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与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07: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以往WHO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

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cTn)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小的心梗病灶成为可能。

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

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1、心脏生化标志物(cTn最佳)水平升高和(或)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缺血症状;ECG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ECG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定义为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

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急性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医学ppt
8
2007版 cTn升高的非缺血性心脏病原因
• 肾功能衰竭 • 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血色病、肉状瘤病、硬皮

• 炎症性疾病,如心肌炎、心肌扩张性疾病、心内膜炎、心 包炎
• 药物毒性或毒素 • 危重患者,尤其是呼吸衰竭或脓毒症患者 烧伤患者,尤其
医学ppt
10
2007版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ECG表现
• V2-V3导联Q波≥0.02 s 或呈QS型 • 两个相邻导联(I、aVL、V6;V4-V6;Ⅱ、Ⅲ、aVF)中Q波
≥0.03 s,深度≥0.1 mV或呈QS型 • V1-V2导联R波≥0.04 s以及R/S≥1合并直立T波(无传导
缺陷)
医学ppt
是烧伤>30%体表面积者 • 过度劳累者
医学ppt
9
2007版 急性心肌缺血的ECG表现
• 急性心肌缺血的ECG表现(无左心室肥厚和LBBB) • ST段抬高 相邻2个导联新发ST段J点抬高:V2-V3导联
男性≥0.2 mV、女性≥0.15 mV,和(或)其他导联≥0.1 mV • ST段压低和T波改变 相邻2个导联新发ST段水平或下斜 性压低≥0.05 mV,和(或)相邻2个导联T波倒置≥0.1 mV 合并高大R波或R/S>1
死:
•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
• 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 缺血性原因。
• 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医学ppt
72007版 cTn升高的非缺性心脏病原因• 心脏挫伤,或由手术、消融、起搏器等引起的心脏创 伤 急性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 主动脉夹层 • 主动脉瓣膜疾病 • 肥厚型心肌病 • 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 • 心尖球形综合征:急性扩张性心肌病 • 横纹肌溶解伴心肌损伤 • 肺栓塞、严重肺动脉高压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要点
③ 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有的患者Q波可能逐渐变浅或出现胚胎r波。
慢性稳定期:
① ST-T段不在变化; ② 病理性Q波常持续存在,个别患者Q波可消失或变窄

常见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类型
判断ST段是否为弓背向上抬高
A:新月形抬高;B:弓背形抬高;C:平顶形抬高; D:斜直形抬高;E:墓碑形抬高;F:巨大R波。
痛,伴气促、呼吸困难等。--胸片确诊。 ③ 肺栓塞:突发气促、呼吸困难为主,低氧血症。 ④ 消化道疾患:恶心、呕吐,反酸等。
需要考虑的其他问题
① 年龄。 ② 性别:男性多见。 ③ 一般情况:急性心梗患者平素多身体健
康,突然起病多见。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伴有Q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的演变分为4期:
和或在R波为主的相邻导联(胸导联)T波倒置>=0.1mV 。
NSTE
-ACS 患者
的 PCI指

小结 哪些患者需要做急诊CAG? ①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②高度怀疑ACS者
典型心源性(ACS相关)胸痛特征
① 部位:心前区—剑突下—喉咙部、颈部 ② 性质:压迫感、紧缩感、频死感,剧烈疼痛 ③ 持续时间:持续不缓解-或伴稍减轻,仍有胸闷 ④ 诱发因素:常无诱因 ⑤ 缓解方式:无缓解,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
需要鉴别的非典型心源性胸痛
① 主动脉夹层:疼痛剧烈,牵涉背部疼痛。 ② 气胸:有肺气肿病史或瘦高体型,突发一侧胸
心肌梗死分型
1型 自发性MI 2型 继发于缺血的MI 3型 突发意外性心源性死亡 4型 PCI相关的MI:4a: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b:支架内血栓形成相关心肌梗死 (推荐所有PCI患者术后4-6小时查CK-MB和肌钙蛋白) 5型 CABG相关的MI

全球心梗统一定义

全球心梗统一定义
--临床、病理综合分类法
根据临床、病理以及其他特征可分四期
1、急性进展期(<6小时) 2、急性期(6小时--7天) 3、愈合期(7天--28天) 4、陈旧期(痊愈期)(≥29天)
需要强调的是,临床和ECG所记录的心梗分期与实际病理学分 期并不一定完全相符。例如,ECG显示ST-T变化、心脏标志物升 高时往往提示新近发生的心梗,但病理学分期可能已处于愈合期。
全球心肌梗死新定义
全球心肌梗死定义
—ESC/ACC/AHA/EHS/WHF 标准
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定义
★心肌缺血时间过长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
★细胞坏死定义为细胞凝固和(或)收缩带的坏死
全球心肌梗死定义
—ESC/ACC/AHA/EHS/WHF 标准
心肌梗死分类
★根据梗死面积分类
★病理学分类
★临床分类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ESC/ACC/AHA/EHS/WHF 标准
PCI相关性心梗 1. 基 线 cTn 水 平 正 常 者 接 受 经 皮 冠 脉 介 入 治 疗 (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 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 2.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定 义位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3.一个亚型是支架内血栓相关性心肌梗死 PCI术 后心肌梗死,且造影或影象学证实支架内血栓
①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②肾功能衰竭 ③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 ④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心肌梗死相关表现的定义
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改变的定义
⑤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
⑥心脏挫伤、消融、起搏和心脏复律 ⑦浸润性心脏疾病,如淀粉样变形和硬皮病
—ESC/ACC/AHA/EHS/WHF 标准

