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

合集下载

力量训练基础周期化#3:大周期

力量训练基础周期化#3:大周期

力量训练基础周期化#3:大周期这是力量训练基础周期化的第三期内容这个系列内容的主题是如何用周期训练的思路,规划你的力量训练本期内容的主题是大周期的训练规划内容比较长,包含较多理论、实操的部分,建议先收藏再阅读这里我和大伙重复一下“周期”这个概念周期计划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微周期,不同水平的微周期长度不同,在微周期内,你需要弄明白动作选择、训练频率、以及训练的侧重点;这个话题在第一期的内容中有详细说明;若干个微周期,组成一个中周期;在中周期之间,你需要保证,主项、辅助动作在中周期之间的“渐进超负荷”,我建议使用“相对强度”,进行训练负荷的管理,这个在第二期内容当中有讲解具体的操作;大周期,则是由若干个中周期组成,一般是2-3个中周期组成;我们这里提到的大周期,并不是以“比赛”为目的,而是以提升主项的“最大力量”为目的;大周期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几个中周期间的结构衔接、渐进负荷衔接,以及各个周期末的最大力量测试。

为提升最大力量产生新的1RM,就必须通过训练让身体逐步产生适应,形成峰值力量,最后完成最大力量的测试因此,在规划最大力量周期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对力量周期的阶段进行整合在本系列的第一期内容中,我们曾提及,力量周期涵盖7个阶段:生理适应、肌肉肥大、最大力量、转化、维持、停训、补偿其中,转化阶段针对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做法,这个阶段比较个性化,很难一概而论,本期内容不讨论;停训,顾名思义就是停止训练,图德邦帕在书中提及,“通常在比赛前5-7天停止力量训练”,目的在于让运动员产生,心理、生理的超量恢复,且停训并不适用于所有项目,本期内容亦不讨论;本期内容的主题是提升“最大力量”且不涉及比赛,所以我们将针对生理适应、肌肉肥大、最大力量、维持、补偿,五个阶段进行初步的讲解。

生理适应阶段主要目标有四个:1、最重要的目的,是开始进行力量训练基本技术层面的练习;2、刺激力量训练所需要用到的大肌群,以及稳定肌群;3、锻炼肌肉、韧带、肌腱为即将到来的高强度训练做准备;4、提高短时的运动能力,以降低训练后一阶段的疲劳。

“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

“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

“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摘要:上个世纪末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对高水平运动员全年参加重大比赛而一贯遵循的“周期”训练理论形成了冲击,一些学者针对“周期”训练理论部分观点不适应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现象提出了质疑,并相应提出“板块”训练理论以期适应现代高水平运动员全年多次参加比赛的需要。

在介绍两种训练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冲突的同时,力图从方法论的层面揭示训练理论变迁的逻辑必然和哲学基础。

关键词:周期;板块;训练理论;变迁;哲学1观点背景1.1周期训练理论周期训练理论,是原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在对原苏联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的径赛等项目参加1952年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6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

周期训练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即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和“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即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手段(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

由于在20世纪的50~60年代竞技体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理论的体系,对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十分薄弱,所以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在问世之后很快就传播到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并于70年代进入部分西欧国家,成为竞技训练,尤其是体能类项目主要是在它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训练的。

中国因受前苏联训练理论的影响,周期训练理论已广泛被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对运动训练最具影响的训练理论之一。

[1]1.2“板块”训练理论前苏联训练学者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对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已不适于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他在大量、长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即被称为“板块”(Block)的训练模式。

周期训练理论(可打印修改)

周期训练理论(可打印修改)

周期训练理论概念周期训练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即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和“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即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手段(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

产生1 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与确立自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后,现代竞技体育比赛开始朝着日趋激烈的方向发展。

运动员必需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1913年,莫尔菲首先提出了延长赛前训练时间的主张,强调了比赛前应有8-10周的训练时间。

1916-1917年,芬兰学者布·阿·科托夫在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训练过程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的思想。

他在强调莫尔菲提出“延长赛前训练”思想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运动训练的“分期化”和“分阶段化”思想。

