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中国历史蚕文化有哪些

中国历史蚕文化有哪些蚕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蚕文化的历史从古代开始,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
它不仅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更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历史上,蚕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对历史文化的演变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蚕文化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那时候,蚕丝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蚕桑业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农业产业,也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高级的手艺。
在周代,建立了完整的蚕桑管理系统,成为了官方特许的产业,授予了蚕桑官的头衔,以管理和监管蚕桑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蚕桑业的发展,蚕文化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养蚕是一个妇女的主要职责,也是宽闲时间的重要娱乐活动。
养蚕听蛾说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教养行为,不仅是一种经验传承,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人们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养蚕习俗,比如说披红、睡觉、闹蚕宴、子打蚕等,这些习俗已经成为了中国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蚕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同的面向。
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具有各种具有创新性的养蚕工具和技术,在丝绸生产领域享有了极高的声誉。
特别是唐代,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和销售的扩大,蚕桑官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蚕桑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
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养蚕也特别关注,他们通过诗歌和画作,表达了对蚕桑工作的经验和感受。
在社会方面,蚕桑业还在中国的传统农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蚕桑业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蚕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丝绸之路中,中国的丝绸被推向了世界,而且蚕文化也随之展开了国际化的发展。
我们应该保护、弘扬和传承蚕文化,从而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它的文化价值,推动中国文化的深入发展。
中国蚕桑业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蚕桑业发展历史论文中国的蚕桑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前后。
在中国古代,蚕桑业是非常重要的产业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农业”。
蚕桑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蚕桑业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初,蚕桑业主要集中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后来逐渐向北方和西南地区扩展。
在汉代,作为丝绸产业的兴起,蚕桑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丝绸制作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丝绸制品远销国外,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桑业的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蚕桑业也逐渐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形成了复合产业体系。
在现代,蚕桑业受到了很多挑战,但仍然保持着发展势头。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蚕桑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并加强对蚕桑业的支持和保护。
总的来说,中国的蚕桑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蚕桑业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蚕桑业在中国早已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和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蚕桑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许多的兴盛与衰落,但其地位和作用一直是不可替代的。
在唐宋时期,蚕桑业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时期,蚕桑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丝绸制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蚕桑业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而随着现代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蚕桑业在中国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小觑。
中国依然是丝绸产业的重要生产国,丝绸制品输出量占据着世界总产量的相当大比例,中国的丝绸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蚕桑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了蚕桑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也致力于创新发展,通过推动蚕桑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渠道,使蚕桑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
蚕桑文化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
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及世。
从此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穿衣时代。
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
世界也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绸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一遗产的内容包括种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一系列环节的生产工艺,包括绫绢、缂丝、纱罗和织锦在内的丝绸产品和用到的工具,还有由此衍生的各类相关民俗活动。
蚕桑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源泉。
一、蚕桑习俗在蚕桑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敬蚕重桑、爱蚕护桑的美好习俗,在民间世代相传。
