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生平的精彩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_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_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_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不得不说的一个能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怎样矛盾的人?与他相关的有一个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说说萧何,还有他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

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

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

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

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

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不过后来,韩信也是死在了萧何的谋划当中!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成就贡献政治助刘邦夺得天下早期追随刘邦的萧何就不予余力的支持和拥护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

汉初三杰是哪三个

汉初三杰是哪三个

汉初三杰是哪三个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刘邦对张良的评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对萧何的评价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对韩信的评价: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萧何(公元前252年—前193年),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军事家,西汉开国名将,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

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

最后,处死于长乐宫。

张良成语典故

张良成语典故

张良成语典故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谋士,被誉为“千古奇才”。

他曾在汉高祖刘邦的帮助下,协助其夺取了天下,并在其后的政治生涯中,为汉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良的成语典故主要有以下两个:
1. 资治通鉴中的《项羽败走荥阳》故事:汉高祖刘邦率军攻打楚国,项羽败走荥阳,张良奉命前去劝降项羽。

在与项羽的谈判中,张良用巧言令项羽拔剑自刎,使得刘邦能够顺利地统一天下。

这个故事中,张良的谋略和智慧被赞誉为“巧言令色”。

2.《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张良劝刘项分争》故事: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大战,张良在刘邦的帮助下,劝说项羽和刘邦停止战争,共同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然而,项羽没有接受这个提议,最终被刘邦打败。

这个故事中,张良的忠诚和为国家安宁着想的精神被称为“忠言逆耳”。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一百六十一:萧何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一百六十一:萧何

历史名⼈⼩故事之⼀百六⼗⼀:萧何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三⼈在创建汉室江⼭的过程中,⽴下了盖世功勋。

令⼈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的命运⼤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与刘邦和平共处⼏⼗年,虽然也有过⼀些波折,总算有始有终,终⽼天年。

萧何是⼀个⼈才,⽤现在的话说,是司法专家、民政专家、后勤专家。

作为⼀个不能带兵打仗的管家,在劝主⼦忍辱暂居汉中的⽇⼦⾥,萧何具体做了些什么呢?对刘邦⽇后的皇权之路⼜有多⼤的帮助呢?⼀个是“养其民”。

巩固根据地,⼤⼒开展⽣产,安抚百姓,稳定秩序,储备粮草军饷,为刘邦初步建⽴起了⼀个“还定三秦”的战略⼤后⽅。

⼀个是“收⽤巴蜀”。

萧何看到弹丸之地的汉中,不⾜与⽀撑汉王与项⽻未来的长期争夺,他派遣官员前往巴、蜀⼆郡,恢复社会秩序,⿎励乡民耕地种粮,及时收取赋税,征召⼠卒以补充兵员。

第三个是“致贤⼈”。

为刘邦的王图霸业发现、招纳和推举有⽤的⼈才。

最典型的例⼦就是韩信。

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并采取⾮常规的办法为之强留下韩信。

刘邦的汉家江⼭,有⼀多半是韩信给打下来的,荐⼀⼈⽽能为主⼦赢得半壁江⼭,萧何的知⼈善任,刘邦能不赞赏佩服吗?第四个是采取有⼒措施,建⽴巩固汉政权,安抚百姓,恢复⽣产,医治战乱创伤。

