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亲子沟通问题早已成为当下家庭之中的普遍话题,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难度正逐年加深,这对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发展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亲子沟通问题给青少年带来诸多的心理压力。
在青春期的旅途中,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让青少年的内心十分脆弱。
如果没有合适的父母角色去处理、协助他们应对,很容易造成青少年们的消极情绪,陷入恶性心理状态。
既然大多数青少年都渴望与父母长时间交流,但是现实情况很多时候却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家庭与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压力只会让青少年心理更加糟糕。
学业压力、同学关系、内心矛盾情感,这些问题固然需要朋友老师、甚至咨询师的协助,但家长的亲近关心是最基本的需求。
其次,亲子沟通问题也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过分的苛责与棱角过于突出的父母教育,会导致青少年们的自我意识被深深挫伤、自信心锐减。
他们会变得极端敏感、警惕,无法应对外人关切的眼光,也不愿与同辈交往。
结果实在是适得其反,违背了应有的社交习惯。
同时对于那些对父母突然转换态度的孩子,他们会因为家庭关系的复杂而仍旧陷入沮丧。
最后,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父母是一个关键性的话题,要从自己的心态出发,自我调整、消减,成为一个青少年值得敬重的摇钵!毫无疑问,传达技巧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家长们需要了解孩子对于讲话方式、提问方式、对话中的措辞,都会有特定的好感度。
家长找借口或者不履行约定、许诺,是青少年特别不喜欢的。
相比之下,家长谈吐文雅、礼貌得体、诚实守信,正向观念的教育方式都会给予孩子们积极的心理激励。
家庭和家长是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和发展的重要生长环境,为了使青少年的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适应力,建议家长积极采纳多种沟通技巧、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性格特质,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操作让孩子选择沉默。
当孩子意见不同意的时候,家长也不妨尝试理解孩子的想法,并找到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
尊重孩子是指家长不仅要接受他们的意见,还要认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样子。
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研究

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研究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社会适应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之一,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重要性家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密感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联系,是家庭和睦、和谐的重要标志。
家庭亲密感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认同,有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
二、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机制1. 亲密感对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亲密感能够提供青少年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有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调节能力。
亲密感的存在能够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促进他们积极面对社会挑战和压力。
2. 亲密感对青少年行为发展的影响家庭亲密感能够塑造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态度。
亲密感的存在能够减少青少年的逆反行为和攻击性行为,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3. 亲密感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家庭亲密感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认知态度和认知策略。
亲密感的存在能够减少青少年的焦虑情绪和自我怀疑,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实证研究1. 家庭亲密感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家庭亲密感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家庭亲密感越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越好,反之亦然。
2. 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家庭亲密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机制,可以揭示亲密感如何通过情感、行为和认知等方面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还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亲子关系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亲子关系是指孩子与父母(或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相互依赖与互动。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深远,可以塑造出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探讨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供有效的建议来加强亲子关系。
首先,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是儿童最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提供爱、关怀和安全感,使儿童拥有积极的情感状态。
儿童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的爱和安全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相比之下,不良的亲子关系,如家庭暴力、情感冷漠等,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孤僻、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互动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父母的陪伴和指导能帮助儿童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同时,父母的行为和价值观也会对子女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儿童提供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相反,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儿童产生行为问题或者与同伴产生冲突等困扰。
进一步地,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学习和学业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可以提供儿童学习上的支持和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
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学习环境与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成功密切相关。
父母的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在学业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和发展。
要加强亲子关系的培养和发展,以下是几个有效的建议:首先,建立积极的亲子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开放、愿意倾听和尊重的沟通方式,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尽量避免批评和指责,而是采取耐心倾听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建立亲子间的温馨互动和共同活动。