科托夫进一步认为,赛前训练应达到14-16周时间,并认为对这更长时间的“不间断”训练过程,需要进行“分期”训练。

至此,按时期安排运动训练过程,并分期进行训练的思想得以确立。

2 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芬兰学者拉乌尔·毕卡拉提出全年不间断的训练并按季节分阶段进行训练的思想。

他认为,全年训练可以分为预备训练、春季训练、夏季训练和秋冬季训练四个阶段。

然而,毕卡拉的全年分期中,在长达3-4个月的秋冬季训练阶段,却是一种“冬眠式”训练,在其中最寒冷的4-6周时间是完全停止训练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全年训练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毕卡拉虽然提出了全年不间断地分期训练的思想,但实际上,这种训练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制约。

全年训练周期划分

全年训练周期划分
身体素质30%,上下肢、侧肌、腹背肌、跑、跳
技术50%,发球、一传、防守、扣球
战术20%,双人配合进攻、一攻再攻
第三阶段,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强化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巩固各基本动作,总结前一阶段中训练与比赛的得失。身体素质训练逐渐加量。训练时间140时
身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质30%,上下肢、腹背肌、核心力量、跑跳
技术50%,发球、一传、打防、拦网、扣球
战术20%,单双人配合、防守反击
第一阶段,主要内容为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结合短距离冲刺和跳跃练习,强化技术动作标准化。训练时间180时。
身体素质占40%,杠铃下蹲、挺举、头后举、腹背肌
专项技术40%,传垫球、打防、扣球
战术20%,双人进攻配合
第二阶段,主要内容为规范防守动作,加强防守的主观能动性,使队员在防守时形成条件反射,主动找球防守。进攻要求能主动变化线路。训练时间240时。
训练时间180身体素质占40杠铃下蹲挺举头后举腹背肌专项技术40传垫球打防扣球战术20双人进攻配合第二阶段主要内容为规范防守动作加强防守的主观能动性使队员在防守时形成条件反射主动找球防守
四、全年训练周期、阶段的划分和训练内容的安排
内容:各训练周期、阶段的起止日期,主要任务,训练时数,内容比例和基本手段。可以采用表格式,也可以按周期、阶段进行分段文字叙述。

团队运动知识:团队运动如何规划训练周期

团队运动知识:团队运动如何规划训练周期

团队运动知识:团队运动如何规划训练周期随着团队项目的不断发展,体育训练也从单纯的技战术训练向素质综合训练方向转变。

对于运动员来说,训练周期的规划对于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团队运动训练周期的规划,以期对运动员们有所帮助。

一、训练周期的基本概念训练周期指的是训练计划所规定的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顺序和组合,周期性地安排并组织实施特定形式的体育训练,以达到培养、提高、巩固和维持运动员各项能力和技术水平,保证其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水平的目的。

一个训练周期一般由四个训练阶段组成,分别是V型阶段、 S型阶段、 P型阶段和M型阶段,另外也会加入比赛间歇阶段和恢复阶段。

二、V型阶段V型阶段是指训练前期,主要用来培养、巩固、提高和改善运动员的基础能力。

该阶段所强调的训练方法是多样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

这个阶段一般持续8到10周,是整个训练周期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运动员在V型阶段的训练内容包括: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灵活性、增强耐力、提高运动技能等。

三、S型阶段S型阶段是对V型阶段所完成训练的巩固和提高,通过该阶段的训练,可以让运动员更快地适应比赛节奏和争取更好的成绩。

该阶段一般持续4到6周。

和V型阶段不同,S型阶段训练方法更加重视竞技性,其中包括对比赛的技战术、比赛规律的熟练程度训练等。

同时,还需加强运动员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

四、P型阶段P型阶段是训练周期最后的一个阶段,主要是保持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状态,同时进行锻炼和测试,来确定比赛前的准备情况。

该阶段一般持续2到3周。

在P型阶段中,要重点加强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协调能力、敏捷度和对比赛场地的适应性等方面的训练。

必要时,还要加强一些比赛型训练或集训,以准备前述状况的发生。

五、M型阶段M型阶段是对赛季结束后的运动员进行的适当训练和休息,保证运动员在下一个训练周期中能够有充分的体能和精神等条件。

通常持续2到4周,同时将之前一段时间所形成的知识和技能过程进行总结,进一步为之后的训练做好准备。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复习过程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复习过程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马克·R·格鲁苏博士(美)一、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为众多的活动制订计划,并且发现通过制订专门的计划能够使这些活动进行得更加满意和顺利。

