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合集下载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第二个十年文学的发展脉络,重要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掌握无产阶级左翼文学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左翼文学的兴起。

三教学难点:革命文学观和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对立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1学时)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1、特征:(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基本线索: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也没有像前一时期一样,组成众多的文学社团。

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追求一致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1、产生的原因(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如:不承认革命处于低潮;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作了错误的评价;忽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不正确(一切文学都是宣传)等。

(2)宗派主义——一些人宗派情绪严重,小团体主义,对非自己社团的人(如鲁迅)一概予以否定和贬斥。

2、经过(1)创造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1928年1月):“鲁迅这位老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追悼没落的情绪”、“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重点习题及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重点习题及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1 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1 谴责小说的特点?2 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艺术特征?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1 早期白话诗的意义?2 湖畔诗人的风格?3 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4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第七章散文(一)1 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2 “言志派”散文特征?3 朱自清散文特色?4 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第八章戏剧(一)1 什么是“文明新戏”?2 何谓“爱美剧”?3 “小剧场运动”的含意?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 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十章茅盾1 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 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3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第十一章老舍1 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3 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1 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 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3 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第十三章沈从文1 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2 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第十四章小说(二)1 左翼小说的特点?2 京派小说的特点?3 海派小说的特点?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1 张恨水小说的特色?2 武侠小说的想象与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1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特点?2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特点?第十七章鲁迅(二)1 鲁迅杂文的意义?2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3 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9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9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圣才出品】

第9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本章重点:1.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其得失。

2.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对立状况。

其他知识点:1.30年代文学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2.左联、文艺大众化运动3.拉普、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4.文艺自由论、第三种文学论5.刘西渭《咀华集》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国民党党制文学的努力:(1)三民主义文艺(1929年,全国宣传会议)《文艺月刊》;《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觉悟》副刊;以及《絮茜》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2)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前锋周报》与《前锋月刊》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而统一于“民族主义”的“中心意识”2.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1)左翼文学运动:以“左联”为中心《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拓荒者》、《萌芽》月刊、《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光明》半月刊、《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2)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无组织、无运动、无社团见解一致、好尚相近、共同开展活动出版刊物,编辑丛书:《文学》、《文学季刊》、《文学月刊》、《文丛》、《论语》、《骆驼草》、《文学杂志》、《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现代》、《新月》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第二个十年的显著特征:其一,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其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三,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春雷社;马克思主义阶级论来解释文学现象(2)政治形势突变所推动“四·一二”事变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3)苏联和日本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左”倾机械论的影响文艺组织生活2.革命文学的基本主张《太阳》《文化批判》《创造月刊》郭沫若:“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二、左翼文艺运动
(1)时间:1930年3月2日,“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 (2)主要成员:冯乃超、郑伯奇、沈端先、 钱杏邨、鲁迅、田汉、洪灵菲(7个常委) 等。 (3)理论纲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的, 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 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并且表明要“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 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 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 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 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 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 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 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 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 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 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 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 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7)创作方法: A、无产阶级写实主义(彻头彻尾写客观现 实,同时要用无产阶级的前卫眼光观察这 个世界) B、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强调世界观指 导以至代替创作方法)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周扬从苏联引入, 体现了“写真实”的一面,但不彻底。)

左联:

