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合集下载

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和手机依赖的关系

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和手机依赖的关系

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牟生调【摘要】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与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对甘肃省四所高校的1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17.31%;②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及孤独上得分均呈显著差异(P<0.001);③亲子沟通与孤独和手机依赖都呈显著负相关,亲子疏离与孤独和手机依赖均显著正相关,孤独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P<0.01);④孤独分别在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7(022)005【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手机依赖【作者】牟生调【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定西 7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凭其便携性、功能性、互动性等特点,颇受年轻人青睐。

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的主流群体,我国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

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MPD),又称手机成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1]手机依赖因其广泛性和隐蔽性,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危害较大。

[2]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在15~40%之间[3],手机依赖问题日益严重。

大学低年级学生(17~21岁)正处于青春期后期阶段,追求人格独立和维持家庭依赖二者并存。

尽管他们远离家庭,但家庭的影响并未削弱,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模式仍对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发展与适应发挥作用。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人际宽恕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人际宽恕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文献综述
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单独探讨亲子依恋或初中生人际宽恕,较少将两者结合 起来考虑。因此,本次演示旨在通过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深入探讨亲子依恋 与初中生人际宽恕的关系。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样本为某初中的学 生及其家长,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80份。
结果与讨论
反之,对于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风格的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更容易体验到 负面情绪,因此难以宽恕同伴。此外,该模型还受到个体自身特质的调节作用。 例如,对于一些性格更为开朗、乐观的初中生来说,即使面对负面情绪,他们也 更容易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容易表现出对同伴的宽恕。
图1.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人际宽恕 的关系模型
参考内容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引言
引言
亲子关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而亲社会行为则是青少年 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行为。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亲子依恋与初中 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其中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本次演示将围绕这一主 题,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仅了 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人际宽恕的影响,未涉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等。其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虽然具 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仍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 范围,探讨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可以采用更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 档案法等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 概念
2、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概念

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

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

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4 讨论4.1 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和情绪调节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父母温暖理解与认知重评呈显著正相关,与表达抑制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母亲惩罚严厉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

这表明教养方式和情绪调节方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父母越是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留守儿童越倾向于采用认知重评作为自己情绪调节的手段;父母越是采用不良的教养方式,留守儿童越倾向于采用表达抑制作为自己情绪调节的手段。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拒绝、控制的教养方式通常与消极策略的使用有关,而关怀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更多积极策略的使用有关[20-22]。

本研究还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父母沟通性与父母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呈显著负相关;同时,亲子沟通对认知重评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表达抑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也就是说,父母温暖理解的程度越高,则亲子沟通越好;类似地,亲子沟通越好,留守儿童越倾向于选择认知重评作为情绪调节的方式。

相反,父母采用不良教养方式的程度越高,则亲子沟通越差,留守学生越倾向于选择表达抑制作为情绪调节的方式。

相关研究表明,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亲子双方的了解,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结,充分的亲子沟通是一个有效的资源[23],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这种支持有助于他们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与父母沟通不良的青少年则容易对自己、对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识和消极体验[24]。

图l 中介效应模型图4.2 留守经历大学生亲子沟通在家庭教养方式与情绪调节之间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亲子沟通在父母温暖理解、父母严厉惩罚对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表达抑制维度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通过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实现的,也就是说,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增强良好家庭教养方式的保护作用,缓冲不良家庭教养方式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抑制表达抑制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作者:陈武,李董平,鲍振宙,闫昱文,周宗奎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该研究通过大样本的调查考察了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机制,并对青少年的同伴因素(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分析。

研究的理论逻辑清晰,模型构建依据充分,研究也具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

但仍然需要在一些概念的完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方面进行提高。

详细请见审改稿。

意见1:1.1中―社会控制‖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导致沉迷网络?在这里应该做些简单地交代,在讨论中也需要抓住这个议题。

在依恋理论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是两个基本维度(Brennan et al., 1998),温暖支持和社会控制与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回应:感谢专家的意见。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他人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的一种调节功能,即使他人主观上不愿意做出相应的改变(Lewis & Rook, 1999)。

