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
天津海河游船古运河的历史之旅

天津海河游船古运河的历史之旅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其中,海河与古运河更是天津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游船漫游海河,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古运河的历史之旅,沉浸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氛围中。
一、海河与古运河的背景介绍海河,又称为津河,源头位于山西省,经过多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而古运河,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之一,通航全程达1794公里,横贯天津、河北、山东等地。
这两道水系相辅相成,共同见证了天津从沧海一粟到辉煌都市的变迁。
二、游船沿线景点介绍1. 古运河文化带搭乘游船出发后,首先可以欣赏到古运河文化带的美景。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运河风貌,古老的石桥、运河畔的古树等景观,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舟楫穿梭的繁忙场景。
2. 海河历史文化街区顺着游船的航线,我们将来到海河的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是天津传统的商业中心,拥有着众多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和历史建筑群。
漫步在石板路上,仿佛能够听到过去商贾们的喧闹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3. 直沽海河风景区沿着古运河继续前行,我们将进入直沽海河风景区。
这里的河段宽广,风光绮丽。
远眺,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河面和浩瀚的蓝天,近看,可以欣赏到河岸两旁的绿树成荫和鲜花盛开,美不胜收。
三、古运河与天津历史的渊源1. 古运河的起源古运河的修筑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和水运货物。
随着历史的演变,古运河逐渐成为连接北方和南方的重要水上交通通道,推动了天津的繁荣与发展。
2. 古运河与天津的关系天津地处黄河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使得古运河成为北方与黄海之间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古代,大量的商品通过古运河运往天津,然后由天津港出口至世界各地。
天津的商业繁荣和对外交流,离不开古运河的发展和运输。
3. 古运河的文化价值古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沿线不仅有众多的古桥、古码头等建筑遗址,还有各种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

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第一篇: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摘要: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
三岔河口一带的直沽寨是天津最早的城市胚胎,海津镇的出现则确立了天津地区河海通津的重要地位。
从金元时期开始,作为天津城市前身的直沽,经济、文化中心即在三岔河口沿河一带,天津设卫建城后这种情况未尝稍改,从而为天津确立了河海通津、南北交融的文化品格。
开埠后,各国租界自海河上游向下发展,不但形成了天津城市发展夹河而立的总格局,也决定了“百年风云看天津” 和东、西文化荟萃的文化走向。
关键词:海河;天津城市;天津文化海河,对于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城市来说,无疑是一条浓缩了岁月风光,收藏着历史积淀,装载了无数过去的河流。
海河不但带来了天津的历史,而且决定了天津的文化走向。
一.天津的设卫筑城是在1404 年(明永乐二年)这与金、元以来沽河的航运发达,以及直沽“河海冲要” 的地位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年,有人向永乐皇帝朱棣建议说,直沽是“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
因为朱棣在做皇帝。
以前,长期镇守元代的大都——明初已经改名北平了,自然知道直沽地位的重要。
而且在四年前即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从他镇守的北平发兵,与其侄子争夺皇位,由直沽渡河,沧州旗开得胜,沽遂成在直为天子车驾经过的渡口,于是便将在直沽所设的军卫命名为天津卫。
明代在天津设有左、中、右三个卫,因为卫在明代是一种军事建置,并不涉足地方行政事务,所以建设卫城的时候,避开了三岔河口以下的海河右岸和三岔河口以西、南运河南岸一带早已形成的商业区,采取了“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规划原则,使这些沿河地带仍旧可以保持着与海河、运河的密切联系。
天津城的“总体开放”也可以说是直面海河的“ 开放”。
以致明清以来,在天津城市平面上,经济中心始终不在城内,而是在城外河干的“环城开衢”。
在这里,商贾辐辏,“骈填逼侧”,“百货交集”,以致“素封巨室,率萃河干”,而卫城之内则是“屋瓦萧条,或为蒿莱”。
津·河

本组汇报完毕
谢谢观看
和平广场中心商业区
