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至2020年)

省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至2020年)
省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至2020年)

河南省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至年)

河南省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围绕民航优先发展战略,阐明我省民航未来十年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编制和实施本规划,对于促进全省民航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意义重大。

一、全省民航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确立了民航优先发展战略。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确定了民航优先发展的战略,民航正逐步成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机场基础设施的地位已经确立。

——运输业务量增长迅速。年至年,全省民航客货吞吐量年均增长和,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全省民航客货吞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和,均高于全国民航平均增长水平。年,全省民航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万人次和万吨,其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郑州机场”)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万人次和万吨。郑州机场客运吞吐量在全国民用机场的位次由年的第位

上升至年的第位,并于年被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为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我省现有郑州新郑、洛阳北郊和南阳姜营个运输机场和安阳、郑州上街两个通用航空机场。“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三个运输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实施了郑州机场货运站改扩建、次降仪表着陆系统、除冰坪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完成投资约亿元,机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安全文明服务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民航保持安全平稳运行,未发生运输飞行事故和空防事故,文明服务成效显著,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居全国前列。郑州机场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被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为“全国文明机场”。

——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立了河南省民航发展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研究制定全省民航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成为国内地方政府民航管理模式的创新之举。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

――航空经济综合带动效应日益显现。随着郑州机场客货运业务的高速增长,全省航空经济快速发展。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家批准,“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工程实施,航空口岸功能不断扩大和延伸,搭建了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电子

信息等高端制造企业入驻,带动全省出口高速增长,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

(二)主要问题

.民航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年全省总值万亿元,占全国的,居全国第五位,中部第一位。尽管过去几年全省民航运输量增长迅速,但是航空运输规模依然偏小,年全省民航客货吞吐量仅占全国的和,居全国第十八位,中部第三位,与河南人口大省和中部地区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机场布局不合理,经济较为发达的豫北地区以及一些相对偏远的山区等缺少运输机场;二是全省民用机场隶属关系复杂,统筹发展的难度较大;三是航线网络结构不合理,通航点数量和航班密度不能适应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航线尤为突出。

.民航资源紧缺。一是空域资源紧缺;二是基地航空公司偏少,航空公司运力投入不足,特别是部分热点航线、支线和货运飞机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是人力资源紧缺,民航人才建设体系尚不完善。

.民航业自身发展水平低。航空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与民航运输相配套的航空器零部件制造、修理和航空服务业,规模经济效益低。配套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民航快速发展的需要。工作系统

性不强,整体服务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民航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偏低。我省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仍处于产业转型期,与民航关联度比较高的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依然偏小,外向型经济不够发达,推动航空运输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郑州机场国际航空市场规模偏小,和大型枢纽机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一是国际旅客运输量偏小;二是国际航线数量偏少;三是基地航空公司数量少。国际航线运力投入不足,出入境旅客被周边大型国际机场分流现象突出。

二、面临的形势

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将推动交通运输业持续繁荣。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航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国民航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我省民航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把郑州机场建成重要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和货运集散区域性中心”,为我省

民航业发展明确方向和相关政策措施。随着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省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民航与贸易、旅游等关联产业相互促进,航空运输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以航空港为中心,公路、铁路、航空、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逐步建成,为民航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民航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我省以郑州机场为依托,建设多种产业集聚发展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带动人流、物流的加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民航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我省民航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机场基地航空公司数量少、规模小,运力短缺;航线网络结构不够合理,未形成完善的枢纽轮辐式航线网络;二是从交通衔接看,我省陆路交通网络发达,但尚未与航空网络形成有效对接,发展多式联运体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周边省份机场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加速改善,枢纽机场竞争加剧;四是高铁的发展对中短程航线造成一定冲击,加快发展民航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这一总体战略目标,统筹民航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民航优先发展战略,强力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强化陆空衔接,发展多式联运,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打造国际货运集散中心和全国重要的航空客运中转换乘中心。坚持适度超前发展、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在保障航空安全的前提下,以满足航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加快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河南民航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河南民航业综合竞争实力,发挥航空运输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和带动作用,促进河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贯彻落实持续安全理念,在确保航空、空防和地面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民航大发展。

坚持适度超前。结合我省实际,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全省机场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郑州航空港经

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坚持统筹协调。注重统筹兼顾、区域协调,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速度与质量并重、结构和效益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河南民航创新能力,将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转化为民航发展的动力,努力加快民航现代化进程。

坚持节能环保。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民航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

至年,河南民航业基本发展成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战略性先导产业,航空运输持续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

——运输机场体系初步建成。到年,完成郑州机场二期、洛阳机场、南阳机场扩建工程以及信阳、商丘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全省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个。到年,建成豫东北和鲁山机场;规划研究三门峡、潢川、周口、济源等支线机场。全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航线通达”的运输机场体系。

——航空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至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万吨,其中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万吨;至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万吨,其中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万吨。

——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功能完备。至年,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区港联动工程、综合交通换乘中心()等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全国、连接世界各大区的枢纽轮辐式航线网络基本形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已经建立,实现空地高效对接。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基本建成。年实验区建设初见成效,年基本建成国际货运集散中心,培育形成全国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初步构建起现代航空都市基本框架。

——通用航空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完成我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配合国家全力推进低空空域开放,全面发展通用航空。合理规划布局全省通航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初步形成全省通航机场体系和航线网络,做好通航相关的航空制造、维修等产业集聚,成立一定数量的通用航空公司,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和航空消费需求。

四、构建省内运输机场体系

(一)省内运输机场布局

规划期内,建成信阳明港、商丘、豫东北和鲁山个民用机场,规划研究三门峡、潢川、周口、济源等支线机场。全省将初步建立以郑州机场为核心,以洛阳、南阳、信阳明港、商丘、豫东北、鲁山机场为辅助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运输机场体系。 现有机场