他制定颁布新的法令,初步完善汉政权的⾏政机构;着⼿建设公共设施,开放原秦朝的皇家园林供百姓耕种,减免赋税。

在基层管理上,萧何在各乡村实施由乡民推举年长德⾼的⼈,任命其为“三公”,每乡⼀⼈,在乡⾥三⽼中再产⽣县级三⽼,辅佐县令,教化百姓,参政议政。

正是在萧何卓有成效的治理下,关中地区农业⽣产迅速恢复,⼈民安居乐业,物质逐步增长,同时保证了前线的军需供应。

建⽴新都城西汉最初的⾸都在洛阳,刘邦接受了娄敬和张良的意见,决定建都于关中。

于是起驾西进关中,暂居旧都栎阳,由丞相萧何负责,在渭河岸原秦朝兴乐宫的旧址上修建新的国都。

萧何为了这座能与⼤汉声威相称的新都,可谓费尽⼼思,从总体规划布局到具体施⼯修筑,事⽆巨细,样样亲⼒亲为。

汉初三杰分别是谁

汉初三杰分别是谁

汉初三杰分别是谁
汉初三杰分别是萧何、张良和韩信。

楚汉争霸之中,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但是刘邦赢得胜利离不开这三个人。

韩信,原本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伙子,原本可能只想做苦力讨讨生活,没想到结识了萧何,最后认识了刘邦。

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统帅军队,这也是刘邦做得非常正确的一件事情。

这里开始,韩信锋芒毕露,一开始的小胜利一直到最后的连灭四国,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性人物,被项羽和刘邦争抢的武将,之后协助刘邦灭掉了项羽,为刘邦一统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萧何,是为刘邦处理后备的一位重要人物,称为“萧相国”。

在刘邦攻克咸阳之后,立即接手了秦国宰相的事物,并把图书和书籍收集起来,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口,全部郡县的户口资料,成为了日后制定计划最为基础的根基。

在之后楚汉争霸中,萧何留守关中,为汉军运输充足的粮草,用以支撑汉军的对楚军的征战,对刘邦战胜项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帮助刘邦排除异己,立下重要功劳。

张良,是像诸葛亮一位的绝世谋士。

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的智慧,可以说将自己作为谋士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逃,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并在后面与项羽的争霸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超高智慧,为刘邦打下天下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并在最后刘邦建都之后劝诫刘邦建都关中。

最后,张良明哲保身,放弃权力,安然离世。

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说的是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

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人物简介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

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

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张良故事史记

张良故事史记

张良故事史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张良故事史记张良故事史记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历史趣谈:张良 唯一得到善终的汉初三杰

历史趣谈:张良 唯一得到善终的汉初三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张良唯一得到善终的汉初三杰导语:“圯上敬履”是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也是张良的天才创意,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良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等人。

圯上老人来无影“圯上敬履”是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也是张良的天才创意,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良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等人。

圯上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

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一块黄石作为物证,以此来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

张良是刘邦钦定的“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经心悦诚服地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子房”就是张良的字。

刘邦的金口玉言,更加奠定了张良作为大汉王朝开国元勋的政治地位。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几乎是一条铁律。

汉朝的开国功臣也都被这一潜规则给“潜”过,“悲剧”程度和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结局越惨。

张良却是一个例外:自始至终,他深得刘邦的充分信任,在后刘邦时代,张良依然赢得了吕后的足够尊敬。

张良究竟有何过人才干,能让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张良又有何过人手段,能让自己得以善终?让我们重回“汉初三杰”名号出炉的辉煌瞬间。

公元前202年的二月,刘邦登基,大汉王朝正式建立。

三个月后,志得意满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洛阳南宫举办规模空前的庆功宴。

酒酣耳热之际,刘邦给大家出了一道思考题:“我,为什么能够完胜项羽?”在一片马屁声中,刘邦公布了标准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生平的精彩成语故事
臧嵘
张良、韩信、萧何是刘邦最得力的文武大臣,可以说没有他们,汉王朝不可能建立,所以史上向来称之为“汉初三杰”。

楚汉时期的有关成语故事,也以描写这几人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评价最多。

举几个生动的例证:故事性最强的可数韩信的“胯下之辱”了。

此成语原始史料见于《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司马迁记载韩信青少年时生活贫苦,经常向人讨饭吃,周围的青少年也瞧不起他,甚至故意侮辱他,《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是一段一群社会小流氓结伙欺侮少年韩信的故事,明显是仗势欺人,强迫韩信从小流氓的胯下也即袴下低头爬过去,以侮辱他的人格,不料韩信竟然不顾颜面委屈钻过胯下,这一有趣的历史成语故事,实际哲理很深,形容了一位有宏大志向的人,决不会因小失大,而且委曲求全,最后终会有大成就。