“上海有个大世界,天津有个劝业场,如果不去逛一逛, 枉到津沪走一趟”。劝业场除了规模大、历史久以外, 还以商娱合一而在国内享有盛名。劝业场坐落在素有 “寸土寸金”之称的和平路与滨江道交口,由井陉煤矿 买办高星桥筹资兴建,聘请法籍工程师慕乐设计,1928 年春动工,同年12月落成。建筑面积16545平方米,是 当时天津最大的商场。建筑风格古典与现代相结合,首 层与五层的大挑檐、五层与七层的连拱窗、阳台的廊柱 与栏杆等,均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装饰风格;立面采用 简洁明快形式,表现现代建筑思潮,突出庄重的整体气 势;兼有中国古典风格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塔 楼,更显示出壮丽挺拔的艺术效果。主楼内悬挂天津著 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的“天津劝业场”巨幅匾额,取 “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句首 字连缀,以示提倡创业精神。
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
三岔河口地区 海河、北运河、南运河的汇合地, 原名直沽。在元代开始繁荣兴旺,成为供应大都 (首都)商货的重要通道。它是天津的发源地, 明建文二年(1400年)11月,燕王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率兵在此渡南运河南下,攻下南 京。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下令在直沽设 卫,理由是“直沽,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 军卫”。赐名“天津”,即表示这里曾是天子车 驾经过的渡口。并在北大关渡口建一大牌楼,上 书“龙飞渡跸”。
新海河,新天津
海河改造提升工程
两岸景观在充分展现天津深厚历史文化底 蕴的同时,也体现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大 都市现代化气息。此次改造提升工程,海 河两岸共新增绿地面积121232平方米,栽 植乔木4461株、灌木69286株,新植花卉 342505株。海河两岸还以白色为基调进行 了统一“换装”。
天津海河探寻古代运河文化的研学之旅

天津海河探寻古代运河文化的研学之旅古代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天津作为中国重要的运河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探寻古代运河文化,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
本文将带您踏上天津海河,一起探寻古代运河文化的精彩之处。
一、天津海河的历史渊源天津海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内陆运河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自古以来,海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的角色,它不仅将江南和北方连接,还与海运相通,成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物资贸易通道。
通过了解海河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天津海河的运河文化1. 物质文化遗存在天津海河沿岸,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如码头、船舶、仓库等。
这些遗存见证了古代运河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参观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代运河文化的真实魅力。
2. 文化艺术表现天津海河沿岸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也体现了古代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运河文化在建筑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形式,感受到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魅力和韵味。
3. 风土人情天津海河沿岸的社区、小巷、府邸等地方,是体验古代运河文化风土人情的最佳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当地人民对运河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到古代运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验到古代运河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塑造。
三、天津海河的研学实践1. 实地考察天津海河是一处极具研学价值的场所,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古代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运河的历史、功能和运河文化的内涵,加深对古代运河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交流互动在研学之旅中,可以与当地居民、专业研究人员、文化艺术家等进行交流互动,听取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深入了解古代运河文化。
这样的交流互动,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视野,拓宽思维的边界。
天津:海河记忆