青少年父母_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对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 ( IPPA ) ( Greenberg et al. , 1983 ) 进 行 修 订 。 原 量 表 共 有 81 个 项 目 组 其中包括母亲 依 恋 分 量 表 28 题, 父亲依恋分量 成, 表 28 题, 同伴 依 恋 分 量 表 25 题 。 每 个 分 量 表 中 分 沟 通 和 疏 远。 台 湾 学 者 杨 淑 萍 为 三 个 维 度: 信 任 、 ( 1995 ) 对该量表进行 修 订 时, 发现在同伴依恋分量 表上的因子与原 量 表 产 生 差 异 。 因 此, 本研究先在 440 名被试中 对 量 表 进 行 了 探 索 性 因 素 分 析, 发现 母亲依恋分量表与量表的结构一致, 可分为三 父亲 、 个维度:信任 、 沟通 和 疏 远;累 计 方 差 解 释 率 分 别 为 51. 17% 和 51. 22% , 同 伴 依 恋 量 表 只 有 两 个 维 度: 沟通和疏远, 累计方差解释率为 51. 78% 。 519 个被 试的验证性因素分 析 显 示, 母亲依恋分量表模型的 RMSEA = 0. 065 , NNFI = 各项 指 标 ( χ2 / df = 2. 85 , CFI = 0. 92 ) , RMSEA 0. 91 , 父 亲 依 恋 ( χ2 / df = 3. 48 , = 0. 073 , NNFI = 0. 90 , CFI = 0. 91 ) 、 同伴依恋 ( χ2 / df = 2. 97 , RMSEA = 0. 056 , NNFI = 0. 93 , CFI = 0. 94 ) 都达到了拟合优度模型标准 。 62 个 测 题 。 其 修订后的量表含有三 个 分 量 表 、 父亲依恋 分 量 表 各 包 含 21 个 测 题, 分为信 中母亲 、 任、 沟通 、 疏远三个维度;同伴依恋分量表包含 20 个 测题, 分为沟通和 疏 远 两 个 维 度 。 量 表 采 用 5 点 量 “从未如此 ” 从 到“总 是 如 此 ” 分别计 1 ~ 表计分法, 5 分, 各分量表疏远维度的题项 反 向 计 分, 其余题项 表示青少年觉知到的父 均为正向计分 。 总 分 越 高, 母、 同 伴 依 恋 的 安 全 性 高, 反 之, 依 恋 的 安 全 性 低。 s α 系 数 为 0. 94 , 在本研究中, 总 量 表 的 Cronbach ’ s 母亲依恋 、 父亲依恋 、 同伴依恋分量表的 Cronbach ’ 0. 93 、 0. 91 。 α 系数分别为 0. 92 、 2. 2. 2 自尊量表 ( SES ) 使用 Rosenberg 的 自 尊 量 表 ( 汪 向 东, 王 希 林, 1999 ) 。 该量表包括 10 个题目, 马弘, 是一个对个人 总体自尊状况的自我报告测量 工 具 。 此 量 表 采 用 4 “很不符 合 ” “非 常 符 合 ” 点计分方法, 从 到 分别计 1 ~ 4 分 。 量表的理论分数范 围 是 10 ~ 40 分, 分数越 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 。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 性信度为 0. 75 。 2. 2. 3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2004 ) 由 心 中学生社会适应 性 量 表 ( 陈 建 文 等, 理优势感 、 心理能量 、 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个维 各 分 量 表 可 分 开 使 用。进 一 步 探 度的分量表构成, 索发现:心理能量 分 量 表 包 括 动 力 、 能 力、 活力三方 面, 属认知范 畴 ( 如“我 的 记 忆 力 比 较 好 ” 等), 不在 本研究的视野 。 因此, 选取了心理优势感 、 人际适应 175
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doc

以父亲、母亲为关系类型组内变量,对信任、沟通和疏离3个亲子依恋维度分别做2(性别)×4(年级)的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
中学生的信任维度得分存在关系类型差异(Fc)=80.04.p0.001),母子信任分数曼著高于父子信任。
性别、年级和关系类型两两或三者交互作用不显著,但被试间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2289)=20.54,p0.001),亲子(父子和母子)信任的分数随年级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其中初二和高一、高一和高二差异不显著)。
中学生的沟通维度得分存在关系类型差异(F12)=445.45,p0.001),母子沟通分数显著高于父子沟通。
性别和关系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20)=47.59,p0.001),其中男生父子沟通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而男女生在母子沟通上的平均分无显著差异。
年级和关系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12)=4.49,p0.01),其中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的分数随年级的升高而显著降低(但高一和高二学生母子沟通的分数差异不显著),被试间的年级主效应显著(9)=49.24,p0.001),亲子沟通的平均分随年级的升高而显著下降。
中学生的疏离维度得分存在关系类型差异(Fc)=38.48,p0.001),母子疏离分数显著低于父子疏离。
性别和关系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c9。
)=9.24,p0.01),男生的父子疏离和母子疏离分数均显著高于女生。
年级和关系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8。
)=3.52,p0.05),父子疏离分数随年级的升高而上升(初二和高一,高一和高二的差异不显著),初一学生的母子疏离分数显著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
被试间的性别主效应(Fc)=44.45,p0.001)和年级主效应显著(Fc288)=13.69,p0.001),男生亲子疏离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初一学生的亲子疏离分数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
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c。
)=2.76,p0.05),男生亲子疏离分数随年级升高而无显著变化(M初_=2.44,M初_=2.60,M高一=2.55,Mai==2.59),女生亲子疏离的分数随年级的升高而显著升高(M初一=2.10,M初==2.38,Mia/_=2.38,Miai==2.49,初二和高一学生的差异不显著)。
亲子关系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亲子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亲子关系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一部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以及情感联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安全的依恋基地,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能够建立信任感,因而更加自信和勇敢地面对社会。
第二部分:亲子关系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1. 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掌握情绪的调节。
父母的陪伴和关注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和挫折。
2. 合作与沟通技巧通过与父母一起进行游戏和交流,孩子可以学会与人合作和沟通。
父母作为孩子的角色模型,可以教导他们如何有效地交流和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异性社交能力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角色的塑造以及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对孩子异性社交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父母的关注和指导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促进他们与异性之间的健康互动。
第三部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1. 沟通和倾听父母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父母应找到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与孩子交流,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
2. 给予关爱和支持父母应在孩子的生活中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通过赞美和鼓励,他们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其积极地面对社会。
3. 建立规矩和界限父母需要给孩子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行的。
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他们的社会适应提供支持。
结论亲子关系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积极、合作的品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父母应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沟通和情感交流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亲子关系

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亲子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亲子关系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探讨亲子关系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促进亲子关系的相关方法,探索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亲子关系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亲子关系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对其身心健康有深远的影响。
1. 健康心理发展亲子关系的良好与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亲子关系中的陪伴、理解和支持能够帮助中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增强其对未来的信心与勇气。
相反,冷漠、忽视甚至严厉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中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的加重。
2. 身体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中学生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亲子关系中的温暖关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定期的身体关爱,有助于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免疫力的提升。
