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法)1.0

合集下载

土壤比重计读数校正表+土壤机械分析结果及土壤质地命名记载+操作方法与步骤

土壤比重计读数校正表+土壤机械分析结果及土壤质地命名记载+操作方法与步骤

土壤比重计读数校正表土壤机械分析结果及土壤质地命名记载土壤质地的测定1. 操作方法与步骤甲种比重计法测土壤质地:(1)称取土样:称取过1 mm孔筛的风干土样50g置于烧杯中。

(A、B层各1份)(2)分散土样:加入0.5mol/L的NaOH溶液50mL,拌匀,用带橡皮头的玻璃棒小心研磨15~20min(黏质土壤不少于20min,壤土及沙土不少于15min)。

(3)制备悬液:将分散土样倒入沉降筒(或大量筒)中,并用水少量多次将烧杯中的土样全部洗入量筒中,稀释至1000mL。

在土壤悬液中加几滴酒精,防止产生泡沫而影响读数。

(4)测定悬液比重(记时测定):①用搅拌棒将制好的悬液搅拌30次(上下各30次,大约1min),并测定其温度(记录在表格中)。

搅拌结束时即将搅拌棒取出,即刻开始计时。

②根据液温由P184-185表8-9查出小于0.01mm土粒下沉所需的时间,然后用甲种比重计测定<0.01mm土粒含量。

③待查得的时间到达之前,提前30s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悬液中(沿筒壁轻轻放入),勿搅动悬液,待静止时间一到,比重计稳定后立即读数,即为A。

并立即测定当时悬液的温度,记录。

(5)读数的校正:①空白校正取一沉降筒,不加土样,只加入0.5mol/L的NaOH溶液50mL,用水稀释至1000mL,搅拌均匀,将比重计放入,读取读数,即为空白校正值B。

②温度校正根据比重计读数时悬液的实测温度查温度校正表(P185表8-10),查出温度校正值C。

(6)计算结果:①根据含水量将风干土重换算成烘干土重:烘干土重(g)= 风干土重×100 1+吸湿水②结果:校正后比重计数 = 比重计实测读数A - 空白校正值B - 温度校正值C<0.01mm粒径的物理性粘粒(%)=(校正后比重计读数/烘干土重)×100%③根据物理粘粒[<0.01mm的土粒的相对含量(%)]按原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标准(P186表8—11)确定土壤质地的名称。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法、目的要求土壤矿物质颗粒是上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土壤颗粒分析,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微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二、方法原理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1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充分分散成单粒,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让其自由沉降,其沉降速度符合司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

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

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其中:V 半径为r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重力加速度土粒的半径di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2.65克/厘米3d2 介质(水)的密度卩介质(水)的粘滞系数三、试剂及仪器1. 0.5mol •L-1(N&C2Q)草酸钠溶液:称取33.5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2. 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升,摇匀。

3. 0.5 mol •L-1(NaPO 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克六偏磷酸钠[(NaPO)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4. 天平(感量0.01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 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升。

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文档:土壤颗粒分析 我

文档:土壤颗粒分析 我

浙江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实验类型: 基础型 实验项目名称: 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法) 学生姓名: 黄玲燕 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号: 3100100319 同组学生姓名: 余颖 指导老师: 谢晓梅 实验地点: 农生环B 座225, 实验日期: 2012 年 3 月28 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土壤颗粒组成状况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2.掌握土壤颗粒分析方法,从测得的数据来确定土壤质地,为分析土壤的其它理化性质提供参考数据;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固相是由大小不等、形状迥异的固体颗粒组成。

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性质,人为地分为若干等级,叫土壤粒级(机械粒级)。

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地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并可由此确定土壤质地。

质地分类制主要有国际制、美国农业制、卡钦斯基制等分类方式。

本实验根据国际制标准来进行质地分类。

土壤团聚体需分散为大小不同的土粒,粒径>0.25mm 的可用一定孔径的筛子分,<0.25mm 必须把土粒充分分散,采用静水沉降法,让其在一定容积的水溶液中自由沉降,加以测定分级。

