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综述
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的回顾与研究展望

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的回顾与研究展望摘要:本文概述了以运动训练分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的回顾与研究展望。
文献回顾和分析包括运动训练分期的概念、历史和应用、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
研究展望则着眼于以技术驱动的角度和更完善的实物实验设计。
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分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工具,可以被用于改善体育竞技、提高健康水平和消除性别不平等。
关键词:运动训练分期,文献回顾,研究展望,技术驱动,实验设计正文:在当今的社会,运动训练分期可以为体育竞技和健康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视角。
运动训练分期有所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1)训练的时间,(2)训练的强度,(3)训练的量,(4)训练的频率,和(5)运动训练的模式。
在这些领域中,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的文献拥有丰富的内容,从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到现有的应用,再到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从一般训练原则出发,通过介绍运动训练分期来探讨技术驱动和实物实验设计。
此外,本文还考虑了性别不平等和运动训练分期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本文综合文献回顾和研究展望,提出了运动训练分期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运动训练分期可以用来改善体育竞技成绩,增强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消除性别不平等等。
在体育竞技中,运动训练分期可以帮助运动员合理分配训练量,使其在准备期中能够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通过多层次的运动训练分期,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技术和身体协调能力。
此外,运动训练分期还可以控制运动员的训练强度,防止运动员过度训练而导致疲劳、受伤等问题。
运动训练分期也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提高健康水平。
例如,健身房的每一层都会有较高的安全要求,因此,结合个人的健康情况,可以根据运动训练分期调整每次的训练强度,确保合适的运动强度。
此外,运动训练分期还可以帮助健身爱好者量身定制每个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此外,运动训练分期也可以用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水平。
周期训练理论(可打印修改)

周期训练理论概念周期训练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即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和“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即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手段(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
产生1 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与确立自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后,现代竞技体育比赛开始朝着日趋激烈的方向发展。
运动员必需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1913年,莫尔菲首先提出了延长赛前训练时间的主张,强调了比赛前应有8-10周的训练时间。
1916-1917年,芬兰学者布·阿·科托夫在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训练过程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的思想。
他在强调莫尔菲提出“延长赛前训练”思想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运动训练的“分期化”和“分阶段化”思想。
科托夫进一步认为,赛前训练应达到14-16周时间,并认为对这更长时间的“不间断”训练过程,需要进行“分期”训练。
至此,按时期安排运动训练过程,并分期进行训练的思想得以确立。
2 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芬兰学者拉乌尔·毕卡拉提出全年不间断的训练并按季节分阶段进行训练的思想。
他认为,全年训练可以分为预备训练、春季训练、夏季训练和秋冬季训练四个阶段。
然而,毕卡拉的全年分期中,在长达3-4个月的秋冬季训练阶段,却是一种“冬眠式”训练,在其中最寒冷的4-6周时间是完全停止训练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全年训练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毕卡拉虽然提出了全年不间断地分期训练的思想,但实际上,这种训练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制约。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再认识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再认识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也夫创建了训练周期理论。
该理论长期以来被广泛的应用于运动训练的实践中,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训练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指导意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竞技水平的发展以及比赛制度的更新等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对马特维也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提出多方面的质疑。
但是在竞技体育的动态变化中,对训练周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不能过于机械化、教条化,而是能够用辩证的,能动的观点去看待。
这样才能使训练周期理论在以后的竞技体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训练周期理论竞技状态训练模式一、训练周期理论训练周期理论是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所创建,70年代初提出来,这一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性、阶段性特点总结出的一种训练规律。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他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
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强调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的手段和训练负荷是不同的。
二、训练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一)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和规律是训练的根基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获取本人最佳成绩的最适宜状态,它主要取决于运动员通过训练后机体内部各系统功能的和谐积聚,即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已形成一种较高级的平衡,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达到顶点。
(二)竞赛日程是周期训练的外部条件竞赛日程往往是我们安排周期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因而也是训练周期划分的主要依据。
训练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承认。
根据竞赛日程安排训练周期和训练负荷,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力求创造优异成绩。
(三)超量恢复是周期训练负荷安排的生物学基础超量恢复是指训练结束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身体机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
论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动态及未来趋势

论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动态及未来趋势摘要运动训练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运动训练学理论对竞技体育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总结,梳理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态势。
研究表明:当前的研究动态主要集中于运动训练学方法历史演进、获得和保持竞技成绩的主要因素以及较长期的跟踪研究等;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朝向科学选材和个性化训练、运动员竞技能力以及跨学科领域的交互性研究等。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训练理论;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前言我国运动训练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的,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现象和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80年代开始,经过众多运动训练学专家学者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茅鹏研究院的“一元训练理论”、刘承宜教授的“内稳态理论”等大量的研究成果。
为更好地掌握国内外运动训练相关理论研究动态,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各大网站在线资源,分别以中英文关键词“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研究、运动训练理论”,“ sports tr aining、study of sports training、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等对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搜集,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目前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动态1、关于运动训练学方法历史演进的研究国外学者Bourne Nicholas David对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梳理,着重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行历史学研究[1]。
Richard O.Davives对美国体育竞赛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与更新,以著名的运动员为个案研究,对影响运动竞赛的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2]。
国内有学者以医学发展为主线对田径的运动训练方法进行了梳理,认为初期运动训练方法从教育、医学领域吸取营养,处于稚嫩的发展阶段[3]。
202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2