同时,亲子关系中的紧密互动也能够促进中学生的身体活动,减少久坐等不良习惯的养成。
3. 学业表现亲子关系对中学生的学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关爱和支持对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亲子关系中的压力传递、过度干预等不良现象,则可能导致中学生学习焦虑、学习厌倦等问题的出现。
二、促进亲子关系的相关方法1. 沟通交流良好的沟通交流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基础。
家长要主动了解中学生的需求和困扰,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
同时,中学生也要学会倾听和表达,通过沟通交流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2. 共同参与家长应积极参与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可以与中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检查和讨论学业进展,共同解决学习难题。
此外,还可以共同参与体育活动、亲子旅行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共同体验,增强亲子间的情感纽带。
3. 尊重与支持家长要尊重和支持中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
鼓励中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探索,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在学业、社交、心理等方面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建设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建设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性格发展。
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少年阶段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期,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寄托,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在家庭之外,青少年逐渐接触和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而亲子关系紧张或疏远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和信任感,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性格发展的影响青少年阶段的性格发展对其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性格特质,如乐观、自信、坚韧等。
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性格特质,如自卑、孤僻、暴躁等。
这些性格特质将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和社会成就。
四、如何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1.加强沟通与理解: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定。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理解家长的期望和关爱。
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冲突。
2.给予关爱和支持: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有益的活动,拓展视野,增加经验。
3.适当调整期望值: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可行,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能力。
过高的期望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挫败感,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
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期望值,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实现自己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子、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中学生亲子依恋及同伴依恋特点,从而探讨两者对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因素。
方法:通过对广西南宁市405名中学生以《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进行测量,选取有效问卷366份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关系特征。
结果(1)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呈正向显著相关,且相关均在0.25以上。
(2)父子、母子依恋为自变量,积极社会适应为因变量显示母子依恋t=6.83, p注:*p<0.05,
**p<0.01, ***p<0.001。
2.4 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表5 父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积极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预测变量 r r2 f b beta t
积极社会适应方程模型1 0.28 0.08 30.01***
父子依恋 0.38 0.28 5.48 ***
同伴依恋方程模型 2 0.34 0.11 45.19***
父子依恋 0.37 0.34 6.72***
积极社会适应方程模型3 0.44 0.19 41.55***
父子依恋 0.25 0.18 3.59***
同伴依恋 0.42 0.34 6.65***
注:*p<0.05, **p<0.01, ***p<0.001
如表5所示,父子依恋的标准回归系数beta为0.18,p<0.001,
检验结果显著;同伴依恋标准回归系数beta为0.34,p<0.001,检验结果显著;根据baron 和kenny 定义的部分中介过程[5],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
父子依恋、同伴依恋对积极社会适应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3讨论
3.1中学生亲子和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中学生与父亲、母亲、同伴的依恋关系不同,同伴依恋程度最高,次高的是母子依恋,最低的是父子依恋。
在父子和母子依恋上,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同伴依恋上差异显著,女生的同伴依恋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心理生理急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反抗心理也增强,他们渴望在观点上和情感上能与父母分离;同时,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诸多的困惑与不安全感,这促使积极得去寻求亲密的依恋关系[6]。
而来自于同伴间的良好关系恰好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尊重、安全感及归属感等的需要[7]。
3.2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呈正向显著相关,表明中学生的依恋状况的确能够影响其社会适应。
家庭-同伴关系的三元模型认为,亲子互动能够让家长扮演教育者、引导者或者咨询者的角色,在社会规则、文化规范与习俗等方面明
确教育他们的孩子[8],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家庭以外的社交伙伴的关系,以此完成社会适应过程。
中学生与父母及同伴间发展出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使其更容易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
[9]
3.3 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不仅对积极社会适应产生直接的影响,还通过同伴依恋,间接作用于积极社会适应。
这可能是因为父母仍然在个体发展家庭外的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若与父母有良好的依恋关系,个体则倾向于将与父母的积极互动带到其他的关系中,倾向于对他人和自己有正向的评价,能够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10]。
4 结论
4.1父子、母子及同伴依恋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积极社会适应的发展。
4.2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d.buhrmester,“interpersonal competence,and adjustment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hilddevelopment.1990,(12): 1101-1111.
2.陈建.论社会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11-12.
3.安晶卉,张建新,王黎. 青少年依恋问卷初步编制[j].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10,18(1):445-462.
4.余益兵,邹泓,周晖等.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的编制
[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6-97.
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36 (5):614~62.
6.李小青,邹泓. 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