暖期 ,气 温奇高 ,冰川融 化 ,雨量 海河 ,并滑用 《 大明一统 志》 的说 “ 县东南十里 ,小 直沽受川 之流 。 在 增 多 ,从 而引 发 了全新 世 大海 浸 , 法在介绍 “ 角淀”等 时 ,仍使 用 大直沽 又在其东南 ,地 势平衍 ,群 二 _ 鼎盛 时海 面高度超过 现代海 面 I至 “ - 直沽河 ”之称 ,但 在卷一 “ 建置 ・ 流涨溢 ,茫 无涯矣 ,故 有大直沽 之 五米 ,今 海河平原 只是渤海 的一 部 闸河 ”一项 中,却赫 然写上 _ “ 『 海 名。 ”大小直 沽由此得名 。 分 ,根 本 无 河道 可 言 。距 今 5 0 河 ”之 名 ,其 中 有 “ 东 南 角 石 闸 00 城 元 朝改直沽寨 为海津镇 ,二 岔 三
*
城市
海 河 出 现 在 距 今 约 40 0 0年 修 《 津 卫 志》 虽 然 在 卷 一 《 天 形 久 ,大直沽 、小 直沽和 三汊沽等 聚 前 。在 此 之 前 ,地 球 处 于 全 新 世 大 胜》 中 ,仍 以 “ 三岔 河”之名介 绍 落相 继 出现 。 《 方舆 纪要》 记 载 :
晚上 ,襄樊 市 长 为 朗 宁 举 办 华 ,划上 了一 个圆满的句号。
了盛大的生 日宴会 ,按 照 中国虚岁 上还特地准备 了寿桃 、寿面 。老朋 前 来 祝 寿 ,还 燃 放 鞭 炮 ,以 示 庆
民的 伟大朋 友 ” 。加 拿大 前 驻华 大
生都献给 了中国人 民事业 的人 ” 。
“ 加友谊的 中 奠基人”圈 。
( 者单 位 :湖 北襄 樊 市档 案 作
中 国 驻 加 拿 大 代 办 参 加 了葬
祝 。至 此 ,为 朗 宁 的最 后 一 次 访 礼 ,在悼词 中称赞 朗宁是 “ 国人 局 4 0 1 中 41 2 )
海河—承载天津文化

承载天津文化的海河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话题,尤其是当与一个城市结合起来。
比如天津的文化如何描述更恰当?文化的界限是什么?泰勒《原始文化》中,给下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暂且不管这个定义是否能得到所有人认可,分析其在逻辑以及元素尺度上还是相当科学。
而思考题天津的文化特质,与海河时刻不离。
天津,据历史记载,起源于漕运,尤其以三岔口为中心。
正是由于漕运的发展,才有了公元1404年在天津三岔河口西南设天津卫。
从这点来说,海河成为天津的母亲河一点都不为过。
应该说,天津近六百多年的发展史,都与海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海河承载了天津卫文化。
消迹与史料的我们不清楚,我们可就天津现存的历史遗迹稍微批点。
历史上的天津及文化特征。
在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定都北方,天津就成了首都的心脏,之所以成为心脏,是因为天津是漕运以及河运的中转站。
所有南方物资都由天津转到北京,因此天津水运发展同时,带动了外来人口聚集,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沿河而居,开始了居住区以及商业区的建设。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天津成为了外来人口的集中地,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并逐渐融合,后来形成独特的天津卫文化。
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外来的侵略,天津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历史地位,典型的就是租界的面积是天津卫面积九倍,应该说,天津基本已经沦陷,沦为各入侵者的附属品,而这一切也发生在海河河畔。
入侵者也是看看重了河运的便利。
到现在,由于历史的发展,海河的运输功能已经被弱化,成为了城市的一条观赏河,但是海河他记录了天津所有的风风雨雨,是历史最忠实见证。
谈到天津信仰,由于天津最早是外来移民组成,因此出现信仰多元化的状态。
中国传统的儒学、佛教、道教,以及外来的天主教都有不同的发展。
儒学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主体系,清朝也不例外,因此儒学在天津也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也是我们的国学,是我们所主推的。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天津市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并且在地理位置的影响下,促进了天津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形成,整体可以概括为民间工艺美术类、民间音乐歌舞类、戏曲及曲艺类和民间游艺竞技类四种类型,具体活动见下表。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较为深厚,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军事建制、古代漕运、近代开埠等的影响。
从自然环境来说,天津位于河海交汇地区,渤海、海河是天津民俗发生的源泉,也是民俗发展的基础。
由于天津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势平坦,在春秋两季气候干燥,日常时间长、光线充足,且由于位于内海,台风、潮汐的影响并不大,这种自然条件为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战国时期,天津就成为了重要的产盐基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天津盐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盐商,而这些盐商在天津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投资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
从军事建制来说,天津始终是军事要地,明朝时的军屯制度使得天津戍守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明朝的漕运发展也极为迅猛,运粮部队的官兵及其家属成为了天津城居人口的主要成分。
清朝时进一步巩固了天津的地位,军旅气氛浓厚,也促进天津人的性格逐渐形成好爽直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特点。
