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史学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的研究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特点、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史是一部详尽而独立的史书。

明史由明代末年编纂而成,时间跨度长达近300年,内容涵盖了明朝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明史的编纂者力求全面客观,尽可能收集各种史料并进行整理,使得这部史书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史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较为独特。

明史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官制、地方制度、税收制度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政治运作。

同时,明史中还有大量关于明朝君臣之间的争斗、宦官干政等揭示了明代政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明史还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文人墨客众多,文化繁荣。

明史中收录了大量有关明代文人的传记、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文化的繁荣与特点。

同时,明史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明史的研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明史为后世的明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许多学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代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社会的动态变化等。

其次,明史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明史编纂者的考证精神和严谨态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史是一部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明史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明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对于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两个朝代。

明清史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出发,对明清史研究进行综述。

政治方面,明朝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政权的建立、维护和衰落。

明代早期的皇帝追求政治和经济的,强调道德和仁义,提倡孝道文化,这在明初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政治逐渐境遇到问题,后期更是频繁出现政变和军阀混战,明代晚期的政治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崩溃的原因与过程。

经济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明代初期,明朝积极进行了土地整顿和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内外贸易蓬勃发展,经济繁荣程度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对于明清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商业贸易、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多样的商品经济体制如何催生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

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

明朝时期的社会结构稳定,社会阶级相对固定,这一时期的社会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地位的获取和巩固。

文化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明清史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许多学者开始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明清史的研究中,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体而言,明清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众多的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时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明清时期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明代文学复古和史学复兴的研究

明代文学复古和史学复兴的研究

联系 。中国长期以来 的大一统思想使得 文学的功利性极强 , 而 影 响其 独 立 发 展 , 加 之 不 同 时期 文 学 创 作 者 不 断 地 强调 文 学 特 征 和文学情感 , 使得文学 呈现 出多元 化 , 使得 文学独立性 成为 种 发 展 取 向 。明代 出现 了文 学 复 古 运 动 , 其 主 要 的 目的 是 对
影响 , 将开放 的文章统系建 立起来 , 其 中的史 学则为文章 中的

期 文学复古运 动的代表包 括李贽 、 汤显祖等 等 , 他们建立 了新
文 艺思 潮 的开 端 。但 是 , 针 对复古 思想 , 相 互 之 间 依 然 存 在 着 差 别 。 以儒 学 态 度 为 例 。 李 贽 是 明 代 文 学 复 古 运 动 中 的 “ 异
( 二) 文 学复 古 思 想促 进 了文 学发 展
之所 以出现史传文的复古 运动 , 是 因为其 可以借鉴 的资 源 都趋 于枯竭 , 只有从史学 的角度发起 , 才能够将文学延 续下去 。 晚明时期 , 复古运动是 建立在文 艺新思潮 的基础之上 的 , 其 在 复古运动 中表达 了追求真情的文学思想 , 修 正了理学 中所存 在 的不 足 , 由此 而使 得 程 朱 理 学 的统 治地 位 发 生 了动 摇 。 晚 明 时
中 国 的文 学 发 展 经历 了先 秦 时期 的 文 史 哲 交 融 阶段 , 魏 晋 时期文学独立阶段和唐 宋时期文 史混合 与逐渐走 向独立 的 阶 段 。文 学 经 历 这 些 发 展 阶 段 与 社 会 时 代 的 发 展 存 在 着 必 然 的
[ 文章编号]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1 6 — 0 1 7 8 — 0 2 [ 本干 Ⅱ 网址】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下)_综合教育论文_1.doc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下)_综合教育论文_1.doc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下)_综合教育论文研究(诗文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以及汇编、整理资料的数部著作。

关于艺术,除毛佩琦、肖燕翼、单国强、余辉撰写的有关论文外,出版有陈奕纯等《中国明代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戴念祖《朱载@⑥——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人民出版社,1986年)、徐建融《明代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穆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故宫博物院《明代吴门绘画》(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和《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等专著,吉林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还出版了沈周、文徵明、唐寅、陈淳、徐渭、董其昌、黄道周、陈洪绶等画家或书画家的多部传记和年谱等。