拟建机场 规划机场

南阳姜营机场 洛阳北郊机场

商丘机场 明港机场

豫东北机场

三门峡机场 鲁山机场

潢川机场

郑州机场

周口机场 济源机场

图: 河南省运输机场规划布局图()

(二)战略定位

——郑州机场。建成国内大型航空枢纽,成为重要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河南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空间布局的核心。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鸶。

——洛阳北郊机场。发挥飞行训练教学优势,大力发展飞行执照培训和学历教育,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的飞行员培养训练基地;与郑州机场错位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干线机场;郑州航空枢纽的主要备降机场。

——南阳姜营机场。服务本地航空市场,支撑豫西南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省内重要的支线机场;大力发展飞行员培训,逐步对社会公众开放,建成具有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的飞行训练中心。

——信阳明港机场。服务豫南、鄂北地区,服务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和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省内重要的支线机场。

——商丘机场。服务豫东、苏西北和鲁西南地区,促进商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为省内重要的支线机场。

——豫东北机场。适时做好安阳机场的迁建工作;服务豫东北、冀南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已有的通用航空基础,把安阳打造成全国“航空运动之都”,成为公共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一体化发展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鲁山机场。服务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成为省内重要的支线机场。

——三门峡机场。省内支线机场,带动豫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伏牛山旅游资源开发。

——潢川机场。省内支线机场,为鄂豫皖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基础设施建设

. 未来十年内,省内运输机场建设和配置新设施的布局与规模概括为:

. 规划期内重点推进和完成的规划建设项目:表:规划期内河南省民航运输机场规划建设项目表

五、建设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

(一)发展目标

按照“货运为先,以货带客;国际为先,以外带内;以干为先,公铁集疏”的原则,加强机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提升航空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吸引国内外航空公司,建立通达、通畅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提高中转经停比例,将郑州机场建成集客、货运于一体的功能齐全、运转高效、辐射全球的国内大型航空枢纽。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以第二跑道、第二航站楼和综合交通换乘中心为主要内容的郑州机场二期工程,适时启动第三跑道和航站楼前期工作。完善机场配套设施,提升海关、边防、检验检疫等口岸设施功能,打造便捷的中转流程,营造顺畅的通关环境。优先发展航空货运,发挥郑州机场一类口岸和郑州综合保税区聚集要素的优势,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和商贸设施,优化机场货运设施布局,建设物流专用通道和航空快件集散分拣中心,建成综合保税区和机场货站以及“区港联动”信息系统。

(三)优化航线网络布局

研究调整郑州航线网络布局,科学规划“航班波”,形成以

郑州机场为中心,国际和国内航线网络有机结合的轮幅式航线网络。

——建立国际和地区航线网络。按照“开美、稳欧、拓非、联亚”的思路,建设连通四大洲的航线网络。开通美洲航线,以美国的安克雷奇、芝加哥、洛杉矶三个机场为主要连接点,辐射北美市场;巩固欧洲航线,以莫斯科、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三个机场为主要连接点,辐射欧洲市场;拓展非洲航线,以开罗、约翰内斯堡两个机场为主要连接点,辐射非洲市场;联通亚洲航线,以香港、台北、仁川、大阪、新加坡、迪拜六个机场为主要连接点,联接辐射亚洲市场。

——完善国内干线网络。发展快线化旅客运输,建立郑州与北京、上海、广州等门户机场的航空快线;提高郑州与其它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的航班密度。

——构建以郑州机场为中心的支线网络。支持和鼓励支线航空公司开通郑州至周边省会机场及所有支线机场的空中航线,优化乘机流程,开展联营联运,构建“干支衔接、协调发展”的航线网络结构,实现支线航班对干线和国际航班的“喂给”功能。

——打造“郑州中转”品牌。大力拓展中转市场,设计、完善“中转产品”,引导航空公司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航空服务,提高郑州机场中转经停旅客比例。

——完善货运航线网络。支持和鼓励航空货运企业在郑州建设航空货运基地、货运分拨中心和快件处理中心;鼓励货运航空公司与铁路、公路和物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大力发展以“卡车航班”为主的多式联运。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货运航线网络。

(四)引进培育航空公司

通过政策引导,与国内外大型航空企业合作,引进和培育航空公司总部,大力发展基地航空公司。完成河南航空公司重组复飞和南航河南分公司重组;引进家以上的基地航空公司,争取至家国内、国际大型货运航空公司在河南设立航空转运中心。至年,省内机场过夜飞机达到至架;至年,省内机场过夜飞机达到架。

六、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产业分工规律,立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国家民航发展战略需要,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一)总体思路

按照“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总体要求和科学布局、集约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主体,以综合保税区和关联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着力加强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创

新,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到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航空经济集聚区,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

(二)战略定位

.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不断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网络设施,健全多式联运体系,增强客货集疏能力,将实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国家内陆开放新高地。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实验区聚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赋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主体区新的功能,布局新产业,培育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中西部地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集聚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实验区率先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子,实现产业高级化,成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引领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现代航空都市。通过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以机场带物流,以物流促产业,以产业兴新城,推进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优化城市形态,形成畅通、生态、智慧、活力的现代航空都市。

(三)空间布局

以郑州机场为核心,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区及其周边区域为重点,规划建设航空物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商务服务区和生态功能区,加强与周边其他区域的产业和功能对接,形成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的发展区域。

(四)产业布局

.航空核心类产业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业。依托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结合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扶持政策体系,打造宽松优良的软硬件环境,做大做强河南航空运输业。强化郑州机场综合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航空公司进驻,多元发展运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格局。重点培育和支持至家客运基地航空公司构建以郑州机场为中心的客运航线网络,大力开展国际、国内旅客运输,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支撑郑州机场成为国内大型航空枢纽的骨干航空公司。引进、培育壮大全货运基地航空公司,构建国内枢纽型货运航线网络;引进至家国际大型货运航空公司,