例如,在假日驾车旅行走亲访友需要查看交通图决定最佳路线、绕过正在建设或可能耽搁行程的路段、选择最佳停靠站(过夜旅馆、餐馆等),以及决定旅行路程和时间等。

其它常见的计划例子包括教师制订的日常授课计划和单元计划、公司制订的商务计划,以及学生为满足他们专业学习和研究需要所选择课程的学习计划。

上述的情况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了解或能够确定中间环节、达到最终目标的方式不只一个,以及人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需要监控、并且能够调整许多细节。

在人们进行运动训练的努力过程中,精心计划的价值和效能已经得到广泛地认识。

当一个运动员或运动队在为全年最重要的比赛取得最佳成绩而努力的过程中,计划的用途和必要性就愈加明确了。

为比赛成功制订出一个计划,要比靠运气取得最佳成绩,或在最重要的比赛前或后达到最佳成绩,具有更加理想的结果。

认识到拥有一个训练计划极其重要,就必须在训练过程开始前制订计划。

对于计划训练过程的需要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直至今日在许多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中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田径运动各个年龄组,从青少年到奥运选手和职业运动员中,这种情况仍然存在着。

训练周期划分,是在田径运动中以取得最佳培养效果和成绩能力为目标,所进行计划过程的专门理论。

这种理论起源于苏联,由L.P.马特维也夫最早提出(1965)。

从那时以后,许多文章和书籍都对制订训练计划的价值,以及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包括博姆帕(1983, 1987, 1988, 1990, 1994),弗里曼(1990),奥佐林(1971)和海尔(1981, 1982)。

最近,沃霍尔尚斯基发表了一些对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批评文章(1999, 2002),而弗里曼也提出了支持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观点作为回应(1999, 2002)。

周期训练

周期训练

图10-1 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P289 (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1999)图10-2 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及制定计划流程图 P292 *周、课训练计划中不包括此项内容(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1999)图10-3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获得途径 P296表10-7 全程性多年训练的计划 P300(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训练任务训练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参赛创造好的成绩比赛时期(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图11-1 年度单周期训练计划模型(马特维也夫,1965) P331图11-2 年度双周期训练计划模型(译改自Tudor O.Bompa,1999)P332图11-3 年度多周期训练计划模型(译改自Tudor O.Bompa,1999)P33411-4 确定大周期日程的倒数计时充填式工作程序 P337(引自:田麦久,1997)表11-8 两种大周期的比较 P344(引自:田麦久,1994)周次 方案甲 方案乙12 3 4 5 (★周未安排测验)图11-8 未经训练的运动员5周集训方案示例 P358常规大周期微缩大周期周数 14~328~12训练比赛任务①逐一提高各类竞技能力 ①重点提高个别竞技能力 ②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 ②恢复/提高综合竞技能力 ③比赛中充分表现竞技能力 ③参赛表现竞技能力 训练内容 一般 专项 一般 专项 专项化程度 较高 高负荷量 大 中 小 中 小负荷强度中 小 大中 大表11-6 历时半年的训练大周期中各时期阶段的训练学特征 P338(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表12-1 不同训练周类型及其主要任务 P368类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促使超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图12-1 小周期的类型及其特征(马特维也夫)P369图12-8 比赛周超量恢复集合安排模式 P391图12-12 单一训练课结构(以120分钟为例) P401。

健身中的正确训练周期

健身中的正确训练周期

健身中的正确训练周期健身是一个全面提升身体健康和形体美观的过程,而正确的训练周期是保证健身效果和身体安全的关键。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健身中的正确训练周期,包括不同阶段的目标、时间分配和训练内容。

一、引言健康是一种价值,而健身则是实现这个价值的重要手段。

许多人在追求完美身材和健康状态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训练周期概念,导致训练效果不佳或者损害身体健康。

因此,了解和正确应用训练周期是每个健身者必备的知识。

二、稳定期稳定期是健身的起始阶段,它主要旨在增加身体的基础力量和增肌。

在这个阶段中,每周进行3到4次全身性的力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力量训练可以包括杠铃、哑铃、引体向上等训练,每个动作的组数和次数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也可以结合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来提高心肺功能。