思想方面,最应注意者有两点:一是对其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能够比较充分地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并在其发展演变的解释上突破旧说,提出新看法;二是研究范围扩大,开拓了实学思潮、经济思想、心理思想等新的研究课题。

关于思想的总体状况,出版有王健《中国明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等专著。

关于理学,出版有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侯外庐和邱汉生《宋明理学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贾顺先《宋明理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国哲学史学会等《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讨论会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著作,以及张岱年、尹协理、冯天瑜等撰写的有关论文。

关于王阳明及其心学,出版有沈善洪等《王阳明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锡勤等《阳明心学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方尔加《王阳明心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和《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三联书店,1997年)、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专著,以及钱明、夏瑰琦、来可泓、冯契、李德芳、柯兆立、吴雁南、路新生等撰写的有关论文。

明代史学

明代史学

明代史学的转型明代史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觉得没什么成绩可言,其实明代史学著作的数量是惊人的,其质量也是不可轻忽的。

到了嘉靖以后的晚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将在综述明代史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明代史学发展的历程从14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这300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发展的时期。

那么。

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如何分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分法。

在本文中,我将把洪武元年至正德末年作为前期,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为中期,明末清初为后期。

[1]这种分段法突出了明代史学由理学化走向非理学化这一渐变的历程。

(一) 理学影响下的明初史学明代初期的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直录当时的政事。

这包括两种途径,即官方记录和民间个人记述。

明初政府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修史的传统,沿袭前朝旧制,设翰林院,置史官掌修国史。

老皇帝死后,新即位的皇帝即诏修前一代实录,以勋臣为监修官,阁臣充总裁官。

土木之变之前,明朝政府共修出了实录四部。

明朝中期和后期继续实行这一制度。

从太祖到熹宗共十五朝,先后修成十三部,共2925卷。

明代各朝实录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他以编年体的形式,不断地记载一朝的诏敕令旨、政务活动、财政赋役、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官员升迁,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等等,保存了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的原始材料。

[2]民间个人记述多是跟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等人创业从政的人,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记录下来。

如詹同、宋濂等是明初的名臣,他们撰写的《大明日历》100卷,详细记载了明朝自朱元璋1356年临濠起兵,至1373年征伐戎绩、礼乐沿革、行政设施、群臣功过、四夷朝贡等事。

[3]刘辰在明初曾奉命出使方国珍,以后又参与修《太祖实录》,其《国初事迹》一卷所记之事都是作者亲见亲闻,因此比较真实确切,无所隐讳。

金幼孜曾于永乐八年(1410年)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先后两次随朱棣北征,其所著《北征录》和《北征后录》各一卷,即他在行军途中,逐日据马鞍撰写而成。

明代史学研究论文

明代史学研究论文

明代史学研究论文明代史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觉得没什么成绩可言,其实明代史学着作的数量是惊人的,其质量也是不可轻忽的。

到了嘉靖以后的晚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将在综述明代史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明代史学发展的历程从14世纪7年代至17世纪7年代,这3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发展的时期。

那么。

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如何分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分法。

在本文中,我将把洪武元年至正德末年作为前期,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为中期,明末清初为后期。

这种分段法突出了明代史学由理学化走向非理学化这一渐变的历程。

(一) 理学影响下的明初史学明代初期的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直录当时的政事。

这包括两种途径,即官方记录和民间个人记述。

明初政府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修史的传统,沿袭前朝旧制,设翰林院,置史官掌修国史。

老皇帝死后,新即位的皇帝即诏修前一代实录,以勋臣为监修官,阁臣充总裁官。

土木之变之前,明朝政府共修出了实录四部。

明朝中期和后期继续实行这一制度。

从太祖到熹宗共十五朝,先后修成十三部,共2925卷。

明代各朝实录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他以编年体的形式,不断地记载一朝的诏敕令旨、政务活动、财政赋役、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官员升迁,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等等,保存了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的原始材料。

