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全国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全国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附件1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技术方案*1灌溉水利用率定义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水总量的比值(%),用η表示。

它反映全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况,是衡量w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

2 技术路线本次组织开展的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工作,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典型代表灌区作为典型样点灌区,并依据典型样点灌区已有的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灌溉试验与观测资料和灌溉实践经验等,必要时补充典型观测,通过调查观测、计算分析,得出典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

在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测算的基础上,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量进行加权平均,推算各省及全国的现况灌溉水利用率。

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说明:本技术方案仅限于此次测算应用,未来制度化的长期测算方法还要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修改。

图1-1 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技术路线第一,各省对本省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析,统计分析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灌溉状况。

根据本省灌区实际情况,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不同水源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的典型样点灌区;第二,利用本技术方案中推荐的方法进行典型样点灌区的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得出各典型样点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值。

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和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状况分析,以典型样点灌区测算值为基础,推算全省大、中、小、纯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第三,根据本省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灌区的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水利用率,按水量加权平均得到本省灌溉水利用率的现状平均值;第四,根据各省(区、市)现状水平年灌溉用水总量和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的平均值。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1 目的及意义我国水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今后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全国灌溉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灌溉面积的98%为地面灌溉,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较低,因此,灌溉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首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十一五”末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预期性指标)。

《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左右。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系统取用的灌溉总水量的比值,其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是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

跟踪分析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合理评价节水潜力与节水灌溉发展成效,对于促进灌溉节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的有关要求和部署(水农[2006]617号),为了统一和规范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和步骤,促进该项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2 技术路线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分析。

各省(区、市)在对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下同)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分析计算出各省(区、市)平均值;最后,由省(区、市)数据推算全国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3年12月目录前言 (1)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4)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4)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4)3 样点灌区选择 (6)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6)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6)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7)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8)4.1典型田块选择 (8)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10)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16)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17)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18)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20)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0)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0)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1)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1)1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1)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3)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3)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3)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3)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4)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4)附录 (25)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26)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36)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41)2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灌溉水利用是保障农作物生长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从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实际灌溉水量与作物需水量的比值,它能够反映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常用方法包括水文法、渗透法和水平衡法等。

水文法是指通过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补给量的测定,统计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丰富且水位变化明显的地区。

渗透法是指通过测定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蒸腾蒸发量来计算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操作是根据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耗水量,推断灌溉水的渗漏和蒸发量,从而得出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其适用的场景,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测算方法。

二、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灌溉方式等。

土地条件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土地类型对水分的滞留和渗透能力不同,因此其有效利用系数也会有所差异。

气候条件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间等气候要素都会对农田水分蒸发和作物需水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作物种类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一些节水作物对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而一些耗水作物则相对较低。

灌溉方式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的地面灌溉和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在水分利用效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因此在具体的测算和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1)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3)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3)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3)3 样点灌区选择 (5)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5)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5)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6)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7)4.1典型田块选择 (7)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9)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14)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15)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16)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18)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18)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18)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19)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19)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19)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1)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1)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1)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1)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2)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2)附录 (23)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24)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35)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40)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压力的增加,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田灌溉水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的盐碱化问题。

研究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各国对于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于灌溉水利用的影响。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于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深入探讨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介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实测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应用情况,最终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田灌溉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意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在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农田灌溉水资源的浪费,促进农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高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用水的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高还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1)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3)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4)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4)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4)3 样点灌区选择 (7)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7)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7)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8)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10)4.1典型田块选择 (10)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13)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20)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22)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3)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25)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5)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5)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6)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6)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7)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8)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8)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8)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8)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9)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9)附录 (30)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31)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44)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52)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作物利用灌溉水的水分占灌溉水总量的比例,通常用水分平衡法或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监测法进行测算。

水分平衡法是通过测量灌溉前后土壤水分含量以及作物生长期间的降
雨量和蒸发量等因素,计算作物利用灌溉水的量。

具体步骤如下:
1.测定作物整个生长期间的灌溉量(包括滴灌、喷灌、渗灌等灌溉方式)和降雨量。

2.在灌溉前、灌溉后和生长季节末,分别取土样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3.计算通过作物生长获取的水分量,包括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作
物的降雨量和蒸发量等因素。

4.通过对比灌溉量和作物利用的水分量,计算有效利用系数。

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监测法是通过定期测量作物根区土壤水分含量、
作物生长状况、光合效率等指标,综合评估作物利用灌溉水的情况。