开辟世界主要航空货运枢纽与郑州机场的国际货运航线,增强郑州航空货运的网络辐射能力,形成国内、国际的货物集散中心和货运枢纽。

大力发展航空制造与维修产业。年以前,引进现代大型航空器零部件研发、制造等航空产业链上游的航空制造企业在区内集聚,拉动全省材料、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特种加工、电子和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引进至家航空器维修、大修和改装企业(),使其具备波音和空客等系列现代大型飞机的机身检修和客改货能力;引进或成立航空器附件维修企业和航空器维修人员培训机构,形成对航空工业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依托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建设航材储运和配送中心;引进一批航空地面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形成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发和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依托我省航空产业基础,培育发展一批直升机、航模、轻型航空器、无人机等通用航空器整机与零部件研发、制造和维修企业;引进、培育飞行员培训机构和通用航空器维修人员培训机构。

.航空关联类产业

发展临空加工制造业。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电子维修等依托“空运”、临空指向性强、时效要求高的现代高端制造业,打造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航空枢纽周边区域资源,引进生物制药、光学仪器、精密机械、新能源汽车、通讯电子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鲜活产品、冷链、花卉等与航空运输高度关联的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聚集航空金融、资产管理、商务服务、管理咨询等知识、信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电子产品交易展示中心、科技成果发布中心、总部经济聚集区、金融离境结算中心和高端人才培训中心等。

.航空引致类产业

发展航空物流业。以郑州机场为依托,充分发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口岸作业和综合服务等功能,以“区港联动”为优势,建设综合性的现代航空物流体系。引进国内、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及航空物流企业,重点发展时效性强的国际、国内快递、邮政转运、保税物流和高新技术产品物流。

发展支持型服务产业。充分利用航空业所带来的客流、物流等资源,加快发展仓储、酒店、餐饮、购物、医疗、文化娱乐、广告、停车等各类辅助、配套和支持型服务产业。与国家有关航材、航信等企业合作,加快郑州航材会展业发展。利用机场门户功能和我省丰厚的旅游资源,发展高水平的、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中心及机构。

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汇总

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 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防空中力量和航空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工业,是满足民航运输快速增长需要的根本保证,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为优化航空工业自主发展体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民用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对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已经基本建立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我国民用航空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研生产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民用飞机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H425直升机、运十二通用飞机等开始批量进入国内外市场,C919大型客机、ARJ21涡扇支线飞机、直十五中型直升机等重点产品研制稳步推进。二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民用飞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

展。三是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航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航空科研不断取得新成果,科技和产业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我国航空工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航空产品体系不完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民用飞机产业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适航取证和适航审定能力不足;发动机、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等仍然是制约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 (二)面临的形势 未来十年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家已将航空装备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正在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将推动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二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空域管理改革和低空空域开放步伐的加快,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三是工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将为加快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和工业基础。 另一方面,世界航空工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市场上已形成了高度垄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航空科学技术前进步伐不断

河南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2011至2020年

河南省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2011至2020年) 河南省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围绕民航优先发展战略,阐明我省民航未来十年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编制和实施本规划,对于促进全省民航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意义重大。 一、全省民航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确立了民航优先发展战略。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确定了民航优先发展的战略,民航正逐步成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机场基础设施的地位已经确立。 ——运输业务量增长迅速。2001年至2010年,全省民航客货吞吐量年均增长19.3%和12.7%,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全省民航客货吞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2.5%和14.2%,均高于全国民航平均增长水平。2010年,全省民航客货

吞吐量分别达到918万人次和8.8万吨,其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郑州机场”)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870.8万人次和8.6万吨。郑州机场客运吞吐量在全国民用机场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2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0位,并于2008年被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为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我省现有郑州新郑、洛阳北郊和南阳姜营3个运输机场和安阳、郑州上街两个通用航空机场。“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三个运输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实施了郑州机场货运站改扩建、次降仪表着陆系统、除冰坪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完成投资约20亿元,机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安全文明服务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民航保持安全平稳运行,未发生运输飞行事故和空防事故,文明服务成效显著,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居全国前列。郑州机场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被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为“全国文明机场”。 ——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立了河南省民航发展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研究制定全省民航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成为国内地方政府民航管理模式的创新之举。 ――航空经济综合带动效应日益显现。随着郑州机场客货运业务的高速增长,全省航空经济快速发展。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

民用航空的发展历程

小喷喷一家亲 20世纪50年代 B707邀请DC-8、图104、彗星号飞机,气球加入了群聊 B707:咳咳,各位安静。我邀请了许多民航飞机代表加入此群,供大家一起探讨飞行问题。 彗星号:大家好! B707:你怎么也来了,那么的弱。 彗星号:刚来群就杠上了?我虽然解体了几次,也带你们了许多启发。没有我,你们不知要坠毁多少次。 B707:得了吧你,我可是空军改造的,不知要比你强多少倍。用数据就能看出我们的差距。我,B707生产了143架,而你才生产了2…… B707:你牛啊兄弟,你竟然生产了2033架!@彗星号飞机 彗星号飞机:你看,没文化多可怕,骂人都不会。人家是轰炸机,而且是日本产的,而我是妥妥的英国制造。 图104:吃瓜群众已就位。 B707:对不起,你还没有吃瓜的资格。 热气球退出了群聊。 彗星号飞机:咦?热气球退出了群聊,热气球是谁? DC-8:不知道,应该是走错群了吧。 20世纪60年代 DC-9,B737,B727,图154加入了群聊。 DC-9:DC-9前来报告!哥哥好,大家好。 DC-8:天空一声巨响,我弟闪亮登场。在窄体飞机里,可以说我们最强。 B737:屁股挂着两个沉甸甸东西的家伙,你还狂,你知不知道你是什么水平?图154:就是就是。 DC-9:你哥哥B727还挂了三个东西呢,你咋说?

