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试题及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试题及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试题及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9、师进次于陉。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未出山而复。

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

试题(1)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C2、A3、C4、D5、A6、A7、D8、B9、D10、D 二、填空(每空1分)1、许慎、文字学、93532、张相、特殊语辞3、衣、(“裁”无“衣”)4、字形、手拾5、勉励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能准确解释出词语的意义即可) 1、成熟2、屡次3、安抚4、放松警惕5、外交使节6、咨询,征求意见7、劳苦8、拜访9、临时驻扎10、向后退11、足12、犯错误13、通“馈”,赠送、窥探14、站起来、才干15、走向,接近16、遭受17、胸襟宽大18、言语真实五、简答(每题3分)1、(1)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2)数词置于整个句子之后,在其他部分后加上代词“者”。2、(1)表比喻;(2)表复杂内容;(3)表原因;(无举例则不得分)3、(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全答对得满分,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指明活用的词、说明活用情况、活用的意义是三个得分点,全答对得满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也得1分)1、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 2、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6、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指明句式类型1分,分析出特点1分) 1、判断句,“此“作主语;”“谁”作谓语。2、被动句,“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3、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中。4、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5、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的要释出(每题2分,指明词性1分,说明语法意义或译出1分)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2、介词,用在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标点5分,每错3个扣1分,扣完为止;翻译10分,意译即可)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史记》卷94,《田儋列传》

古代汉语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信武果B 取尖安C从休亡D 朝高回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C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

A肖B服C 期D朔

4、下面全为异体字的一组是()

A 阙掘咏詠B沽酤预豫C賸剩笋筍D陈阵泪淚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

A引申义B 本义C 假借义D 比喻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的是()

A恭敬B动静C恐惧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的是()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虽遇执事,其弗敢违。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8、《方言》的作者是()

A王念孙B许慎C 段玉裁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

A生庄公及共叔段。B公赐之食。C姜氏何厌之有?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和()。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和()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字,“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由”通()。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

7、采取()或()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5、凿户牖以为室。

6、于予與何诛?

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8、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9、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10、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5)

1、宋何罪之有?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四、名词解释(3×4)

1、金文

2、四体二用

3、词的引申义

4、同源词

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11)

六、短文阅读(20)

(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二)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试题(2)参考答案

一、1、B;2、C;3、A;4、C;5、B;6、D;7、A;8、D;9、D;10、B 答错1个扣1分,多选、错选均不给分。二、1、小篆、540;2、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3、形符(亦可答为意符或形旁);4、假借字、形声字;5、古今、犹;6、阜、朕;7、绘形象物、烘托显物;8、同音替代。答错1个扣1分。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去。答错1个扣1分。(二)1、“何罪”作动词“有”的宾语,依靠“之”前置。(2分)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2分)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语,前置。(2分)4、迷,使动用法,使……迷乱。(2分)5、重,意动用法,以……为重。(2分)四、1、金文指铸刻在各种青铜器(如钟、鼎、鬲、簋、盘等)上的古文字。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这些文字为金文。(3分)2、四体二用:六书是古人提出的最早、最系统的汉字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故称之为“四体”,假借、转注是用字法,故称之为“二用”。(3分)3、词的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相关意义叫作引申义。(3分)4、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一组音义相通的词。(3分)五、1、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①词义的扩大指一个词的意义后代比前代所表达的概念外延大而内涵小,即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比如“河”本指黄河,后来指一切河流。②词义的缩小指一个词的意义后代比前代所表达的概念外延小而内涵大,即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比如“妃”原指一般的配偶,后来专指皇帝的妾以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类似例子还有“宫、臭”等。③词义的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比如“寺”原指官署、官舍,后来用来指僧众供佛、居住之所的名称,类似还有“钱、涕、乐府、坟”等。每点各2分。2、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区别字)的问题,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2分)如“縣”和“懸”。通假字是共时现象,是指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的字相互代替使用的问题,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2分)如“辨”和“辩”。(举例各占1分)3、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的图画性虽然在不断减弱,但是象形表意的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而隶书特别是汉隶,彻底抛弃了汉字的图画性质,完全不顾汉字的表意原则。(1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它解散篆体,将古文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的

笔划道。(2分)(2)省去了篆文中的某一部分。(2分)(3)把篆文里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2分)(4)把篆文里不同的偏旁归并为相同的偏旁。(2分)(5)将篆文复杂的笔划省并为简单的笔划。(2分)六、(一)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每错1处扣0.5分(二)①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指晋军)再吃早饭。②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进击。③郤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击鼓不息。④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我的手和肘。⑤如果有难走的路,我一定要下来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吗?每句翻译各2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

物。

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31、判断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简答题:

1、象形字与指事字有什么区别?