民间个人记述多是跟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等人创业从政的人,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记录下来。

如詹同、宋濂等是明初的名臣,他们撰写的《大明日历》1卷,详细记载了明朝自朱元璋1356年临濠起兵,至1373年征伐戎绩、礼乐沿革、行政设施、群臣功过、四夷朝贡等事。

刘辰在明初曾奉命出使方国珍,以后又参与修《太祖实录》,其《国初事迹》一卷所记之事都是作者亲见亲闻,因此比较真实确切,无所隐讳。

金幼孜曾于永乐八年(141年)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先后两次随朱棣北征,其所着《北征录》和《北征后录》各一卷,即他在行军途中,逐日据马鞍撰写而成。

《明清史》课程论文

《明清史》课程论文

《明清史》课程论文《明清史》课程论文2014.9-2015.1浅谈历史进程中的道德力量——以明代万历时期为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经济和技术的物质力量几乎席卷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伦理和道德的精神力量似乎日渐式微。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在现实的生产力背后,道德这只看不见的手始终发挥着微妙的作用,甚至可以把道德作为贯穿历史进程的一条主线,作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从尧舜时代的“为政以德”到今天的“以德治国”,从“德才兼备”到“立德树人”,道德因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从来不是虚的,它过去、现在、将来都真真实实地存在。

本文试图以明代万历时期为例,分析道德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响和具体意义,为厘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复杂关系提供借鉴,发怀古幽思,引抚今得失。

一、张居正改革引发的道德争论张居正是明代历史甚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其所引起道德争论不可避免。

比较大的争论主要围绕“夺情”一案和他死后有关评价而展开,这两场争论都关乎道德,而且几乎整个朝廷上下都牵涉其中,因而影响至为深远。

简单来说,“夺情”案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忠孝之辩以及面对丁忧守制的诚信问题;死后评价虽然涉及政策是否延续、皇帝意欲亲政等政治问题,但核心问题仍然是道德问题,即这样的改革是否符合政治的伦理道德、是否合乎孔孟之道和祖先教诲的问题。

批评张居正者一直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们在攻击张的道德瑕疵时往往义愤填膺、正义凛然,颇有点不畏强权的味道,很是符合人们对正直君子的期望和定义。

这种道德上的攻击在张去世后达到了顶峰,几乎到了“逢张必反”的地步。

道德宣判一旦得到皇帝的认可,很快又变成强大而现实的力量,摧毁着张呕心沥血十余年所建立起的功业。

不得不说,在张居正的反对者中,并不都是道德诚信之人,其投机而现实的考虑昭然若揭。

在张居正所处的年代,“阳”与“阴”在人们身上错落交织而又和谐地存在着。

明朝历史文化论文

明朝历史文化论文

明朝历史文化论文1.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明代的历史特点及其经验教训明朝长达2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弄清其历史特点,不仅对深入研究明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整体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具有积极意义。

尤其是明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其发展特点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此后的发展道路,其间蕴涵的深刻教训和启示,需要认真总结和汲取。

明朝历史的发展特点,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1.制度建设空前完备。

明朝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全面整合前朝制度并开创新制的特点。

仅以政治制度为例,如经朱元璋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形成了皇权之下中央以“五府”、“大九卿”为主体,地方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制结构;永乐后,又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旨在统一事权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

相比元朝,其官制体系既大大简化,又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衡的特点,皇权及统治效能皆空前加强。

中叶后又形成凡高级官员人选、各部门重大决策等,首先经有关衙门提出建议或会官“廷议”,再由内阁“票拟”处理意见,最后上请皇帝裁决的制度,从而,在保证皇权独断的前提下,使决策程序具有了“集思广益”的特点。