在本研究中,良好的亲子依恋提供了社会控制的功能,此时个体担心沉迷网络及相伴出现的问题(如学业失败)会让父母伤心(Hoffmann, 2011),因而减小了PIU的可能性。

这里仅对其做出简单交代。

1.3 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第三段对社会控制作了更多介绍:根据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家庭相关变量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Hirschi, 1969)。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最为关注直接社会控制和间接社会控制两种具体形式(Oxford, Harachi, Catalano, & Abbott, 2001)。

当个体较为年幼时,父母作为一种权威对孩子更多施加直接控制(如父母监控),随着个体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自主性的增加,直接控制减少,间接控制增加(Oxford et al., 2001),且后者的作用更为显著。

初中生亲子依恋和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初中生亲子依恋和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初中生亲子依恋和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1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生赵素素指导老师毛海东副教授摘要:社交焦虑症状的萌芽主要出现在青春期,但往往被忽视,这严重阻碍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研究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交焦虑领域提供理论支持,从亲子依恋和自尊角度出发,探讨它们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在陕西省几所中学方便取样,以初中三个年级共51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SAS —A)和《自尊量表》(SES)进行研究。

使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1)初中生亲子依恋关系是安全健康的,亲子依恋在年级和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

从初一到初三,亲子依恋水平呈下降趋势;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母子沟通较好。

(2)初中生社交焦虑处于正常水平,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社会焦虑水平较高,更害怕否定性评价;农村学生的社交焦虑及不同情境下回避与苦恼水平更高。

(3)初中生自尊在生源地、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城镇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得分更高。

(4)亲子依恋、父子依恋、母亲依恋及各个维度、社交焦虑及各个维度和自尊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5)亲子依恋对自尊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自尊对社交焦虑有负向的预测作用,亲子依恋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

(6)自尊在亲子依恋与社交焦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亲子依恋;社交焦虑;自尊;初中生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Social Anxiety Research: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AbstractThe germination of social anxiety symptoms mainly occurs in adolescence,but it is often ignored,which seriously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ield of social anxiety,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self-esteem on social anxiety.In this study,511students in three grad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several middle schools in Shaanxi Province.The subjects were IPPA,SAS-A and SES. Using spss21.0to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data,we can get the conclusion:(1)Th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afe and health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and whether they are class cadres.From the first to the third day of junior high school,the level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has a downward trend;students who are class cadres have better mother child communication.(2)The social anxiet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t normal level,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origin.The level of social anxiety of female students is higher and they are more afraid of negative evaluation;the level of social anxiety of rural students and avoidance and distres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are higher.(3)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lf-estee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ource of students and whether they are class cadres or not.The self-esteem level of urban students is higher,and the score of students who are class cadres is higher.(4)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parent-child attachment,parent-child attachment,mother attachment and all dimensions,social anxiety and all dimensions and self-esteem.(5)Parent-child attachment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self-esteem,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social anxiety,and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socialanxiety.(6)Self-esteem plays a part in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social anxiety.Graduate:ZhaoSusu(Maj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Directed by:Prof.Mao HaiDongKey words:parent-child attachment;social anxiety;self-esteem;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目录引言 (1)1文献综述 (2)1.1亲子依恋研究综述 (2)1.1.1概念的界定 (2)1.1.2亲子依恋的工作模型 (2)1.1.3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 (3)1.2社交焦虑研究综述 (3)1.2.1概念的界定 (3)1.2.2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3)1.3自尊研究综述 (4)1.3.1概念的界定 (4)1.3.2自尊的相关研究 (5)1.4亲子依恋、自尊与社交焦虑的研究综述 (5)1.4.1亲子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5)1.4.2亲子依恋与自尊的关系 (6)1.4.3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6)1.4.4三者之间的关系 (6)2研究意义 (7)2.1理论意义 (7)2.2实践意义 (7)3研究方法 (8)3.1研究假设 (8)3.2研究对象 (8)3.3研究工具 (8)3.3.1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 (9)3.3.2社交焦虑量表(SAS-A) (10)3.3.3自尊(SES) (10)3.4研究过程 (10)3.5数据处理 (10)4研究结果 (11)4.1初中生亲子依恋、自尊及社交焦虑的总体状况 (11)4.1.1初中生样本描述性结果 (11)4.1.2亲子依恋、社交焦虑及自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12)4.2亲子依恋、社交焦虑与自尊的相关关系 (17)4.3中介效应检验 (19)5分析与讨论 (21)5.1初中生亲子依恋、社交焦虑和自尊现状分析 (21)5.2亲子依恋、社交焦虑和自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22)5.2.1亲子依恋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22)5.2.2社交焦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24)5.2.3自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26)5.3初中生亲子依恋、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关系探讨 (27)5.3.1亲子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探讨 (27)5.3.2亲子依恋与自尊的关系探讨 (28)5.3.3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关系探讨 (29)5.4自尊在亲子依恋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探讨 (29)6结论与建议 (30)6.1结论 (30)6.2建议 (31)6.2.1强化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31)6.2.2关注易感人群 (32)6.2.3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工作 (32)6.2.4提高自尊水平 (32)6.3研究局限与展望 (33)参考文献 (35)附录 (39)致谢 (42)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3)初中生亲子依恋和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初中生亲子依恋和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引言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在13到19岁之间,社交焦虑状况有显著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其主要特征害怕否定评价主要出现在青春期(李敬阳,2007)。