该方
法需要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精度更高,但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1 目的及意义我国水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今后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全国灌溉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灌溉面积的98%为地面灌溉,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较低,因此,灌溉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首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十一五”末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预期性指标)。

《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左右。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系统取用的灌溉总水量的比值,其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是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

跟踪分析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合理评价节水潜力与节水灌溉发展成效,对于促进灌溉节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的有关要求和部署(水农[2006]617号),为了统一和规范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和步骤,促进该项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2 技术路线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分析。

各省(区、市)在对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下同)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分析计算出各省(区、市)平均值;最后,由省(区、市)数据推算全国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思路如下:第一,各省(区、市)对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类统计灌区的灌溉面积、工程与用水状况等,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不同水源条件与管理水平的样点灌区,构建本省(区、市)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第二,搜集整理各样点灌区的相关灌溉用水管理、气象、灌溉试验等资料,并进行必要的田间观测,分析计算样点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规模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情况,分析推算全省(区、市)大、中、小、纯井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第三,根据各省(区、市)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年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加权平均得到本省(区、市)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第四,根据各省(区、市)年毛灌溉用水总量和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

技术路线流程如下图所示。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路线框图3 有关要求与说明3.1 样点测算分析方法为了规范和统一测算分析方法,便于点面结合和汇总分析,合理推算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各省(区、市)样点灌区的测算分析统一采用本指南推荐的首尾测算分析法。

3.2 样点灌区选择3.2.1 样点灌区选择鉴于各省(区、市)灌区数量较多,应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点灌区进行测算分析。

样点灌区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样点灌区应按照大型(≥30万亩)、中型(1-30万亩)、小型(<1万亩)灌区和纯井灌区四种不同规模与类型进行分类选取。

在选择样点灌区时,应综合考虑工程设施状况、管理水平、灌溉水源条件(提水、自流引水)、作物种类和种植结构、地形地貌等因素。

同类型样点灌区重点兼顾不同工程设施状况和管理水平等,使选择的样点灌区综合后能代表全省(区、市)该类型灌区的平均情况。

样点个数具体要求如下:大型灌区:根据水利部的工作要求,所有大型灌区均纳入样点灌区测算分析范围,即大型灌区的总个数即为样点灌区个数。

中型灌区:按有效灌溉面积(A中型)大小分为3个档次,即1≤A中型<5、5 ≤A中型<15、15 ≤A中型<30万亩,每个档次的样点灌区个数不应少于本省(区、市)相应档次灌区总数的5%。

同时,样点灌区中应包括提水和自流引水两种水源类型,样点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总和应不少于本省(区、市)中型灌区总有效灌溉面积的10%。

小型灌区:样点灌区个数应根据本省(区、市)小型灌区(或小型水利工程控制的灌溉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同时,样点灌区应包括提水和自流引水两种水源类型,不同水源类型的样点灌区个数应与该类型灌区数量所占的比例相协调。

有条件的省(区、市)可以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作物种类等因素分区选择样点灌区。

纯井灌区:一般应以单井控制面积作为一个样点灌区(测算单元)。

样点灌区(测算单元)个数应根据本省纯井灌区实际情况确定,样点灌区数量以能代表纯井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整体情况为原则。

鉴于纯井灌区范围大、井数多的特点,应根据土渠、渠道防渗、低压管道、喷灌、微灌等不同灌溉工程形式分类选择代表性样点,同一种灌溉工程形式至少选择3个样点灌区。

(2)样点灌区一般应具有一定的观测条件和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等,并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

3.2.2 样点灌区动态代表性为使测算分析得到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具有可比性,各测算年度的样点灌区应尽量保持稳定,一般不宜进行调整。

如果各灌区工程改造与管理水平等因素变化后,造成不同规模与类型样点灌区与全省(区、市)同类灌区的平均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则应对该规模与类型样点灌区的代表性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调整,以使各测算年度的该规模与类型样点灌区综合起来能够代表当年同类灌区的平均水平,即样点灌区群要具有动态代表性。

影响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较多。

对于一个灌区来说,灌溉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是关键因素,而其与工程节水改造投入密切相关,故样点的动态代表性可以有效灌溉面积的亩均节水改造投入作为判别指标,分类进行判断:(1)当年度样点灌区的亩均节水改造投入增加值与全省(区、市)同类灌区的亩均节水改造投入增加值相差≤10%时,即认为该规模与类型灌区的样点灌区综合起来仍能代表全省(区、市)同类灌区的平均状况,参与平均值计算分析的样点灌区不作调整。

