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同伴依恋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合集下载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近年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了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的问题,抑郁症也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则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症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发现,早期依赖型依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学校情感,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生活不安。

同时,转化型依恋的学生通常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在大学生阶段,成人依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大学生现在的成长环境是城市生活环境下,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人际网络脱离了原本的大家庭、集体等支持体系,随之而来的互助互助甚至疏远甚至孤立,这可能会阻碍个体顺利形成健康成人依恋。

大学生们常常需要遵从校规校纪,背负诸多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就业压力等等。

因此,大学期间,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形成,特别是转化型依恋的形成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其次,社会支持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外在的支持体系不仅在于心理支持,也必须包括物质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如资金、技术、生态、文化等方面。

同时,社会支持包括家庭、伙伴、师生之间的支持,更需要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

当大学生感受到孤独、失落时,及时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其负面情绪、降低其抑郁情绪。

最后,大学生成人依赖和社会支持是相互作用的。

虽然两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都具有独立的作用,但它们也能上升到更高级别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一个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更加转化型的成人依恋,进而实现更好的心理健康。

正如前文所述,在弱社会支持时,个体容易形成依赖型依恋,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更多成分,甚至会降低其自尊、自信及自我价值观等。

然而,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可以减轻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和不安,帮助其形成更加自我独立的转化型依恋。

大学生家庭环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人际敏感的中介及其干预

大学生家庭环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人际敏感的中介及其干预

大学生家庭环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人际敏感的中介及其干预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抑郁情绪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造成长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家庭环境对其抑郁情绪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人际敏感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本文还将探讨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干预策略,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首先对家庭环境、抑郁情绪和人际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随后,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验证家庭环境、抑郁情绪和人际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将揭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路径,并明确人际敏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2. 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氛围、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家庭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如家庭冲突、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压力等,这些因素通常被认为会增加大学生抑郁的风险。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如家庭支持、亲子沟通、家庭氛围等,这些因素对于缓解抑郁情绪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人际敏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人际敏感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情绪、需求和行为变化的敏感程度。

研究表明,人际敏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他人评价和态度的影响,从而引发抑郁情绪。

探讨人际敏感在家庭环境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干预方面,现有的研究多从改善家庭环境和提升人际敏感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通过加强家庭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优化教育方式等手段改善家庭环境,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支持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性别
率为 93%,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 123 份, 有 效 回 收 率 为 88%。 其 中 男 生 39 人, 女 生 84 人。包括文科、理科和工科,平均年龄 20.89±3.79。
( 二 ) 研究工具 1. 抑郁自评量表 (SD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由 Zung[15]编制,信
由表 2 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的
支持的利用度 (3 条 ) 三个维度。他用该量表对
抑郁状况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P < 0.01),即
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得出该量表有较好
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抑郁水平越低;社会支
的信效度。
3. 一般自我效能感 (GSES)
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大学生抑郁状况存
6 题 ( 我的性功能正常 )。包含 19 个反映抑郁
专业
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一问题根据最近一周的感 文科 (n = 27) 51.39±8.47 0.10 0.91
觉分为 1 ~ 4 级评分,包括 10 个正向评分,9 理科 (n = 79) 51.57±8.95
个反向评分。19 个题项分数之和为粗分,将其 工科 (n = 17) 50.51±9.57
困难[3],也有研究采用问卷测量,发现抑郁是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常常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自杀意念的显著预测因素[4]。
从而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14]。研究发现,自
目前,对于导致抑郁情绪发生原因的研究并 我效能感与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9],即说明
没有明确的结果,但不少研究表明,睡眠质量[5]、 自我效能感越高,其抑郁程度越低。
第 29 卷第 1 期 2020 年 3 月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

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2018) ꎮ 实证研究表明ꎬ 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
2013) ꎮ 同时ꎬ 有研究发现ꎬ 社交回避及苦恼能够
支持与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ꎮ
显著正向预测个体抑郁(Kashdanꎬ Morinaꎬ & Priebeꎬ
2 1 被试
郁水平ꎮ 基于此ꎬ 本研究假设社交回避及苦恼可
名大学生为被试ꎬ 以班级为单位施测ꎮ 回收有效
通讯作者: 李媛媛ꎬ E ̄mail: liyuanyuan@ nbu.edu.cn
423
424
心 理 技 术 与 应 用
过程尚不清楚ꎬ 因此ꎬ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领悟社
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产生影响的中介机制ꎬ 为预防
和干预大学生抑郁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指导意见ꎮ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ꎬ 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
素及其作用机制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ꎮ
测大学生抑郁 ( 沈友田ꎬ 胡笑羽ꎬ 叶宝娟ꎬ 2018ꎻ
& Fu - shunꎬ 2016) ꎮ 故探讨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
绪ꎮ 实证研究也发现ꎬ 领悟社会支持显著负向预
Jacobsonꎬ Lordꎬ & Newmanꎬ 2017) ꎮ 虽然已有研究
大量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存
在密切关系(张凡ꎬ 王佳宁ꎬ 金童林ꎬ 2017ꎻ Dentonꎬ
表明领悟社会支持会影响大学生抑郁ꎬ 但影响的
基金项目: 浙江 省 教 育 厅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专 项 课 题 “ 害 怕 拒 绝 或 成 网 虫: 拒 绝 敏 感 性 大 学 生 网 瘾 的 心 理 成 因”
( Y201840696) ꎮ
DOI: 10.16842 / j.cnki.issn2095-5588.2020.07.005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引言:大学生时代被认为是一个人从青少年走向成年的重要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面临着来自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发展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抑郁情绪因此而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两个因素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尝试探索它们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关系1.1 成人依恋的概念与特点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成年期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和依赖,成人依恋的发展主要受到童年早期依恋经历和亲密关系发展的影响。