三、增长期增长期是稳定期之后的阶段,目标是增加肌肉质量和进一步提高力量水平。

在这个阶段中,每周进行4到5次的分组训练是比较适宜的。

分组训练是将不同肌群进行分组划分,如胸肌、背肌、臀大肌等,然后每天选择一到两个肌群进行训练。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每个动作的组数和负荷,以增加训练强度。

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器械和自由重量训练,如深蹲、硬拉等,来刺激更多的肌纤维生长。

四、巩固期巩固期是增长期之后的阶段,重点是稳定和巩固已经取得的训练成果。

在这个阶段,每周进行3到4次的全身性训练是合适的。

全身性训练可以包括重复执行一些基础动作,如俯卧撑、深蹲、卧推等,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核心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如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瑜伽等。

此外,可以适当减少每个动作的组数和负荷,以维持稳定的训练强度。

五、恢复期恢复期是每个训练周期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它旨在让身体充分休息和恢复。

在这个阶段,每周可以进行1到2次轻量级的活动,如瑜伽、慢跑、游泳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肌肉放松和拉伸的训练,以促进乳酸的排出和肌肉的舒展。

此外,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也是恢复期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马克·R·格鲁苏博士(美)一、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为众多的活动制订计划,并且发现通过制订专门的计划能够使这些活动进行得更加满意和顺利。

例如,在假日驾车旅行走亲访友需要查看交通图决定最佳路线、绕过正在建设或可能耽搁行程的路段、选择最佳停靠站(过夜旅馆、餐馆等),以及决定旅行路程和时间等。

其它常见的计划例子包括教师制订的日常授课计划和单元计划、公司制订的商务计划,以及学生为满足他们专业学习和研究需要所选择课程的学习计划。

上述的情况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了解或能够确定中间环节、达到最终目标的方式不只一个,以及人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需要监控、并且能够调整许多细节。

在人们进行运动训练的努力过程中,精心计划的价值和效能已经得到广泛地认识。

当一个运动员或运动队在为全年最重要的比赛取得最佳成绩而努力的过程中,计划的用途和必要性就愈加明确了。

为比赛成功制订出一个计划,要比靠运气取得最佳成绩,或在最重要的比赛前或后达到最佳成绩,具有更加理想的结果。

认识到拥有一个训练计划极其重要,就必须在训练过程开始前制订计划。

对于计划训练过程的需要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直至今日在许多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中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田径运动各个年龄组,从青少年到奥运选手和职业运动员中,这种情况仍然存在着。

训练周期划分,是在田径运动中以取得最佳培养效果和成绩能力为目标,所进行计划过程的专门理论。

这种理论起源于苏联,由L.P.马特维也夫最早提出(1965)。

从那时以后,许多文章和书籍都对制订训练计划的价值,以及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包括博姆帕(1983, 1987, 1988, 1990, 1994),弗里曼(1990),奥佐林(197 1)和海尔(1981, 1982)。

最近,沃霍尔尚斯基发表了一些对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批评文章(1999, 2002),而弗里曼也提出了支持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观点作为回应(1999, 2002)。

训练周期划分方法运用到田径运动当中(田赛项目和径赛项目、越野跑和长跑),包括从对一次训练课到四年的全部奥运会周期,甚至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的专门计划过程。

本问将提出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概念、解释相关术语,以及在一年的训练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典型地说,时间段与日历年并不完全一致)。