B727:至少我爸爸发现了我的问题,研发出了B737.况且,在被我弟取代之前,我可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飞机。 此时此刻,我想吟曲一首: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B737:哥哥好帅! 图154:凭什么我也是三发尾部客机,而销售量只有它的一半? DC-9:呵呵,其实你跟B727能力相仿。就是那些航空公司不好好保养你,造成空难。 图154:哎,我太难了。 20世纪70年代 B707邀请B747加入了群聊 B707:它来了它来了!我孙子可是目前世界上载客量最高的飞机。 B747:[无语]爷爷,我是女的。别人都誉我为“空中皇后”呢! DC-8:哈哈哈哈哈!我也来秀一波我的孙子。 DC-8邀请DC-10加入了群聊。 DC-10退出了群聊。 DC-8:我滴天呐,他干嘛退出群聊?? 彗星号飞机:嘿嘿,他继承了我的优秀,被称为“Daily Crash-10”。因此他根本就没资格加入群聊。 B707:注意言语,别违背群聊的标题。 DC-8将群名修改为“小喷喷仇恨群” A300将群名修改为“别让DC的进来” B707将群名修改为“小喷喷一家亲” 图154:吓死我了,A300是怎么进群的? A300:嘿嘿,悄咪咪得来的,不留下一点痕迹。我结合了你们的优点,研发出了我这架飞机。

民用航空电子系统发展及新技术研究

民用航空电子系统发展及新技术研究 民用航空电子系统是现代民用飞机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年来,航空电子系统发展迅速,大量先进技术研发并应用。文章先阐述了航空电子系统的设计准则,接着分析了系统的发展趋势,论述了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并对今后的系统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标签:民用飞机;航空电子;发展;新技术 民用航空电子系统是现代民用飞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提供通信、导航、维护和人机接口等必须的功能。近年来,民用飞机的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和舒适性要求的逐渐提高,航空电子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相关研究持续开展,大量先进技术应用其中,航空电子系统发展迅速。 1 航空电子系统的设计准则 1.1 安全性 安全性是民用航空发展的基石,民用飞机设计始终贯穿的主线,也是航空公司和乘客最关注的因素。民航适航法规是保障民用航空器适航的最低安全标准,它对民用航空器设计、制造、试验和运营等各个环节的行为进行规定。因此,民用航空电子系统设计必须满足民航适航法规的要求。此外,为提高飞机的竞争力,系统在实现基本法规要求之外,还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 1.2 经济性 经济性是航空公司选用飞机时的重要标准,是系统具有应用市场的重要因素。在民用航空电子系统设计时,诸多方面均影响到经济性的优劣。系统设计时应通过减少设备数量,降低设备尺寸、功耗和重量,减少电缆等途径降低系统重量和功耗。通过数字化、综合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方式,提高系统性能。此外,维修性也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有效的故障诊断和健康管理、便捷友好的维修流程能大大降低维修成本,从而提高系统经济性。 1.3 舒适性 民用航空电子系统舒适性包括驾驶舱和客舱两个方面。驾驶舱舒适性包括提高系统可操控性和减少驾驶员的工作负担,主要通过提高导航、自动飞行等系统性能,提供图像化的信息综合显示,合理便捷的操作程序等方面实现。客舱舒适性包括为乘客提供丰富的机上通信和娱乐设施,丰富乘坐体验。 1.4 环保性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系统的环保性也愈发受到重视。降低系统重量

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作战飞机需要三大技术做为支柱,那就是机载武器系统、飞行系统与航空电子系统。这三大系统之中,航空电子系统是操纵另外两大系统核心组成部分,没有航空电子系统的操纵指挥,另外两大系统也就形同虚设了。笔者以服务军方多年的实践经验浅淡我国的航空事业中的电子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以供有关技术部门用以参考。 标签:航空电子;航电;系统技术 引言 无论是做战飞机还是民用飞机,其航空电子系统的成本都已经占到了总成本的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并且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由此可见,航空电子系统对于一架飞机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航空电子系统的先进与否已经成为衡量现代飞机的先进性的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西方发达国家不惜巨资投入大规模开展航空电子系统的研发,就是要进一步加强航空电子系统的先进性。做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航空电子系统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看到目前航空电子系统正朝着综合化、模块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地向前飞速发展。 1 电子系统PHM的支撑技术 PHM(aircraft systems diagnostics,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即电子系统的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也就是说PHM就是航空电子系统的综合故障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也是其重要性就是故障的早期预测、预警。 1.1 故障诊断技术 提到故障诊断技术,熟悉电脑的人恐怕首先会想起微软的故障诊断技术,微软的故障诊断技术在电脑出现异常时就会时常自动出现,但是却基本上帮不了用户什么忙。但是,与一无是处的微软的所谓的“故障诊断技术”截然不同的是,在航空电子系统中,PHM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保障飞行安全的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在显示屏显示、语音提示、体感提示等多种提示提醒技术支撑下通过安装于机电设备不同部位的传感器对整个系统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与其他相关信息参照,比如某一部件的平均故障时间信息、某一部件的更换维修时间与频率信息等。在实时参照与状态实时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到显示屏、头盔、体感装置上以提醒飞行员对这些信息加以注意。故障诊断技术通常使用解析模型等数学方法融合经验知识法与基于信号的综合处理法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分析,并抽象出诸出频率、幅值、离散系统、相关曲线、方差等分析结果。对飞行器的早期可能故障加以诊断。 1.2 故障预测技术