本实验采用操作简便的比重计法,根据斯托克斯定律,球体微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直径越大的下降速度越快。

把不同直径的土壤颗粒看作是球体,在不同时间内,利用特种土壤比重计测定土壤悬液的比重。

比重计的读数是它所处有效深度悬液每升中的土壤颗粒含量,即每升悬液所含土粒的质量。

再根据斯托克斯定律求出这部分土粒的半径。

三、主要仪器设备仪器:特种土壤比重计,电子天平,分析天平,0.25mm 筛,漏斗,研钵,橡头玻棒,温度计,带孔搅拌棒,1000mL 沉降筒,500mL 烧杯,洗瓶等; 试剂:溶液(0.25moL/L)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1.称取通过1mm 筛的风干土样10g 于铝盒1内,在烘箱中105°C 烘干至恒重,冷却称重,422O C Na计算烘干土重和含水量。

2.另取50g 于研钵中,加30mL 分散剂(总共40mL ),调成糊状,静置半小时,使分散剂充分作用。

土壤质地的测定比重计法

土壤质地的测定比重计法

土壤质地的测定-比重计法
(四)实验操作 1. 称样 取通过1mm孔筛的风干土壤样品50克(精确到0.01克),置于500 毫升三角瓶中,加蒸馏水湿润样品。 另称取10克样品置于铝盒内,在105℃烘箱内烘干到恒重,计算 最大吸湿水含量。
土壤质地的测定-比重计法
(四)实验操作 2.分散 (1)分散剂的选择 石灰性土壤,用0.5mol六偏磷酸钠60毫升;中性土壤,用0.5mol 草酸纳20毫升;酸性土壤,用0.5mol氢氧化钠40毫升。
土壤质地的测定-比重计法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000ml量筒,特制搅拌棒,甲种比重计,温度计,带橡皮头玻璃 棒,天平,角匙,土壤筛,冲洗筛等仪器。 2.试剂 (1)分散剂: ①0.5mol/L1/6六偏磷酸钠;② 0.5mol/L 氢氧化 钠;③ 0.5mol/L1/2草酸钠 (2)无CO2水
土壤质地的测定-比重计法
(四)实验操作 2.分散 (3)大于0.25mm的土粒筛分 在1000毫升的沉降筒上置于漏斗,漏斗上放一筛孔直径为0.25mm 的铜筛,用洗瓶洗出三角瓶中冷却的所有土粒。筛上残留的沙粒用橡 皮头玻璃棒轻轻擦洗,同时用蒸馏水冲洗,使得小于0.25mm的土粒全 部洗入沉降筒内,直到筛下漏出清水为止。
土壤质地的测定-比重计法
(四)实验操作 2.分散 (2)分散方法 ②震荡法 将分散剂加入盛有样品的500mL三角瓶内,再加入蒸馏水约250mL, 然后放于震荡机内持续震荡8小时。
土壤质地的测定-比重计法
(四)实验操作 2.分散 (2)分散方法 ③研磨法:将称好的样品置于瓷蒸发皿中,加一部分分散剂使之 呈稠糊状,静置半小时,使分散剂充分作用,然后用带橡皮球的玻璃 棒研磨20分钟,使之分散完全,再加入剩余分散剂。

1 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定

1 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定

实验一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快速测定法一、目的要求土壤机械分析即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的机械组成是指在土壤中各级大小不同颗粒的相对含量,一般用百分率表示,以烘干土为基础。

土攘不同颗粒具有不同的矿物和化学组成,在土壤中所引起的物理化学作用以及生物作用都不一致。

土壤水分、养分、空气状况以及植物生长条件,都显著受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原理土壤经过分散处理后,制成悬液,根据司笃克斯定律各级土粒在悬液中按土粒直径大小,以不同的速度向下沉降,造成悬液中的密度不断改变,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特制的比重计测定土壤悬液中的密度,按后边公式计算各级土粒的含量。

