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治安之巨献:王安石创建保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治安之巨献:王安石创建保甲

公元10至13世纪的宋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民生活水平之高,在当时世界上无出其右者。但偏偏宋代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如何维护地方治安,是宋代300年一直探索的问题,保甲就是宋代最为伟大的贡献之一。

1、养兵百万,处处无兵

维护地方治安,不仅需要物质上和制度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需要人力。在中国古代,军队一直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宋代自建立之后,是很重视军队的建设的。据研究,在王安石变法前的北宋前六任皇帝时期,宋代总兵力分别是378000、666000、912000、1410000、110000、1070000人1,兵力几乎增长了3倍。养兵的费用,据宋仁宗时熟悉中央财政状况的蔡襄的说法,占到了全国总收入的60-70%2。但养兵百万的宋代,却出现了“处处无兵”警备地方的怪事。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春夏之交,京东路沂州在接连几年的蝗灾之后,又遭遇百年大旱,粮价飞涨,路有饿殍。但沂州官府依旧不放松赋税的催收。饥民忍无可忍,冲进官府,抢夺粮食财物。宋仁宗急令巡检使朱进带领“捉贼虎翼卒”前往镇压。但虎翼卒大多出身贫民和流民,训练和纪律本就不强,平日里饷钱又常被军官克扣,因此,不堪忍受皮鞭、棍棒催赶下的急行军,在军卒王伦的领导下,揭竿而起。王伦兵变的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史料记载,王伦挥师南下扬州,行程千里,沿途“盗贼”纷纷加入,如入无人之地。之所以如此,当时欧阳修给皇帝的上书中认为与兵制有关。“今自京发兵,则道远不及;外处就拨,则处处无兵”。镇压王伦兵变,如果自京师调兵,需要长途行军,时间上来不及;如从外地调兵,则外地又无兵警卫,顾此失彼,处处无兵3。

其实,欧阳修的总结,固然没有错,但他没有也不可能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养兵百万、处处无兵,总的根源在于宋代皇权的加强。960年,赵匡胤黄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代开国皇帝。为防止他人效法,赵匡胤就采取多种措施以加强皇权,巩固赵家天下。不幸,这些被奉为“赵氏家法”的措施,却导致了宋代的三大危机。

一是财政危机。宋代皇帝采取分化事权以使百官互相牵制、恩荫为官拉拢官僚阶层、大兴科举拉拢读书人等方式加强皇帝集权,导致“冗官;为防止社会经济大发展导致的大规模流民对皇权的冲击,宋代大规模招募流民入伍,导致“冗兵”;而“冗官”、“冗兵”,再加上以丰厚的财富、俸禄优待将领、官僚,大大加剧了财政负担,导致“冗费”。

二是社会危机。宋代彻底停止了汉唐时期给农民授田的制度,又不限制土地买卖、兼并,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导致农民流离失所,暴动频繁,盗贼遍地。

三是边地危机。宋代为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大批招募流民入伍,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纪律约束;兼之财政危机军费无保障;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无力应对边患。

在上述的王伦兵变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三大危机的影响。例如:为什么面对蝗灾、大旱,沂州官府不敢采取减免赋税徭役的传统措施?因为财政危机下不敢减免。为什么“捉贼虎翼卒”主要是由流民构成?因为社会危机下流离失所的农民太多。为什么本是去“捉贼”的“虎翼卒”会兵变?因为财政危机下军费无保障,训练、纪律无保障,兵饷被克扣。为什么镇压王伦兵变需要外地调兵?因为边地危机下军队集中到了京畿和边地。因此,三大危机的相互交织,使得宋代基层秩序乱象呈现,王伦兵变就是典型的事例。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军队维护地方治安的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1程民生.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学集刊.2009,(5),66-81.

2蔡象.端明集卷22,”论兵十事”条.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6册,卷142,庆历三年八月辛亥条,3419 - 3420.

2、王安石重塑传统:从什伍到保甲: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很强,少年时随父亲到过南北不少地方,耳闻目睹了宋代的社会问题,立下了“矫世变俗”的志向。在1042年中举之后,王安石多次担任地方官吏,逐渐形成了变法的思想。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从1070年到1076年,王安石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王安石生性倔强,有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矢志不渝厉行变法,被当时人戏称为“拗相公”。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也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中与警察制度最为密切的措施,就是创建了保甲制度。而这与他变法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王安石曾经上书皇帝,要“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既是他解决财政危机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创建保甲的指导思想。简单的说,维护基层的秩序,不能仅仅依靠官府(尤其是军队),因为这会加重财政负担,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王安石就是为此目的创建保甲的。

从“保甲”一词含义的演变,都与社会或利用社会资源维护治安密切相关。

“保甲”最初的含义,据学者的研究,就是以甲第保护甲第,自己保护自己的意思,可以归纳为“自卫”二字1,也就是民众的自我防范。民众的自我防范在中国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孟子提到周代井田制下的农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据清人焦循的解释,“守”主要指“防备”,即防备眼前过往的人顺手牵羊拿走东西;“望”主要指“伺察”,伺察那些隐伏的盗贼冷不防上门来抢劫2。宋以前,为了更好的自我防范,民众又自发建立了各种社会防范组织。如,两汉之际士人依靠宗族聚坞自保3,汉末魏晋之坞壁4、唐代的私人结社5等。

对于社会防范组织,官府大体上有三种态度:一是禁止,如汉代的禁止私社6;二是承认,但通过制度和立法来强迫这些组织承担治安义务和责任,如清代律例对社会组织的治安责任的规定7。三是另起炉灶,官府在政府系统和社会组织之外,利用社会资源,直接组织民众、动员民众,维护基层社会秩序。这第三种态度就是保甲的第二个含义。明人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保甲,编籍民户,彼此诘察,防容忍奸宄也”8。

官府直接组织民众维护基层秩序,据说源于三代的六乡六军。但可信的史料应当始自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中“五家为轨”的规定。此后,秦汉实行“什伍连坐”;晋代有闾伍之法、北朝有“三长制”、邻比族党制、团制,大体类似“什伍连坐”9;隋朝实行保闾族以相检察10;唐代制定“伍保制”,规定: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保内成年男丁都有防范盗贼、报告奸宄的责任,否则施以连坐11。

在王安石以前没有被命名为“保甲”的制度。保甲制度是王安石始创,“保甲”一词也

1周中一编著.保甲研究,第3-4页.南京:独立出版社,1947.

2[清]焦循著.孟子正义,十三经清人注疏本,上册,第359-36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3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史丛书,第263-26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88-200页,北京:三联书店,2000.

5参:傅晓静.唐五代民间私社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孟宪实. 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宁可.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5,(1).

7柏桦吴爱民.清代律例规定的民间组织治安责任.学术交流.2009,(1).

8[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续.正字通,“甲”字注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235册,第12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闻钧天著.中国保甲制度,第119-125页.武汉:直学轩,1933.

10唐]魏征等撰.隋书第3册卷24食货志,第680页. 北京:中华书局,1973.

11罗彤华.唐代的伍保制.梁庚尧等主编.城市与乡村. 第88-117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