又如,在空前完备的科举和官办教育体系基础上,永乐后,科举和学校功名逐渐成为决定士人仕途和朝廷任官的最主要依据,从而把选官的公平原则贯彻到当时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不仅普遍提高了文官的文化素养,而且大大扩展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各阶层对朝廷的凝聚力。

另外,明朝在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也都高度完备、独具特色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2.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总体说来,明代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相比前代有了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随着粮食品种的增多特别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植桑、种棉等经济作物的普及推广,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和经济原料作物产区,涌现出一大批因工商业而兴起的著名市镇;广大农村的集市贸易也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区间商品流通十分活跃;私人海外贸易发展强劲;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方商人集团崛起,在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史学研究论文明代史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觉得没什么成绩可言,其实明代史学着作的数量是惊人的,其质量也是不可轻忽的。

到了嘉靖以后的晚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将在综述明代史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明代史学发展的历程从14世纪7年代至17世纪7年代,这3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发展的时期。

那么。

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如何分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分法。

在本文中,我将把洪武元年至正德末年作为前期,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为中期,明末清初为后期。

这种分段法突出了明代史学由理学化走向非理学化这一渐变的历程。

(一) 理学影响下的明初史学明代初期的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直录当时的政事。

这包括两种途径,即官方记录和民间个人记述。

明初政府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修史的传统,沿袭前朝旧制,设翰林院,置史官掌修国史。

老皇帝死后,新即位的皇帝即诏修前一代实录,以勋臣为监修官,阁臣充总裁官。

土木之变之前,明朝政府共修出了实录四部。

明朝中期和后期继续实行这一制度。

从太祖到熹宗共十五朝,先后修成十三部,共2925卷。

明代各朝实录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他以编年体的形式,不断地记载一朝的诏敕令旨、政务活动、财政赋役、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官员升迁,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等等,保存了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的原始材料。

民间个人记述多是跟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等人创业从政的人,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记录下来。

如詹同、宋濂等是明初的名臣,他们撰写的《大明日历》1卷,详细记载了明朝自朱元璋1356年临濠起兵,至1373年征伐戎绩、礼乐沿革、行政设施、群臣功过、四夷朝贡等事。

刘辰在明初曾奉命出使方国珍,以后又参与修《太祖实录》,其《国初事迹》一卷所记之事都是作者亲见亲闻,因此比较真实确切,无所隐讳。

金幼孜曾于永乐八年(141年)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先后两次随朱棣北征,其所着《北征录》和《北征后录》各一卷,即他在行军途中,逐日据马鞍撰写而成。

他们记录了朱棣关于北征的言行与行军路程、作战状况、气候、见闻等等,为研究明初与蒙元残部斗争以及经营北部边疆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二,由于明王朝刚刚建立,朱元璋等人为了恢复封建秩序,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完备的封建国家机器,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和颁布了各种法令,规定诸司规章,这些法令和规章文书本身原不是史书,但为后人研究明史提供了资料。

如1367年开始制定,后经屡次改定,最后于12年正式颁布的《大明律》以及为解释补充明律而编成的《大诰》、《大诰续编》、《三编》,13年翟善完成了对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军都督府的职掌作了详细叙述的《诸司职掌》十卷,都属于此类资料。

明代前期的史学是宋元理学化的延续,在某种程度上理学化程度比宋元时期还要高。

经过长期的角力,叙事史学范型早已为学者所否定,理学化史学观念普遍为社会所接受。

正统论的起伏,直接制约了修史活动。

民族矛盾一旦激烈,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就炽热,重新改写历史就成了史家的任务。