这些概念可以扩展到覆盖整个奥运会训练周期或运动员的训练生涯。

训练周期划分不难理解,但包含了许多术语和概念。

所以,可能需要重复阅读几遍本文的各个部分才能充分理解这些提出来的概念。

二、训练周期划分概述一个年度训练计划覆盖了整个一年的训练,它把一年时间分为更小的单位时段,在每个时段都有专门的名称和目的。

在术语的运用上,所代表的时间从最长到最短,包括:大周期、训练时期、训练阶段、中周期、小周期、训练课和训练单元(博姆帕1983,1990, 1994)。

当你从它们代表的时间从最长到最短读到这一系列术语时,就要注意和优化自己所采用的训练活动。

表1包含了训练周期划分过程中采用的术语,并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表1 训练周期划分的术语及其相互关系(引自弗里曼1990,1996)训练周期划分术语生涯运动生涯时期年龄组中学大学公开赛健将四年周期奥运会奥运会二年周期世界锦标赛世界锦标赛训练年度全国锦标赛全国锦标赛大周期越野跑室内田径赛室外田径赛训练时期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训练阶段一般准备专门准备前期比赛主要比赛附加比赛中周期强化恢复减量提高强度小周期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训练课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周五下午周六上午训练单元准备活动专门练习训练课主要部分整理活动伸展练习分单元肌肉超等长收缩练习技术力量练习跑步分单元间歇练习法特莱克练习重复练习长距离跑计时跑(一)大周期一个大周期一个单独的赛季(或比赛高峰),可以是任何时间长度,直至一个完整的日历年度,这取决于赛季是如何确定的。

与每个大周期有关的是一系列训练目标,包括:比赛目标成绩目标身体准备目标心理准备目标技术准备目标战术准备目标(博姆帕1983,1990, 1994)在一个训练年度或一个运动员的比赛生涯中,每一个训练大周期的训练总目标,必须致力于达到这个训练年度或运动员比赛生涯的比赛和成绩目标。

每个赛季的大周期又可分为三个训练时期: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博姆帕1983,1990,1994)例如,一位中学或大学长跑选手的训练年度可以分为两个大周期(赛季):越野跑大周期和田径大周期,每个大约持续半年。

越野跑大周期从七月至十一月,田径大周期从十二月到六月。

这种划分构成了完整的训练和比赛计划,在两个赛季中的当地比赛、州比赛、区域比赛和全国锦标赛上达到最佳成绩。

注意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降低室内田径比赛的重要性,而要把重点放在冬季几个月的准备期训练上(如基础训练和一般身体训练等),并且着眼于在室外赛季创造最佳成绩上。

这种方法常常被完成大学学习的运动员所采用,尤其是那些国家级和国际级水平的运动员,尽管他们的赛季可能不同。

在中学和大学训练水平上,有许多训练计划把中长跑(和其它田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赛季”分成三个大周期,如越野跑赛季(或其它秋季运动赛季)、接着是室内田径运动赛季,然后是室外田径运动赛季。

在这种计划中,期望在每一个赛季都形成一个成绩高峰。

越野跑或其它秋季运动赛季是从七月到十一月中下旬,室内田径运动赛季是从十二月(或十一月中旬)到三月中旬,室外田径运动赛季是从三月中旬到六月。

但这种方法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更加难以决定。

还有一种完整的训练计划也是可能的,但是在两个田径运动赛季中,每个训练时期(准备期和比赛期)和相应的训练阶段的长度(周数)缩短。

这种情况造成了一般性身体机能和素质训练所花费的时间减少,对运动员的总体比赛结果带来消极影响。

在分为两个训练大周期的年度训练中(即使有三个比赛期),安排较长时间的准备期,则训练计划对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就更加有利。

无论运动员在秋季运动赛季(越野跑或其它运动)做了什么,都需要一个过渡期。

如果没有留出时间使运动员从前面赛季的疲劳中得到恢复和休息,就会造成目前或未来赛季成绩的下降。

但是,典型的室内赛季会延续十六至十八周。

对于许多运动员来说,在冬季运动(室内)赛季开始之前,秋季赛季常常是以星期六下午的锦标赛作为结束的。

显然,在训练计划中没有安排过渡期。

为室内(冬季运动)赛季制订的训练计划,需要在赛季开始时安排过渡期。

对于那些在十一月或十二月中上旬参加最后决赛的运动员,考虑到室内赛季的训练计划,过渡期的开始时间还要进一步推迟。

在运动员完成适宜和足够的过渡期(大约四周)之前,不应该开始大强度训练或比赛。

尽管这种做法减少了运动员在赛季的训练时间,但对运动员是有利的,尤其是运动员的长远利益。

同样,如果采用三个大周期的训练计划,在室内(冬季)赛季和室外(春季)赛季之间也应该安排一个过渡期。

典型地说,在美国东北地区,室外赛季是从三月中旬到六月中旬(十二到十四周)。

这个赛季的训练时期很短(六周准备期和四周比赛期)。

显然,在采用三个赛季系统时,如果要求运动员在较短准备期(基础较小)的情况下表现出高水平成绩,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继续进入夏季参加国家队(少年、青年或成年)比赛时情况就不妙了,这个赛季可能会缩短六至八周。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首先采用两个大周期方法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在夏季的几个月中继续比赛(当然并不一定是坏事),减少了为秋季赛季的准备时间。

