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新部编本
《将进酒》 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豪迈奔放的情感和韵律之美。
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如悲、欢、愤、狂等。
(2)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重点词句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语言、意象、意境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慷慨激昂的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古代诗人中谁的诗歌最豪放不羁?”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从而引出李白和他的《将进酒》。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突出他的豪迈性格和坎坷遭遇。
(2)讲述《将进酒》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处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开头的起兴、中间的情感抒发和结尾的豪放之语。
5、情感探究(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变化,从开头的“悲”到中间的“欢”再到后来的“愤”和“狂”,分析其原因。
(2)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6、艺术特色赏析(1)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将进酒》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
(2)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作者李白及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
(3)分析《将进酒》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进酒》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理解诗中的“及时行乐”思想。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将进酒》。
(2)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作者李白及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
(3)分析《将进酒》的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将进酒》中意象丰富的意境。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将进酒》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将进酒》,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将进酒》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将进酒》中的经典诗句,体会李白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分析诗中所蕴含的“及时行乐”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将进酒》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的情感价值。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了解了李白及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美和豪放的人生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了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将进酒》。
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进酒》的文学特色和意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将进酒》为例,讲解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将进酒》说课稿一、说课程标准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是把握正确教学方向的前提,所以我首先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如何帮助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二、说教材分析吃透教材的编排和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所以我简单说下我对本节课教材的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部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板块。
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以导促学、以读悟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
三、说学情分析只有合理把握学情,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做了如下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以及学生基本情况,我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1.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情韵美;思维发展与提升:2. 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正确评价诗中作者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3.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以及李白淋漓畅快的豪放浪漫主义诗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4.体味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精神。
五、说教学重难点综上所述,确定本节课了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重点:鉴赏诗歌、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二)学习难点:深入理解诗人李白形象,领会李白骨子里的傲岸。
六、说教学方法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设置的教法学法如下:在六步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朗读法;提问法;合作讨论法;联读法等。
七、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
《将进酒》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将进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
2.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
难点: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诗歌史上,诗与酒相影相随。
你学过哪些跟酒有关的诗歌?明确:《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二)解题与背景介绍解题:“将”(qiāng)的意思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
这是一首劝酒诗。
李白和岑勋、元丹丘一起喝酒。
背景介绍:《将进酒》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三)诵读知韵1.欣赏视频朗诵,谈感受。
2.诵读指导(1)重音:突出情感的字要重读;(2)语速:急促与舒缓;(3)语调:高亢与低沉3.全班齐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研读悟情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朗读指导:“君不见”要读得亲切从容,前两句中,“天上来”“不复回”要重读,声音洪亮气势高亢,收束有力。
后两句中“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要重读。
读得低沉、悲凉。
(2)分析手法与感情:以黄河起兴,用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时光易逝,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的短暂渺小,用夸张的手法从空间和时间上突出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悲叹之情。
感情基调:悲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朗读指导:“人生”两句“需尽欢”和“空对月”需重读。
将进酒部编版教学设计

将进酒部编版教学设计引言:《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被广泛传诵和赞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将进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本文将从编版教学的角度出发,设计一节《将进酒》的课堂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理解《将进酒》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意义。
b. 掌握《将进酒》中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
c.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通过文本朗读和解析,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b. 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c. 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呈现形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将进酒》是一首描述作者豪饮的诗篇,通过大量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豪迈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无所畏惧的态度。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背景的了解,阐述唐宋时期的文学风貌,以及《将进酒》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了解其中的语言之美。
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让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10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播放几首唐宋时期的音乐,营造出古代文学氛围,引发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
然后,与学生共同回顾一些唐宋诗词的名句,让他们了解唐宋时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
2. 诗歌朗读与理解(20分钟)教师首先进行《将进酒》的朗读,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逐句解读,解释生词和难句,并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学生在听课期间,可以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与分享(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展开自由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理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运用文本分析和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的豪放和乐观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豪放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豪放和乐观态度,以及对友情和人生的珍惜;2.2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的豪放和乐观态度;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李白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将进酒》的兴趣和好奇心;3.2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3.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读诗的意境和情感;3.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3.5 总结与拓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诗的主题和情感,并进行相关的文化拓展;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朗读和背诵、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对诗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熟悉《将进酒》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教材、文献、参考资料等;6.2 学生准备:预习《将进酒》,了解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准备笔记本和笔,做好记录和写作的准备;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7.