在明代前期的理学化程度比较高的年代里,有的只是扭曲了的纲常史学作品。

所幸的是上述官方修史《元史》、《明实录》、方志没有完全理学化,他们的编纂水平可能不高,但总算保住了传统叙事史学的香火。

官方修史也有纲常目标,只是没有学者走得那么远,程朱理学化学者追求永恒的道德标准,而政治家更注重现实的政治需要,这是双方行为不同的原因所在。

这一时期,外国史地学的异军突起,多少给沉闷的史学局面带来一丝生机。

不过,这种成分在当时的史界占的份额不大,因而难以有大的作为。

总的说来,明代前期虽然也出了一些史着,但是不十分理想。

原因在于经济落后,政治专制,思想一统,整个社会铁板一块。

史学的理学化扼杀了前期史学的生机与活力,从史家队伍结构来分析,前期史加主要是史官,每次官修,都动用了大批的史官。

史官之外的出身低层官员的史家队伍十分小。

也就胡粹中、范理、陈诚、费信、蒋谊、许浩等人,他们的地位不高,作品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后期的史家群体相提并论。

真正意义上的史家群体消失了,学术自然也难以有大的作为。

(二)明中叶,史学转型嘉靖至万历初年,是明朝史学的转型期。

史学由理学向非理学转变。

一方面,理学化史学依然存在。

这突出表现在通史、断代史的改写方面,纲常正统论仍是其指导思想。

宋元史的改写,是这个时期的热点。

成书不少,至今留下来的仍有《宋史质》、《宋史新编》,此外,五代史方面还有《唐余纪传》,通史方面有《弘简录》、《左编》、《函史》,这些作品的指导思想,其一是化繁为简,以适合当代读者阅读;其二,是宣传华夷之辨,振兴民族精神。

《宋史质》、《唐余纪传》、《弘简录》比较典型。

《宋史质》在讲道德正统之余,能兼顾到学术性,这是它的长处,也是此书仍受今人重视的原因之所在;《左编》是一部讲治理的书,同时贯穿了较强的正统思想,是一部政治化、正统化比较高的史着。

《函史》是一部从理学家提倡的天人相应关系来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史着。

有较强的正统、道德色彩,同时也讲道德评判。

这是一部典型的理学化作品,这些作品得存在,表明宋明以来理学化史学仍有较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叙事考信传统受到学者的追捧。

正统、嘉靖年间,是明朝学术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

经济的进步,引起了学术上的变化。

程朱理学受到挑战,王学开始崛起。

在这个大背景下,理学受人鄙视,传统的经史文重新受人推崇。

这也就是明中叶所谓的史学复古,史学复古就是否定理学化史学,提倡传统的叙事考信史学。

新范型史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批判理学化史学。

正德、嘉靖时期,代表人物是“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万历初期,有王世贞,此外,李梦明、杨慎等人也有批评宋学的言论。

批判旧范型史学,为新范型史学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考信的兴起。

考信由古籍考据开始,进而延伸到当代史领域。

前者的代表是杨慎,胡应麟,后者的代表是王世贞。

考信的兴起,表明了明代史学的学术色彩强了。

第三,叙事理论受人重视。

新史学的确立,需要有自己的理论。

明中叶以来,虽然没有产生《史通》那样的史学理论专着,但明中叶的史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或改编汉唐经典史学理论之作《史通》,如陆深《史通会要》;或对历代名着编纂的得失进行系统的思考,寻求合适的修史模式,这方面梁梦龙、卜大有做出了一定的成就;或汇编,宣传传统史学名着中蕴含的理论精义。

明中叶人“取节”古人的史学理论,偏重史法、史体、考信、纪事。

这些思想遗产的吸收,对明代史学的转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四,新范型理论下的编纂实践。

明中期的当代史编纂,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陈建为代表的编年史派,讲究资治,以继《通鉴》为已任;一是以郑晓、王世贞、魏显国为代表的马班风格派,以恢复综合体为已任。

“新史学”讲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也注重学术研究,史学的社会功能、学术功能结合得比较好,从影响来说,这一派显然占据上风,作品也多。

程朱理学一统局面的打破,为学术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学术文化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使学者群体得以崛起。

从史学队伍结构来说,中期已不同于前期,以官员型学者为主,说明这一时期史学的转型是由一批上层学者带动起来的,学者群体的崛起,是史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明代中叶史学的转型,使中国史学走上了正常发的道路。

