. 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4. 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也称“教学媒体与技术”
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演化过程
创新(Innovation)
技术改变教与学
内化(Appropriation)
技术成为强有利的学习工具
整合(Adaptation)
技术被使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
采用(Adoption)
技术看起来好象有一点东西,但优势有限
了解(Entry)
技术是一个问题,非常不方便
——“明日苹果教室”
• 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能够阅读有关 的通俗文章和参与有关的讨论。
• 信息能力
能够利用IT获取、评价和分析所需的信息。能 够且开发、传播信息(这里包括几个层次)。
信息素养的内涵
• 在技术层面上:
–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 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 技术的技能。
• 在人文层面上:
–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
–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 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 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 将在信息社会合格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 1993年,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ISTE)制定美国《国 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1993)》。
–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将该标准作 为教师认证、培训的依据。
•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 2004.12,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 准》,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首个教师专业标准。
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
——我国教育技术的起步与发展
• 20世纪20年代起,我国教育界就尝试利用电影、幻 灯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
• 组织机构:
– 1979年教育部成立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现在,中央 和各省市都建立了电化教育馆。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专业性 的教育技术机构。
– 1991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现改为教育技术协会)成立。
• 关于绩效
– 绩效一词更多是用在企业培训领域。 – 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 – 教育技术从强调资源,教学到学习,又转到强调绩效。
• 关于理论与实践
– ‘1994——理论与实践 ( theory and practice)
– ‘2004——研究和符合理论的实践(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
综合实践活动
• 理解教育技术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讨 论,试从教育技术的实践层面、理论层面 分别谈谈你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例如, 在实践层面可以阐述教育技术能够“做什 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在理论层面则 可以回答教育技术“研究什么”,它是一 门“什么学科”等问题。
名词解释
• 西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 土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的22.99%。 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 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 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中国三大经济行政区域:东部地区、中 部地区。
从概念的变化看整合的发展
CAI(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e-Learning (electronic Learning)
(数字化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
B-Learning (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学习) 主导-主体相结合
化、政策和法规等。 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
信息管理等。 评价: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
和总结性评价等。
教育技术的新定义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 南国农:男,1920年生于江西。他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 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解放后,他与肖树滋 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 ,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肖先生一同 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教育技术AECT’04定义的基本结构
AECT’2004 与 AECT’1994 的比较
• 关于术语
– ‘1994——“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2004——“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
• 关于职能
– ‘1994五个职能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 ‘2004三个职能范畴:创设、利用、管理(更加强调实践特征)
——AECT’2004
教育技术是通过对与指定目标合适一致的技 术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利用和管理, 从而促进学习,改善绩效的研究与合乎规范的 实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04
这是AECT在2005年发表的最新教育技术定义,由于原文正式发表于2005年,因此也称AECT05 定义。
名词解释
• 堂件:课件的内容可多可少,一个大的课件可以包括一门完整的课程内容,可运行几 十课时;小的课件只运行10-30分钟,也可能更少时间。
•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该系统不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简单叠加,而是积件库与 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其中积件库中的多媒体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资料呈现 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网上环境积件资源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 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和多种有效途径;灵活易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 生创造性的有力工具。
—— AECT’1994
教学(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基本结构
开发
文印技术 音像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综合技术
利用
媒体的利用 革新技术的推广 实施并制度化 政策与法规
教育技术与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过程
• 计算机教育(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
–80年代初,我国掀起计算机教育热潮 –出现了计算机文化概念
• 信息技术教育(90年代初 ~ )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 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2000年10月,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加快普及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 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 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 南国农,2002)
•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 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
1.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2.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3.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