202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竞技选手高超的技艺、激烈的角逐、无尽的追求,使现代竞技体育成为社会生活异常活跃的多彩元素,吸引了亿万热情观众的眼球,也吸引了许多研究者探讨精彩竞技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理论学科,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出现和发展不断完善。
自原始时期,人类的身体活动形式不断地分类、提炼和总结,出现了大量多功能、多目的的特定身体练习形式,不仅更加有效地形成人类劳动所必须的身体素质,而且更大限度地发展和展现人的体能。
随着身体练习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竞技运动的活动形式,并逐渐产生最初的运动训练形式,也开始形成一些相对行之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
比如,公元前五世纪,职业竞技者就按照“吃、睡、练”的原则进行训练,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运动训练理论。
后来,古印度的职业竞技者主张早起练身,不近女色,保精摄神,重视饮食和睡眠。
当时,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系统化要求还不是很强烈,所以,一直到现代竞技运动开始,才逐渐对运动训练实践提出了系统化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为主体的东欧国家开始注意对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的研究范畴涉及到与组织运动训练活动有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民主德国学者哈雷博士的《训练学》专著问世,宣告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哈雷博士将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分为起源、建立、萌芽和发展四个阶段。
对世界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形成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有德国的哈雷、葛欧瑟、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库兹涅佐夫、普拉托诺夫等。
我国体育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前苏联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围绕各专项训练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其后,受1961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研讨会”启示,开始了对运动训练实践共性问题的研究。
1979年蔡俊五完成了哈雷主编的《训练学》的翻译工作,1982年田麦久编译完成了葛欧瑟教授《运动训练学》的来华讲稿,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建立中国特色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想和条件逐渐成熟从1983年开始,我国学者陆续出版了若干自己撰写的运动训练学教材和专著。
训练周期理论研究述评