(2)当二者相差>10%时,则应对参与计算的样点灌区进行调整,使二者相差在10%之内;再以调整后的该类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值为基础,计算全省(区、市)同类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

如果具有充分的资料,也可采用其它方法判断样点灌区的动态代表性并作合理调整,但应以该类样点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能够代表本省(区、市)同类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平均情况为原则。

3.3 样点灌区典型田块选择与灌溉水量观测为了合理确定和复核灌区实际灌溉情况(充分灌溉或非充分灌溉)、田间净灌溉用水量等,原则上样点灌区应对典型田块进行田间灌水次数、灌水方式与习惯等调查,并进行田间灌溉用水量观测。

基本要求如下:(1)典型田块应面积适中、边界清楚、形状规则,同时综合考虑田间平整度、土质类型、地下水埋深、降雨气候条件、灌溉习惯和灌溉方式等因素的代表性。

如果以上因素差异较大,则应分区选择典型田块进行观测;对于范围较大的灌区,至少应在其上、中、下游针对主要作物选择典型田块进行观测。

(2)典型作物选择可根据其实灌面积在灌区内的比例确定。

原则上对于作物实灌面积超过灌区实灌面积10%以上的作物,均应进行田间毛灌溉水量(直接进入田块的灌溉水量)观测,灌水量观测位置应为田间进水口,水量进入田间的过程中无任何渠道输水;如不具备上述条件,也可根据其它方法估算田间毛灌溉用水量,如在斗(农)渠供水口计量,应考虑从计量口到田块入口过程的输水损失,或按照相近作物灌水情况进行估算。

(3)原则上每次灌水期间都应进行典型田块毛灌溉水量观测,并据此确定田间毛灌溉定额。

田间毛灌溉定额与灌溉次数多少是判断是否充分灌溉的重要依据。

有条件的灌区也可以进行深入的田间灌水观测分析,确定田间净灌溉定额,为净灌溉用水量计算以及相关数据复核提供依据。

4 首尾测算分析法4.1 测算公式根据定义,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即为某时段灌区田间净灌溉用水总量与从灌溉系统取用的毛灌溉用水总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如下:a jw W W =η (4-1)式中 w η——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j W ——灌区净灌溉用水总量,m 3;a W ——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m 3,确定方法详见4.2;在实际计算中,可先用下式计算灌区亩均综合净灌溉定额综M :A A M M N i i i ∑⋅=综 (4-2)式中 i M ——灌区第i 种作物净灌溉定额,m 3/亩,确定方法详见4.3;i A ——灌区第i 种作物实灌面积,亩;N ——灌区作物种类总数;A ——灌区实灌溉面积(不考虑复种指数情况),亩; 则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a w W A M ⋅=综η (4-3)符号意义同前。

为了能够反映灌区灌溉水利用的整体情况,计算分析时段以测算分析年的日历年为准,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于跨年度的作物则应分段计算(以下同),合理确定测算分析年该作物净灌溉用水量。

4.2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确定(1)一般情况年毛灌溉用水总量a W 是指灌区全年从水源地等灌溉系统取用的用于农田灌溉的总水量,其值等于取水总量中扣除由于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需要的渠道(管路)弃水量、向灌区外的退水量以及非农业灌溉水量等。

当农业灌溉输水与工业或城市、农村生活供水共用一条渠道(管路)时,还应扣除其相应的水量(从分水点反推到渠首)。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应根据灌区从水源地等灌溉系统实际取水测量值统计分析取得。

(2)灌区内结合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情况在一些利用塘堰坝与骨干灌溉水源联合灌溉供水的灌区,其塘堰坝的蓄水一部分来自当地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同时还可能有一部分来自渠道补水,这两部分水量应计入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中,并按以下要求分析测算:①如有塘堰坝或其它水源灌溉供水量统计资料,则以统计资料为准。

但供水量中不应包括灌区渠系引水蓄入塘堰坝的水量。

②如无统计资料,则应对测算年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情况进行代表性典型调查分析后进行估算。

(3)灌区渠系纳蓄雨水用于灌溉情况有些灌区在雨季存在当地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进入渠系纳蓄的现象,这些水量如果也用于农业灌溉,而且水量较大,则应进行降水径流分析,将进入渠系用于灌溉的水量计入到年毛灌溉用水总量中。

4.3 净灌溉用水量确定净灌溉用水量分析计算以作物净灌溉定额为基础。

本指南针对旱作充分灌溉、旱作非充分灌溉、水稻常规灌溉和水稻节水灌溉等几种主要灌溉方式,分别提出相应的净灌溉定额测算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