心肌梗死的全球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的全球统一定义

谢 谢!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无左室肥大或左束支阻滞)抬高:两个相临导联上有新的在点的抬高,其 切点为导联男性≥或女性≥,和或其他导联≥ 段压低与波改变:两个相临导联上有新的水平或下垂样段压低≥ ,和或两个相临波为主的或>的导联 上波倒置≥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导联上任何波宽度≥ ,和或和导联 为波 Ⅰ、Ⅱ、、或 导联任何两个相临导联上波宽度≥ ,深度≥ 或型 导联上波宽度≥ , 和>伴同向直立波而不存在传导阻滞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类
型: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由一次原发性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和或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 型:继发于缺血的心肌梗死,由于需氧增多或供氧减少引起,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 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类
型:突发、未预料到的心脏性死亡,包括心脏停跳,常伴有提示心肌缺血的症状、推测为新的段抬 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有新鲜血栓的证据。死亡发生在可取得血标本之前或生 物标志物在血中出现之前 型:伴发于的心肌梗死。型:伴发于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 型:伴发于的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
下列标准之一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发生新的病理性波,症状有或无 有影像学上活力心肌丧失区的证据,该处变薄和不能收缩而无非缺血性原因 有已愈合或愈合中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发现
病理学
心肌梗死定义为心肌细胞由于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按梗死面积分为:局灶性,小面积( < 的左室心肌),中等面积(),大面积(>的左室心肌) 按临床和病理学发现,心肌梗死可分为:演变期(<),急性期(),愈合期(),已愈合期(≥)
急性心肌梗死
突发、未预料到的心脏性死亡,涉及心脏停跳,常伴有提示心肌缺血的症状、推测为新的段改变或 左束支传导阻滞、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有新鲜血栓的证据。死亡发生在可取得血标本之前或生物标 志物在血中出现之前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

• (3)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PCI)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如 果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 则定义为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 (4)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CABG)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如 果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5倍, 同时伴有以下任何一项:新发的病理性Q波、新 发的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自身冠脉 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则 定义为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 (5)病理检查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 由于CK广泛分布于骨骼肌,缺乏特异性,因此不再推荐 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 在cTn升高但缺少心肌缺血临床证据时,应寻找其他可能 导致心肌坏死的病因,包括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衰竭、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急性神经系统疾 病、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心脏挫伤/消融/起搏/复律、浸 润性心脏疾病(如淀粉样变性和硬皮病)、炎性疾病(如 心肌炎)、药物毒性、主动脉夹层、肥厚型心肌病、甲状 腺功能减退、心尖球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伴心肌损伤、 败血症等严重全身性疾病等。 • 心电图ECG改变一直是诊断心肌梗死以及判断梗死部位和 梗死面积的重要手段,新的定义也对心肌梗死的ECG改变 作了部分修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脏生化标志物
• 在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方面,新定义建议 采用cTn,即在症状发生后24小时内,cTn 的峰值超过正常对照值的99百分位。因为 cTnI或cTnT具有高度的心肌组织特异性和 敏感性,即使心肌组织发生微小区域的坏 死也能检查到cTn的升高,因此是评价心肌 坏死的首选标志物。如果没有条件检测cTn, 也可以采用CK-MB mass作为最佳替换指标, 诊断标准与cTn相同。

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PPT课件

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PPT课件
WHO/ISFC 1959/1979 AHA/ACC/ESC/WHF/WHO 2007
20 个国家 44位专家 8组
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
缺血
1、心脏标记物
Hale Waihona Puke 症状影像 学cTn
ECG
病理 性Q波
心肌缺血症状 ECG CAG 尸检 未能获得生物标记物
3、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基线cTn正常 PCI围手术期 3倍升高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核素、超声 新的心肌活力丧失 生物标志物(优先)
全球定义核心内容 推荐肌钙蛋白检出MI,CK-MB作为替代指标
提高敏感性、特异性
MI诊断率增高 GRACE 增加29%(CK-MB 2倍) 10.4%
患者的心理负担 医生的治疗策略
正常参考值的界定? 我国的标准? 变异系数? 时间限制?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基线cTn正常 围手术期升高5倍 Q波、LBBB CAG 影像学心肌活力丧失(ECT/PET-CT)
新发病理性Q波 影像学活力丧失,无“非缺血原因” 病理学
定义:心肌细胞长时间缺血坏死 心脏组织因冠脉阻塞而死亡
演变期 6h
急性期 6h-7d
愈合期 7-28d
已愈合期 29d