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7.3 任务驱动法:学生通过完成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任务,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7.4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第八章:教学步骤8.1 课堂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8.2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读诗的意境和情感;8.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8.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8.5 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诗的主题和情感,并进行相关的文化拓展;第九章:教学反思9.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9.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第十章:课后作业10.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李白的诗作、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短文等;10.2 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的要求和截止时间,提醒学生按时完成;10.3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将进酒》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全诗;(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进酒》;(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豪放的性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将进酒》;(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主旨;(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将进酒》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将进酒》,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美词佳句,欣赏诗歌的语言美;(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的豪放与激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强调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将进酒》;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其内容和主旨。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合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优化。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将进酒》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将进酒》教案【学习目标】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
2.梳理诗歌情感变化脉络,体会诗人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3. 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进一步体会李白飘逸豪放的浪漫诗风。
【学习重点、难点】理清诗歌情感变化脉络,体会诗人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导入:李白的诗酒人生:之前我们在介绍李白的时候就给大家讲过余光中在《寻李白》中用过这样一段话来形容李白,说他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然后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还这样形容过李白,说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不见》》中还这样形容李白,说李白是: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由这些评价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李白的一生是诗酒相伴的一生,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酒精的刺激下完成的!甚至有人说啊别人作诗是一句一句斟酌出来的,而李白作诗却是醉酒后随意挥洒出来的!那么李白因酒而酿出的优美诗篇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欣赏一组李白用酒酿出的优美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月下独酌》中李白说他在花丛中抱着一壶酒独饮无趣,所以他便举杯邀请月亮和他共饮,并邀上自己的影子凑够三人就可以开怀畅饮了!若没有月下醉酒的经历,这样的诗句恐怕是难以写出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中,诗人以“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活化出了诗人与朋友畅饮对酌、大醉欲眠的生动场景,让我们看到诗仙以酒会友、率性放达的个性。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在《客中作》中,李白甚至直接以一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来表达自己对酒的酷爱!李白写酒的诗歌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而其中最最经典的又当属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将进酒》了!二、解题 :《将进酒》为乐府古题,内容多写朋友宴饮放歌之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将进酒》教案琼州学院附属中学语文组胡合香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
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还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
这就是他的《将进酒》二、背景简介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一)、大家先听老师读,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
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2.学生示范,点评3.齐读(第一遍:学生试着读,第二遍:看指挥读)4.男女生分角色读5.和读(配乐)(二)、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一开始就将我们拉到了奔腾咆哮的黄河岸边,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激动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诗兴勃发,比如《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想到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李白也一样。
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这从天而降的黄河之水还有回头的一刻吗?——没有,他只能像作者说的一样——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接下来,李白从这一片浩浩汤汤的江水联想到了什么呢?——人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人生和江水一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
人生是短促的,那么李白又把这种原本就短促的人生写得更加不可把握了,“朝如青丝暮成雪”。
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如果说前一句将我们拉到了一个大的空间中,那么这一句就让我们在时间的一去不返中体味人生。
实际上,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提到悲,很多同学马上就会想到很多诗句,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么,李白的悲是这样柔婉的悲吗?——不是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
所以,李白这时候的感情是悲壮。
由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由衷赞叹变成了对人生苦短的悲壮情怀。
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把前两句读一遍,注意读出这种感情的变化来。
人生真是很短暂的,那么如何面对这种短暂的人生呢?李白选择的方法是纵酒狂歌。
李白毕竟是一位豪放的诗人,在下文他用一句话就把这种悲的感情逆转过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读着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
人生高兴的时候就应当及时行乐,不要辜负了清风明月,金樽美酒,不要时时刻刻都想着功名呀、事业呀、理想呀,有才干总会得到老天给予的使命,该来的总有一天会到来,就像金钱一样,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多媒体)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读出感情的变化来。
(学生读两遍)李白在酒中渐渐的找回了自我,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呼朋唤友侃侃而谈“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
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加快了诗歌的节奏,甚至有一些咄咄逼人的感觉,那么这就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多媒体)行文至此,诗人的狂放甚至使他忘记了这是在写诗,“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样的生活化的诗句非但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粗俗,相反,我们仿佛从这里见到了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
那么李白的这一去劝酒歌里谈到了什么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意思就是富贵生活。
(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刚刚展露头角时就曾写下“事成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作为一个儒生,他有着强烈的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愿望,然而,这首诗写成之时他却已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原本能够做成一番事业,现在却只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接下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作者在愤慨之余,想到了陈王曹植,想到在陈王的宴席上,那些圣贤之才放怀壮饮的豪情,。
自己就像曹植一样备受排挤,有志难展,所以他说“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多媒体)好,让我们把诗的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读出由狂放转为愤恨的感情的变化来。
(学生读两遍)好,让我们把诗的从开头到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读出从愁苦到欢快到狂放再到愤恨的感觉来。
(君不见————斗酒十千恣欢谑)(两遍)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这种彰显使我们又看到了那个高唱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李白,看到了那个“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看到了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看到了一个用激情和豪放的浓墨重彩写成的大写的李白。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多媒体)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酒尽兴来”,原本是应当高兴的时候,然而这种愁为什么不消反长了呢?刚才说过“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是诗人的欢快的弦紧紧地绷了起来,然而这种欢快却只能用酒来麻醉,甚至这种短暂的欢乐也被“愁”这股力量一触即断,在恣酒欢乐中诗人猛然发现,“愁”就像一个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跟随着他。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多媒体)好,让我们把诗的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那么从悲壮到欢快到狂放到愤恨再到癫狂再回到愁苦,这就是本诗的情感脉络。
(读)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找同学回答)1.政治遭遇(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
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
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
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 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论丛》中这样写到“…(李白)自己的生命还想要超出世间。
……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
”他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