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探究
诚信的见证:中国印(一)——小学趣味书法教学案例

诚信的见证:中国印(一)——小学趣味书法教学案例作者:张玲珑,景文静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3期张玲珑1执教景文静2点评【关键词】印章书法;诚信;随形布势;趣味教学【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1-0064-04【作者简介】1.张玲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江苏常州,213161)发展中心副主任,一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景文静,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常州,213161)美术教师,高级教师,常州市中小学书法教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选题说明:印章是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它不仅得到篆刻家们的倾情追慕,也得到书法家、收藏家、画家、作家等人群的热衷喜爱。
一枚精致、有个性的印章,也能激起平常百姓拥有印章的兴趣。
当然,印章的使用与生活、工作联系非常紧密。
如今,没有哪一个人是与印章无关的,从还未出生时的准生证到出生证到上学的奖状,一生中各类证书、证明,没有哪一样少得了印章。
可见,印章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只知道印章是一个证明,而对她的起源、发展历史等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印章的艺术性、形质、使用规则等。
所以,本课知识的融入,能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关于印章的一些常识,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印章虽然为篆刻艺术,但她还是书法的一种门类,印章文字的字法、布局的章法与书法也是相通的,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提出了“以我书入我印”“以刀法传笔法”的观点,即“印从书出”。
从另一角度来看,通过对印章风格、文字类型、章法气息等的了解,能促进孩子对书法法帖的观察能力和临摹技法的提高。
从印章的形式上来说,比平常的书法教学更让孩子感觉到新鲜,根据印章的外形,通过笔画伸缩、弯曲、叠绕等方法,让文字的字形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适应印章的外形,这跟美术中的适合纹样是一致的。
九年级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题训练及答案50

语文九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题训练及答案50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当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在人生的全部过程中,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勇于拼搏。
班级准备开展主题为“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寻找人物】语文书中也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仿照示例举出一例。
示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2)【探究材料】活动最后,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探究,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2018年上半年,“芯片”一词因中兴事件而成为网上热词,向来不关注芯片的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芯片这类底层技术是如此地依赖进口!这一事实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暴露出中国在核心技术包括芯片等方面仍受制于人的现状,也让国内企业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拥有蓬勃且持久的生命力。
材料二:中国高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赶超,形成了完整的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建设、装备、运营、安全管理标准体系,以及高铁装备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跨越式自主创新之路。
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高铁创造辉煌的业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铁路发展的伟大成就。
【答案】(1)鲁迅自尊自强,弃医从文,堪称“中国脊梁”。
(2)国家只有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引领世界潮流。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主要篇目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积累,仿照例句的样式答题即可。
这样的人物较多,能写出一个即可。
如:鲁迅自尊自强,弃医从文,堪称“中国脊梁”。
(2)结合这两则材料的内容探究,材料一通过中兴事件说明中国在核心技术包括芯片等方面仍受制于人的现状,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拥有蓬勃且持久的生命力。
材料二举的是中国高铁技术如何成功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跨越式自主创新之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铁路发展的伟大成就的例子。
穿越时空长廊:中国印学博物馆(上)

穿越时空长廊:中国印学博物馆(上)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的篆刻艺术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古代金属玺印开始,随历史变迁不断发展。
至元末明初文人以书法和镌刻结合,以石材为主要原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中国独特艺术形式,印学流派纷呈,各领风骚。
此次中国印学博物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长廊,领略这方寸间的印学妙趣。
1 战国玺印中国古代玺印萌芽于殷商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玺印社会应用日渐广泛,玺印制作进入繁盛时期,不同地域呈现的形制、文字、风格的多样化,使之成为中国印章艺术的灿烂篇章。
战国玺印文字欹侧恣放,布局疏密错综、形式纷繁多样,形成了印章审美的多样性,其中蕴含的丰富形式和技法语言呈现了时代审美和发展方向。
01 释文:事均;材质:铜;规格:13×13(mm)02 释文:*得;材质:铜;规格:13×13(mm)03 释文:韩* ;材质:铜;规格:12×12(mm)04 释文:*隋;材质:铜;规格:13×13(mm)05 释文:一心慎事;材质:铜;规格:20×20(mm)06 释文:敬君;材质:铜;规格:φ13(mm)2 秦印及秦系陶文秦代推行“书同文”的政令,玺印文字、形制钮式趋向统一,在趋向精熟而未至精熟的过渡阶段,秦印表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
金文遗韵、战国古风、先秦古隶、秦摹印篆、权量诏版,在秦印中都能觅得痕迹。
在中国印章史上,秦印大多表现的是一种稚拙美、率意美、自然美。
界格是秦印的显著特征,因印形不同而分别有“田”、“日”形之分。
秦系陶文与青铜器铭文、石刻、诏版、权量、玺印、钱币文字一样为秦文字应用的遗存,构成了书法篆刻史的一个重要源头。
秦系陶文传递出不加掩饰的趣味,表现了自然浑成之韵、天趣盎然之意,其独有的文字艺术形式,近年来备受古文字学界、篆刻艺术界的关注和推崇。
01 释文:贾牟;材质:铜;规格:10x19x13(mm)02 释文:殷遂;材质:铜;规格:11x19x12(mm)03 释文:范* ;材质:铜;规格:10x19x16(mm)04 释文:王当;材质:铜;规格:11x20x14(mm)05 释文:杨訢;材质:铜;规格:13x13x10(mm)06 释文:杨* ;材质:铜;规格:12x19x13(mm)07 释文:咸* 里奢;材质:陶;08 释文:咸亭* 里*器;材质:陶;3 战国吉语印、箴言印古代玺印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功能不断扩展和转化,逐渐出现了吉语类、箴言类、成语类玺印,内容主要以祈求福祉、劝诫励志、修身养性、寄托理想为主。
中国印