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 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 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 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 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 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 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 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 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 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 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重点
《一种云》
《包身工》
《包身工》
第十八章曹禺
(4课时)
一、曹禺的文学史意义
二、代表作《雷雨》
1、主题;2、结构;3、人物形象:周朴园、繁漪等;4、语言特色
三、《日出》的新进展(与《雷雨》相比较)
1、创作思想的发展;2、光明色彩的显示;3、反映生活面的宽广;4、结构上的新探索;5、喜剧才能的表现
《灭亡》、《爱情三部曲》
②描写工人的生活与斗争《砂丁》
③取材异域生活的作品《马赛的夜》
2、四十年代的创作及《寒夜》
二、代表作《家》
1、思想意义
2、觉新、觉慧的形象
3、艺术特色
《家》
《家》(电影)
《激流三部曲》(电视剧)
第十三章沈从文
(4课时)
一、创作概况:文体作家
△二、“湘西小说”代表作:《边城》
①基本情节与思想倾向的评价
1、创作意图
△2、五四前夕“显示了实绩”的三篇作品
△3、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分人物类型讲)
4、艺术特色
①清醒的现实主义
②“画眼睛”和“灵魂”手法
③民族特色
④人物与环境的典型化方法
三、《阿Q正传》
1、基本内容
△2、阿Q形象
①典型性问题
②“精神胜利法”
③阿Q的“革命”
△3、主要艺术成就
四、《野草》和《朝花夕拾》
标有“△”者为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
第二章鲁迅
(10课时)
一、生平和思想发展
1、早期的创作准备(1881—1918)身世要点、教育思想特征
△进化论对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2、前期的经历、创造概况和思想特征(1918—1927)
3、后期的经历、创作概况和思想特征(1927—1936)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三大流派
•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对封建和资本文化批判,以 文学为政治服务。(政治性强) • 2、京派:学者型作家,喜爱传统文化,追求文学的 独立与自由,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传统文人 味、学者气) • 3、海派: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有着文明病态,偏 向西方现代派,有着自觉的先锋意识。(商业化的 现代职业作家)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 一战线组织,简称“剧联”。 1930年冬成立于上海,前 身是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 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 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 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 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1933年10月《怒吼吧中国》上海戏剧协社上演
上海戏剧协社《怒吼吧中国 》广告
夏衍《上海屋檐下》演出剧照
1942年中国旅行剧团演出曹禺 的《家》
1935年上海舞台协会演出的《回春之曲》
1937年8月上海 业余实验剧团上 演曹禺的《原野 》海报,应云卫导 演,舒秀文、魏 鹤龄主演
1935年6月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易卜生的《娜 拉》、蓝苹、赵丹、金山、魏鹤龄、吴湄主演 ,此图为蓝苹演《娜拉》的剧照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 二、早期左倾发展 • 以太阳社和后创造社为代表。 • 受苏联和日本左倾机械论影响,明确提出文学的任 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要将革命意图形象 化,当作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 • 否定五四传统,攻击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 等人。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太阳社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 人为蒋光慈、孟超等;主要成 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 灵菲等。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 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 艺》、《新流月报》、《拓荒 者》、《海风周报》等刊物, 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 社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 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填空题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

洪灵菲。

郑伯奇。

华汉,咆哮了的土地3、“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

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

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完整版)中国现代三十年

(完整版)中国现代三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创刊时间、地点、重要的理论文章?答: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理论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双簧信》、《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2、文学研究社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基本主张: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讨论人生一般问题。

特点:写实主义的文学团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写法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1、文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宗旨:“为人生而艺术”。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主要文学论点: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观点。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他们相信从事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主要创作成就成绩: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後来的苏联)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

用《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产阶级文学: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将大众化作为其文学建设的主要途径,。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的平民主义与人
道主义精神传统,揭示社会黑暗,批判现实,是无产阶级文 学的同盟者。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
自由原则,在政治上处于中立状态,期望建立一种以民主自 由、个性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文化范型。
与第一个十年文学之比较
第一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思想启蒙主题 社会革命主题 个性解放 社会解放 人性论的价值尺度 阶级论的社会尺度 个人、家庭婚姻题材 社会、阶级革命题材 在反封建中发现了“人” 在革命中发现了“大众” 文学的抒情时代 文学的叙事时代
一、三十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


1、创造社的极端革命与新月社的自由宣言
胡秋原:“我并不想站在政治立场赞否民族文艺与普 罗文艺,因为我是一个于政治外行的人,我是一个 自由人” 。并发表了《钱杏邨理论之清算与民族 文学之批判》。 苏 汶: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有 党派的”阶级争着文坛霸权的时候,最吃苦的却是 这第三种人。因为“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为连环 图画之类,而作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成了煽动家 之类”。《“第三种人”的出路》

后期创造社的骨干李初梨的倡导文章《怎样地 建设革命文学》,即明确地提出文学的任务就是 “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只要将革命的意图加 以形象化,就可以“当作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 用”;并据此而认为“五四”以来那些重在描写与 揭示生活现实的作品都已经落伍过时,要彻底抛弃, 新文学队伍也要按阶级属性重新划线站队。 他们对茅盾的批判主要来自于对茅盾《蚀》三 部曲的评价。茅盾反对文学的工具论和标语口号化 倾向,严厉批判太阳社、创造社对五四文学传统的 全盘否定。茅盾写有《从牯岭到东京》予以还击。

