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_传说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一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二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三《·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那你知道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善易不卜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
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
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
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
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
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
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
这都是我亲眼所见。
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
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
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
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知仙不为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
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
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
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
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
孔子的资料和故事,以及部分名言的来历

孔子的资料和故事,以及部分名言的来历一、关于孔子的故事:孔子诞生在鲁襄公21年,孔子出生在现今山东省的曲阜县。
孔子父亲叔粱纥,母亲颜徵在。
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
所以,与孔父至山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
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
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
自古以来读书人读到“丘”字都读成“某”,写成“丘”,以示尊敬。
孔子出生时,混浊的黄河水,忽然清澈见底,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
相传孔子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二、孔子的资料和故事:孔子幼年孔子三岁时,父亲忽然得了重病。
孔母颜氏日夜衣不解带的照顾,那知百药无效。
因此孔子三岁时,就成了无父的孩童了。
孔子有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孟皮,字伯尼。
伯尼天生残缺,不良于行。
孔子三岁时,伯尼九岁,已在私塾读书,可是常被顽童欺侮,伯尼窘得无地自容,因而不肯到私塾中读书。
孔母颜氏幼秉庭训,贤良温厚,可怜伯尼年少失父,又是跛足,于是忙里偷闲,教以诗书,循循善诱,伯尼获益颇多,因此孝顺过于生母,和孔子非常友善。
孔子小时侯,常常与伯尼到宗庙看祭祀,可以说每逢祭祀必到,五、六岁时,就将祭礼看得非常熟透。
孔子讲学图孔子七、八岁时,常常玩俎豆的游戏,俎与豆都是古时候的祭器,孔子与小朋友玩时,也有主祭、也有上香、献爵、奠酒、行礼……等。
他经常玩这些游戏,一点也不觉得厌倦。
颜氏看孔子成天玩俎豆的游戏,便诱导孔子与伯尼一起读书。
孔子十分聪明,颜氏教他认字,一教便会,片刻工夫,即将母亲所教的功课,读得十分熟悉。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号曰
仲尼。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关于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以下是其中一个常见的版本:
据传说,孔子的父亲叫孔雀东子,是一个贫穷但品德卓越的人。
有一天,孔子的母亲梅氏在梦中见到了一个神仙,神仙告诉她将有一个贵子出世,会成为伟大的人物。
梦醒后,梅氏便怀孕了。
几个月后,孔子出生了。
据说,当孩子刚刚出生的那一刹那,天空中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祥云,而且天空传来了一阵庄严的音乐。
这让人们相信孔子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孔子从小聪慧过人,精通经文,对礼仪也非常注重。
他的养父养母非常慢他,给予他良好的教育。
孔子在上学时久久不回家,非常用功。
因此,人们说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这个传说故事,象征着孔子本身的非凡才智和出生的高贵。
无论真伪如何,孔子的故事都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孔子的故事(10篇)

孔子的故事(10篇)孔子的故事(10篇)1)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_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2)有关孔子的故事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
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
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
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
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
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

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那你知道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篇【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孔子名人故事

孔子名人故事孔子名人故事(精选15篇)孔子是我们儒家教派的一代圣人,他的许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孔子名人故事,欢迎阅览!孔子名人故事篇1一天。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
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
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
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
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
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
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孔子名人故事篇2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有关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_传说

有关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山东出了一个孔夫子,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这个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且我相信这个影响还会更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著名故事:磨咀磐对问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
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
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
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
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
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
孔子是国学三圣之一,关于他的传说,有哪些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国学三圣孔子传说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
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中。
《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也较可靠。
在孔子哲学中,最高范畴是天,天是人事的最高决定者。
《论语》中有不少有关的记载。
《子罕》记载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据《述而》记载,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时,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不仅认为他的生死由天决定,而且还认为,他的“德”,他担负的复兴文化的使命,也是天赋予的。
孔子承认天是主宰,认为有天命存在,认为天命决定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在相信天命的同时,对周时盛行的通过卜筮探求上天意向的作法持否定态度,并且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人们应该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该消极服从天命,放弃自己的努力。
因而他特别强
调“为仁由己”。
这些思想与传统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它构成了西周天命观向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变的过渡环节。
孔子没有明确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对于人死后是否为鬼,他采取回避态度。
他的这些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
“仁”这个概念在春秋时期已广泛使用,孔子却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据《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他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仁”表现于现实生活之各种关系的具体准则,就是“礼”。
孔子把礼视为维护旧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认为它是区别华、夷的标志。
对于周礼的完美,他赞叹不止。
但孔子重视周礼着眼于大节,细小之处也有所损益。
他认为维护周礼,须从“正名”入手,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
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
他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的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
他反对“不教而杀”的纯任刑罚的苛政,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了实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举贤
才”的政治主张,这就突破了奴隶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孔子很重视道德修养,他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必要时可以牺牲一切,直至自己的生命。
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为此他主张对性格过于进取的人加以遏制,对性格谦退的人加以促进。
他提出“自讼”等修养方法,主张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进行反省,学与思结合,言与行一致。
他总结自己的修养过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管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交上束修,都可以做他的学生。
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出身于“0”、“鄙家”。
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干禄”。
他把“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把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排斥在教学之外。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治学先要立人。
他重视温习的作用,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有的放矢,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言教的同时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是春秋时代渊博的学问家。
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亦开始于
孔子。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删《诗》,定《书》,“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他又据鲁史而撰《春秋》。
儒家《六经》都在不同程度上经过了孔子的加工整理。
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名声大著,被尊为“至圣先师”,自此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至尊地位被正式确立起来。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有一些人对孔子持批评态度,但其地位并未因此而动摇。
国学三圣具体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
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
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
墨子(约公元前476;前390年),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
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曾为宋之大夫。
墨子出身于社会下层,生活接近“农与工肆之人”。
他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士”阶层。
但他又承认自己是“0”。
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
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