象形与指事的区别:象形字的特点是其字形整体上描摹某一事物的特征和轮廓,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的特点则是除了描摹事物的整体形象之外,还包含了一个指示事物的抽象符号。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抽象符号,后者有抽象符号。如“木”其整体像一棵树的形象,是象形字;“本”,在一棵树的形象之外,还有一个指示树根部位的抽象符号,是指事字。

2、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什么区别?

指事与会意的区别,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构成的。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构成指事字的两个形体中,只有一个是有完整形体、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独体字,另一部分则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会意字却不同,构成会意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都是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和完整字形的辽。所以指事字不能拆开分析,会意字却可以拆开分析。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则是合体字。如“本”,这个字形由“木”和“一”合成。其中“木”有它的固定读音、固有意义。是一个象形字,而“一”并不是一二三的“一”,它只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的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作用是用来指示该字的意义所在。所以“本”是指事字。再如“休”,构成它的两个形体中,不仅“木”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人”也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所以它是由两个字合成的可以拆开分析,因而它是会意字。3、形声字与会意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会意字和形声字相同的地方是,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都是合体字。会意字的特点是其形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会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这个会意字的意义;形声字的特点是,也由两个字的形体合成,其意义由其中一个形体来显示(只能显示其意义范畴),另一个形体表示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都起表示意义的作用,后者的两个构件中必须有一个起表音作用。如“休”以“人”靠在“树”上显示“休息”之意,是会意字;“沐”则用“水”旁来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水”有关,用“木”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所以它是形声字。4、假借分为哪两种情况?它们有什么区别?

假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本无其字的假借指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们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个同音字来记录它,如与“旧”相对的那个词就没有专门为它造出一个专字,人们就从现有的字中找出一个与它同音且原义为打柴的“新”字来记录与“旧”相对的那个词,这种假借是没有本字的。本有其字的假借则是指其个词本来应有表示它的专字,但人们在书写它的时候,却借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如表示“伸展”这个意义原先有个专字“伸”,可有的作者在写“伸”的时候,却放着“伸”字不用,而用了一个与“伸”字音近的“信”来表示“伸展”的意义。那么,在表示“伸展”

这个意义时,“信”就是一个假借字,“伸”是它的本字。

5、什么叫古今字?它与假借字有什么不同?

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所用的不同的字,也就是某个意义原来用这个字,后来用那个字,这两个字就形成了古今字。如表示“包围”的意义,原来用的是“韦”字,后来又造了“围”来表示“包围”的意思,“韦”和“围”就是一对古今字。

6、什么叫异体字?它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

异体字是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两个或几个字。实际上,异体字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如“烟”和“”,它们都读yan,都指物品燃烧时冒出的那些东西,只不过其形体不同罢了,它们就是异体字的关系。

19、什么叫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请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探求词的本义一要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字形来分析,二要考察词在文献中的用例。

20、什么叫词的引申义?它和词的本义有哪几种联系方式?

由本义(或某个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它和本义的联系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相似类比,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二是相关借代,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可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三是相因推导,即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可通过推导实现引申。21、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表现出哪几种主要差别?

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六点主要差别。一是范围广狭不同。如“法”和“律”,都可表示“法令”,“法律”的意思,但“法”多指法则、制度,意义范围大;“律”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意义范围小。二是性状情态不同。如“寝”、“卧”、“睡”都可表示“睡”的意思,但“寝”指的是躺在床上睡,“卧”指的是趴在几上或靠在几上睡,“睡”则指坐着打瞌睡。三是程度深浅不同。如“病”和“疾”,都指“病”,但“病”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重病、大病;”疾“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小病,轻病。四是侧重方面不同。如“能”和“得”,都表示可能的意思。但“能”侧重于表示一个人的能力可使自己做好一件事情。“得”则侧重于表示客观条件容许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五是感情色彩不同。如“杀”和“轼”,都是杀人的意思。但“杀”是个中性词,不论是杀贤者还是杀不贤者,都可用“杀”;“轼”则专用于指下杀上、卑杀尊。

22、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有六种:一是“主语+谓语+也”式如“董狐,古之良史也”;二是“主语+者+谓语+也”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三是“主语+者+谓语”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四是“主语+谓语”式,如“秦,虎狼之国。”;五是“主语+副词+谓语+也”式,如“此诚急存亡之秋也。”;六是“主语+为+宾语”式,如“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23、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表达功能?