中国印中国印(篆刻),连同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
古代印章起源于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历史记载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象征权力。
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秦以前,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诸侯王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息”近音,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印章艺术的历史是在朝代更迭和生产力发展中演绎它的回旋进程的。
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中国印的种类1.战国古玺(先秦),文字有铸有凿。
除官玺的印文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物图案。
2.秦印,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中国印,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印指的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3.汉官印,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
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汉代的中国印艺术登峰造极,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南亚研究季刊 ・2005年第3期・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黄想平3[内容提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而引发的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更是在国际冷战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事件之一,对当时和以后许多国家关系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问题现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印度;边界问题[中图分类号]D83/87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508(2005)03-0077-07印度是中国仅次于俄罗斯的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逾两千公里的陆上边界。
目前,两国边界全线都尚未正式划定,并且在约12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归属上存在着争议。
时至今日,两国的边界问题仍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并且已成为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自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而爆发了一场战争后,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围绕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产生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文拟就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并做一些粗浅的评析。
一、印度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状况印度是边界问题的当事国之一。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印度的惨败,在其举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使得印度学术界掀起了一个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热潮。
由于这场战争对印度的影响极其深刻,这一热潮一直没有退去。
时至今日,印度国内仍几乎每年都有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著作出版。
同样,中印边界冲突也是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事件之一,它对于当时及后来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不少西方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印度和西方学者围绕中印边界问题展开的研究,大体上产生了三派不同的观点。
(一)许多学者认为,印度对于争议地区的领土要求是合理合法的。
篆刻艺术的研究报告范文