公务员之家(三)明末清初,史学日趋多元化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官修本朝正史开始,至清朝康熙十八年(1629年),官修《明史》开馆,是我们所说的明未清初时期。

这个时期,从政治上来讲,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更替,统治民族也经历了汉族与满族之间的交替。

但从史学的发展来说,它们之间却是连贯的。

明末清初史学的主旋律无疑是明史(当代史)的编纂。

万历年间官修本朝史有两项重大的活动:即重修《大明会典》和政府主持纂修纪传体本朝史。

万历四年(1576年),明神宗下会重修《大明会典》,万历十五年修成,共二百二十八卷。

与以前的《明会典》相比,万历重修者增加了正德至万间事例。

它以六部为纲,详述了诸司职掌与事例,内容丰富,“凡史志之所未详,此皆具始末,足以备后来之考证。

”万历中期,大学士陈于陛建议政府纂修纪传体本朝史。

万历二十二年三月明神宗遂命陈于陛、沈一贯、冯琦等人负责,开馆纂修。

“集累世之实录,采朝野之见闻,纪传书志,颇有成绪。

”二十四年陈于陛病死,所写的稿子又因二十五年宫内三大殿发生火灾而烧毁,修史工作没能继续下去。

这次纂修本朝史,虽然没有成功,但在此基础上却留下了两部书,即《国史经籍志》和《国朝献征录》。

《国史经籍志》五卷,附录一卷,它在着录书籍时,注重分类,颇有参考价值。

《国朝献征录》是一部人物传记资料汇编,按官爵、地位分列,收录了洪武至嘉靖年间的人物,材料相当丰富。

万历朝官修本朝史的失败,促使私人纷纷代庖;明清易代,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也促进了明史的编修。

在通史、断代史编纂方面,成绩仍不理想,因为正统论是宋明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到了晚期,它并没有随着实学的兴起而退出历史舞台,在部分学人那儿,反而越陷越深。

叶向高认为“宙宇间惟治统、道统相提为两大事。

治统紊则乱贼肆,道统紊则异端猖狂,其害均也。

而道统之害,及于人心也道者尤其。

”徐奋鹏、郑郊是二统论者,在他们的着作《古今治统》、《史统》中,他们将正统论付诸了实践。

晚明史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史学现象,李贽是明代启蒙史学思潮的第一人。

《童心说》不仅表现了李贽的文学思想,更重要地是系统阐述了李贽的启蒙思想。

张燧是一个实学化的学者,《千百年眼》是介于史考与史评之间的晚明史学杰作。

钟惺的《史怀》是晚明优秀的史评着作。

钟惺以破坏纲常出名,在晚明和李贽齐名,被顾炎武、王夫之认为是“导天下于乱的洪水猛兽式人物”。

《史纠》开了历代正史研究之先河。

此外,晚明史学工具书的编纂、科学文化下的教科书编纂、通俗史学走向民间值得注意。

明代编纂了不少史学方面的工具书,其中,晚明王光鲁的《阅史约书》最值得注意。

王氏是专门编纂工具书的学者,于此可见,晚明的工具书编纂有专业化、职业化趋势。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应试的群体数量很大,所需要的应试用书市场也很大,为适应种种科考局面,晚明出现了不少的历史教科书。

教科书的学术水平不高,但它传播历史之功不可忽,这是促使史学走向民间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

这一时期,通俗史学兴盛,通俗史学的主要形式是讲史与历史演义。

高层次的史家往往不屑通俗史学,不过,也有人肯定其通俗手法,甚至借助其形式,创作历史味更浓的意义。

谈到明末清初的史学,不能不提到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大家,黄宗羲的学术史成就,王夫之的历史哲学,顾炎武的考据学成就,无疑给中国史学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修史队伍来看,私修强、官修弱是明末清初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

从私修队伍结构来看,晚明史家群体官员型史家与职业史家群体并重,职业史家群体的崛起,明末清初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