在本实验中所用的土壤比重计是把比重计的刻度换算成1000m1悬液中悬浮土粒的克数,比重计上的读数,即为土粒的克数。

三、测定步骤(一)土壤悬液的制备:悬液中的土粒必须是单粒存在的,因此制成悬液前要经过土壤的分散处理,根据不同的土壤,选用不同的分散剂。

我省多为石灰性土壤,六偏磷酸钠(NaPO3)6是常用的土壤分散剂。

加分散剂后,再经一定时间内揉磨,土壤基本得到分散。

在粗天平上称取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50克,倒入500m1有柄大蒸发皿中,用量筒量取0.5N(NaPO3)630m1,缓缓加入使呈糊状(一般先加20m1,余量可在研磨后再加入),用皮头玻棒仔细研磨土15~20分钟,使土粒充分分散,然后用软水将土样冲洗入1000mI沉降筒中,加软水至刻度。

(二)用土壤比重计测定土壤各粒级%:将土壤悬液放置一合适地方,用搅拌棒上下搅动一分钟(上下约30次),搅拌时上达液面,下至筒底,以使土粒均匀分布,取出搅拌棒,立即记取时间,保持静置,在规定时间前20秒,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悬液(勿使左右摇摆)到时间读取读数、记录。

读完后,随即取出比重计,并测定悬液的温度、记录,然后再用搅拌棒搅拌悬液(方法同前),按规定时间作下一次的测定(方法同前)。

四、结果记录及计算计算:(1)将风干土样重换算成烘干样品重:(2)对比重计读数进行必要的校正计算:比重计校正度数= 比重计读数+ 温度校正值-分散剂校正值物理性砂粒(>0.01mm)% = 100 -物理性粘粒根据各级土粒的含量,查阅土壤机械组成分类表,得出该土壤质地名称。

土壤机械实验实验报告

土壤机械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机械组成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方法。

2. 掌握比重计法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分析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情况,它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比重计法是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在悬浮液中的沉降速度不同,通过测定土壤颗粒在悬浮液中的沉降时间,计算出各粒径土壤颗粒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比重计、分散剂、离心机、天平、量筒、烧杯等。

2. 实验方法:(1)样品制备:将土壤样品过筛,选取0.01mm~2mm粒径范围内的土壤颗粒作为实验样品。

(2)悬浮液制备:将分散剂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然后,将土壤样品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土壤颗粒充分分散。

(3)比重计法测定:将悬浮液倒入比重计中,使比重计浮在水面,记录初始位置。

然后,将比重计放入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30分钟。

待比重计沉降稳定后,记录比重计的位置,计算出土壤颗粒的沉降时间。

(4)计算土壤颗粒含量:根据沉降时间,查表得到各粒径土壤颗粒的相对含量,计算各粒径土壤颗粒的质量百分比。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测定的土壤样品机械组成如下:粒径范围(mm) | 相对含量(%)----------------|--------------0.01-0.05 | 100.05-0.1 | 200.1-0.25 | 300.25-0.5 | 250.5-1 | 152. 分析:(1)由实验结果可知,本土壤样品的砂粒含量较高,占30%,粉粒含量占20%,黏粒含量较低,仅为15%。

这说明该土壤质地较为粗松,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通气的改善。

(2)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砂粒含量较高,土壤质地较粗,有利于水分渗透和土壤通气的改善;粉粒含量适中,有利于土壤保水和保肥;黏粒含量较低,土壤质地较松,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通气的改善。

土壤颗粒组成(粒径分布)的测定—比重计法

土壤颗粒组成(粒径分布)的测定—比重计法

⼟壤颗粒组成(粒径分布)的测定—⽐重计法FHZDZTR0008 ⼟壤颗粒组成(粒径分布)的测定⽐重计法F-HZ-DZ-TR-0008⼟壤—颗粒组成(粒径分布)的测定—⽐重计法1 范围本⽅法适⽤于⼟壤颗粒组成(粒径分布)的测定。