从古代漕运来说,天津作为水陆的咽喉之地,是古代的漕运枢纽,从元代到明代,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由漕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时漕运也使得南北文化在天津得到交流与融合,天津在京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之上,还吸收了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使得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道德观、价值观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变化,也促使天津妈祖信仰的产生。
而通过漕运,也促使天津娱乐性的民俗事象逐步产生,丰富了天津民俗文化。
从近代开埠来说,天津作为我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地区之一,在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下,又成为了传播和创造近代文明的基地和窗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天津的民俗呈现出复杂化特点。
海与河孕育了天津

1、了解贝壳堤的形成,知道贝壳堤是古海岸遗迹。 2、知道海河和海河上游的五条支流,了解海河与天 津形成发展的密切联系。 3、知道七里海是湿地,是天津众多沼泽洼地之一。 4、知道贝壳堤、七里海这些古遗迹的珍贵,要自觉 加以保护。
贝壳堤的形成:
贝壳堤是一种由贝壳残骸所堆积成的沿海沙堤。是一种 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垅岗。它的形成是由 潮汐、风浪将近海海底的贝壳带至岸边堆积而成的沿岸沙堤, 这是日复一日,经过很长很长时间,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 的古海岸遗迹。
天津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贝壳堤之一(美 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它 为人们提供了地貌、土壤、考古和历史等方面的生 动材料,是国际间合作研究海洋学、地质学、地理 学、气象学的典型地区之一,被称为是“天然博物 馆”。贝壳堤不但有科学研究价值,还有教学和观 赏价值,如今,贝壳堤已被确认为天津古海岸与湿 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中国七大河 流之一。海河水系由海河干流和上游的北运河、永 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支流组成。 海河与南运河、北运河交汇与三岔河口,这里 就是海河的起点。
想一想,海河与天津形成发展的密切联系
潞河督运图
七里海是天津平原众多沼泽洼地之一,地处天津 东北,宁河县西南部。总面积170平方千米。 七里 海地域辽阔,地势低洼,水源充足,中间及东西两 侧有潮白、蓟运、永定三条大河流过,另有二级河 道四条纵横海内。 七里海同贝壳堤一样,同属于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同样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七里海动植物资源丰富
七里海湿地是鸟的天堂
Hale Waihona Puke 七里海的螃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摘要: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
三岔河口一带的直沽寨是天津最早的城市胚胎,海津镇的出现则确立了天津地区河海通津的重要地位。
从金元时期开始,作为天津城市前身的直沽,经济、文化中心即在三岔河口沿河一带,天津设卫建城后这种情况未尝稍改,从而为天津确立了河海通津、南北交融的文化品格。
开埠后,各国租界自海河上游向下发展,不但形成了天津城市发展夹河而立的总格局,也决定了“百年风云看天津”和东、西文化荟萃的文化走向。
关键词:海河;天津城市;天津文化海河,对于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城市来说,无疑是一条浓缩了岁月风光,收藏着历史积淀,装载了无数过去的河流。
海河不但带来了天津的历史,而且决定了天津的文化走向。
一.天津的设卫筑城是在1404 年(明永乐二年)这与金、元以来沽河的航运发达,以及直沽“河海冲要”的地位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年,有人向永乐皇帝朱棣建议说,直沽是“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
因为朱棣在做皇帝。
以前,长期镇守元代的大都——明初已经改名北平了,自然知道直沽地位的重要。
而且在四年前即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从他镇守的北平发兵,与其侄子争夺皇位,由直沽渡河,沧州旗开得胜,沽遂成在直为天子车驾经过的渡口,于是便将在直沽所设的军卫命名为天津卫。
明代在天津设有左、中、右三个卫,因为卫在明代是一种军事建置,并不涉足地方行政事务,所以建设卫城的时候,避开了三岔河口以下的海河右岸和三岔河口以西、南运河南岸一带早已形成的商业区,采取了“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规划原则,使这些沿河地带仍旧可以保持着与海河、运河的密切联系。
天津城的“总体开放”也可以说是直面海河的“开放”。
以致明清以来,在天津城市平面上,经济中心始终不在城内,而是在城外河干的“环城开衢”。
在这里,商贾辐辏,“骈填逼侧”,“百货交集”,以致“素封巨室,率萃河干”,而卫城之内则是“屋瓦萧条,或为蒿莱”。
清代不再实行卫所制,先是将三卫并为一卫,后来干脆统一为行政建置,改为比县的级别稍高的天津州,旋即升为行政层次同于府一级直隶州,不久又开府置县,天津府管辖一州六县,府、县衙门同处一城,而且府、县官都是“冲、繁、疲、难”的四字最要缺。