扫蚕花地、轧蚕花等活动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部分,与其他蚕桑习俗一道构成古老中华蚕桑文化发展兴盛的历史见证。
1.扫蚕花地扫蚕花地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广泛流行于湖嘉地区的一种蚕俗,它起源于浙江省德清县,仪式的主要表演者都集中在德清一带。
清末至民国年间,德清蚕农为祈求蚕桑生产丰收,于每年春节、元宵、清明期间邀请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到家中养蚕的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歌舞表演。
举行扫蚕花地仪式时,通常由一名化装女子边唱边舞,而以小锣在旁伴奏。
唱词内容多是对蚕茧丰收的祝愿和对蚕桑生产全过程的叙述。
与此相配合,表演者往往会做出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2.轧蚕花庙会桐乡地处浙江北部,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这里的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其中以祭拜蚕神的含山轧蚕花庙会最具代表性。
桑蚕文化

桑蚕文化基于桑蚕文化的APP可读性和趣闻性研究所谓桑蚕文化,是指采桑、养蚕、缀丝、织绸与染织等先进技术及其物化而生成的文明。
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在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发现。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丝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蚕丝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
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桑蚕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
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以桑蚕文化为主体的APP设计,立足本土文化,也借助这一新媒体进行传播,从而激发用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 桑蚕起源1.1马头娘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相传很久以前,太湖边有一户人家,父女相依为命。
为谋生计,父亲终日漂泊在外,留下女儿与白马为伴。
一日,女儿因思念家父,便对马儿说:“若能带父亲回家,我便嫁给你。
”话毕,此马通人性, 仰天长啸一声,飞驰而去。
数日便驼回老父亲。
此后,每当白马见到女孩就高兴地嘶叫起来,跑到女孩身边温存地久久不肯离去。
女孩的父亲见状后悄悄盘问女儿,方才得知女儿当初许过的承诺。
父亲心中大惊,于是趁女儿不在家时一箭射死了白马,并将剥下的马皮晾在院中。
女孩回到家中看到马皮,大悲。
忽然,马皮裹住女孩,狂风大作,顺着风的盘旋。
几天后,人们在树林里发现了从没见过的美丽的生灵:一个晶莹剔透的被雪白的马皮包裹着的酷似女孩模样的小动物,伏在树枝上,扭动着身子,嘴里不断地吐出银光闪闪的丝线。
从此,这世上就多了一种人们称之为“蚕”(缠)的生灵,它无私的奉献给人类温暖和光鲜。
这便是江浙一带的蚕农都信奉和尊崇的蚕神一一“蚕花娘娘”。
1.2嫘祖缫丝嫘祖是正史记载中的养蚕的发明人。
元《通鉴纲目前编•外记》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皲裂之患, 后世祀为先蚕。
桐乡蚕桑文化的民俗学考察

桐乡的蚕桑文化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养蚕胜地,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蚕桑文化习俗,蚕神信仰则是蚕俗活动的中心支柱。
如今,蚕桑产业日渐式微,一些相关的手工技艺正在消失,关于蚕桑的文化习俗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着重探讨一下两个方面:一,桐乡地区的蚕神传说在民间的影响。
二,以蚕神信仰为支柱桐乡清明轧蚕花活动的现状,总结桐乡地区蚕桑文化的特点,展现桐乡蚕桑文化习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自古闻名遐迩,并且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农业物产丰富,蚕桑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都是我国蚕桑的重要产地。
“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东而嘉善平,湖海盐西而归安乌,程俱田多地少,农事随乡地之利爲博,多种田不如多治地,盖吾乡田不宜牛耕,用人力最难,又田壅多,工亦多,地工省壅,亦省田工,俱忙地工俱间,田赴时急,地赴时缓,田忧水旱,地不忧水旱。
”说的就是桐乡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其中特别提到了桐乡适合桑树的生长,蚕桑生产无论欠收或是丰收,其亩产量所获得的财富价值都比种田的亩产量所获财富价值高,可见其自然条件对于养蚕是极为有利的。
蚕桑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桐乡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是首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一直是桐乡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全面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蚕桑产业受到剧烈的冲击。
传统的蚕桑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渐式微,种桑养蚕日渐淡出普通大众的视野,人们对一些以往的由种桑养蚕所衍生出来的传统蚕桑文化习俗的重视度也不复往常。
蚕桑文化作为江南地区农耕文明的代表之一,是与当地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从良渚时期的蚕桑文化追溯起,在一代又一代先辈的社会实践中,养蚕这一产业在农业的分支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点。
从养蚕流程到蚕俗节日,从器物到文化,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其特殊的神明文化和流传至今的清明轧蚕花活动。
丝绸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丝绸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一、丝绸的发现和起源丝绸作为一种独特而珍贵的纺织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中国就已经掌握了丝绸的生产技术,并开始大规模种植蚕桑。
丝绸的发现和起源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同时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作为贯穿东西方的古代贸易通道,将中国的丝绸带到了远方的国度。
经过漫长的陆上和海上贸易,中国的丝绸逐渐传播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区,成为世界各国贸易的重要商品。
丝绸的出口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丝绸的经济价值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一直以来都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在古代,丝绸被用作贵族和王室的礼物和装饰品,展示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也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支柱,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四、丝绸与文化交流丝绸的传播不仅仅是商品的输送,更是文化的传递。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思想、艺术技术等也随之传到了世界各地。