第一种,表示类属关系。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第二种,表示等同关系。如“楚左九尹项伯,项羽季父也。”;第三种,表示比喻关系,如“君子之德,风”;第四种,将复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百乘,显使也。”;第五种,表示因果关系。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4、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于”字句。如“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第二种,“为”字句,如“吾属今为之虏矣。”;第三种,“见”字句,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第四种,“为……所……句”。如“如姬父为人所杀”;第五种,“被”字句,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5、古代汉语是如何表示动量的?举例说明古今动量成分位置的不同。

古代汉语表示动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单个的数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来表示动量。如“(赵高)上殿,殿欲坏者三。”现代汉语则是把数词和量词结合成的动量词组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和放在动词后作宾语两种方法来表示动量,如“做了三遍”,“他五次举牌”。26、什么叫词类活用?它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

汉语词类活用是指有的词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斟酌功能,具有了他类词的功能和意义。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用如使动、形容词用如意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如使动、名词用如意动、名词作状语等。

27、什么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何区别并加以翻译?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使宾语发出与某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所谓意动用法,是指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即主语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把宾语看成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二者的区别是,使动用法侧重于对宾语客观行为的描述,意动用法侧重于对主语主观认识的描述,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让)宾语……”,意动用法则可译为“认为宾语……”或“把宾语当成……”。

28、名词作状语有哪几种意义?请举例说明。

有四种意义。一是用作比喻,表示行为的方式,例如“(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儿,表示方式状态,像小孩一样。二是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表示工具,用箕畚。三是表示对人的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一样。四是表示行为的处所,如“夫山居而谷汲”。山、谷,表示处所,在山里,从谷里。

29、名词有哪几种活用类型?请举例说明。

名词的活用类型共有四种。一是名词用如动词,如“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意为“游水”。二是名词用如使动,如“阳虎走而之赵,赵襄子迎而相之。”相,意为“让……做相”。三是名词用如意动,如“无友不如己者。”友,意为“把……当成朋友”。四是名词作状语,如“童子隅坐而执烛。”隅,,作动词“坐”的状语。

30、形容词有哪几种活用类型?请举例说明。

形容词的活用类型共有三种。一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好。二是形容词用如使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绿。三是形容词用如意动,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先秦(上古)文学 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 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 间献王传》颜师古注)) 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 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 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 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 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 文学。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 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 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10、四家诗:1)齐诗:作者辕固生,齐国人,今文,亡于三国;2)鲁诗:作者申培,鲁