特别是天津府,还属于清代的“请旨缺”,即缺出,先由军机处将奉旨记名人员进单请旨,最后再由皇帝钦定,应当说,这一切都与天津城市依河傍海,不密可分。
二.近代以降,西方侵略者骎骎东向。
他们认定,天津是北京的出海口和东大门,只要封锁或占领了天津,“比毁灭二十个沿海或边境上的城市还要有效”。
这是100多年来外国侵略者遵循的信条。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英国军舰八艘驶抵大沽,向清王朝递交了所谓的抗议书,导致了林则徐的被免职,以及严禁鸦片运动的失败。
1858~1860 年(清咸丰八~十年)英法联军三次攻打大沽口,两次占领大沽炮台,最终占领了天津城,并攻陷北京,最终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八国联军自大沽口登陆,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日本的增援部队自塘沽登陆,京津沦陷。
在天津开埠的当年,英、法、美三国即在靠近天津城厢的海河右岸开辟了租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德国在美租界之下、日本在法租界之上的海河右岸分别开辟了租界。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期间,已在天津设有租界的各国,纷纷对租界进行扩张;没有租界的俄国、意大利、奥地利三国,以他们在海河左岸的则占领区,划定为本国的租界。
比利时当时并没有出兵中国,这时也乘机在俄租界之南,划定了比租界。
至此,天津海河上游两岸,共有九国租界之设;1992年(光绪二十八年)美租界并入英租清界,天津仍有八国租界。
这在中国、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的历史现象。
由于海河与海河水系造成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天津具备了宜于集散贸易发展的优越区位和便利条件,所以天津中心市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海河。
各国租界在开辟之时,为取得自身的发展,无不是沿海河的走向而划定,而且相互毗连。
即从天津城厢东部的繁华区以下,沿着海河向下延伸。
由于海河上游水深河阔,各国租界都在海河沿岸修筑了条件良好的停船码头,这就为租界发展成为天津港口的航运中心创造了条件。
天津的开埠和租界的设立,极大地改变了天津的城市地位,海河和海河流域蕴藏的经济火花很快迸发出来,并迅速燃烧,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天津便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譬如,开埠前,天津作为水旱码头城市,仅仅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开埠后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港口贸易发展,被外国人认为是天津城市“潜在的力量”,“来日的发展自不待言”。
到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港的进出口总额已占到华北地区的60% ,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
天津的近代工业出现在10世纪60年代,但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几乎全部遭到破坏。
经过20世纪初期的重建,发展很快,到30 年代已经形成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业投资总额仅低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天津在商业方面也成为了北方的中心,当时天津的腹地有华北、西北和东北三个地区,同时也是这三个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
进出口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又拉动了天津金融业的发展,中外各大银行差不多都开设在毗邻海河的英租界中街(维多利亚路)和法租界大法国路(即今解放路)因此这两条路被称为“银行街”或“金融街”,天津城市的迅速繁荣,反映出天津作为工商业和港口城市财富的集中、人口的集中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也反映出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特定地位这时已经形成。
就城市的空间来说,整个天津南北长,东西狭,夹河而立,主要街道均与海河平行或垂直;市区被海河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需要依靠桥梁和渡口来联结。
城市的中心繁华区,开埠前在海河上游右岸,开埠后随着租界的沿河发展而不断向下延伸,从而奠定了日后天津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经过长期发展,天津虽然成为了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城市,但港口却在海河上游,而不直接靠海。
到20世纪30 年代,因海河自身条件的限制,地处市区的内河港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能移向河口新建的人工港区———天津新港。
由于有海河干流的联结,下游的河口地区迅速得到开发,并成为天津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今日天津“一根扁担(指海河)挑两头(指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城市格局的由来。
”三.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确切一点说是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名城。