这对所有项目的运动员都适用,并不局限于中长跑运动员。

通过制订训练计划,需要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以保障运动员在特定情况下创造出最佳成绩。

(二)训练时期一个大周期可以分为三个训练时期。

一个训练时期是赛季的组成部分,用来确定所执行训练计划的重点(如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

在一个大周期中,每个训练时期的训练目标在总体上必须与大周期的训练目标一致,并且在训练过程的开始阶段就被确定下来。

每一个训练时期有可以分为一个、两个或三个训练阶段。

(三)训练阶段每一个训练时期有可以分为一个、两个或三个训练阶段。

训练阶段进一步把重点放在了训练计划内容从一般到更加专门化的过渡。

在一个训练时期中,每个训练阶段的训练目标在总体上必须与训练时期的训练目标一致,并且预先就被确定下来。

1、准备期准备期是赛季中发展必要的技能和身体素质(一般性和专门性)的部分,帮助运动员准备比赛和形成竞技状态。

准备期又分为两个训练期:一般准备期和专门准备期。

一般准备期的目的和重点是发展基本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为赛季的其余部分作好准备。

专门准备期的目的和重点是开始训练和发展专项技能和形成技术风格,它是从基础性训练向比赛期的过渡。

2、比赛期比赛期分为三个时期:前比赛期、主要比赛期和附加比赛期。

前比赛期的主要任务是测验和评价运动员在准备期达到的技能和身体能力水平。

运动员在前比赛期开始参加一些次要的和早期的比赛,比赛的性质也决定了在这个阶段不必过多改变前一训练阶段的内容。

通过参加比赛,指出运动员的优势、不足和进步,并且得出结论,提出为了在赛季其余时间内创造最高成绩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不应该指望在每一场比赛中都创造最高成绩或达到个人最佳成绩纪录,尽管这种情况在有些运动员身上也可能出现。

主要比赛期是参与主要常规比赛的赛季部分,在此期间训练运动量减小、运动强度增加。

训练形式朝着满足这个赛季部分竞技状态需要的方向转化(如在比赛之前轻松和减小负荷的训练日)。

附加比赛期包括赛季后期的比赛,由于它的特殊性质,许多运动员无法达到参加这种比赛的资格。

对于那些取得参赛资格和试图创造最佳成绩的运动员来说,这是赛季中最重要的部分。

训练运动量和强度进一步减小,使运动员处于充分的实力准备状态。

一些教练员喜欢把附加比赛期与主要比赛期结合在一起。

3、过渡期过渡期只有一个时期。

过渡期的目的为运动员提供从前面赛季的状态中重新恢复过来和得到信息的机会。

运动量和强度大大减小,在这个时期的早期,运动员只进行一些积极性休息活动(如轻松慢跑或游泳等非专项的运动)。

随着这个时期的推进,运动量缓慢增加,为开始下一个准备期的训练作好准备。

到准备期结束时,运动员应该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可以重新投入到正常训练计划活动之中,并且期待着下一个比赛季节的到来。

(四)中周期每一个训练时期可以分为一个或更多的中周期,而每一个中周期都应该具有一个主要目的。

例如,赛季早期的中周期可以通过采用长距离跑来打下坚实的有氧能力基础。

赛季中期的中周期可以发展运动员主项的战术和技术方面的能力。

赛季后期中周期的目标是为参加赛季的关键比赛进行必要的最后准备。

一个中周期也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的次要目标。

每个中周期的训练目标在总体上必须与训练时期的训练目标一致。

每个中周期由一组具有相同目的或重点的训练周组成(小周期),如过渡期一般是一个为期四周的中周期,其目的与训练时期相同,使运动员从前面赛季的压力中恢复过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