心肌梗死定义的全球统一和更新完善

心肌梗死定义的全球统一和更新完善

心肌梗死定义的全球统一和更新完善来源:梁峰,胡大一,方全,沈珠军虽然William Heberden于18世纪描述了心绞痛症状,以及19世纪许多医生承认尸检发现的冠状动脉(冠脉)硬化与心绞痛症状的关系,但对疾病的认识经过了临床和病理学学者的不断探索。

19世纪80年代末心肌梗死概念从病理学观点提出,即冠脉分支闭塞导致局部营养障碍发生的疾病称为心肌梗死,其风险不仅在初期心肌软化期,随着时间迁移梗死软化区转为纤维组织,部分病例进展为室壁瘤和心室壁破裂;许多患者突然死亡,另外一些患者致命性疾病发作前几天甚至几周,出现心前区不适、左侧胸痛等心脏病征兆。

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明确认识到心肌梗死是由冠脉闭塞引起。

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诊断延迟半个世纪的原因是“错误理念”冠脉急性闭塞绝对致命。

1912年Herrick综合了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提出冠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差异巨大,其和最终结局受多种因素影响,倡导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损伤心肌生存的希望是周围血管的供血从而尽可能恢复其功能完整性。

1918年Herrick团队发表文章“冠状动脉血栓与心电图的辅助识别”,其后心电图日益普及克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障碍[1,2]。

有关心肌梗死最初临床统一定义标准195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其后不断更新,到2018年第四次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更新。

1 心肌梗死的初步概念1959年WHO发表高血压和冠心病分类和诊断标准[3]。

将冠心病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和心力衰竭。

提出诊断冠心病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脏X线检查及其它。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循环阻塞导致心肌宏观、环形区坏死,如果患者随后未死亡,该区域纤维化。

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不可能现场遇到。

重要的是现场应识别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时专家委员会提出下列诊断建议。

患者可陈述心肌梗死的明确病史,渐进性或更常突发的严重胸痛,与明确的劳力性心绞痛症状相似。

疼痛可伴发晕厥和(或)其他症状,极其严重者常需长时间卧床休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课件ppt
4
Criteria for Acute MI
医学课件ppt
5
Criteria for Acute MI
医学课件ppt
6
Criteria for Acute MI
医学课件ppt
7
Criteria for Acute MI
医学课件ppt
8
Criteria 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 Prior MI
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与影像学诊断
何作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医学课件ppt
1
Thygesen, K. et al. Circulation 2007;116:2634-
2653
医学课件ppt
2
Criteria for Acute MI
医学课件ppt
3
Criteria for Acute MI
医学课件ppt
12
Electrocardiographic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ronary artery dominanc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arterial segments, collateral vessels, and location, extent,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stenoses can also impact ECG manifestations of myocardial ischemia.
医学课件ppt
13
Electrocardiographic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ECG by itself is often insufficient to diagnose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or infarction since ST deviation may be observed in other conditions such as acute pericarditis, LV hypertrophy, LBBB, Brugada syndrome, and early repolarization patterns. Also Q-waves may occur due to myocardial fibrosis in the ab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 in, for example, cardiomyopathy.
医学课件ppt
9
医学课件Tphpytgesen, K. et al. Circulation 2007;116:2634-2653 10
Biomarker Evaluation
The preferred biomarker for myocardial necrosis is cardiac troponin (I or T), which has nearly absolute myocardial tissue specificity as well as high clinical sensitivity, thereby reflecting even microscopic zones of myocardial necrosis.
The ECG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iagnostic work-up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acute or evolving changes in the ST-T waveforms and the Q-waves when present potentially allow the clinician to date the event, to suggest the infarct-related artery, and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myocardium at risk.
医学课件ppt
14
医学课件ppt
15
医学课件ppt
16
医学课件ppt
17
Imaging Techniques
The underlying rationale is that regional myocardial hypoperfusion and ischemia lead to a cascade of events including myocardial dysfunction, cell death, and healing by fibrosis.
Important imaging parameters are therefore perfusion, myocyte viability, myocardial thickness, thickening, and motion, and the effects of fibrosis on the kinetics of radiolabeled and paramagnetic contrast agents.
医学课件ppt
18
Echocardiography
Echocardiography is an excellent real-time imaging technique with moderat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Its strength is the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thickness, thickening, and motion at rest. This can be aided by tissue Doppler imaging. Echocardiographic contrast agents can improve endocardial visualization, but contrast studies are not yet fully validated for the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necrosis, although early work is encouraging.
If troponin assays are not available, the best alternative is CKMB (measured by mass assay).
医学课件ppt
11
Electrocardiographic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