青少年父母依恋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父母依恋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父母依恋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陈万芬;张大均;潘彦谷;罗世兰;刘广增【摘要】采用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在中国七个省(市)调查1953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青少年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心理素质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控制性别和学段后,心理素质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6页(P352-357)【关键词】青少年;父母依恋;心理素质;生活满意度;中介作用【作者】陈万芬;张大均;潘彦谷;罗世兰;刘广增【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8在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研究者们质疑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标准——没有心理疾病症状,它只是心理健康的必要非充分条件(Suldo & Shaffer,2008;王鑫强,张大均,2011)。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体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者们除了应考察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如,抑郁、焦虑等),还应考察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如生活满意度(Suldo & Shaffer,2008)。

生活满意度反映个体对其生活经历质量的认知判断(Diener,1984)。

有关青少年的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与许多生理、心理、学业、情感变量密切相关,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Huebner,2004;Suldo & Huebner,2004)。

亲子依恋与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祖孙依恋和学校联结的链式中介作用

亲子依恋与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祖孙依恋和学校联结的链式中介作用

亲子依恋与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祖孙依恋和学校联结的链式中介作用1. 内容概括本研究旨在探讨亲子依恋与小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并考察祖孙依恋和学校联结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1000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亲子依恋对小学生社交焦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亲子依恋水平越高,小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越低。

祖孙依恋在学校联结与小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祖孙依恋能够正向预测学校联结,而学校联结又能够正向预测小学生的社交焦虑。

研究还发现,亲子依恋通过学校联结间接影响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程度显著高于直接效应,说明学校联结在亲子依恋与社交焦虑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亲子依恋、祖孙依恋、学校联结与小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对于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结构、教育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社交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忧和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

亲子依恋是影响小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祖孙依恋作为一种特殊的亲子依恋形式,对于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亲子依恋与小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祖孙依恋和学校联结在这种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亲子依恋对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特别是祖孙依恋及学校联结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旨在填补当前研究的空白,以更全面和深入的视角理解家庭因素与小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具体目标包括:(3,)分析学校联结作为另一个链式中介变量,如何影响亲子依恋、祖孙依恋与小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基于研究结果,为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建议,以减轻小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我们将首先界定亲子依恋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并阐述它们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梳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探讨亲子依恋如何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并识别其中可能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将进一步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中的机制。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亲子依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也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和关系质量,它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研究中,亲子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进入初中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亲子依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是指初中生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合作、分享、助人、同情等积极的社会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也是其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关于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即亲子依恋质量越高,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越积极。

这一关系的存在,为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促进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仅仅了解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是不够的。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这一关系。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可以假设某些心理过程或社会因素可能在亲子依恋和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到中介或调节的作用。