2 原理⼟样经化学和物理⽅法处理成悬浮液定容后,根据司笃克斯(Stokes)定律及⼟壤⽐重计浮泡在悬浮液中所处的平均有效深度,静置不同时间后,⽤⼟壤⽐重计直接读出每升悬浮液中所含各级颗粒的质量,计算其百分含量,并定出⼟壤质地名称。

⽐重计法操作较简便,但精度较差,可根据需要选择使⽤。

3 试剂3.1 氢氧化钠溶液:0.5mol/L ,20g 氢氧化钠,加⽔溶解后稀释⾄1000mL 。

3.2 六偏磷酸钠溶液:0.5mol/L ,51g六偏磷酸钠溶于⽔,加⽔稀释⾄1000mL 。

图1 搅拌棒 3.3 草酸钠溶液:0.5mol/L ,33.5g 草酸钠溶于⽔,加⽔稀释⾄1000mL 。

4 仪器4.1 ⼟壤⽐重计,⼜称甲种⽐重计或鲍⽒⽐重计,刻度0~60g/L 。

4.2 量筒,1000mL 。

4.3 锥形瓶,500mL 。

4.4 烧杯,50mL 。

4.5 洗筛,直径6cm ,孔径0.25mm 。

4.6 ⼟壤筛,孔径2、1、0.5mm 。

4.7 搅拌棒(图1)。

5 操作步骤5.1 称取通过2mm 筛孔的10g(精确⾄0.001g)风⼲⼟样置于已知质量的50mL 烧杯(精确⾄0.001g)中,放⼊烘箱,在105℃烘6h ,再在⼲燥器中冷却后称⾄恒量(精确⾄0.001g),计算⼟壤⽔分换算系数。

5.2 称取通过2mm 筛孔的50g(精确⾄0.01g)风⼲⼟样(粘⼟或壤⼟50g ,砂⼟100g)置于500mL 锥形瓶中。

5.3 分散⼟样:根据⼟壤的pH 值,于锥形瓶中加⼊50mL 0.5mol/L 氢氧化钠溶液(酸性⼟壤)、50mL 0.5mol/L 六偏磷酸钠溶液(碱性⼟壤)或50mL 0.5mol/L 草酸钠溶液(中性⼟壤),然后加⽔使悬浮液体积达到250mL 左右,充分摇匀。

土壤学实验报告4

土壤学实验报告4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法)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土壤颗粒组成状况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2、掌握土壤质地的分析方法,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来确定样品土壤质地,为之后分析土壤的其它理化性质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实验内容:利用比重计法测出土壤中不同粒级大小的各级的量,进而分析土壤质地。

2、实验原理:①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性质,人为地划分若干等级,称为土壤粒级。

土壤质地分类就是根据土壤中各种颗粒的质量分数组成,把土壤划分为若干类别。

对于土壤质地的分类和划分标准,主要有国际制、美国农业部、卡钦斯基土壤质地分类等,本次试验采用国际制。

②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大小颗粒的相对含量,可以反映土壤黏结程度,对土壤蓄水、导水、保肥保温等方面有决定性作用。

土壤机械分析就是把土粒按其粒径大小分为若干级,并求出各级的量,从而求出土壤的机械组成。

本实验采用比重法。

③比重法原理(实验土粒≤1mm ):对于粒径大于0.25mm 的土粒用筛一级一级筛分,粒径小于0.25mm 的土粒采用静水沉淀法加以测定分级。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球体微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时,直径越大的下降速度越快。