航空运输的未来发展趋势

据预测,未来 20 年全球航空货运市场的增长速度将高于客运增长速度。中国的航空货运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民航总局杨元元副局长在第一届国际飞机改 货机会议上的发言,谈及中国航空货运业的发展现状,表明了重视发展中国航 空货运业的态度,并相信中国的航空货运业将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空货运得到了快速发展。到 1999 年,货邮运输量、货邮周转量分别达到 170 万吨和 42.3 亿吨公里,年均增长 16.9%和 19.7%。我国货运周转量在世界的位次从 1978 年的第 35 位上升到 1999 年的第 9 位。1999 年货邮周转量占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的比重为 39.6%,占全球航空货运周转量的3%。20 多年来,航空货运逐步得到重视。各航空公司、机场的货运仓库等基础 设施不断扩大和改善,航空公司货运运力从只利用客机腹舱的剩余吨位,到引进Combi型客货混装型飞机,以至近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使用波音747 和 MD11全货机投入国际货运航线。 90 年代末期,还分别成立了专门从事航空货运、航空快递和航空邮件运输业务的中国货运航空公司、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邮政航空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机场建设航空货运中心。在这一时期,根据合同法和民航法,我国陆续颁布了《民用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管理规定》、《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和《中国民用航空快递业管理规定》等与航空货运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范和促进了航空货运的发展。 但航空货运业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繁荣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未能从航空运输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给航空货运业以正确定位,“重客轻货”、“货随客走”的经营思想还很严重。二是客货运输发展失衡。这也是民航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之一。在民航 510 架的运输机队中仅 3 架波音 747、2 架 MD11和 1 架波音 737 全货机。在 1115 条航线中仅10 多条的中美、中欧、中日和中港等国际、地区货运航线及少量国内货运 航线。三是货运市场不规范,航空货运收益水平下滑。近年来航空货物运输量增长较快,但是航空货物运输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运输量的增长。四是货运网络远未

f35系列战斗机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综述

F—35系列战斗机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综述首架F-35A战机进行地面发动机推力试验 通常认为美国F-15和F-16是典型的高低搭配的第三代战斗机,而F-22和F-35则分别是它们的后继机,因此从辈分上讲F-22和F-35 当属第四代战斗机。但从开发时间和进入服役时间看,F-35要远远晚于F-22。经过了近20年的努力,F-22最近才刚刚进入初始作战状态(IOC),而F-35 要到2010年以后才能进入现役。由于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周期远远短于飞机本身,这就注定了在F-35战斗机上的电子系统要比F-22更先进和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F-35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是一种多用途、并能服务于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多兵种作战飞机。他最具特点的进步是开发和采用了高度综合化的航空电子系统,因而,使战斗机具有全新的作战模式。 为了满足21世纪作战需要,战斗机所最需要性能特征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大量采集飞机内部和飞机外部的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融合处理,形成对战场环境的正确感知,以及实现对飞机和武器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F-35 JSF战机战场态势感知研制F-35的目标是取代 F-16、A-10、F/A-18A/B/C/D、F-14和AV-8B,以及英国的

GR-7和"海鹞"等现役战斗机。美国空军计划采购1763架、海军和海军陆战队680架、英国皇家空军90架和皇家海军60架。F-35 共分三种型别:常规起降型(CTOL)、短距离起飞/垂直降落型(STOVL)和舰载型。这三种型别的航空电子设备的90%以上是通用的。 虽然JSF飞机是由多国开发,但是高水平的探测传感器和电子信息的综合处理则由美国掌控。在任务系统软件控制下的有源相控阵(AESA)将能执行电子战(EW)功能,同时,还将执行部分通信、导航和识别(CNI)的功能。JSF的红外传感器将采用通用设计的红外探测和冷却组件。所有关键电子系统,其中包括综合核心处理机(ICP)大量采用通用模块和商用货架产品(COTS)。在ICP和每个传感器、CNI 系统和各显示器之间的通信采用速度为2Gigabit/s的光纤总线。 在对飞机的作战环境和态势的显示方面,F-35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从雷达、光电系统、电子战系统和CNI系统以及从外部信息源(预警机和卫星等)的各种信息通过任务系统软件进行融合,最终通过直觉的大屏幕座舱显示器向飞行员显示。同时,在飞行员的头盔显示器(HMDS)上显示各种投影信息,其中包括红外图像、紧急的战况、飞行和安全信息。 F-35用AESA 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共有6个分布式