年 月总第 期20188191训练周期理论研究述评谢仕莲,徐 吉(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摘 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训练周期理论的相关文献资料,对训练周期的发展脉络、各学者的观点进行综合述评,对训练周期理论与单元训练理论的关系进行观点辩证。
本文认为,训练周期理论确实已不适宜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但它的价值仍影响至今;在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以下下简称马氏训练周期理论)基础上借鉴而生的单元训练理论,并不是对马氏训练周期理论的补充,其原因在于两者的原理依据不同。
笔者认为,非高水平运动员仍可使用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指导系统性的训练,而高水平运动员可借鉴单元训练理论指导专项化训练,以发展运动员的个人项目特点。
关键词:运动训练;训练周期理论;马特维耶夫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8)08-027-03投稿日期:2018-07-02作者简介:谢仕莲(1995—),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训练周期理论成了引领长期运动训练计划的经典理论。
然而,无论何种理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学者的质疑。
训练周期理论亦是如此,它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不断地接收来自学术界的质疑。
更有众多的德国学者曾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围剿”,但并未成功。
通过各学者不同观点的陈述,加大了我们对训练周期理论的深入了解。
原苏联学者维尔霍山斯基提出了“单元训练理论”,再次在学术界掀起波澜。
众多学者试图在这2个训练理论中找到双方的关联。
由此陈小平学者等指出,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反驳与批判并不是对它的全面否定,而是补充与发展。
而正是由于这“补充与发展”的关系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训练周期理论各研究观点的集聚,提出疑惑和观点。
本研究目的是理清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与维尔霍山斯基单元训练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两者之间的“补充与发展”的关系进行验证与解说。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一、概述“训练周期”作为体育训练领域的重要概念,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
该理论强调训练过程中的周期性安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频率以及恢复期的合理规划,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并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训练周期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现代训练周期理论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训练目标的多样性,强调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能状况以及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训练周期理论也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营养摄入以及伤病预防等方面,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训练周期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不同运动项目对训练周期的需求存在差异,如何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训练计划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训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给训练周期理论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对“训练周期”理论进行审视,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将分析训练周期理论在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方面的作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1. 训练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起源训练周期理论是运动训练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过程,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将训练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具有逻辑性和优先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任务,以确保运动员能够逐步适应训练刺激,提高运动和竞技能力。
训练周期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俄罗斯。
苏联的体育界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体育竞争,开始积极探索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此背景下,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也夫提出了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框架。
他基于人体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将训练过程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不断发展,训练周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作者:王朗诃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31期摘要:最早提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是前苏联体育教育学者马特维也夫,这是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成果。
这个理论阐述的是运动员通过训练分期的做法来形成自己的竞技状态,使得运动员在相应的大赛周期内获得最佳的成绩。
本文对于训练周期形成竞技状态的理论进行了探究,并且阐述了对于最新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对相关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运动训练分期竞技状态大赛成绩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a)-0016-02运动分期理论的提出是由马特维也夫根据人类自身的身体机能规律,然后结合运动组织学的原理所创立的一种关于体育训练周期的理论。
这种理论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运动分期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奥运会或者世界杯这种大型的锦标赛事。
对于在全年时间里场次比较多的巡回赛事等并不包括在内。
这是对于运动员参加大型赛事获得成绩的保证,但是并不能保证运动员在商业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第二,运动分期理论可以保证运动员在奥运会或者世界杯这种全球性的大型赛事中获得比平时更好的成绩,但是运动分期理论不能保证在运动员参加大赛之前或者参加大赛之后依然能够获得好的成绩。
第三,运动分期理论不仅仅能够保证运动员在一个大赛周期内获得好的成绩,如果在训练的周期内运动员不断的加强锻炼,对于基础认真夯实,就会在多个大赛周期内获得极好的成绩,而且这种成绩是连贯性的。
这样能够确保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螺旋不断上升的,运动员也不会盲目提高自己的运动训练量来达到提升运动成绩的目的。
1 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的主要的内容运动训练分期的主要理论指的是在通过运动员的训练来为自己的竞技状态的获得做准备工作。
这样可以在竞技的期间获得相应的竞技状态,然后将自己的这种竞技状态转变为自己的运动成绩。
但是为了保证避免在比赛前期过度训练的现象,也可以采取在过渡期内让竞赛状态消失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综述
1 前言
20世纪60-70年代,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也夫提出了“周期训练”学说,他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带有周期阶段性特点的过程,即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
根据这几个阶段,他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具体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并将之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
进而,便创立了现代训练分期理论。
1964年,马特维也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初步形成。
到了本世纪70年代,该理论已成为训练学界广泛运用的经典理论。
2 国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运动训练按时期进行安排的理论由来已久,按照理论的阐述,训练分期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目标的设定,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及负荷把训练划分成不同时期的一种训练形式。
实际上运动训练的实际也表明,运动训练是有着鲜明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人们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要认清运动训练的这一特性,准确分析其内在的结构,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国外对运动训练分析的研究是从训练周期的时间来划分的。
一般来讲,动员参加比赛至少要有10个月以上的训练时间作保证,并且在此之前还需要有8-10周的过渡训练阶段。
在20世纪的60年代,国际间运动竞技的竞争开始日趋激烈,为了保证运动员在竞赛中的成绩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相关的训练理论也开始被重视。
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在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的径赛等项目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1964年发表了专著《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正式形成。
马特维耶夫有关周期理论的阐述是在生物学特征和考虑到具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长期的、系统化的训练机制上,目的在于使运动员的最好竞技状态展现在比赛中。
在随后的几
年里,这一理论也被英、法、德等国家所翻译、流转,为世界运动训练竞技水平的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支撑。
3 国内有关运行训练的周期理论研究
邓成涛在《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核心内容以及新赛制特点下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新赛制下,运动训练的周期理论将呈现体能类主导项目以训练周加长周为小周期来制定训练计划以及训练周期理论的项群特点的趋势。
费明旋等在《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争论的思考》中,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理念和负荷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
在综合国内各阶段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提出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依然适用,但是应在依据周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周期训练的发展和赛制的变革,灵活运用周期性原则,为取得良好成绩打下基础。
李元敬等在《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一文中,借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提出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篮球的专项训练,对现代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安排进行了研究。
汪洋在《对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中,提出随着现代体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赛制的出现,人们开始对传统的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并对其理论本身及对当前运动训练实践的指导性提出质疑。
从训练周期理论缺乏基础理论和实验的支持、训练周期理论不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训练周期理论不适应新赛制的发展三个角度对这理论进行了质疑,并分析质疑产生的原因。
结合着单元训练模式评析、刘翔成功的训练、新赛制下控制理论与周期理论之间的结合几个方面提出了对训练周期理论的一些看法。
田聚群等在《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中,通过阐述骨骼肌损伤后修复再生的生物学机制,根据受损肌肉获得张力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描述了在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内所产生的各种变化。
将训练周期划分为静止期、增长期、稳定期和调整期更直观合理;骨骼肌适应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征是训练周期划分的主要依据。
李庆等在《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中,综述和评论了近年来
国外训练学者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和超量恢复原则,提出近几年,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已经跟上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运动训练的理论应从过去主要依靠经验的总结和逻辑的推理逐渐转向自然科学,特别是在生物和医学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升级和发展。
因此,在继承传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不断的补充、完善和更新是我们这一代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3 结论
总之,随着体育产业商业化进程的开始,各种职业联赛层出不穷,很多世界优秀的运动员在一年之内都要参加数十次的运动竞赛。
可以说,竞赛淡季已是越来越少,在这种背景下,运动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以便在临场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由此,运动训练理论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邓成涛.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6):1-2.
[2] 费明旋.孟明等.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争论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
报,2010(6):80-82.
[3] 李元敬,杨合适等.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9):697-699.
[4] 汪洋.对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
报,2010(9):61-63.
[5] 田聚群.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