韩信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常的人,他出身贫苦,但始终抱着将来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宏大理想。

胯下之辱之后的前半生,他政治地位上也一直不显赫,几次投奔项梁、项羽都不受重用,一直是个小兵卒子,后来投靠刘邦,开始也不过是一名“治粟都尉“的小官,最后在他自己竭力争取和知遇他的萧何大力推荐下,韩非终于成为汉朝大将军,掌管军事指挥大权。

可惜的是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内部残酷斗争下,韩信和其他功臣一样,仍然免不了族灭已亡的悲惨下场。

不过,可幸的是韩信的这则“胯下之辱”的有趣成语,两千多年来一直流行在民间,成为人们强化机智和人生感悟的典型。

关于萧何的楚汉成语故事,就不如韩信那样生动有趣,因为他一生从事文职,为刘邦处理内务,所以《史记·萧相国世家》主要记载常规的政绩,很少有惊心动魄和生动精彩的故事。

但是他仍有不少为后人传诵的成语,最突出的是“万世之功”和“汗马之劳”。

这两成语都收在了中华书局那本权威的《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可惜解说过于简单,没有说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其实这是对汉朝大功臣最高的政治评价。

事情发生在汉高祖五年,也即公元前202年,这时楚汉战争已基本结束,项羽被杀。

汉朝的群臣们正忙于“论功行封”,以致于“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争议最大的是刘邦把建国“第一“功归于萧何,一些在战场激战多年的大将多有不服,他们认为自己“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而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凭什么位居首功?这应当是“汗马之劳”或“汗马功劳”、“汗马之功”成语历史正式源起。

这段解释确切表明这是指战场多年的汗马战斗之功。

现《汉语成语大词典》引用春秋战国时韩非子的一段议论和《汉书·严助传》一段记载,都不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一段更为确切。

“万世之功”的成语也来源于《萧相国世家》,司马迁记载,经过若干次激烈答辩,群臣终于心服,承认萧何确为建汉首位功臣,理由是楚汉激烈战争中,若没有处在关中的萧何每年及时供应接济汉军各部粮草,固守关中基地,汉军是不会
取得胜利的。

大臣鄂千秋的几句评论说到了根本上:“夫汉与楚相守滎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

”这句“万世之功”的高度评价后来终于成为流传后世的成语,这也是对萧何这位建汉功臣的高度评价。

这句有份量的成语在汉代时就被若干名家引用,例如汉文帝时的贾谊,在《过秦论》中就有“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句子。

当然这里用词之意已和歌颂萧何“万世之功”有含意的不同了。

这里还应当加几句议论萧何功绩的生动形容:在汉高祖与不同论点的将相辩论萧何的大功时,他举了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拿捕禽兽的猎狗和驯养狗的猎者相比。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录了当时高祖刘邦的这样一段对话:“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

曰:‘知之’。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蹤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蹤指示功人也。

”。

“功狗”和“功人”有巨大的不同,一般“功狗”只充当战争搏斗的作用,而“功人“则指挥一切,控制全局。

从这一点来讲,指挥全局的“功人“萧何是应当功归第一的。

我觉得这“功狗功人”也应该归纳成一句古代成语,它有非常丰富的哲理,可惜的是各成语大家尚未注视到这一点。

下面重点说说张良。

张良是和萧何一样受到最重用的刘邦身边不可或缺的大臣,智谋尤其高深,后被刘邦破格封为“留侯”。

有关张良的汉语成语也很多,如“助桀为虐”和“高枕而卧”皆和他一生的经历有关,前者是他劝导刘邦不要重复秦朝腐朽生活的一句警语,后者是刘邦妻子吕雉为后以后为保太子之位请张良不要漠视不管的一句求援之词。