2017-2021年中国民用航空业发展预测分析

2017-2021年中国民用航空业发展预测分析 中投顾问对中国民用航空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2016年2月17日,民航局下发了《关于取消“国内通用航空企业承担境外通用航空业务”行政审批事项的通知》。以往企业都需在民航局等待10-20天的审批时间,取消国内通用航空企业承担境外通用航空业务审批与通用航空直接相关,在国内通航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推动国内企业承担境外业务,促进通航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用机场或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运输机场,覆盖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林区、50%以上的5A级旅游景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200万小时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通用航空企业;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水平和自主化率有较大提升,国产通用航空器在通用航空机队中的比例明显提高;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 二、优化空域强基础。 民航局将积极参与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调研论证。积极优化现有航路航线网络结构,加快推进实施空中丝绸之路、京广、京沪、沪兰、中韩等大容量快速通道建设步伐。推进中南桂湛琼地区、西南、西北地区空域整合。各机场要积极获得地方政府支持,与空管部门一道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机场进离场航线,改善周边空域环境,增加机场运行容量。 三、努力提高民航院校办学水平。 加强高校章程建设,推动依法办学,进一步加强民航院校内涵建设,突出学科特色,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推进民航院校改革试点,重点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民航院校申办民航应用技术大学和开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搭建民航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网上教学培训体系。进一步规范民航系统培训项目管理,切实取得培训实效。 四、国际运输增长快。 从2013年下半年起,国际运输增长速度已全面快于国内运输。2015年以来,从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三大指标来看,民航国际运输增长幅度分别是国内的2.1倍,3.6倍和2.6倍。截至2015年11月,我国与118个国家签署或草签双边航空运输协定。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doc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国研网 据预测,未来20年全球航空货运市场的增长速度将高于客运增长速度。中国的航空货运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民航总局杨元元副局长在第一届国际飞机改货机会议上的发言,谈及中国航空货运业的发展现状,表明了重视发展中国航空货运业的态度,并相信中国的航空货运业将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空货运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99年,货邮运输量、货邮周转量分别达到170万吨和42.3亿吨公里,年均增长I6.9%和19.7%。我国货运周转量在世界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35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9位。1999年货邮周转量占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的比重为39.6%,占全球航空货运周转量的3%。20多年来,航空货运逐步得到重视。各航空公司、机场的货运仓库等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和改善,航空公司货运运力从只利用客机腹舱的剩余吨位,到引进Combi型客货混装型飞机,以至近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使用波音747和MDll全货机投入国际货运航线。90年代末期,还分别成立了专门从事航空货运、航空快递和航空邮件运输业务的中国货运航空公司、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邮政航空公司,在北京、上诲、深圳等国际机场建设航空货运中心。在这一时期,根据合同法和民航法,我国陆续颁布了《民用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管理规定》、《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和《中国民用航空快递业管理规定》等与航空货运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范和促进了航空货运的发展。 但航空货运业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繁荣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未能从航空运输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给航空货运业以正确定位,“重客轻货”、“货随客走”的经营思想还很严重。 二是客货运输发展失衡。这也是民航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之一。在民航510架的运输机队中仅3架波音747、2架MDll和1架波音737全货机。在1115条航线中仅10多条的中美、中欧、中日和中港等国际、地区货运航线及少量国内货运航线。 三是货运市场不规范,航空货运收益水平下滑。近年来航空货物运输量增长较快,但是航空货物运输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运输量的增长。 四是货运网络远未形成及地面配套设施和延伸服务不足,体现不出航空货运高速、优质的服务优势。中国航空货运发展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据预测,世界航空货运量在未来20年中将以年均6.4%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客运平均年增长率为4.7%。亚太地区这一新兴航空货运市场的增长速度将更快。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为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其航空货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推动我国航空货运市场需求的更快增长。

民用航空产业分析报告

民用航空产业分析报告 一、概述 民用航空产业是高投入、高附加值、高风险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涉及70多个学科和工业领域,具有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特点。据有关数据显示,民用航空产业带动率为1:16,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用航空产业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器制造。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全球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全球航空产业年产值约2.2万亿美元,已形成以美国、欧洲主导的民用航空产业格局.全球整机龙头企业有美国波音、欧洲空客公司;重点发动机制造商有美国通用电气(GE)和普惠(PW),英国罗罗(RR)和法国斯奈克玛(SNECMA)等,行业内有10户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世界民用航空业将继续向远程化、大型化,低成本、高安全性、多用途方向发展。

2、主要特点 美国的特点:美国政府将民用航空制造业视为国家战略,年销售收入约8000亿美元,约占世界民用航空的36%。通过支持龙头企业不断兼并重组,实现全球垄断,如美国政府和国防部合力推动了波音公司兼并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美国麦道公司,目前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被人们作为民用飞机的代名词.美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帮助企业拓展产品市场,历任总统多

次亲自出面帮助企业争取订单,如沙特阿拉伯近100亿美元的巨额订单就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面帮助争取而来的。 欧洲的特点:欧洲采取的是抱团发展的政策,通过整合各自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由英、法、德、西班牙四国的跨国公司组建成立了空中客车公司。为支持空客的发展,政府不但给予企业大量的秘密补贴,固定补贴和免税优费,还给予开发一项机型100-200亿美元的直接补贴,使空客经营实力直线上升,从成立之初民机市场占有率几乎为零,到目前市场占有率50%左右(2011年大飞机订单达64%),成为与美国波音公司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 (二)国内民用航空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有民用航空企业350户,实现产值1880.6亿元,同比增长21.2%,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2个百分点,行业从业人员约13万人。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占全球份额不足3%。 2006年-2010年民用航空产业情况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

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 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 初创时期(1949—1957年) 2.1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2.2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 调整时期(1958—1965年) 3.1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3.2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3.3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1963年,中国民航又购买了英国的子爵号飞机,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只使用苏制飞机的状况。 3.4 为了适应机型更新和发展国际通航需要,在此期间,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

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航空电子系统技术的复杂化和精细化,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的整体性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航空电子系统技术成为飞机技术发展中最为迅速的领域。本文分析了航空电子系统结构的发展历程,对航空电子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主要的探讨。 标签:航空电子系统技术;系统结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1 航空电子系统结构的发展历程 航空电子系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至今已经历了四代,每一代系统结构的不断演变,都进一步推动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成为划时代的主要依据。 第一代航空电子系统以分立式结构为主,每个系统均由独立的子系统组成,雷达、通信、导航各自配有专用的传感器、处理器和显示器,并以点对点的连线方式进行连接。 第二代航空电子系统以联合式结构为主,它通过总线将大多数航空电子分系统交联起来,以实现信息的统一调度。同时在信息链路的控制显示环节通常会借助几个数据处理器来实现低带宽的数据传输交换功能的转换。 第三代航空电子系统以综合式结构为主,其系统共用的综合处理机以外场可更换模块的形式安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机架上,各模块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相对独立的单元,通过PI总线和TM总线进行互联,网关和光纤高速总线进行交联。综合式航空电子系统的CIP将各种计算、调度、管理等任务综合起来,并动态地分配给外场可更换模块,当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时,可通过调用备用模块的方式,或通过对现存完好无损的模块进行重新组合的方式来替代故障模块,以实现系统的重构和容错,降低系统的维修成本,提高系统的性能。 第四代航空电子系统以高度先进的综合航空电子结构为主,其最大特点是在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统一的航空电子网络,并出现了传感器系统的综合。该航空电子系统统一网络以光开关阵列模块作为传输枢纽,通过光母板和机架间光纤交联到同一综合机架的各模块中,这样既能使任务管理区、传感器管理区、飞机管理区得以连接起来,又能使不同物理位置的模块间的信息传输时间达到一致。传感器系统的综合以实现天线孔径的综合为目标,射频经开关阵列网络连接到变频器上,再通过变频器将其转换为统一的中频,接着通过中频交换网络由接收器、预处理器模块进行处理,最后通过统一的航空电子网络连接到综合核心处理机(CIP),在CIP中使用标准的共用模块进行信号和数据的处理,这样既能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又能提高系统的容错和重构能力,增强系统的整体性能。 2 航空电子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