例如,个体的自尊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社会认知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这一关系的重要变量。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揭示其中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Vol.32,No.2,226⁃235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DOI:10.16187/ki.issn1001⁃4918.2016.02.12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王英芊1 邹 泓1 侯 珂2 王明珠1 汤玉龙1 潘 斌3(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北京 100875;3.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250014)摘 要:以3353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消极情感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对消极情感的交互作用。

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消极情感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初一到高二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同伴与父子依恋对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显著,但母子依恋的独特效应不显著,且同伴依恋在消极情感中的独特效应显著高于父子与母子依恋;3)同伴依恋部分中介父子依恋与消极情感、完全中介母子依恋与消极情感的联系,同时,父子与母子依恋又调节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表现为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预测在高亲子依恋个体中更显著。

因而,依恋对消极情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模型与交互作用模型同时成立,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消极情感;青少年分类号:B84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190003)。

通讯作者:邹泓,E⁃mail:hongz@1 引言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疾风暴雨期”,也是情绪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已有研究多分别探讨抑郁、焦虑、孤独感、自卑、羞怯等离散情绪,虽然更具针对性,但是许多消极情绪体验是相互关联的(Zelenski &Larsen,2000),且对于基本情绪类别的争议与概念重叠进一步增大了研究结果的不稳定性(邱琳,2011)。

因此,选取更加上位的概念,对特质性的消极情感进行探讨,有助于对青少年的情绪情感问题形成整体性认识,也有助于家长和学校从宏观上把握关注青少年的消极情感,合理引导,趋利避害。

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NA)是对主观压力及不愉快体验的总称(Watson,Clark,&Tellegen,1988),反映了情绪性方面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Watson,2000)。

高消极情感削弱了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功能,引发诸如攻击性(Donahue,Goranson,McClure,&Van Male,2014)、问题行为(Loney,Li⁃ma,&Butler,2006)、进食障碍(Ivaova et al.,2015)、物质滥用(Mason,Hitch,&Spoth,2009)等一系列问题,并影响身体健康(Curhan et al.,2014)。

由此可见,消极情感可以说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危险因子,因此有必要对其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在众多相关因素中,依恋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依恋(Attachment)即个体发展过程中与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Bowlby,1979)。

生命早期,这种情感联结主要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以往研究多笼统地讨论亲子依恋或只考虑母子依恋对个体的影响,但父母在孩子心理与情感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Kenny &Gallagher,2002)。

已有研究也发现,母亲和父亲对子女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2011;吴庆兴,王美芳,2014),因此本研究拟将二者区分开来,分别进行探讨。

随着年龄增长,照料者以外的重要他人对个体的影响逐渐增强,至青春期,依恋对象不仅局限于父母,也发展起了重要的同伴依恋关系,其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已经超过了亲子依恋(Bogaerts,Vanheule,&Desmet,2006)。

例如:Laible 等人(2000)按照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的得分622高低将青少年被试划分为四组,结果发现,高同伴依恋、低亲子依恋组在抑郁、同理心等情感适应指标上的得分优于低同伴依恋、高亲子依恋组。

但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父母仍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依恋对象与情感支持(Ainsworth,1989;Helen,Vollebergh,&Meeus,2000)。

究竟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孰轻孰重?这是本研究希望解答的问题之一,也即三类依恋的独特效应(unique effect)———多个预测变量作用于同一结果变量时各自独特的预测作用是否有差异(McMahon,Grant, Compas,Thurm,&Ey,2003;李董平,张卫,李丹黎,王艳辉,甄霜菊,2012)。

随着发展情境论(Lerner,2011)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关注不同影响因素的独立作用,而开始探索诸如家庭、同伴等情境变量在个体发展中的多重影响途径。

梳理以往研究可以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及青少年情绪情感相互作用的方式可大致分为三种(田菲菲,田录梅, 2014)。

第一,交互作用模型,个体从不同关系中获得的社会与情感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彼此重叠、互相调节(Gaertner,Fite,&Colder,2010),具体到亲子与同伴关系对情绪适应的影响,可能存在增强、干涉、缓冲三种交互方式(Cohen,Cohen, West,&Aiken,2013)。