依恋类型主要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研究发现,相较于安全型依恋者,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者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1.2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时期是个体从青少年期过渡到成年期的阶段,此时的依恋模式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例如,焦虑型依恋者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孤独,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而回避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避免情感的接触和亲密关系,导致缺乏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也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2.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类型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可以从社会关系中获得的实质性和情感性的支持,可以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师生支持等。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具有缓解压力、提供情感支持等积极作用。

2.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时期是人际关系最为丰富和多变的时期,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研究发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师生支持都与抑郁情绪有显著相关。

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而有良好社会支持网络的大学生则更能够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综合关系3.1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_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_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_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引言: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时期,学生面临着从家庭到独立生活的巨大转变,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对于他们适应新环境、解决问题以及达到个人目标至关重要。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力的评价,而依恋则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时的情感连结。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智力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第一部分: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关系1.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大学时期,学生通常从离家独立、自主生活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通常表现为希望获得他人的陪伴和支持,但同时也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他们可能会感受到离家后的孤独、不安和焦虑。

2.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达到目标的信心与能力评估。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

高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与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幸福感密切相关。

第二部分: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1. 情绪智力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认识、理解和管理能力。

情绪智力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增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共情能力,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2. 情绪智力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间的作用情绪智力通过调节大学生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起到中介的作用。

具体来说,情绪智力通过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和不安感,从而提升其对于人际交往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第三部分:培养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策略1. 提升情绪认知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增强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自我调节情绪。

2. 发展情感表达能力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类社交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连结。

成人依恋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

成人依恋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

成人依恋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摘要:本文探讨成人依恋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以及社交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提出干预措施。

通过对112名大学新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安全型成人依恋对人际适应具有正向影响,避免型成人依恋则对人际适应具有负向影响。

其中,社交自我效能感起到了中介作用,即安全型和避免型成人依恋能够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来影响人际适应。

为了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本文提出了加强社交技能训练和促进安全型成人依恋形成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成人依恋;人际适应;社交自我效能感;干预措施一、介绍大学新生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成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生面临着很多新的场景和人际关系,需要逐步地适应。

然而,一些新生可能会遭遇人际适应问题,如感到孤独、社交恐惧等,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

因此,在大学新生群体中,人际适应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个人认知模式,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程度。

大量研究表明,成人依恋对人际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将个体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避免型三类成人依恋,其结果发现,安全型成人依恋对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避免型成人依恋则有可能增加人际适应问题的发生率。

社交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本身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交情境和交流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在各种社交情境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人际交往、演说和面试等。

一些研究也表明,社交自我效能感对于人际适应能力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成人依恋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影响,并研究社交自我效能感对这种影响的中介机制。

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措施,以帮助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

二、方法2.1 参与者本研究的参与者是112名大学新生,年龄在18岁至22岁之间,其中男性67人,女性45人。

2.2测量工具本研究使用了以下测量工具:(1)成人依恋量表:量表包括三个项目,分别是安全型、焦虑型和避免型成人依恋。

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的影响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的影响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的影响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的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的影响,并特别关注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同伴依恋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自尊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系统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自尊与抑郁的相关研究,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理论模型,探讨同伴依恋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以及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本文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检验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研究将关注不同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因素对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自尊与抑郁关系的影响,以提高研究的普适性和针对性。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改善青少年同伴依恋质量,提高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从而降低抑郁风险。

本文还将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通过深入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的影响及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的中介作用,为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提供新的视角,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同伴依恋、抑郁、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等心理现象在这个阶段尤为突出。

近年来,这些主题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的影响,并考察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关于同伴依恋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依恋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上。