国外民用飞机飞行管理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民用飞机飞行管理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飞行管理系统(FMS)是大型飞机数字化电子系统的核心,它通过组织、协调和综合机上多个电子和机电子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生成飞行计划,并在整个飞行进程中全程保证该飞行计划的实施,实现飞行任务的自动控制。现代飞机上广泛采用的飞行管理系统是综合化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AFCS),它集导航、制导、控制、显示、性能优化与管理功能为一体,实现飞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的自动管理与控制。装备了飞行管理系统的飞机,不仅可以大量节省燃油,提高机场的吞吐能力,保证飞机的飞行安全和飞行品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驾驶舱的综合化、自动化程度,减轻驾驶员的工作负担,带来巨大的无可估量的经济效益。目前,一个典型的飞行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根据飞机、发动机性能、起飞着陆机场、航路设施能力、航路气象条件及其装载情况,生成具体的全剖面飞行计划,而且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包括:通过主飞行显示系统显示和指示有关飞行信息;通过无线电通信与导航系统获得通信、空中交通和无线电导航数据;通过飞行操纵系统控制飞机的姿态;通过自动油门系统调节发动机功率;通过中央数据采集系统收集、记录和综合处理数据;通过空地数据链系统收发航行数据;通过机上告警系统提供系统监控和告警等功能。 1 飞行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 飞行管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自从1929年杜立特上尉历史性的盲目飞行后,人们感到借助一个系统摆脱完全依靠飞行员的感官进行飞行的重要性。但飞行管理系统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并大致经历以下5个发展阶段:区域导航系统、性能管理系统、飞行管理系统、四维导航和新一代飞行管理系统。 2 飞行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飞行管理系统通常由一个飞行管理计算机系统(FMCS)和所需的相关接口设备组成,如电子飞行仪表系统(EFIS)和自动飞行系统等设备。而一个典型的FMCS通常由飞行管理计算机(FMC)和控制与显示单元(CDU)两种组件构成。一个飞行管理系统通常能完成或辅助飞行员完成的基本功能包括:飞行计划、导航与制导、性能优化与预测、电子飞行仪表系统显示、人/机交互和空地数据链。 3 国外民用飞机飞行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飞行管理系统的产品的主要供应方,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等少数公司手中。为保障欧洲电子核心产品逐渐进入民用飞机的装备领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航空电子系统承包时,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就十分强调以欧洲公司为主,扶植研发欧洲自己的飞行管理系统,以凭借飞机平台的发展机会,为欧洲航空电子厂家创造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对于飞机的市场销售采取了灵活的应用方式,即由飞机买主决定装备欧洲还是美国的飞行管理系统产品。这样既削弱了美国供应商一家独大的局面,降低机载设备的装备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又在后继型号发展中不断深入消化、逐步吸纳霍尼韦尔的先进技术,提高欧洲的自研能力,保障其飞机及航空电子系统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效益不断增长。 4 世界主要的FMS生产商及其FMS系统 从当前世界上飞行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来看,目前生产飞行管理系统产品的公司主要有美国的霍尼韦尔有限公司、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和通用航空电子系统集团,英国的史密斯航空航天公司,法国的泰莱斯航空电子公司和加拿大的CMC电子组件有限公司。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飞行管理系统产品应用情况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综述

第30卷 第10期航 空 学 报 Vol 130No 110 2009年 10月ACTA A ERONAU TICA ET ASTRONAU TICA SIN ICA Oct. 2009 收稿日期:2008208228;修订日期:2008211218 基金项目:总装备部预研基金(9140A17020307JB3201);空军工程 大学工程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创新基金(BC07003) 通讯作者:褚文奎E 2mail :chuwenkui @1261com 文章编号:100026893(2009)1021912206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综述 褚文奎,张凤鸣,樊晓光 (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Overvie w on Soft w are Architecture of 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 Systems Chu Wenkui ,Zhang Fengming ,Fan Xiaogu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 ’an 710038,China ) 摘 要:作为降低系统生命周期费用(L CC )、控制软件复杂性、提高软件复用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软件体系结构已成为航空计算领域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阐述了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IMA )的理念,分析了推动 IMA 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了ARINC 653,ASAAC ,GOA 以及F 222通用综合处理机(CIP )上的软件 体系结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IMA 软件体系结构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综合航电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软件体系结构;开放式系统;软件工程;军事工程中图分类号:V247;TP3111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decrease system life cycle cost (L CC ),control software complexity ,and improve the extent of software reuse ,software architecture has been a mainstream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aeronautical computer field.This article expatiates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 (IMA ).Three major factors are analyzed which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MA architecture.IMA software architectures presented by ARINC specifications 653,ASAAC ,GOA ,and F 222common integrated processor (CIP )are summarized.Discussion about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made for IMA soft 2ware architecture.Finally ,some views are presented about IMA software architecture research in China.K ey w ords :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 (IMA );software architecture ;open systems ;software engineering ;military engineering 军用航空电子系统(以下简称:航电)是现代 战机的“中枢神经”,承载了战机的绝大部分任务,比如电子战、通信导航识别(CN I )系统等,是决定战机作战效能的重要因素。 F 222的航电综合了硬件资源,重新划分了任务功能,标志着战机的航电结构正式演变为综合式。在此基础上,F 235将航电硬件综合推进到传感器一级,并用统一航电网络取代F 222中的多种数据总线,航电综合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 与此同时,航电软件化的概念逐渐凸现。F 222上由软件实现的航电功能高达80%,软件代码达到170万行,但在F 235中,这一数字刷新为800多万行。这表明,软件已经成为航电开发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2] 。 航电综合化和软件化引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合理组织航电上的软件,使之既能够减少生 命周期费用(Life Cycle Co st ,L CC )和系统复杂度,同时又能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增强航电软件的复用性和经济可负担性。此即是航电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 111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理念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Integrated Modular Avi 2onics ,IMA )(注:该结构在国内一般称为综合航 电)是目前航电结构发展的最高层次,旨在降低飞机LCC 、提高航电功能和性能以及解决软件升级、硬件老化等问题。与联合式航电“各子系统软硬件专用、功能独立”的理念不同,IMA 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分布式实时计算系统,致力于支持不同关键级别的航电任务程序[3]。其理念概括如下: (1)系统综合化。IMA 最大限度地推进系 统综合,形成硬件核心处理平台、射频传感器共享;高度融合各种传感器信息,结果为多个应用程