华师大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2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3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 法功能的词。 4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 5零声母: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所以把不用辅音充当声母的字称为“零声母字”。 6离合词: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洗澡”、“理发”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用时“我洗了个澡”,“我这个月理了两次发”,算两个词。这类词称之为离合词。 7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 8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9辅音的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分,例如发辅音【p】时,上下唇形成对气流的阻碍,因此,双唇就是【p】的发音部位。 10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也能够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11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 上,这就是词的活用。 12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来的类。共分成两个大类:单句和复句。 1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14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以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15语法功能:词与词相结合的能力和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16语义指向:是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指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广义的包括各种方言,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 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 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4、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5、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8、语系:依据共同历史来源划分出来的类别,同一语系的语言还可以依据亲疏关系划分出若干语族和语支; 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 2、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 3、音强: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势或音量,决定于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 4、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 5、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个性、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黄本) 6、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7、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 8、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9、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10、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11、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 12、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转道鼻腔流出,发出鼻音。 13、边音:发音时舌尖和上腭的某一点接触,形成阻碍,舌的两边松弛、自然,气流沿舌的两边(或一边)流出,造成边音。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参照xx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 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 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 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 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 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9.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5.《史记》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人为中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评之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写史体例,同时对后代传记文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16.《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的《文选》之中,这十九首古诗都是汉末文人作品,非一人一时所作,它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评之曰:“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之为“五言之冠冕”。 17.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17.2.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18.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19.“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0.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1.苏李诗《文选》中题为苏武、李陵的五诗共七首,一般称之为“苏李诗”。这几首诗并不是苏武、李陵所作,根据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这些诗的写作年代与《古诗十九首》接近。这几首诗都是为送行赠别而作,有送朋友远游的,有送丈夫从军的,大抵缠绵悱饲,表现了亲友深厚的感情。 22.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4.《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5.《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6.建安风骨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27.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8.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 语法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 3.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4.-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 汉民族共同语。 5.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 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6.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是语言的地域分支。 7.次方言:由于在同一方言内部仍存有语言分歧现象,常常把一种大方言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 言。 8.地点方言:次方言下再分成一些小的方言点称作“土语”,即地点方言。 9.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 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 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的交际职能能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这个物质载体才能表达出来。一切语音都具有三方面的性质,即物理性质、生理性质和社会性质。 2. 出的声音就高;反之,声音就低。汉语的音调有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 3. 的幅度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普通话语音的轻声和非轻声音节的主要区别就是音强的不同。 4. 反之,声音就短。在普通话中,轻声音节的音长要比非轻声音节短一些。 5.,指的是声音的个性、本质、特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本质特征, 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的不同形式(包括发音体的不同、发音方法的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的不同)决定的,只要其中有一项因素改变,就可以形成不同的音。 6. 出的就是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普通话语音共有32个音素。 7.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 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8.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9.07/05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 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汉语里的塞擦音有j q zh ch z c 10.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 2.说文四大家 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3.许叔重 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另著有《五金异义》、《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 4.《经传释词》 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5.《尔雅》 《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其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后来的“雅书”都仿照这个体例;是一部故训汇编,保存了很多先古训,为阅读古树和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历来对其评价很高,被纳入《十三经》中,但其释义采用多义单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往往是不明确的。 6.《方言》 西汉扬雄所著,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共13卷,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专著。该书用当代通用的语词来解释当代或前代的方言词;从词的地域性来研究汉语词义,对词的解释更精细;在以通语释方言的同时还注重以今语释古语,从词的时代性来研究汉语词汇的演变;使用“转语”记载了某些方言同义词的语音联系,为方音研究、古音研究和语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采用田野调查法,为研究汉代词汇语音提供了资料。 7.《释名》 东汉熙著,8卷27篇,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该书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事物得名的由来;全书的名物语词都采用声训来解释,这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古代韵书的产生;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字,不侧重文言语词而侧重于日常生活名物类,涉及围广泛,其中有些解释很精当。但是,解释错了的占据多数,此外,这部书对研究汉代的词汇、语音和社会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六书 六书是研究汉字结构的理论,是后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六书”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容最初见于班固、众、许慎三家的解说,清代以后“六书”理论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尽管六书理论也有缺陷,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权威的理论,是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9.形符和声符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考研自用必背50个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50个 -354汉语基础考试用【必背】 第一章语音 1.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来传递信息的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具有生理属性;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具有社会属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2.元音: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母音,如“a、o、e”等。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元音更加响亮。 3.辅音:辅音是气流经过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子音,如“b、p、m、f”等。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声带不一定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 4.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如花(hua)可以划分出“h、u、a”三个音素。 5.音色: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造成音色不同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6.音节: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语音片段,是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也可以由几个音素合成。 7.音高: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汉语字音之声调、句子之语调的不同主要是由音高的高低升降形成的格式造成的。 8.音强: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音强的不同所致。 9.音长: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他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10.声调:声调指的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在音高变化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 11.零声母:在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习惯上叫作“零声母”,如“衣、无、语、安、恩”等都属于没有辅音声母的“零声母”音节。 12.复元音: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复元音有前响复元音、中响复元音和后响复元音三类。 13.韵腹:韵腹是韵母的主干,是韵母中不可缺少的,和韵尾、韵头相比,声音最清晰响亮,所以也叫“主要元音”,所有的元音都能出现在韵腹的位置上。 14.音位:音位是按照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最小的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 15.四呼:四呼是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口形分类的。把韵母开头的发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 16.调值:调值是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音。一般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调值。 17.调类: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汉语普通话中有四种基本的调值,就有四种调类。 18.轻声: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短又轻的声调变体。:“轻”是就音节的音强而言,音波振幅比原调小,听起来声音轻些、弱些;“短”是就音长而言,轻声音节比原调音节听起来时间短一些。轻声有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19.儿化: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如“花儿”中的“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细小、轻松或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的作用。 20.语调: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统称为语调。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3、四家诗: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声无辞。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手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7、《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八国史事。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8、《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

黄廖版《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详细版)

第一章绪论 1. 现代汉语: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现代汉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3.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4.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5.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是语言的地域分支。(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就叫作基础方言) 第二章语音 1. 语音:语音是人类说话时由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职能能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这个物质载体才能表达出来。一切语音都具有三方面的属性,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根本属性。 2.《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方案,1958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一共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3.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对音节进行分析,得出的就是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 4.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本质特征,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5.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时间持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有的语音用音的长短来区别意义。 6.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发音体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语言中的重音、轻音就是由于音强不同所致。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作者: ————————————————————————————————日期: ?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