把不同直径的土壤颗粒看做球体,在不同时间,利用比重计测定土壤悬液的比重。

比重计读数就是每升悬液所含土粒重量,再根据斯托克斯定律求出这部分土粒半径。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特种土壤比重计、研钵、橡头玻棒、温度计、带孔搅拌棒、1000mL 沉降筒、洗瓶Na 2C 2O 4溶液(0.25mol/L )实验方法:将粒径较细的土粒充分分散,让其在一定容积的水中自由沉降,在不同时间,利用比重计测定土壤悬液的比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法) 同组学生姓名: 边舒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八、讨论、心得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土壤颗粒组成状况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2. 掌握土壤颗粒分析方法,从测得的数据来确定土壤质地,为分析土壤的其它理化性质提供参考数据。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法对土壤进行机械分析,即把土粒按其粒径分为若干级,并测出各级的量,从而判断土壤的颗粒组成。

比重计法:将径较细的土粒加分散剂后,充分分散,处理成悬浮液定容后,根据Stokes 定律及土壤比重计浮泡在悬液中所处的平均有效深度。

静置不同时间后,用土壤比重计直接读出每升悬浮液中所含各级颗粒的质量,计算其百分含量[1],并确定土壤质地。

计算公式如下,
1. 土壤含水量(%)=[风干土重(g )—烘干土重(g )]/烘干土重(g )
2. <0.25nm 各级颗粒质量百分数(%)
=[比重计读数+比重计刻度弯面校正值(本实验忽略不计)+温度校正值-分散剂校正值]/烘干土重(g ) 3. 读数校正
1) 温度校正值:本实验比重计读数以20℃为准,依据土壤比重计温度校正表计算得到比重计温度校正后读数。

2) 分散剂校正值(g/L )=加入分散剂的体积(ml )×分散剂的浓度(mol/L )×分散剂的摩尔质量×10-3。

专业: 农资1202 姓名: 平帆
学号: 3120100152 日期: 2014.4.15 地点: 农生环B255


线
三、实验器材与仪器
土样(取于余杭塘路施工旁,风干研磨细后过18目筛);
特种土壤比重计,研钵,橡头玻棒,温度计,带孔搅拌棒,1000mL沉降筒,洗瓶。

草酸钠溶液(c=0.25mol/L;M=133.99)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称取风干土样置于铝盒中,放入烘箱,在105℃烘16h再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恒
重,称量后计算土壤水分换算系数;
2.称取风干土样m
=50.0853g置于瓷研钵中;
3
3.土样分散。

根据采样土壤呈中性或弱碱性[2],于烧杯中加20mL草酸钠溶液作为分散
剂,调成糊状,静置30min。

用橡头玻棒研磨不少于20min,之后加入剩余20mL分散剂;
4.悬浮液制备。

充分搅动研钵中悬浮液,加蒸馏水后全部洗入1000mL沉降筒,多次
洗涤,并合并与沉降筒中,直到滤下的水不再浑浊为止。

同时应留意勿使量筒内的悬浮液体积超过1000mL。

最后将量筒内的悬浮液加水至刻度;
5.温度测定。

将温度计悬挂在盛有1000mL水的1000mL量筒中,并将量筒与待测悬浮
筒尽量放在同一地点,在测定比重时同时记录水温(℃),即代表悬浮液的温度。

6.悬浮液比重测定。

带孔搅拌棒上下搅拌1min(约30次),用带孔搅拌棒搅拌沉降
筒中的悬液时,动作要平稳,速度要均匀,向下要触及沉降筒底部,一般距液面3-5cm,否则会使空气压入悬液,影响土粒开始时的沉降速度。