中美民用航空运输运营情况对比分析

中美民用航空运输情况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美航空运输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有客货周转量、航线网络、机场和航空公司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得出中国需要向美国航空方面所借鉴的地方,最后通过南航和美西南的案例分析,得出对中国航空公司的建议。关键词:中美对比;航线网络;航空公司;航空运输 1中美民用航空发展概况 1.1中国民用航空发展概况 1.1.1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中国民航的发展事业在世界上属于起步较晚的国家,落后于欧美和一些发达的亚洲国家,不过经过我国的努力,现在中国民航事业已站在世界前列。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民航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组建了七大国家直属航空公司,民航运输业开始步入较快发展的通道。2002年,为应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民航业进行了第二次大的重组,成了国航集团、南航集团和东航集团三大国有骨干航空集团公司。2005年开始,随着国家对民航运输业市场准入条件的放松,奥凯、鹰联、吉祥、春秋等一批民营航空公司纷纷组建并通入运营。 1.1.2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现状 据民航局官方公布,2013年1-10月,全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59.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4%,其中国内航线完成384.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3%,国际航线完成174.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6%;预计2013年全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67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

图1-1-1 2006年-2012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 2013年1-10月,全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2.98亿人次,同比增长11.1%,其中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2.75亿人次,同比增长10.9%,国际航线完成0.22亿人次,同比增长12.9%;预计2013年全年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3.5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全球的旅客运输量将达到31.29亿,我国旅客运输量约占全球旅客运输量的九分之一。 图1-1-2 2006年-2012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 2013年1-10月,全民航货邮运输量为453.8万吨,同比增长2.4%,其中国内航线完成328.5万吨,同比增长4.5%,国际航线完成125.3万吨,同比减少2.8%;预计2013年全年民航货邮运输量达到557万吨,同比增长2%,这也是近三年来货邮运输量首次出现同比增长。

浅析飞行器电子系统结构和发展

浅析飞行器电子系统结构和发展 在当今的航空飞行器使用的电子系统都是基于分布式传感器以及性能卓越的处理器以及完善的通信网络构成的,其性能不仅强大而且系统非常稳定、安全。这些电子系统的使用也对飞行器的性能有很大的提升,并且操作上也更加人性化,可以极大的帮助飞行员优化操作流程,节约操作时间。本文主要是对当前飞行器电子系统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介绍,旨在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目前飞行器的发展。 标签:飞行器电子系统结构 随着我国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最近几年不断发展航空航天领域,尤其是在无人机领域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并且在载人航天飞机领域上也是世界一流水平。这其中航天器的电子系统的进步是非常大的,也极大提升了我国航天器的性能和发展空间。 一、飞行器电子系统作用 当前的航空电子系统在军用飞行器以及民用飞行器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航空电子系统的原理可以理解为是采用了大量传感器进行感知和控制,并且和飞行器其他系统以及地面指挥系统建立通信。不仅是无人机,在民用客机、军用战斗机都采用了先进的电子系统,这样就使得飞行器的性能变得更加完善,而且对于飞行员的操作也更加简化,这些电子系统能够监控飞行器每一个操作,同时也能基于各种传感器来监控管理飞行器每一个角落,从而随时将飞行器信息反馈给飞行员。而且利用卓越的电子系统,很多飞行器甚至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目前的飞行器的电子系统大多都是分布式传感器以及中央处理器构成的机载网络,这套电子系统的背后是各种设计复杂、稳定且安全的软件共同构成的。电子系统能够提升飞行器的飞行精度以及提示和纠正飞行员各种错误的操作,而且帮助飞行员随时了解飞行器的飞行状态。可以说,在当前的飞行器的机载网络环境下,还可以随时升级更多性能可靠的软件,从而提升和满足更多飞行要求。 二、飞行器系统的研发目的和功能实现 飞行器的电子系统具有许多功能。比如能够实施客运、货运甚至是飞行战斗、航天事业的各种要求。而且还能够从飞行器的大量传感器获得各种机内数据,从而便于飞行员能够随时调整飞行状态和目的。 飞行器包括了太空飞行器和天空飞行器两种。太空飞行器又包括了轨道卫星以及载人、无人航天运载飞船、探测飞行器等。而天空飞行器包括了民用和军用两种飞行器。民用飞行器主要是载人以及载货的飞机。由于当前民用航线越来越多,因此必须要进行飞行区域的有效管制,同时也能够提升飞行的安全度和更加高效的管理,因此很多国家都在应用飞行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就能够很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