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能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如真实性、简练性、抒情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鲁迅自传。
(2)学会对比分析,将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进行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培养对文学家的敬仰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二、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 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如真实性、简练性、抒情性等。
三、教学难点1. 鲁迅自传中所体现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2. 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鲁迅自传的相关资料,如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介绍。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鲁迅自传,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他的自传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
(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归纳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所体现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对比分析(1)学生找出其他自传作品,与鲁迅自传进行对比分析。
(2)讨论: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的异同之处。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2)学生选择其他文学家自传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教师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鲁迅作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2. 如何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鲁迅先生的自传作品。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长环境、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
2. 分析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独特见解和文学价值。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自传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第二章:鲁迅自传作品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自传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作品的内容。
2. 鲁迅作品的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自传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鲁迅自传作品。
教学过程:1. 让学生阅读鲁迅自传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 分析鲁迅自传作品的文学特点,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3.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自传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如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等。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5.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自传作品的读后感。
第三章:鲁迅作品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2.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主题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鲁迅作品的主题。
2. 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主题。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掌握阅读自传的方法和技巧。
3. 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2. 鲁迅自传的结构和特点。
3. 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3. 阅读理解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鲁迅自传。
2.2 教学手段1. 教材:鲁迅自传文本。
2.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讲解鲁迅自传的特点和价值。
3.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20分钟3. 分析讨论:30分钟4. 总结讲解:15分钟5. 布置作业: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积极参与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1. 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度高。
2. 阅读理解:内容准确,感悟深刻。
3. 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有说服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鲁迅自传文本。
5.2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5.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教学拓展活动设计2. 引导学生进行鲁迅自传相关的课外阅读,如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3.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悟。
鲁迅自传的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鲁迅自传的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体会他的文学价值。
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
2. 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
教学准备:1. 鲁迅自传的文本。
2. 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
3. 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如《呐喊》、《彷徨》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注意把握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留学经历等重要事件。
Step 3:课堂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阅读鲁迅自传的心得体会,讨论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对于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4:作品欣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感受他的文学魅力。
三、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形成简要的生平介绍。
2. 选取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阅读,体会其文学特色,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的认知水平。
3.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鲁迅自传生平事迹文学成就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六、教学延伸活动活动名称:鲁迅作品角色扮演活动目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角色形象。
活动过程: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如《阿Q正传》、《药》等。
2. 学生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同学观看,并在观看过程中思考:鲁迅先生通过这个角色想要传达什么思想?4. 各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后,进行分享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鲁迅自传的教案范文

鲁迅自传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把握自传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巨匠鲁迅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自传的基本特点。
2. 教学难点:分析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鲁迅的文学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鲁迅的《自序》,了解其生平经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鲁迅的文学地位。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自传的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并写下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自传性文章,让学生了解自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中的社会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出版的鲁迅作品集,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视频资料:播放与鲁迅先生相关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生。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阅读《自序》。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 通过学习《鲁迅自传》,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3. 引导学生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理解和记忆。
2. 自传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准备教材:《鲁迅自传》原文辅助材料: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鲁迅作品。
2. 提问: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印象?他的作品给你留下了哪些思考?Step 2: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原文,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自传的写作特点。
Step 3: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教师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如真实、客观、生动等。
Step 4:小组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理解。
2. 讨论自传的写作特点,如何体现在《鲁迅自传》中。
Step 5: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精神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Step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鲁迅自传》原文。
2. 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作文,可以是评价、感悟或介绍。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自传的写作特点,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讨论的活跃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对《鲁迅自传》的理解和自传写作技巧的掌握。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语文版七下《鲁迅自传》教案6篇

《鲁迅自传》教案1教学设想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
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一八八一年出生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五、布置作业1。
语文教案鲁迅自传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掌握自传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鲁迅自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坚定的信仰和为民族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鲁迅自传的背景介绍。
2. 鲁迅自传的主要内容分析。
3. 自传的写作特点及方法。
三、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事件。
2. 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难点:1. 鲁迅自传中涉及的复杂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2. 自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3. 内容分析:讲解鲁迅自传的主要情节和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写作特点讲解: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自传的写作方法。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鲁迅自传的启示和影响。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鲁迅自传中的重大事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鲁迅自传,提高阅读能力。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鲁迅自传的内涵和价值。
3. 研究学习: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鲁迅及其自传。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读后感)评估学生对鲁迅自传的理解和感悟。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进步。
九、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鲁迅及其自传,阅读理解鲁迅自传。
第二周: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讨论自传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鲁迅自传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重点)
2.把握课文结构层次。
(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著名的诗句同学们知道是谁写的吗?(生答鲁迅)。
在上学期我们也学过鲁迅的作品,谁还记得是什么?(生答)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省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原指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要饭。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5.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在本文中所交代的一些情况。
明确
年份主要活动
1881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父亲去世。
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10年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的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内容
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2.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
明确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1)从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2)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3)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深层探究
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还写了鲁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