丝绸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经济交流,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影响,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五、丝绸的艺术价值丝绸作为一种纺织品,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中国的丝绸工艺技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丝绸艺术。
丝绸的柔软和光泽,以及丰富多彩的图案和刺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审美体验。
丝绸的艺术价值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也为世界艺术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综上所述,丝绸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遗产,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艺术的繁荣,为世界带来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贡献。
丝绸的魅力无限,其影响力将继续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作用。
蚕丝文化发展历史

蚕丝文化结业论文题目:蚕丝文化发展历史学院:生物技术学院专业:蚕学班级:2012级01班学号:***************日期:2013年4月29日摘要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丝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丝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学角度讲,蚕丝文化是以一切从事蚕丝物质、精神生产的人为主体,以蚕丝物质、精神成果及相关礼仪制度为内容,以不断更新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规指蚕丝社会实践为特征,以不断推进蚕丝事业发展和民族社会进步为目的,而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社会亚文化。
关键词:蚕丝历史发展文化影响所谓蚕丝文化,是指栽桑、养蚕、缀丝、织绸与染织等先进技术及其物化而生成的文明。
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丝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丝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将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简单谈一下中国的蚕丝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植桑养蚕。
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相传黄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蚕。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丝织手工业发展很快,织造丝织物的地区也大为增加。
这个时期的蚕桑生产大概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规模最大,最为兴盛。
据《史记》说直到姜子牙帮周武王灭周建功,被封于营丘(临淄一带)后,他的子孙重视手工业,鼓励人们从事渔、盐、漆、丝的生产,使丝绸产量迅速增加,商业流通业大为发展。
其地丝绸远贩四方,并获得“衣履冠带天下”的盛誉。
蚕桑生产对各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很大。
蚕文化的历史

蚕文化的历史(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蚕文化的历史摘要:中国历史长期以来是以农耕立国,养蚕与种桑,是古代直至近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5000多年的人工养殖历史。
也由此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华夏民族农耕文化、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留下浩如烟海的各种传说、神话传说、成语典故、诗歌、和以其为素材描写的各种文学作品,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关键字:我国养蚕历史已很悠久,据说是黄帝轩辕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养蚕,后人即奉她为神。
杭州湖州一带称为嫘祖娘娘,并建有蚕神庙。
丝织也有神,奉轩辕氏黄帝。
杭州有三处机神庙,明代建于庆春纺东园巷称中机神庙,涌金门又建一所,称上机神庙,艮山门石弄口又建一所,称下机神庙。
每年春秋,机户用隆重仪式祭祀机神。
厉鹗《城东杂记》中收有《机神庙碑》。
详记兴革事,碑曰:“物创于臣,功归于帝,然则机有神,非伯余莫属矣。
”按伯余何许人也?有人认为即黄帝,亦有认为是黄帝的臣属,按碑文则记机神为黄帝之臣伯余。
乾隆六十年觉罗吉庆撰文,仁和县事邓云龙渤石于机神庙的《秩祀轩辕庙先蚕孝碑》,碑曰:“浙西杭嘉湖三郡蚕事之利侔于力田。
……得机神庙于城东北隅,乃躬癸祭矣。
……因考先蚕之说不一,惟疏仡纪黄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蚕。
则先蚕之神以西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业的国家。
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绢片和丝带,经鉴定为家蚕丝。
以后在江苏吴江梅堰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器物上又发现了蚕纹图案。
这些都说明长江流域的中国先民经长期采用野蚕丝的实践,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将野蚕驯化为家蚕,至今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黄河流域至今尚无确凿的证据证明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蚕桑业,不过从种种有关迹象看来,黄河流域蚕桑业的起源也是很早的。
安阳殷墟出土过一只雕琢逼真的玉蚕,安阳武官村所发现的戈援上,残留着绢纹和绢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桑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桑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
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
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
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中有非常多对养蚕种桑的描画,从中可以看出蚕桑文化对中原文化以及东亚文化的影响。
二、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基础
蚕桑文化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
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及世。
从此人类就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一根真丝来之不易,注定了丝绸的华贵和神秘。
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
世界也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稠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蚕桑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半壁江山,夏鼐先生认为:“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长期以来曾是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
有人认为丝绸或许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化最大的一项贡献。