1)增强模式认为,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均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方对情绪情感的预测作用,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如田录梅等人(2012)发现,高父母支持的情况下,友谊支持对孤独感及抑郁的负向回归系数会被进一步放大。

2)干涉模式下,在亲子或同伴关系的不同水平上,另一方对情绪情感的作用方向发生改变。

如Young等人(2005)在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在高父母支持组中,同伴支持与青少年抑郁负相关,但对于父母支持较低的被试,同伴支持则变为抑郁的危险因子。

3)缓冲模式则主张,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补偿不良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消极影响(Rubin et al.,2004),反之亦然,因而二者之一保持良好即可保证青少年积极的情感状况。

第二,间接效应模型,由于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IWM,Bowlby,1979)的相对稳定性,个体在早期社会互动中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模式自然地迁移到包括同伴在内的其他人际关系中,进而间接影响其情绪适应。

例如:吴美兴与王美芳(2014)以13~19岁青少年为被试,发现同伴依恋完全中介母子依恋与焦虑,部分中介父子依恋与焦虑。

第三,独立作用模型,家庭与同伴分别独立地作用于青少年情感与行为(Cauce&Sreb⁃nik,1990),但这一孤立看待两个系统的观点只在部分年龄段、少数发展结果变量中得到了验证(Helen et al.,2000;Gaertner et al.,2010)。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家庭与同伴的交互作用模型与间接效应模型都得到了研究证据支持,但由于只关注中介与调节的其中一个方面,造成大量结果“各自为政”、比较零散(田菲菲,田录梅,2014)。

家庭与同伴作为个体发展中两个重要的微系统,更有可能通过多种不同的模式持续对青少年情绪情感产生影响,且上述两种模型本身并不冲突,因而本研究拟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此外,以往研究关于家庭与同伴的交互形式并未达成一致结论,由于测量指标、评价主体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干涉与缓冲三种交互模式均得到了部分实证支持,针对消极情感这一问题,何种模式更适宜也是研究关注的问题。

以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作为家庭关系与同伴关系的衡量指标,本研究参照Kochanska与Kim(2014)的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如图1),即亲子依恋通过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消极情感,同时调节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

图1 亲子依恋尧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假设模型综上,本研究拟探讨以下问题:(1)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特点;(2)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对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3)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对消极情感的交互作用。

2 方法2.1 被试选取北京市8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个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671份,剔除作答规律性强及多数题目缺失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353份。

被试年龄在12~19岁之间,平均年龄15.51±1.58岁。

其中女生1796人(53.6%),男生1525人(45.5%),缺失32人(1.0%);初一713人(21.3%),初二636人(18.9%),高一1104人722王英芊 等: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32.9%),高二900人(26.8%)。

2.2 研究工具2.2.1 青少年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采用Bradburn(1969)编制、陈文峰与张建新(2004)翻译修订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的消极情感分量表,共6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从“没有”到“经常有”分别计1~4分,得分越高,消极情感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

2.2.2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Armsden&Green⁃berg,1987)包含81个项目,其中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分量表各28题,同伴依恋分量表25题。

每个分量表均包含三个维度:信任、沟通与疏离。

在最初翻译修订的基础上,金灿灿等(2010)将父子与母子分问卷精简为15个项目。

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从不”到“总是”分别计1~5分。

各分量表中疏离均为负向维度,将信任和沟通维度的平均分相加再减去疏离的均分即为个体依恋质量的总分。

正式施测前,对15题父母依恋问卷及25题同伴依恋问卷进行预测(N=592,含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被试,平均年龄15.13),删除同伴问卷中载荷较低的3个项目,并修改了部分表述。

采用Mplus对正式施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父子依恋分问卷拟合指数χ2/df =16.23,RMSEA=0.071,CFI=0.919,TLI= 0.902;母子依恋分问卷拟合指数χ2/df=15.83, RMSEA=0.069,CFI=0.919,TLI=0.902;同伴依恋分问卷拟合指数χ2/df=13.74,RMSEA= 0.064,CFI=0.891,TLI=0.8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