篆刻艺术的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1.1 研究背景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篆刻艺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旨在对篆刻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并从历史背景、技法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篆刻艺术。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探究篆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篆刻艺术的技法特点和艺术创作手法; 3. 评价篆刻艺术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4. 分析当前篆刻艺术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二、篆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2.1 起源背景篆刻艺术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的篆刻作品常用于印章的制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艺术逐渐从实用工具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研究。
2.2 发展历程从战国时期到现代,篆刻艺术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推动,篆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秦汉篆、魏晋篆、宋元篆等。
每个时期的篆刻艺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为后来的篆刻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篆刻艺术的技法特点3.1 雕刻技法篆刻艺术的主要技法是雕刻。
篆刻作品通常使用石材、金属或其他硬质材料作为雕刻的载体,艺术家通过刀法和力度掌控篆刻的线条和纹理,以达到表现意境的效果。
3.2 字体风格篆刻艺术有着丰富多样的字体风格,如隶书、篆书、行书等。
不同的字体风格展现出不同的韵味和个性,让篆刻作品更富有魅力和表现力。
四、篆刻艺术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4.1 艺术价值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个人风格。
篆刻作品通常注重表现主题的意境和精神内涵,给人以审美享受和思考空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2 文化意义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
通过篆刻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美术_篆刻模块(选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篆刻模块教学设计一、课题:《中国印中国情》课型:新授课二、教材内容分析:中国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棵奇葩,它以印材为载体,以汉字中的篆书为表现形式,在方寸之间展示了书法美、刀法美、章法美和意境美。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篆刻随着书法的实用价值不断萎缩其艺术性日渐彰显。
了解篆刻,学习篆刻也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篆刻的基本入门技法。
2、能力与方法:通过篆刻印章的学习,培养细心、沉稳地观察生活处理事物的态度。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印章的学习,初步认识中国篆刻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艺术修养。
四、教学重点:篆刻的基本入门技法五、教学难点:篆字的书写与章法构成六、学情分析:现代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有主见,特别喜爱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兴趣,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七、教学方法:在欣赏篆刻作品、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操做篆刻技法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现,在练习技法后以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及时给予反馈意见,加深对篆刻的理解与表现。
八、板书设计:篆刻一、篆刻概述:二、篆刻工具:三、篆字书法四、篆刻刀法五、朱文白文六、篆刻技法步骤九、课前预习环节:篆刻概述;现代社会印章的用途;篆书的书写特点。
十、课堂教学环节教学程序活动目标教师引导活动学生活动媒体类型引入话题通过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印章用途,引导出本课的课题一、提出问题:现实社会中印章的用途是什么?引入新课二、篆刻的艺术特征?1、2、学生答问学生笔记多媒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环节了解学生的技能基础,让学生在尝试表现的摸索中关注本课的知识重点,并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寻求答案。
体验一:篆刻简史体验二:篆刻工具、印材体验三:篆书书写体验四:篆刻刀法(执刀法、冲刀法、切刀法)教师总结规律:体验五:刻一刻。
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中国印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中国印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课程背景及目标
本次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大班幼儿了解中国印教,通过集体创作,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意思维和美感能力,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二、教学材料
1.教学幻灯片
2.桌子垫子,底纹
3.手印台
4.彩笔
三、教学步骤
1. 课前准备
1.创建课程目标,并与家长分享内容
2.准备教学材料
2. 课堂引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布置于两侧的字词:环保、传统文化。
然后,老师给幼儿们看环保和传统文化的海报。
鼓励孩子分享他们对这些海报的看法。
3. 介绍中国印教
教师告诉孩子们,中国的印教是文化传统和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图片和视频资料的展示,让幼儿们初步了解中国印教的基本知识,如印刷材料,印刷形式等。
4. 体验印教
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手印台、彩笔等印刷材料,鼓励他们自由涂色并进行手印创作。
在完成印教体验后,孩子们被鼓励将自己的印制作品与其他孩子分享。
5. 教师点评
在展示孩子们印制作品时,教师会积极点评,鼓励孩子们介绍作品色彩、构图、思维方法,以及这些作品的背后故事。
6. 教学反思
通过深入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幼儿们非常喜欢印教活动,大班幼儿对此学科非常感兴趣。
但是,我们也发现幼儿们在活动中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这些表现,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挥幼儿们的创意,引导他们更广泛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印目录印的概述 (2)发展简史 (3)印的种类 (5)印的鉴赏 (6)印的忌讳 (7)专题探究——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8)序言印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它从多角度反应了我国从古到今人民的生活变化,即便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印仍然在文化传播的各个方面担当起重要的一环,值得我们研究。
印的概述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
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而官印又象征权力。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
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发展简史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印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
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
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
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简牍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
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
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其次,由于印章不再钤抑封泥而转为钤于纸帛,封泥时代结束,钤朱时代到来。
印泥(一般为红色)出现了。
同样出于追求醒目的实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
第三,秦汉印主要分铸、凿两种,故所用缪篆平正谨严。
隋代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称蟠条印。
其印文盘曲,多为圆曲笔道。
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
第四,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
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
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继承了隋印的特点而略有发展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
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
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
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
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
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两宋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峙的皆为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有辽,西北有夏,东北有金。
后来辽为金灭,后来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气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后灭宋建立了元朝。
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响,但又创造了自己一些别具一格的特点,在印文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
西夏公印用西夏文,辽、元公印有的用汉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则全用汉文。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其公印有汉文印和八思巴文印两类。
前者行用于八思巴文颁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辽中京大名城遗址出土的至元二年(1265年)“武平县尉司印”,印文即为标准汉文九叠篆。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国师八思巴创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谓“蒙古新字”,以后汉字九叠文公印就越来越少了。
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教萨逊派法王,他创立的新字不像辽、金、夏文字皆与汉字有一定渊源,而是从藏文发展而来。
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叠文的特点,极为匀称整齐,棱角分明。
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背款皆为汉字,这也是今天我们识别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据。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
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乃“篆书正宗也”(清?陈沣《摹印述》)。
御宝舍两宋九叠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着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
此外,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直钮,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平羌、平蛮、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皆银印虎钮,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铜印直钮,这类印比重最大。
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后世俗称的“印把子”。
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
应该指出,两宋之时,九叠文中所谓的“九”是—个概数,极言其多,不一定确有九叠,也可能只有五叠、七叠,叠即一字中横画的层数。
但明代九叠文中绝大多数确有九层横画。
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同样十分严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
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
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
其中汉篆中,九叠文不太兴盛,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等等。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
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
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
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
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1.从字义上分有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
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
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
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
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
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
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
它兴于唐而胜于宋。
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书画。
收藏类印多加“收藏”,“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
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心赏”,“过目”,“眼福”等字样。
校订类印多加“校订”,“考定”,“审定”,“鉴定”,“甑定”等字样。
吉语印:印文刻吉祥的语言。
如汉印中常见的“大利”,“日利”,“大幸”,“长乐”,“长幸”,“长富”,“宜子孙”,“长康寿”,“永安宁”,“日入千石”,“日利千万”等,皆属此类。
秦代小玺有作“百疾除,永康休,万寿宁”。
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语者,多见于汉代两面印中。
2.从文字安排上分有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回文印3.从制作方法上分有铸印、凿印、琢印、喷印、激光雕刻印、光敏印。
4.从冶印材料上分有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质印、塑料印、有机玻璃印、光敏印等。
5.从构成形式上分有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印文的鉴赏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
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诱惑。
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
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
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
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
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
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
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
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
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