7.本实验采用国际制:5min(<0.02mm),5h(<0.002mm)。

计算得到比重计校正后
读数,此值代表直径小于所选定粒径的颗粒累计含量。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表1 土壤含水率测定
铝盒
m0(g)风干土重+铝盒m1(g)烘干土重+铝盒m2(g)土壤含水率w(%)
14.1923 24.2015 23.8452 3.56
注:w(%)=(m2-m1)/(m2-m0)
表2 土壤悬浮液比重测定与校正值
测定时长粒径大小
(mm)
土壤悬液比重
(g/L)
水温
(℃)
温度校正后土壤
悬液比重
(g/L)
分散剂校正后
土壤悬液比重
(g/L)
5min <0.02 41.0 20.5 41.2 39.9 5h <0.002 24.8 20.0 24.8 23.5 注:温度校正值依据表3土壤比重计校正表[3]得。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4 土壤颗粒组成与质地名称
<0.002mm 0.002-0.02mm 0.02-2.0mm
质量(g)22.3 16.2 9.8
含量(%)46.2 33.5 20.3
土壤质地类型粘土
注:土壤质地类型依据表5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4]得出。

土样的颗粒组成分析测定结果及其土壤质地名称见表4。

所采土样粘粒含量大于45%,为粘土类型。

之前土壤质地指测法中,我们通过揉搓土样(黏结性和塑性良好)和搓条法(能搓成完整突跳,可弯成小圈,但小圈有裂缝),估测土壤质地为壌质粘土。

比重计法测定结果与指测法相近,同时也与采样地点(靠近河流,表层长有草本植物)的特征相符合,这说明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本土样为粘土类型,土壤黏粒含量高达46.2%,而粗粒含量仅有20.3%,常常成紧实黏结的固相骨架。

粒间孔隙书目比砂质土壤多但非常狭小,雨水和灌溉水难以下渗,因易在黏粒聚集层上部形成滞留水层,影响植物根系下伸。

同时,该土壤保肥能力强:土壤通气性差,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5]。

因此我们看到采样地点表层土壤中,草本植物的根系都十分浅。

针对本实验采样地点的土壤,可采用深沟、密沟、高畦或通过深耕破坏紧实的心土层,以及采用暗管、暗沟的排水系统[5],减轻或避免水分滞留而导致的涝害。

七、讨论、心得
1.悬浮比重测定注意事项和改进
在用搅拌棒垂直搅拌悬浮液时,勿将多孔片提出液面,以免产生泡沫。

若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悬浮液泡沫较多,可再悬浮液面上滴加少量乙醇,减小对比重计读数的影响。

精度要求较高时,可在开始阶段用氢氧化法去除有机质,反应式:
C+2H
2O
2
→CO
2
+H
2
O;通过盐酸淋洗Ca来出去碳酸盐(脱钙)。

直接分散法中,除上述适应于中性土壤的草酸钠溶液外,针对其他pH值的土壤采用不同的分散剂:
①酸性土壤(50g)+0.5NaOH 40mL:中和酸度外使土壤胶体形成代换性钠的胶体。

②石灰性土壤(50g)+0.5M[NaPO
3]
6
60mL:对于CaCO
3
表面形成不溶的胶状保护物,
致使CaCO
3
不再溶解[6]。

2.Stokes定律应用
当充分分散的土粒均匀地分布在静水中,仅仅在一瞬间,重力与阻力即达到平衡(加速度为零)。

此时,土粒沉降速度与其半径成正比,此为Stokes定律,其公式[6]为:
我们利用特制的土壤比重计,在规定时间内,测定某一深度内悬液比重,从而换算出土壤中粗细颗粒的比例,并可以推算出土壤质地等级。

参考文献
[1] 陈丽琼. "比重计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的研究." 环境科学导刊 29.4 (2010): 97-99.
[2] 王美青, 章明奎. "杭州市城市和郊区各功能区土壤的性质比较." 浙江农业学报 16.6 (2004): 377-380.
[3] 郭棣生, 马占秋. "比重计试验原理及其制造精度的探讨." 岩土工程学报 3 (1981): 106-113.
[4] 黄冠华, 詹卫华. "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土壤学报 39.4 (2002): 490-497.
[5] 黄昌勇; 土壤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Z000, 2000.
[6] 土壤学实验指导.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