Bowlby(1969)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是人类天生的情感需求,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3), 269-275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0.103034The Eff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on Depression: The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Self-EfficacyYan Wu, Chun Yang, Jian Cai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Received: Feb. 4th, 2020; accepted: Feb. 28th, 2020; published: Mar. 10th, 2020Abstract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the Inventory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 Social Support Scal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and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had been applied to 650 college students.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ch pair of parental attachment, peer attachment, social supportand self-efficac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2) For all the participants,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not only had direct negative effect on depression, but also could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through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It suggests that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may play a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and depression.Keywords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Depression,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父母与同伴依恋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伍艳,杨春,彩健湘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湖南湘潭伍艳 等收稿日期:2020年2月4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28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10日摘要为探索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父母和同伴依恋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PPA)、社会支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1) 大学生父母和同伴依恋、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

2) 大学生父母和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在父母与同伴依恋和抑郁情绪的关联中存在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

关键词父母和同伴依恋,抑郁情绪,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抑郁(depression)是指个体产生的持续性的悲伤、不快乐和无望的情绪反应(崔丽霞,史光远,张玉静,2012)。

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阶段,容易遭遇到各方面的压力和冲突,面临抑郁情绪的困扰(陈海燕,姚树桥,明庆森,2012;Costello, Swendsen, Rose, & Dierker, 2008)。

抑郁的人际理论认为不良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低品质的亲密关系对抑郁的引发和维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恋理论最初主要研究早期婴儿与父母的亲密关系的特点,之后逐渐从儿童依恋研究拓展到成人依恋。

研究表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与挫败感、抑郁及自杀意念显著相关(Agerup, Lydersen, Wallander, & Sund, 2015; Venta, Mellick, Schatte, & Sharp, 2014),且同伴依恋关系不良的个体易产生孤独、抑郁等情绪(Wright, Perrone-McGovern, Boo, & White, 2014)。

在依恋理论的框架中,内部工作模型是成人依恋产生持久影响的核心机制,是有关自我、依恋对象的认知与情感图示,依恋状态会通过某些中介变量间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发生作用(Bowlby, 1982)。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它是一种重要的内部和外部资源,可以影响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估、情绪调节。

研究资料表明,社会支持系统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关系密切,依恋关系则为理解个体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并把社会支持的体验看成在早期关系经验中产生的个性特质(唐海波,蒲唯丹,姚树桥,2008),朋友社会支持不足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风险(连帅磊,孙晓军,田媛,2016)。

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应对不同领域的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信念。

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儿童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杨萍,唐兵,2000),且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也相关显著(答会明,2002;钱铭怡,肖广兰,1998)。

综上所述,虽然已有研究分别证实了依恋、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感与青少年抑郁紧密相关,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抑郁作用的心理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试图探讨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在大学生父母和伍艳等同伴依恋对抑郁影响中的具体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南某高校650名学生,回收整理得有效问卷618份(95.07%)。

所有被试年龄在17~23岁(18.99 ± 0.92)之间,其中男生237人(38.3%),女生381人(61.7%)。

2.2. 研究工具2.2.1. 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编制的《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PPA)简版,包含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3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12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从“从不”到“总是”依次记为1~5分,得分越高,表明依恋水平越高。

该问卷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2.2. 抑郁量表采用Radloff (1997)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该量表共20个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1~4四级评分,分值越高,表明个体体验到的抑郁情绪越高。

该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信度和效度良好(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2009)。

2.2.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由Schwarzer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按1~4级评分,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并修订了该量表(王才康,胡中锋,2001),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好。

2.2.4. 社会支持量表采用由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1994),该量表10个题项,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得分越高其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录入,以及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设置样本为1000,采用Bootstrapping 法对数据进行中介作用分析。

3. 结果3.1. 大学生父母与同伴依恋、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表明(见表1),大学生父母和同伴依恋、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r为−0.47∼−0.60,p < 0.01),父母和同伴依恋、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为0.25∼0.60,p < 0.01;r为0.22∼0.29,p < 0.05)。

3.2.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父母与同伴依恋水平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以抑郁情绪为因变量,以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为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采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行估计和检验。

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独生子女、专业类别人口学变量后,大学生的父亲依恋对抑郁情绪的直接效应显著(β = −0.23, p < 0.001),母亲依恋对抑郁情绪的直接效应显著(β= −0.31, p< 0.001),同伴依恋对抑郁情绪的直接效应也显著(β= −0.27, p< 0.001)。

结果见表2。

伍艳等Table 1.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mong variables表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M SD 1 2 3 4 5 61. 父亲依恋18.36 6.36 12. 母亲依恋22.82 6.49 0.60** 13. 同伴依恋17.58 6.31 0.40**0.44** 14. 社会支持34.34 7.26 0.25**0.29*0.22* 15. 自我效能感27.01 4.64 0.26**0.27**0.32**0.34** 16. 抑郁37.24 7.57 −0.47**−0.50**−0.47**−0.60**−0.55** 1注:*p < 0.05,**p < 0.01,***p < 0.001 (下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