但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离不开海河。
由于海河具有河海通津的优越条件,天津一直是首都北京的出海口和东大门,所以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重大历史事件———从鸦片战争到平津战役———差不多都要通过海河演绎,都要进入天津彰显,七八十年前就有人深刻指出,近百年来,“吾国外事尽萃于天津,交之利害,国之安危,恒于外全而是乎卜之,故往往动中外人之视听。
”这就是说,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无不在海河与天津留有深深的迹痕。
长驻天津的直隶总督手握军政大权,其衙署被视为中国的第二政府和影子内阁,开埠以后,“国家维新之大计,擘画经营,尤多发轫于是邦(指天津),然后渐及于各省,是区区虽为一隅,而天下兴废之关键系焉。
”此后,天津更出现了名人名居星罗棋布现象,其实,这种现象也是由天津的特殊的“政治后院”地位,在民国初年继续延伸而决定的。
由此可见,一条河海通津的海河,对近代天津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开埠后的40多年中,在天津海河两岸有九国租界之设。
租界无疑是旧中国屈辱和痛苦的象征,但是封闭的坚冰却因此而打破。
正是由于被迫开放和租界的“窗口效应”,使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科学、思想、文化、教育、艺术得以通过天津,来到中国,从而带来了城市的国际性和先进性。
近代天津涌现出一批先进的历史人物,在许多方面开中国风气之先,决非偶然,海河对近代天津思想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天津那样,遭受过如此众多的外来侵略;也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天津那样,紧紧地把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天津城市的风云变幻,海河两岸的潮起潮落,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近代中国的缩影。
通过海河开发重现中国近代的历史,已经刻不容缓地提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之上。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历史的烟云已经成为过去,八国租界林立构成的世界上独有的人文景观,早已成为人民手中的财富,这是海河收藏的历史积淀,也是海河独有的文化结晶。
因此,把原有的租界区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设定标志,有条件地恢复或重建被损坏的各国风貌建筑与公园、广场,让人们在一个城市里,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景观风物,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梦想,这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天津城市的国际性带来了世界上少见的城市人文景观的多样性。
由于世界各国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得以荟萃于海河上游两岸,所以租界社区被视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联结海河两岸租界的桥梁被叫做“万国桥”。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天津的“小洋楼”竟能与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北京“四合院”分庭抗礼。
这难道不是从一个侧面代表了近代天津城市文化在中国、在世界的特殊地位么?坐落在海河岸边的天津,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封闭型的城市;南北文化的交汇,东西文化的碰撞,赋予了海河、也赋予了天津独特的魅力。
而这,正是我们在开发海河两岸时必须着力弘扬的。
一条能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托起了一座72 公里长的河流,能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托起了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承载了一部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历史,彰显了一种交汇型的文化,代表了一个特殊时代的脉动。
这样影响于一个城市和城市文化的流,在中国,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这对天津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天赐良缘。
海河干流短,但赋予了天津离海近的优势,这也是邻近的其他大城市所不具备的。
因此,依托“两海”(海河,渤海)优势,重现海河浓缩的岁月风光,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名河、名城建设,应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捷径”。
参考文献:(1).武经总要.影印刻本(2). 宋史.中华书局标点本(3).金史.中华书局标点本(4).元史.中华书局标点本(5).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6).畿辅通志.河北人民出版社标点本(7).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8).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