”
蚕桑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蚕桑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条件;蚕桑文化植根的经济环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蚕桑文化根植的社会结构形态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宗法制社会。
在这样的环境中,先民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百姓“衣食为先”,农桑、田蚕、耕织并重,“耕读传家”,世世代代繁衍在东亚这块大地。
历代统治者治国无不农桑并重倡导“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奖劝农桑,教民田蚕”、“帝亲耕,后亲蚕”、“一夫耕,一妇蚕”、“农事伤,饥之本”、“女红害,寒之源”等观点深入人心,达成官民之共识。
同时蚕桑文化对于中国的礼教文化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尚书·益稷》载舜、禹古代圣贤论“十二章”丝绸服饰图案,形成“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礼教文化源头,蚕丝服饰成为等级文化的重要外在标志,并形成了一个祖先、一种权力、一个核心的特殊礼治政体;《吕氏春秋·上农》中“帝亲耕、后亲蚕”的“先蚕礼”,及《礼记·月令》中“季春月,后妃亲躬东乡蚕桑,以劝蚕事,分茧称丝以共郊庙之服”等“劝课农桑”的农政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对于蚕桑的重视程度;《蚕织图》描绘饲蚕、缫丝、织绸的生产过程,配以精美的图文和朗朗上口的诗歌,成为融艺术、技术于一体的教育百官及百姓栽桑养蚕的重要图谱,是统治者“为政以德”思想的实施。
三、蚕桑文化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
蚕桑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在中亚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丝绸的遗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丝绸传人西方,对西方的政治、经济也起过一定的影响,起初安息(今伊朗高原北部)以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控制了中西丝绸贸易,安息用汉代的缯彩与大秦(罗马帝国)贸易,便阻止大秦与中国直接通商。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从海上来华,才得与中国通。
大秦得到中国缣素后,又将
丝拆下再织成胡绫、绀纹,与安息等国交市于海上。
宋代以后中国的丝绸产品遍及东南亚各国,代表了蚕桑文化和华夏文化向外的传播。
四、蚕桑文化是雷州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古代西方称我国为丝国,最早通过西方世界的交通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雷州半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地段。
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专家到今徐闻、雷州市考察后形成了认为“汉徐闻港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而西汉徐闻县是合浦均属县之一,辖地包括整个雷州半岛。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于唐宋时期,此时广州早已取代徐闻为始发主港口。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船舶从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北部七洲南下,往来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洋、东印度洋、波斯湾沿岸诸国和地区。
雷州半岛东海岸,仍是这条海上通道的必经之地。
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半岛主港口向北迁移到雷州治所海康县(今雷州市)南渡河口南浦津,靠近雷州城,水道北向20里到郡城皆可停船。
“自闽、广、高、琼到此泊舟”,然后出雷州湾,通南洋。
自唐代至元代750年间,雷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雷州半岛的第二个出口主港,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1、推动了雷州城的建设和发展郡城的兴建是适应雷州行政建署的需要,也是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港口的发展也推动了郡城的兴旺。
明修、清嘉庆重编的《雷祖志》记载,首任雷州刺史陈文玉于贞观八年开始建郡城,至贞观十二年竣工。
此后,郡城代有发展,衙署驿铺大备,桥梁津渡皆通。
郡城及辖县遂溪、徐闻,均重视埠和步的建设,以利泊舟和货运。
郡城所在海康县有15埠,遂溪县有14埠,徐闻县有20埠,除南浦津(即雷州港址)可“自闽、逛、高、琼至此泊舟,乃通郡城”之外,其他埠,还可通琼州、廉州、吴川、石城和北部湾上的涠洲岛。
“或上游发檄,或邻域行关,或商旅之时往返,均于此(郡城)作过所”,“舟楫运货,从桥下乘潮而过”,“山程水驿,从无阻截之区,攘往熙来,并鼓康衔之腹”,显示出雷州城和雷州港的繁盛景象。
2、推动了雷州水利工程和农业的发展主港北移,郡城建成,人口繁衍,商贸需要,推动了雷州水利工程和农业的发展。
雷州滨海,台风时作,咸潮涨溢,和田屡被浸没,产量低下,有时颗粒无收。
为改变这种情况,雷州自南宋绍兴年间(1131—1149年)开始大规模修筑捍潮防咸海堤,并制定一整套管理堤渠和用水灌溉制度,历届州府县官以此为施政造福当地的头等大事,百姓绅商积极参与,前仆后继历时700年,到清代嘉庆年间,海康、遂溪两县境内共修筑海堤28387丈,涵洞闸门107 个,终于开发、形成了雷州城东西两面的“洋田”数万顷,号称“雷州粮仓”。
有谚曰:“洋田熟,雷州足。
” 3、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雷州窑瓷器,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趋于衰落。
宋元时期雷州窑烧制的瓷器,已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博易物品。
4、20世纪80 年代客路是雷州市蚕桑种植基地。
雷州市客路中学在当时也开设蚕桑种植培训班,积极传承和弘扬了蚕桑文化。
五、蚕桑文化是东西方科学和文化交流的纽带魏晋南北朝时,中外在丝绸和蚕桑技术上的交流更加密切并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蚕桑是我国古代文明产物之一,中国丝绸早在汉代以前就已输出,且闻名于国外,《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
及众斥责,求奇缯物,问献遗戎王。
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
畜至用谷量马牛。
秦始皇今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乌氏倮贩卖丝货,运销外国,竟成巨富,位同封君,列朝议事”。
中国丝绢在当时国际市场的身价,由此可见。
公元前1090年至公元900年间,即周至隋末,中国的蚕丝文化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向欧亚等地传播。
其中向东主要是传播到日本,向西主要传播到一些欧洲国家,向南则主要传播到印度、越南等国。
根据印度学专家雅各比考证:公元前四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在位时,大臣高底里雅所撰书中不仅有支那之名且
谓该时丝已贩运至印度;丝在印度除了做衣服外,还用作帝王的旌旗,临风招展,飒然有声。
在其它运销印度的商品中如樟脑、铁、铅、茶、银朱、荔枝、豆、马、花生中,丝是首屈一指的畅销物。
印度古代着名的《摩奴法典》将中国与希腊并列。
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有对中国丝的记载;梵文中许多与丝有关的字如Cinapatta(成捆的丝)Cinamsuka(丝衣服)等,皆以Cina(中国)这个字做成组成的部分,可见中国桑文化对古代印度之影响。
蚕桑文化除了对中华民族自身和世界有重要贡献外,对雷州市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鉴于它的历史作用如此巨大,我们应当结合雷州市情况将其打造成具有雷州特色蚕桑文化,并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