这两句成语均被司马迁记载于《史记·留侯世家》中。

“助桀为虐”这句话是这样出现的:公元前206年,当刘邦率张良、樊哙等灭秦打进咸阳秦宫时,刘邦突然想从此做皇帝之梦过帝王腐朽生活,不再出宫,《史记》载:“沛公(刘邦)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此举遭到大将樊哙极力反对,但刘邦就是留居不听,几天和宫女鬼混,张良知道了此事,对刘邦进行了最严厉的批评,认为汉军打进咸阳是为了“天下除残贼”,应当“缟素”俭朴生活,如今这样“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就是说行为已和夏朝暴君夏桀以及秦朝暴君一样虐害百姓,这是绝不能这样做的。

他还用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向刘邦提醒,一定要听取忠臣的有益进言。

结果这一番有力的比喻和剖析终于说服了刘邦,刘邦出了秦宫还军前线坝上。

而且临行前下令部下将“秦重宝财物府库”和“秦丞相府图籍文书”全部封存,然后和关中老百姓约法三章,表示废秦暴政,使广大百姓平安生活。

“助桀为虐”从此形成为一著名政治成语,流传广大民间,含意也更加广泛。

后人也有将“助桀为虐”改为“助纣为虐”的,纣为商朝最后一代暴君。

上面张良所说的“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后来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成语。

“高枕而卧”,是比上晚几年的故事,事发在汉高祖十一年,也即公元前196年。

此时刘邦已经病重,平时都已不愿见人,但太子之位之争却在激烈争斗,有人要将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替代吕后之子太子刘盈之位,此事连刘邦都有点犹豫,准备换立太子。

这当然使作为正宫的吕后娘娘大为气急败坏,她到处找人到刘邦处说情都未见成效,于是就力求当时著名的政治谋略家同时又为刘邦最信任的大臣张良想法。

不想此时的张良也已因为汉初政治派别斗争的激烈而躲在家里不想
过问政治,《留侯世家》称他“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即每天不好好吃饭,关门谢客不出户达一年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吕后才这样派人劝他:“君常为上谋臣,今天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就是说作为负责国事的大臣,现在太子都要换了,你还能在家高卧睡觉不管吗?张良果然受到了吕后的感动,为她推荐了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四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前辈作为太子盈的老师,实际是助长太子的德望和势力,结果果然保住了太子的位置,后来当上了西汉第二代皇帝汉惠帝。

而这里吕后所述的“高枕而卧”,也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

有必要指出的是,此成语还有更早的记载,比如《战国策》有《魏策》和《齐策》两次说到“高枕而卧“的形容词,但在楚汉时人们运用得更多并更有生动的故事性,如除前述《史记·留侯世家》提到此成语而外,另在同书《鲸布列传》也同时在两处写到,是形容刘邦如果能正确采取对策,就能消灭企图谋反的鲸布在淮南的割据势力,那高祖刘邦就自然“安枕而卧”了。

这可见在楚汉之时,人们十分习惯而且有些偏爱这句有趣生动的成语。

要不不会产生身居深宫内的吕后随意就用这句成语批评张良,也不会大臣们给刘邦建议时两次接连运用这句大家都熟悉的语词之事。

但对于张良助吕后拥立太子盈,改变“高枕而卧”生活方式,投入汉初政治斗争,后人有不同看法,《资治通鉴》卷十二高帝十一年有一段专门的考异指出,当时已经决心脱离政界斗争的张良绝不会这样让“留侯为子立党以制其父”,即利用商山四皓结成太子盈的党羽来对付张良一向忠于其主的高祖,是绝不可能的,“留侯岂为此哉”!“考异”批评这是《史记》作者司马迁好奇,多爱采一些民间故事来作史,所以认为“皆不取”才符合事实。

我们现在可以以此作为一种参考,我觉得还是应该相信司马迁是对的,因为他毕竟为西汉前期人,离楚汉时期很近,所写史必有依据。

窃以为,把汉字成语也应该列为一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珍贵传统文化永远保存下来,整理这一宝贵文化,从中也教给人怎样懂得珍惜生活,规划人生,提高哲理,将古人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文化财富更直接更广泛地在全人类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