革命文学倡导者与鲁迅、茅盾的论争: 成仿吾:《全部批判之必要》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桌子的跳舞》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文学的阶级性》
(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 阶级文学
1、左联的成立
a. 背景: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共产党的指示;团结“同 路人”、共同斗争的需要;结束革命文学的论争。 b.成立: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 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 c.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 “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 ‘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 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2、国际文学背景
20 世纪 20 、 30 年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被称为“红色三十年”文学年代。
3 、从五四文学内部看,诞生不久就蕴涵了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的因素。 1923年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泽民、蒋光慈 都提倡过无产阶级文学。 1924年蒋光慈写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 1925年沈雁冰写了《论无产阶级艺术》,全面论述 无产阶级文学主张。 1924年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社团“春雷社”。
Hale Waihona Puke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成立了一个“文艺大众化研究会”,明确 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第一重大的问题”。1934年夏天还发生过大众语 和文字拉丁化的讨论。 4、提倡推行能体现革命的“新现实主义”。 看重客观的真实性,强调具有无产阶级前卫的 目光,站在客观的具体的美学上,表现革命的理想 主义。

沈从文则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那些“对中国社 会变动有所关心”、“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 族复兴大业的人”以“一种勇气同信心”。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自由主义作家 不可能完全无视民族、国家的呼唤,他们也是以自 己的不同于革命作家的方式,通过也许是更为曲折 的道路,与自己的民族、人民以及社会现实生活保 持着或一程度的联系。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思考 社会人生,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 论争贯穿了整个30年代,比较重要的是左翼 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1927年左右,原“现代评论派”的骨干胡 适、徐志摩等陆续到了上海。1927年春创办 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1928年3月又 创刊《新月》杂志,主要撰稿人有徐志摩、 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
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 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 “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爆发的原因
1、从现实社会原因看
1927 年“四 · 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 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 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 能推动革命。




新月派的首先打出“人性”的旗帜,抹杀左翼 文学家所看重的文学的社会阶级基础,以“永恒的 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二者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人性” 的存在,问题在于梁实秋等人是以人性的普遍存在 论来反对阶级论。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 文中,梁实秋就竭力说明资本家和工人尽管有不同 之处,然而在人性方面并没有两样。 新月派第二面理论旗帜是“天才论”。梁实秋 认为:“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创造”, 他进而把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宣称攻 击资产制度即是反抗文明,优胜劣败的定律注定 “反文明”的无产阶级势力“早晚要被(资产者的) 文明的势力所征服”。
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 创办了《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同 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 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 同月出版的创造社的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 卷第8号也显出了“突变”。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郭沫若 在一篇文章中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 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 艺”。



同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 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 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 与“尊严的原则”。 这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的刊物的出版及理论宣 言的公布,标志着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 年”之后,经过仅一年的思想的酝酿准备,队伍 的重新组合,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常 称之为“第二个十年”。

一、“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以“左联”为 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一)“革命文学”的提出:
1923-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蒋 光慈等从革命工作的需要出发鼓吹革命文学,但轻 诗文而重实际工作。 1926年郭沫若发表《革命与文学》、《文艺家 的觉悟》,指出时代所需要的文学 “是替被压迫阶 级说话的文学”,“是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的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 艺”。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 潮的对立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 (新月派)、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 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人性核 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梁实秋认为,“文艺而躲避人生,这就是取消 了文学本身的任务”,“文学里面是要有思想的 骨干,然后才能有意义,要有道德性描写,然后 才有力量’。 朱光潜也明确表示“十九世纪所盛行的‘为文 艺而文艺’的主张是一种不健全的文艺观”。




国民党的文艺政策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 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 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他们 提倡”三民主义文艺”,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凭借政权的力量,在各地办有十多个刊物, 却始终未形成中心的理论,也未出现比较像样的 创作; 这样,就形成了30年代政治、经济、军事与思 想文化的不平衡现象:尽管掌握着政权的国民党 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思想 文艺领域却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独立 力量。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6月)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教学重点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 对立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势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总体概貌
“六次论争”:关于“革命文学”;关于“新 月派”;关于“大众文艺”;关于“民族主义文 学”;关于“自由人”、“第三种人”;左联内 部关于“两个口号”。 “五大形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民主主义 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大众通俗 文学。 “两大流派”:“京派”、“海派” “一个社团”:左联 “一份杂志”:《现代》
二、革命文学论争
(一)鲁迅、茅盾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家的论 争
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 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周作人、郁达夫 等进行的激烈的否定。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当时 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 阶级、封建阶级的文学。 他们的争论中主要针对两个问题而展开: ① 在倡导“革命文学”的时候如何认识和对待 “五四”文学革命; ② 在确立革命文学观念的时候,如何阐释文学的 本质及使命?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 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 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 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 学。
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 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 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d. 出版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十字 街头》《北斗》《前哨》《大众文艺》等。 意义: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 入到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从思想 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